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视域下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李进军 陈艳 杨幸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23年第1期


摘要:教育援疆是对口援疆的重要一环,在增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民族团结视域下教育援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并根据各指标对于教育援疆效果的重要程度,提出了改进和提升教育援疆实效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援疆;效果评价;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对口援疆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1]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意志。作为对口援疆的重要一环,教育援疆的作用和基础性地位一再得到确认和强调[2],尤其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中,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优先的理念。

建立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是提升教育援疆工作成效的前提,一方面,有利于横向比较各援疆省市教育援疆成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良性竞争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援疆省市纵向评估自身教育援疆效果,不断提升人、财、物等资源投入约束下的工作成效。

由于新疆地区各族群众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时间相对较晚、落后的社会形态、民族隔离政策等历史原因,各民族的部分群众尚未牢固树立文化认同[3]。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4]。根据新疆所处形势,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以促进民族团结等为重点[5]。对口支援新疆要围绕中央新疆工作总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目前,关于援疆效果的研究,主要是以教育援疆、医疗援疆、文化援疆和援疆总体效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定性或定量研究。如:梁敏、张建新等[6]构建了卫生对口援疆绩效评价体系;张新友对文化援疆效果做了定性研究[7];张少云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两个视角分析了和田地区教育援疆受援成效并提出了发展教育援疆的新路径[8];苏来曼·斯拉木、奥斯曼·玉散[9]等从居民满意度的角度分析了援疆效果;陶文俊、杨浩[10]从居民满意度及社会心态视角研究总结了江苏援疆成效。但这些研究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没有从中央治疆方略角度对教育援疆实践做出根本价值判断,因此其研究层次和角度都有较大局限;二是现有研究仅从一两个方面对教育援疆效果进行评价,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三是研究方式以定性研究为主,尚未从定量的角度建立教育援疆评价体系,难以为不同省市教育援疆评价提供横向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在民族团结视域下建立体现时代性、符合科学性原则的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必要且迫切。课题组通过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1]、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12]、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13]等系列重要会议精神,调查各援疆省市教育援疆实践,得出教育援疆不仅是为了实现各民族教育公平,更重要的是提高新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系统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因此,本文提出以增进各族师生及群众民族团结意识作为评价教育援疆工作效果的根本价值判断,在选取教育援疆指标时侧重于各项具体举措对促进民族团结的显著性影响,通过建模分析对民族团结视域下教育援疆各项工作举措的成效权重进行量化分析,提出改进教育援疆成效的策略。

二、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影响教育援疆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方能使评价更加全面合理。同时,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规范、客观、公正、科学,构建该体系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援助实施针对性和操作性原则

教育援疆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引领,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靶向,针对受援地师资水平不高、学生素质较低、尚未牢固树立文化认同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讲求创新,打造特色,创建品牌,树立口碑,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援疆目标。教育援疆效果与是否坚持靶向发力,提出的措施方案是否可行息息相关。因此,在构建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援助实施针对性和操作性原则,提取反映教育援疆的主要目标、根本任务和重要举措的指标。

(二)效果可测量、数据可采集原则

所选取的评价指标都要能进行定量描述,有相应的计算方法,所涉及的指标数据能从现有的资料数据中获取。这是构建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难度的重要原因所在,比如在考核受援地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情况时,要将“教学水平提升”这一抽象、笼统的概念转化为“援疆教师所带徒弟人均教学成果数量”和“援疆教师所带徒弟学生满意度”两个可量化、数据可采集的衡量指标。

(三)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原则

帮助受援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现从“输血”到“造血”,是教育援疆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援疆教师除了要承担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工作任务以外,还肩负着结对帮扶的重任。而帮扶效果与援疆教师队伍师资水平、师资供给与当地需求的匹配度、援疆教师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等因素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援建省市要将提升受援地师资队伍水平这条主线贯穿始终,从师资需求调查、教师选派到教师考核、机制创新层层抓牢抓实。因此,构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全面选取影响受援地师资队伍提升的相关指标。

(四)学生全面发展原则

援疆省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受援地发展当地教育,当地学生是实施教育援疆政策、发展受援地教育最大和最重要的受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援疆的关注焦点,在评价教育援疆效果时,离不开对教育援疆在提升受援地学生文化水平、技能水平、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成效作出判断。

三、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通过查阅教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教育援疆有关政策文件,综合考察湖南和浙江、湖北、河南、广东等省教育援疆实践,课题组初步构建起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一级指标构建

教育援疆是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援疆省市给受援地投入教育资源,旨在产生补齐受援地教育设施短板、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帮助受援地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成效。在构建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时借助投入产出模型,从援疆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一级评价指标。

(1)教育援疆投入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师资力量[14]。师资力量、教育援疆项目和教育援疆资金是各援疆省市投入的主要教育资源。

首先是援疆师资力量。援疆师资力量、教育援疆项目和教育援疆资金三者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师资力量。援疆教师组团式支援受援地增强了受援地师资力量,提升了当地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他们在增进民族团结方面也做出了较大贡献。一方面,援疆教师对当地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不断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同时开展师徒结对、师生结对等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因为边疆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键在于发展[15]。援疆教师的对口帮扶在促进当地教育发展,间接影响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而促进了民族团结。综上,构建民族团结视域下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模型时要将援疆师资力量作为一级指标的首要指标。

其次是援疆项目建设。各援疆省市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政策导向、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受援地规划要求制定援疆规划,规划周期一般为五年。教育援疆规划属于援疆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要将对口支援地的教育援疆项目和资助资金纳入其中。援疆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可以改善受援地教育基础设施,为其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条件保障。这既是教育资源公平的体现,也让当地群众在感知教育援疆成效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因此,民族团结视域下开展援疆效果评价时,“援疆项目建设”这一指标在一级指标中必不可少。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11]。各援疆省市要深入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因此,将“受援双方三交活动”作为一级指标纳入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教育援疆产出

教育援疆的“产出”是指教育援疆投入教育资源、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所产生的成效。教育援疆成效的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和社会,评价内容既包括教育援疆满意度、社会认可度,又包括受援地教师提升和学生成长等教育援疆所产生的实质性成效,从而使教育援疆成效评价多元化。

首先是受援地师资提升。师资是核心教育资源,决定着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质量。援疆省市通过给受援地选派长期和短期援助教师、采取师徒结对帮扶、将当地教师派往内地跟岗学习和挂职等举措帮助受援地提升师资水平。

其次是受援地学生成长。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成长是考核教育援疆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再次是受援地师生满意度。受援地师生是援疆教师在援疆期间接触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群体。受援地师生满意度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援疆教师工作态度和教学质量。而且它不像援疆教师获奖和科研成果等指标,应用该指标考核援疆教师时,它能覆盖到每位援疆教师。

最后是社会反响。教育援疆要接受社会的检验,教育援疆社会反响是检验教育援疆效果的重要指标,它反映教育援疆的社会认可度,因此,将“社会反响”作为评价教育援疆效果的一级指标。

2.二、三级指标构建

一级指标确定以后,通过挖掘每个一级指标的内涵,构建二、三级指标。对每个二、三级指标的说明如下:

(1)援疆师资力量

援疆师资力量主要由援疆省市依据受援地需求选派的援疆教师组成,一般分为常规批次援疆教师和柔性援疆教师。目前,每一批常规批次援疆教师的服务周期为两年。援疆师资力量受援疆教师队伍规模、师资结构、教师能力等因素影响。

①队伍规模。用两种类型的援疆教师人数来衡量,即常规批次援疆教师人数和柔性援疆教师人数。

②师资结构。包括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等。职称结构则用职称分别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援疆教师人数占比来衡量,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职称结构越优;学历结构则分别用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人数占比来衡量,最高学历教师比例越高,则学历结构越优。

③教师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相辅相成,两者必不可少,分别用相对指标“三年内教师人均教学成果数”和“三年内援疆教师人均科研成果数”衡量援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成果包括立项精品课程,获得教学成果奖,教师参加比赛和指导学生比赛获奖等。科研成果是指发表论文、立项课题、完成著作和发明专利等。使用人均教学科研成果衡量教师能力就是为了避免各省市援疆教师队伍规模的差异产生的不公平。

(2)援疆项目建设

为了能全面评价教育援疆项目,不仅要考虑教育援疆项目建设规模,还要考虑各省市教育援疆项目在各省市总体援疆规划中的比重,以考核各援疆省市对教育援疆的重视程度,更要考虑教育援疆项目建设的落实情况。本评价指标体系用绝对值“近三年年均教育资金总额和项目数量”和相对值“近三年教育援疆资金总额与项目数量分别与援疆资金总额和援疆项目数量的比值”衡量各援疆省市对教育援疆的重视程度。至于教育援疆项目建设的落实情况,用“上一年度教育援疆资金拨付率”和“上一年度教育援疆项目完成率”两个评价指标来衡量。

(3)援受双方三交活动

各援疆省市与受援地通过班班结对、师师结对、生生结对等活动,开展“1对1”帮扶行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班班、生生结成对子,在线上线下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如两地学生往来书信、贺卡等,增进双方文化和情感交流。师师结对,即师徒结对。援疆教师通过“传帮带”,帮助受援地教师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助力当地教师获得更多成果和实现职称、职务上的提升。“师带徒”不仅能帮助当地提升师资水平,而且可以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的友谊和促进民族团结。

因各援疆省市所派出的师资队伍规模上不一,受援地的学校、教师、学生等情况各异,班班、师师、生生的结对数量既用绝对数指标又用相对数指标来表示。相对数指标为:班班结对数量占比、师徒结对数量占比、生生结对数量占比。具体计算方法分别为:受援地班级和支援省市班级结成对子数除以区域内班级总数、受援地教师与支援省市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数除以区域内专任教师总数、受援地学生和支援省市学生结成对子数除以区域内学生总数。评估援受两地三交活动,除了考虑结对数量以外,更重要的是考核结对后互动交流活动的开展情况,用“三年内年均三交活动次数”衡量。

(4)受援地师资提升

①教学科研水平提升

以援疆教师所带徒弟的师资提升情况为研究对象,以便更直接反映教育援疆在提升当地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方面的成效。为公平起见,衡量受援地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所选取的三个衡量指标均采用相对值,分别为:徒弟人均教学成果数量、各校徒弟任教班级学生对徒弟教学的平均满意度和人均科研成果。

本评价体系分别对援疆教师和援疆教师所带徒弟的教学科研水平进行了评估,两者所检测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内容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衡量徒弟的教学科研水平时增加了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这并不是说,学生对援疆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不重要,而是因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受援地师生满意”的评价指标包含了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对援疆教师及教育援疆工作的满意度。

②职称职务提升

若仅仅从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衡量徒弟师资水平提升过于片面,师资提升应该包括思想素质、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因教师职务职称的提升需要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为了使考核更加全面,故将“职称职务提升的援疆教师所带徒弟数占比”也作为衡量“徒弟师资提升”的指标。

(5)受援地学生成长

根据教育援疆紧密围绕交往交流交融,提高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的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是评价受援地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前文提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加之文章篇幅的限制原因,本研究仅用“文化认同水平提升”衡量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

①文化水平提升

援疆省市对受援地不同层次的教育进行全面援助。因同一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具有连贯性和关联性,用近五年受援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比来衡量学生文化水平提升,计算方法为近三年受援地大学升学率之和除以5。

②文化认同提升

文化认同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测量。众所周知,文化认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根据效果可评测、数据可采集的原则,用“同意‘本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观点的受援地学生占比”“同意‘学习中华文化有助我成长’[16]观点的受援地学生占比”和“同意‘我在学校和家庭都用国语’观点的受援地学生占比”等三个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

(6)受援地师生满意

这里的受援地师生满意是指受援地教师、学生对援疆教师的满意度和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援疆整体的满意度,用“受援地各校教师对援疆教师的平均满意度”“受援地学生对援疆教师的平均满意度”和“各级受援地教育主管单位对教育援疆整体满意度”三个指标进行衡量。

(7)社会反响

教育援疆优秀事迹和优秀个人被各级各类媒体报道、教育援疆工作得到领导认可并获得领导批示、教育援疆干部人才在重要会议上做典型经验交流都体现了社会对教育援疆工作的肯定。从“媒体宣传”“领导批示”“重要发言”三个方面评价教育援疆的“社会反响”。

①宣传报道。分别用绝对值和相对值评估教育援疆宣传报道的情况。用相对指标“各级媒体正面宣传教育援疆稿件数量”衡量宣传报道的“量”。用“各级媒体正面宣传教育援疆稿件数量与各级媒体正面宣传援疆的比值”衡量教育援疆在各省市援疆品牌宣传方面的贡献大小。

②领导批示和重要发言。省部级和受援地领导批示和教育援疆干部人才在自治区甚至全国教育援疆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的次数越多,说明教育援疆工作的亮点越多,成绩越大。

初步构建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模型后,对受援地和支援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不同省市教育援疆干部教师等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多次访谈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专家组的意见及建议,逐步完善,最终构建了三级评价指标模型。该评价模型包含四个层次,其中目标层为教育援疆效果;第二层次为准则层,包含7个指标;第三层次为子准则层,包含20个指标;第四层即最低层次,为方案层,包含36个指标。民族团结视域下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教育援疆效果层次分析模型中所有要素对教育援疆效果的重要性,即确定综合权重。首先设计问卷,问卷由三部分组成:个人基本信息(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指标重要性调查。第三部分由专家对教育援疆效果层次分析模型中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中的1~9标度法,将同一层级的因素两两相比,前者极端重要记9分,前者强烈重要记7分,前者更为重要记5分,前者较为重要记3分,两者同等重要记1分,后者较为重要记1/3,后者更为重要记1/5,后者强烈重要记1/7,后者极端重要记1/9[17]。专家由受援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不同援疆省市教育援疆干部人才等组成。其中受援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2名(副处级)、正副处级援疆干部8名、本科援疆教师1名(副教授)、高职院援疆教师8名(教授5名、副教授2名)、高中援疆教师5名(均为高级教师)。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一共回收24份有效问卷。使用迈实层次分析法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表1 民族团结视域下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模型

1.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首先根据专家打分构造各层次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出各指标在所属层级中的权重,即相对权重或层次单排序,并进行一次性检验。由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家打分主观性很强,打分矩阵可能出现不合理的情况,这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专家打分矩阵进行修正,从而实现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得出来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对专家1打分进行修正后的准则层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2所示。

对该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准则层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3015、0.2234、0.1650.0754、0.1024、0.0857、0.0465。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一次性检验:λmax=(∑(Aw/w))/n=7.8112,CI(λmaxn)/(n-1)=(7.8112-7)/(7-1)=0.1352,RI=1.36、n=7,CR=CI/RI=0.1352/1.36=0.0994<0.1,这说明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其他层次指标相对权重,并进行一次性检验。

2.层次总排序及一次性检验

用Saaty提出的乘积法,即将某层次各指标的相对权重与所对应的上层指标权重相乘,依次计算出子准则层和方案层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得到层次总排序(指标综合权重)。对层次总排序一致性进行检验。层次总排序一次性检验公式为CR=∑Wi*CIi/∑Wi*RIi[18],当CR小于0.1时,层次总排序通过一次性检验,说明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层次总排序一次性检验结果如下:

教育援疆效果CR=(0.301491*0.0474+0.223 43*0+0.164964*0.0511+0.075434 5*0+0.102403*0+0.0857364*0.0503+0.0465409*0.0508)/(0.301491*0.52+0.22343*0.52+0.164964*0.89+0.0754345*0+0.102403*0+0.0857364*0.52+0.0465409*0.52)=0.0602

援疆师资力量CR=0.0

援疆项目建设CR=0.0

援受双方三交活动CR=0.0

受援地师资提升CR=(0.5*0.0507 +0.5*0)/(0.5*0.52+0.5*0)=0.0975

受援地学生成长CR =(0.25*0 +0.75*0)/(0.25*0+0.75*0.52)=0

受援地师生满意CR=0.0

社会反响CR=0.0

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用类似的方法计算其他23位专家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次性检验。

3.专家群决策结论

各专家的指标权重值计算出来后,采用直接均值法计算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值,即专家群决策的各权重结论值。本研究中各专家的影响因子相同,专家群决策的各权重结论值等于所有专家的各相应权重值的平均值。民族团结视域下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表2 准则层判断矩阵

四、结果与启示

从表3中的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系数可以为改进与提升教育援疆质量效益提供以下启示。

表3 民族团结视域下教育援疆效果评价指标权重表

1.援疆师资力量权重最高,是影响教育援疆效果最大的要素。在援疆师资力量次一级指标中,教师能力的相对权重排第二,其综合比重在二级指标中的排名第二。而教学、科研能力两者之间,教学能力(0.737)比科研能力(0.263)重要得多。这启示我们,教育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严把援疆师资质量关,以确保教育援疆团队能高质量完成援疆任务。在选派教师时,要求后方学校引入竞争机制,选拔教学能力强、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同时我们注意到师资力量(0.2344)的权重远大于项目建设(0.0693)的综合权重。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援疆投入方面,资金投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师资力量投入和援疆教师的积极作为。比如,湖南教育援疆通过“红石榴”·“1+1”湘吐同心工作室、“红石榴”援疆教师民族团结示范工作队[19]和援疆教师表现函告制度[20]等机制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援疆教师工作积极性,所取得的教育援疆成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增进了受援地各族群众民族团结和社会各界对教育援疆工作的认可。

2.“教育援疆项目数量”是“援疆项目建设”中最重要的指标,“教育援疆项目完成率”次之。这启示我们,教育援疆在项目建设上不要盲目做“增量”,去寻求后方支持规划外项目,而是要将工作重心做好“存量”,即确保教育项目建设按时保质落地落实,更有利于提升对教育援疆工作评价。

3.援受双方三交活动权重为0.0835,高于援疆项目建设,而且它的下一级指标中,“三交活动次数”的综合比重最大,为0.0386,在20个二级指标中位居前列。这说明援受双方班班结对、师师结对、生生结对,开展“三交活动”也是教育援疆工作的重点,它与教育援疆增进民族团结和增强各民族群众“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援疆总目标相契合。三交活动中班班结对、师师结对、生生结对和三交活动次数的相对比重分别为0.1051、0.2941、0.1381、0.4627。这启示我们,援受双方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应以结对工作为前提,以师师结对为重点,并注重三交活动的开展。湖南省对口吐鲁番市在充分尊重援受双方学校的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由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和吐鲁番市教育局为结对校挂牌“‘红石榴’·‘1+1’湘吐同心共建校”,援受双方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的做法成效显著。

4.影响教育援疆效果的第四大要素是受援地师资提升。受援地师资提升所辖的二级指标中,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的综合权重为0.1071。而“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的下一级指标中,“援疆教师所带徒弟人均教学成果数”的相对权重最大,为0.5143。援疆省市从精准选派师资、创新管理机制、推动青蓝工程等多方面发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援疆教师在提升受援地师资水平方面的作用的做法得到理论验证。

5.受援地学生成长所占权重在准则层中排名第二,其重要性超过受援地师资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提升的综合权重远高于文化水平提升,且学生的文化认同提升是二级指标中所占综合比重最高的一个。“文化认同提升”的三个维度指标所占权重大小的关系为:中华文化认同行为>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学习中华文化的行为提升”的综合权重在三级指标中位居第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是教育援疆工作的重点。湖南省教育援疆坚持以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为目标引领,突出思政德育、感恩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上好思政课,打造“红石榴”红色思政育人基地,组织开展“知恩感恩说出来唱出来”“看历史游家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赴湖南游学研学等教育实践活动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得到理论支撑。

6.受援地师生满意所占权重在准则层中居第三位。受援地师生满意和社会反响从不同角度主观反映教育援疆工作成效。其中受援地师生满意所占综合权重大于社会反响,且受援地学生满意度大于教师满意度和受援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满意度,远高于宣传报道和重要发言。“学生对援疆教师的平均满意度”的综合权重在三级指标中排名第三。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学生是评价援疆教师表现最重要的主体,要将“受援地师生对援疆教师的满意度”特别是“受援地学生满意度”作为考核教育援疆团队成员的重要指标,以此引领援疆教师脚踏实地地做好教学育人工作。

7.社会反响所占比重排第五,但社会反响也是教育援疆取得较好成效的重要体现。从社会反响所包含的各三级指标的相对权重来看,领导批示所占权重高于宣传报道和重要发言。这说明在教育援疆评价上,以领导批示为代表的官方评价更能彰显教育援疆工作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不断提高对口援疆综合效益[N].新疆日报(汉),2019-07-19(001).

[2]朱正伟.教育援疆作引领探寻援疆新路径[J].中国政协,2019(05):106-107.

[3]李曦辉,黄基鑫.教育援藏援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45-53.

[4]林意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的凝聚功能[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78-84.

[5]人民日报社论:牢牢把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N].人民日报,2014(05).

[6]梁敏,张建新,胡晓媛,等.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卫生对口援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7,34(04):653-655.

[7]张新友.文化援疆效果分析及发展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04):82-87.

[8]张少云.和田地区教育援疆受援成效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6,27(05):47-53.

[9]苏来曼·斯拉木,奥斯曼·玉散.援疆效果满意度的公因子分析:综合评价和政策取向——以南疆三地州数据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47(09):11-21.

[10]陶文俊,杨浩.江苏援疆工作中的居民满意度与社会心态调查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0(04):136-145.

[11]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8.

[12]鲁宁,吕晨晨.历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回顾、总结与展望[J].新疆社科论坛,2021(02):45-50.

[13]新华社.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 汪洋出席并讲话[J].党员之友(新疆),2021(08):10.

[14]韩增林,杨悦鑫,郭建科.初中教育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协调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03):281-286.

[15]林琳.新时代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五维进路[J].学术探索,2021(12):59-66.

[16]王霞,何欢.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38-41.

[17]陈艳.导游员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学文摘,2022(37):163-166.

[18]曲爽笑,王书梅,郭家宁,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指标权重[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23-26.

[19]刘蓓.这个“红石榴”熟了[N].中国教育报,2021-09-06(03).

[20]李朝胜.湖南教育援疆实行函告制度 首批28名表现优异援疆教师榜上有名[EB/OL].(2021-07-08).


On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ducational Aid Effect in Xinj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Unity

LI Jin-jun, CHEN yan, YANG xing


Abstract: Education assistance to Xinjia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to Xinjiang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ssistance to Xinjiang,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ducation assistance to Xinjia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unity, determines the weight coefficient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ssistance to Xinjiang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proposes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ssistance to Xinjiang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each index to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ssistance to Xinjiang. The article provides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educational aid to Xinjiang.

Key words: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al aid to Xinjiang; effect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责任编辑:李静)

本刊初审:刘羽田,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