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作者:高承海 周晓丹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摘 要: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两大根本任务,而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托统编三科教材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能够从根本上破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困境和难题。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是:语文教材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语文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征的现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历史教材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通过历史教育有利于增进各族学生国家一体性认同;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目标,能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关键词:统编教材;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问题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加快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关键在于落实我国民族教育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两大根本任务,即通过不断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育质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薄弱,少数民族学生对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表征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适应困难,导致民族地区理科教育发展滞后并直接影响个体的升学、就业和发展机会,加之民族地区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结构性短缺[2],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始终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面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高质量民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和依据。在语言与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下,如何依托统编三科教材有效发挥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的双重作用,系统性解决制约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认识民族地区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的重要意义,进而有效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制约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族教育作为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根本任务在于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努力培养民族地区发展所需人才并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必然体现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两个方面,为此不仅要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知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更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赋予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4],才能真正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从民族地区人才结构来看,文理科人才比例长期失衡,亟需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民族地区也多为多民族、多语言交织的地区[5],使得民族地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主要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因此更具抽象性、逻辑性和专业性的理科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相应地,这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适应不足的民族地区而言,因语言与文化的差异造成理科教学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长此以往不利于理科教育质量提升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因此,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助于各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而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交流的基本工具,也能够有效促进其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接受和热爱,这对个体融入现代生活并拓宽发展空间至关重要。少数民族个体带动群体得到了良性发展,成就感和归属感才能得以提升,才有利于各族群众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随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入推进,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7],但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全面系统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少有效抓手,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依靠物质力量提供保障,更要深入精神层面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当前,在民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三科教材,根本目的在于全面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坚定各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8],成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大课题。为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材推行使用中落地生根,需要依托统编三科教材培育各民族学生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既能够促进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也能够增强各族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由此才能切实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以文化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就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提高各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义,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9]

语文课程是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统编语文教材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为民族地区学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0]。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民族地区学校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方面具有奠基性作用。

(一)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11],深刻指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工具,对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和推动者,其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是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理工类人才,根本在于提高少数民族理科教育质量。已有研究发现,制约民族地区理科教育的因素包括师资水平、软硬件资源配置、教育教学方式、学习内在动机等。在许多原因中,语言与文化适应能力不足是学生理解并掌握理科课程的主要障碍[12]。理科课程体系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建构,业已形成了十分完备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才能有效提高民族地区理科教育水平,已成为各民族师生的共识。

语文课程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加以运用的综合性课程,承担着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材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能够为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提供基本遵循。使用好统编语文教材对提高各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促进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引领社会发展,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强化理科专业素养成为学生加强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与必然要求。因此,语文课程及统编语文教材要紧紧围绕语言应用这一核心要素,有效提高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储备,为个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等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助力少数民族学生增加升学机会、拓展职业选择范围以及提升个人发展空间与速度,从而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13]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既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载体,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亦即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建立文化自信的必要路径。切实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认同功能,由语言能力的提升促进各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为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本培元[14],从而服务于高质量民族教育体系建设。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各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身份自觉,已成为语文课程及教材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培养凝练的核心素养之一即是文化自信,旨在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以语文课程和统编语文教材为重要载体,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元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各族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中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有效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选择社会功能强大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各民族交流沟通的工具,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消除由各民族语言屏障带来的信息阻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5],从而在社会层面的交往、情感层面的交流以及心灵层面的交融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有利于打破民族文化壁垒,缩小各民族社会心理距离,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语文课程及统编语文教材致力于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主要教学语言,通过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人际沟通与信息交流功能,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赋能增效。积极引导各族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是语文教学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保持团结统一的重要途径。为有效构建各族学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学校公共服务新格局,要通过语文课程及统编语文教材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进而促进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无形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

三、以史育人:传承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增进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化,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知所从来、思所何在、明所将往的共同记忆,对于培育各族学生形成国家同一性历史感知、凝聚集体家国情怀并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共同体意识得以生成、延续和发展的文化支撑,以各族学生共同历史记忆维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够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在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传承中,历史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要求立足全体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嵌入各族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从中国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华各民族相辅相依、交融互渗、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16]。以国家统编历史教材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使各族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记忆中蕴含的共同性要素,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性自觉的关键。

(一)追溯历史事实,塑造国家同一性认知

历史记忆并非对过去的简单复现,同时包含对连续性历史事实的感知与体认,为人们形成同一性认知提供心理基础。一方面,通过回溯历史、共享往事,个体能够明确界定自我身份与归属,从而强化群体内部共同的价值理念与利益追求,为建构全体成员共属一体的牢固想象奠定基础[17];另一方面,对共同历史记忆的追根溯源,有助于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形成同一连贯的历史共识,建立文化心理上的关联,由此增进对共同体的一致性认同。总之,记忆是认同的前提和依据,追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才能充分发挥历史记忆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

学史明智,鉴古知今。历史课程及统编历史教材围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内容主线[18],深度还原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精神的真实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有力载体,为各族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各族人民自始至终血脉相连、休戚相关提供了丰富内容,对今后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起到重要作用。为切实增进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达到育人效果,需要历史教师充分把握统编历史教材的内容要点,大力发掘各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由此培植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精神根基。

(二)唤醒集体记忆,涵养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预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19]。历史记忆蕴含着集体的情感与价值观念,既是共同体成员形成连续性认知的记忆整合,也是唤醒共同体成员身份意识和集体情感的力量支撑[20]。在中华民族从自在、自觉到自为的发展历程中,辉煌记忆与创伤记忆并存,其所对应的荣光与苦难最终都成为激发全体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为祖国发展奋斗和献身的强烈情感,有助于增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构建与身份认同的塑造。总体而言,所有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的凝聚都有赖于历史记忆的唤醒。通过集体记忆激发各族学生的情感共鸣,是历史教育实现育人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故事、史实与反思是唤醒集体记忆的关键要素。为使历史课程及统编历史教材切实增强各族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教材中的历史事实讲述好中华各民族相辅相依团结奋斗的历史故事,增进各族学生的情感共识。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引导各族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内容进行深层次理性思考,做到合理表达爱国热情、有节实施爱国行动,成为富有理智的爱国者。因此,基于统编历史教材唤醒集体历史记忆,突出知史爱国、凝心聚力的育人效果,才能有效建立各族学生的共同体意识,这对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三)强化历史认同,树立共同体理念

国家是历史性的存在,增进国家认同离不开对共同历史的理性认同。基于共同历史记忆唤起集体的历史意识,在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相互塑造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能够有效增强历史认同,并为构建国家认同奠定先决条件。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的不懈奋斗史,积淀了深厚的集体记忆和认同情感。强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就是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的教育,需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资源,强化各族学生共同的历史记忆,不断升华共同的历史认同,进而转化为对国家的认同意识[21],进一步巩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质量。

具体而言,统编历史教材的中国历史内容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集中呈现了从中国古代、近代到现代,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浴血奋战、共同参与国家建设的奋斗历程,作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记忆,应成为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素材。历史教师要以国家历史统编教材的使用为契机,让这些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历史记忆在各族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激发各族学生对国家建设发展、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公民意识

公民是构成国家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首要身份。在民族国家中,公民身份是个体属于国家成员的法定身份的延伸,优先于任何社会阶层和民族身份归属,是人生的第一资质。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来看,公民认同并热爱国家,具备特定水平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养成并践行国家核心价值观,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民族得以繁荣发展进步、国家得以迈向现代化征程的基本条件。教育在公民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占据重要而基础性的位置,直接关系到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因此,通过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公民意识,有助于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为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从精神观念的进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在现代公民教育体系中,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对学生加以培塑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旨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2],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同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开展育人、育德、育心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强化各族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道德修养,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以促进各民族的全面发展为引领,提升各民族的现代化水平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从现实的路径来看,通过教育提高全体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高水平推进现代化的核心。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正在努力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促进学生素质、观念、行为的现代化转型恰逢其时,能够有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修养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内容依托,加强各族学生道德修养,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2019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材体系,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23]。为落实寓德于行、以德育人的课程目标,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承载的丰厚资源,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体验优化教学设计与活动。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4],使学生在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中,形成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坚守民族气节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并转化为热爱伟大祖国的行动自觉。

(二)强化法治观念,落实公民责任与义务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既是道德意义上的人,也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法律为公民道德选择上的自由提供底线保障,通过规定公民爱国守法、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义务,对国家认同起着引领和规范作用。与此同时,法治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以良法善治为根本遵循,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强化各族学生的法治观念,让法律的精神和价值指导学生承担并履行作为公民的责任与义务,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并增强国家认同,从而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提供双重力量支撑。

作为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承担着培育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功能。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基点,通过强化法治观念促进各族学生形成国民身份认同,是法治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教师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从法理的视角向学生阐述中国独特法治实践的成就和经验,以及未来治国理政对于公民法治素养的要求,激活学生践行公民责任与义务的法治意识,将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从制度认同、国家认同转变为行动自觉。为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教师关联国情国策与学生现实生活,将大政要闻和情感感受等可能的学习资源运用到教材使用中,并通过设置一些案例和活动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对于公民理性人格和责任意识的期待,由此促使学生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的意识,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

(三)培育共同核心价值观,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

文化认同的本质是认同其核心价值观。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关键在于培育各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支撑。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是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各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国家—社会—个人”的精神合力,才能坚定学生的中华民族价值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助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性,内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为使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教师要充分掌握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及其在教材中的表达,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效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出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追求,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和案例,以说理式表达的方式阐明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其依据,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进程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其次,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开发形式多样、便于操作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内化社会规范并增强社会责任感[25]。最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情感性价值,可以选取教材中的情感素材为依托开展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以此激发并培育学生为人处世中的真诚与友善情感,引导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重要力量。

五、依托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为始,教材为基。统编教材作为国家事权,承载着国家意志和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依托统编三科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并且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随着民族地区统编三科教材的推进使用,要从师资培养培训、教研活动开展和国家统编教材全面落实使用等方面加快推进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根本保障。

(一)加强统编三科教材师资培养培训

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统编三科教材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民族地区有序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和统编三科教材使用,对师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解决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要兼顾长期科学培养和加强精准培训,逐步落实统编三科教材教育教学要求。一方面,接轨师范院校培养体系,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增进师范专业学生对国家统编三科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能够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统编三科教材有效组织教学的合格任职教师;另一方面,加大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统编三科教材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力度,精准化指导教师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落实统编三科教材教学目标和要求,着力优化国家统编教材促学利教环境,为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二)组织开展统编三科教材教研活动

统编三科教材全面推行使用对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以国家统一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和统编三科教材为依据开展教育教学,能够有效打破语言与文化学习壁垒,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教研机构要进一步将国家统编三科教材推进工作落到实处,积极组织开展统编三科教材教研活动,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民族地区中小学使用统编三科教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机制以及教学方式进行解读和指导,帮助民族地区教师有效解决统编三科教材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国家和地方教研机构要立足民族地区统编三科教材教学现状,组织编写针对民族地区统编三科教材教学的教师指导用书,有效发挥统编三科教材的育人育才作用。

(三)全面落实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国家统编《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教材,对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选用与国家统一课程体系接轨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是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民族地区要以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为契机,系统且精准地提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的教学能力,持续加强国家课程的指导作用,为理科等学科逐步有序推进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实现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提供有力保障。因此,统编三科教材处于国家课程体系的中心位置,是学习其他一切课程的基础,民族地区要全面提升统编三科教材推行使用成效,以有利于全面落实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进而整体构建民族地区高质量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

[2]万明钢.持续精准施策稳步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21(09).

[3]杨秀芹,徐叶颖.建设高质量民族教育体系的五个着力点[J].中国民族教育,2021(02).

[4]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中国民族,2021(08).

[5]陈立鹏,张珏,李正鑫.习近平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J].贵州民族研究,2022(04).

[6]郑新蓉,王学男.少数民族理科学习困境的因素分析[J].教育学报,2015(01).

[7]袁同凯,朱筱煦.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

[8]郎维伟,陈瑛,张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9]万明钢,安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1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12]万明钢,蒋玲.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的“理工科问题”[J].教育研究,2016(02).

[13]张鑫,段雪柳.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逻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

[14]徐黎丽,许浩东.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文化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

[15]石琳.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路径[J].民族学刊,2021(0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17]吴玉军,顾豪迈.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历史记忆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3).

[18]孙妍.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J].课程.教材.教法,2022(03).

[19]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0]熊文景.以历史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

[21]马敏.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20(06).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3]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4]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2014-02-25).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5/c64094-24463023.html.

[25]章乐.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融合及其限度——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9(04).


(责任编辑:程融)

本刊初审:刘羽田;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