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融入学前教育探析

作者:田穗来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辗转传承,其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已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之中,成为跨越时空的传承意识形态。贵州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文化样式。从学前教育视角出发,审视内蕴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及其与德智体劳相融合的育人价值,分析美育资源整合于学前教育的实践路径,探寻美育资源契合幼儿发展的传承育人价值,从深层结构内唤起幼儿弘扬家乡文化的积极情感,从而达成从幼儿期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目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融合育人;实践路径;传承育人


贵州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里形成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若能将之运用于学前教育,教师用“心”感受,用“思”创造,用“勤”耕耘,定会达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1]的教育建议。从学前教育视角出发,审视内蕴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及其与德智体劳相融合的育人价值,分析美育资源整合于学前教育的实践育人价值,探寻美育资源契合幼儿发展的传承育人价值,以期为如何运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于学前教育活动提供可参鉴依据。

融合育人美育资源与德智体劳融合

幼儿自身的可塑性和幼儿期教育的奠基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为其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课程资源。如何选择适宜幼儿成长的课程资源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促进其成长,是教育者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将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与融合育人切入,探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呈现的融合育人价值。

(一)美育资源融入德育

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曾说:“理性只能叫人知道某件事该做,某件事该怎样做,却不能叫人去做事,能叫人去做事的,只有情感。”[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融入德育,就是赋予德育以情感陶冶,既使德育的理性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也使道德行为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幼儿的“道德信念是在受美的基础上形成的。”[3]教育者可在德育中引入能激发幼儿道德情感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让幼儿内心从他律到自律发展变化,促使他们的言行和思想由美通至善,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如,将流传在贵州苗族的口承文学《苗族古歌·开天辟地》以“听阅读”的形式引入幼儿园故事活动中,故事主人公姜央一心为公行为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幼儿听到姜央与雷公斗争获胜,息了滔天洪水,使人类免于天施之灾的故事情节时,会被姜央的道德行为感动,亦明白忠诚奉公、奋斗进取、诚信仁爱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情感熏陶,幼儿与同伴相处中就会自觉地用“诚信友爱”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幼儿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时,其行为不仅是善的,也必然是美的。

(二)美育资源融入智育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4]。研究表明,幼儿发展早期,其思维特性是偏向于艺术性、审美性的。将美育资源融入智育,调动幼儿认知积极性,让认知习得过程更加具体生动,其认知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各民族民众在历史变迁中积累的思维知识,若在智育过程中筛选适宜幼儿发展的、来自于幼儿生活的美育资源融入学前教育活动,必能助推智力教育的成效。如《十二月农事歌》(侗族)是一首反映农事活动的歌曲,歌曲唱出一年四季从插秧到收割时的情景,幼儿演唱歌曲时,借助优美的旋律与内蕴其中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产生对话,在与审美对象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扩展了认知范围,达成“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5]的目标。

(三)美育资源融入体育

体育是使人的身体健康成长和增强体质的教育。幼儿体育是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4]。体育包含着诸多美育因素,健与美是紧密相连的。贵州少数民族歌舞就是健与美的最佳融合,如土家族摆手舞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这些随着音乐律动展开的舞蹈动作,是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最好的课程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幼教工作者,如果能因地制宜筛选适合幼儿参与且富含美育资源的少数民族歌舞融入幼儿园体育活动,舞蹈奔放的节奏必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不仅能促进幼儿感知能力发展,还能达成体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降低体育活动的单一性,更好激发幼儿活动的热情,实现协调动作、增强体魄的锻炼目的。以芦笙舞为例,其舞蹈动作有鱼跃、采花、斗鸡、赶虎、鹰翔、滚车、盘龙等,如果教育者按美的规律筛选适宜幼儿的动作造型,把歌舞最基本的动作造型融入体育活动中,借助歌舞乐感与节奏感来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引导幼儿在体育活动同时关注自己的形体变化,增进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与科学性,必能提升锻炼幼儿健康体魄的质量。因此,民族地区幼儿园应该珍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聚合流行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和荔波县一带的布依族刺锤舞(又称“德莎呱)、流行于贵阳市乌当区一带布依族红灯舞(俗称跳“红灯”)、苗侗瑶族耳熟能详的芦笙舞、土家族摆手舞等等,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质且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少数民族歌舞,围绕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的教育目标加以筛选提炼,使之融入幼儿园体育活动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定能达成融合育人目标,彰显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学前教育价值。

(四)美育资源融入劳育

劳育指劳动教育。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学前教育中日益彰显,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已成为育人质量提升不可缺失的一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与劳育融合,提炼凝聚各族人民勤劳美德的美育素材融入幼儿园自我服务劳动、集体服务劳动、种植养殖劳动和手工劳动等内容的劳育活动中,是促成幼儿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良好劳动习惯养成的最佳途径。如,苗族童谣《劳动歌》:道路一百二十条,/干活才能活到老。/道路一百二十桩,/生产才能活久长[6]。童谣以结构优美的诗文,从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方面教育幼儿从小要热爱劳动,争做自食其力的人,养成劳动习惯。又如,布依族织布舞,舞蹈展现种棉、摘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全部过程,舞者俩俩相对而立共同拿两根四尺长的方形木棍,模拟织布机上的踏板此起彼落,另一舞者两脚踏在两根木棍上,做织布动作,动作轻巧,载歌载舞。幼儿在热情欢快的舞蹈中,既丰富了劳动知识,也在舞蹈表现的劳动场景中,激发出热爱劳动的情感。

综上所知,幼儿园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可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中适宜融合于德、智、体、劳教育活动的课程资源,设计融合育人的教育活动方案,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与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使幼儿突破时空局限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与德、智、体、劳融合育人的学前教育价值。

实践路径学前教育活动整合美育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存在于学前教育实践中。其中,显性美育资源(口承文学、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民族节日、民间游戏等)以最直接方式呈现,而隐性美育资源(社会生活方式、文化教育观念、社会主流价值观、行为规范与准则等)则以间接方式呈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都需要教育者秉持积极认同态度,自觉从现代社会视角揭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内在价值,并诉诸于学前教育实践中,增进幼儿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可。在此,本文将从美育资源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开展情况、美育资源助推“家—园—社”合作情况,探寻学前教育活动整合美育资源实践育人的有效方式。

(一)美育资源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开展情况

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开展情况,本文运用目的抽样法,选取贵州省内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18所公立幼儿园334名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自编问卷《美育资源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开展的情况调查(教师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34份,有效率98.23%。调研总体情况如下

1.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程度

表1 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程度(N=334人)

从表1看出,完全主动参与活动的幼儿同类占比不高,其中,教学活动和劳动活动的同类占比都低于50%;生活活动和劳动活动中,极少数幼儿出现不太主动参与活动的情况。由此可知,如何科学筛选适宜的美育资源吸引幼儿完全主动参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类型活动,应是幼儿园亟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园应建立完备的“整合美育资源支持幼儿园一日活动开展”制度与教研计划,找出牵引幼儿完全主动参与活动的突破口。通过团队互助形式,支持教师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整合进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类型活动中,鼓励她们采用多种活动组织形式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学习、交流、合作、探究、表现、展示的机会。当幼儿完全主动参与到活动,必然会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浸润和熏陶,定会成长为乐展示、会表达、善表现、懂沟通、爱创造的自信儿童。

2.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表2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N=334人)

从表2看出,完全有兴趣参与活动的幼儿同类占比不高,其中教学活动和劳动活动的同类占比都低于50%。由此可知,如何充分挖掘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使教育资源由抽象变具体,由高深变简单,由枯燥变生动,从而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在幼儿园的实践价值,是当前民族地区幼儿园应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幼儿园应以团队互助形式提升幼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增强教师的自我知识、环境知识、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授课知识,敏锐捕捉幼儿感兴趣且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产生交集的教育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当幼儿主动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时,其参与活动的兴趣才真正被激活。

3.幼儿参与活动的情感体验程度

表3 幼儿参与活动的情感体验程度(N=334人)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简称《规程》)提出:幼儿情感教育应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由表3看出,完全投入情感体验的幼儿同类占比不高。其中,生活活动与劳动活动同类占比低于50%;极少数幼儿参与四个类型活动的情感体验不太投入。由此可知,教师采用何种方法使幼儿完全投入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重视幼儿良好情感培养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在活动前挖掘适宜幼儿参与活动的情感体验载体,活动中更应引导幼儿通过感知、观察、体验、表现、创作等环节,完全投入体验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魅力,只有当教师在教育活动的各环节把握好教育契机,幼儿就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完全投入情感体验活动中,自发由内心深处唤起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认同与喜爱之情。

4.幼儿对美育资源理解程度

表4 幼儿对美育资源理解程度(N=334人)

从表4看出,多数幼儿基本能理解整合进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但也出现幼儿不太理解或完全不理解的情况。由此看出,教师选择教育活动资源的方法有待提升。

在教育活动场域,如果幼儿对活动载体不理解,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就弱,活动的主体性就很难体现。为此,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前,应尊重幼儿认知规律,制定筛选美育资源的原则(适宜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传承性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易于幼儿理解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整合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由理解到体验,进而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美育资源助推“家—园—社”合作情况

为了解美育资源助推“家—园—社”的合作情况,选取贵州省内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即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18个公立幼儿园100名幼儿教师、9个社区90名工作人员、107个家庭、107位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自编问卷《美育资源助推“家—园—社”合作的情况调查(“家—园—社”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7份,有效率99%。调研总体情况如下:

1.“家—园—社”提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情况

表5 “家-园-社”提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情况(N=297人)

由表5看出,幼儿园提供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内容相对平衡,家庭与社区提供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内容欠平衡。实践证明,幼儿获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主要途径是家、园、社三方,“家—园—社”三方必须达成共识,均衡提供美育丰富的口承文学、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民族节日、民间游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幼儿认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定能增加幼儿获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知识与经验,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与陶冶作用。

2.“家—园—社”支持幼儿获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情况

表6 “家-园-社”支持幼儿获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情况(N=297人)

由表6看出,“家—园—社”三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运用于学前教育都持支持态度。调研中,“家—园—社”三方对“营造育人环境”、“筛选育人资源”、“完善育人路径”完全支持比例占80%以上,三方都明确知道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家—园—社”三方如果能共建多向育人路径,科学地筛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营造育人环境,从活动的策划、筹备、组织、安排等各个环节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引导幼儿体验美育资源的魅力,必能助推幼儿认知、情感发展。

3.“家—园—社”合作实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情况

表7 “家-园-社”合作实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情况(N=297人)

由表7看出,“家—园—社”三方合作力度有待加强,其中“实施教育计划”、“优化育人策略”合作力度薄弱。由此可知,如何形成“家—园—社”三方教育合力,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学前教育价值,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家—园—社”共同制订计划,合作筛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载体,根据制订的目标、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幼儿的实际情况,优化协作方式,合理运用育人策略,才能更科学、有效地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的实践育人价值。为此,幼儿园要努力成为家庭与社区的桥梁,邀请家庭与社区共同制定育人计划,聚合家庭与社区资源优势,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蕴的美育资源,以美育资源为载体实施教育计划,并在活动中优化教育策略,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育人效果达到最优。

传承育人美育资源契合幼儿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是学前教育宝贵的课程资源,是增进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可从夯实文化认同感、推进幼儿社会化、达成文化包容心三方面着手,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契合幼儿发展的传承育人价值。

(一)夯实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所属群体文化的自我认识,是对该文化的特定价值观,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规范的肯定性认知和感情依附,表现在社会中个体的人和文化所展现出的整体价值观之间的一致性,是对该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把握,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7]。

幼儿园教育活动整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教育者首先要创设富有传统文化氛围的环境,选择和挖掘幼儿身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创造条件让幼儿去感知和体验,拉近现代幼儿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心理距离,打破陌生感和隔阂,建立心理上的亲切感。当幼儿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萌发出亲切感,才能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体验,形成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开展“多彩贵州”的综合活动时,教师可聚焦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黔北等地的美食、风景、服饰等富含美育特质的美育资源,制作成“物产地图”(或“饮食地图”),设计各种体验式活动,引导幼儿沿着地图的指引认识和了解家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开展“我演我唱侗族大歌”的音乐表演活动,教师可筛选适宜幼儿演唱的侗族大歌曲谱用于教育活动中,当幼儿穿上侗族表演盛装演唱歌曲时,其感官和心灵接受到原汁原味的侗族文化美育资源熏陶,不仅拉近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与当代幼儿的心理距离,而且侗族大歌传递的美育信息跨越空间和时间获得幼儿的自觉认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就会润物细无声地深深根植于心。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融入学前教育时,教育者应当引导幼儿多维度、多层次、多类型的进行感知,应当鼓励幼儿通过亲自观看、触摸、倾听、操作等方式进行体验,使幼儿在感知和体验中认识美,发现美,并获得表现美与创造美的技能。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愉悦的体验活动中增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基础。

(二)推进幼儿社会化

“社会化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因为只有习得所在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幼儿社会化,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8]。3-6岁幼儿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成长经历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幼儿成长后很多行为表现都能追溯到儿时的影响,如,幼儿在参加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时,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让他们感受到节日文化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人与环境之间的自然美,这些美好的感受经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相互作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植于他们心中,使他们能够初步懂得社会规范,主动学习社会角色。又如,教育者可选择适宜开展“听阅读”活动,引导幼儿聆听优美的民间机智人物的故事、民间谚语童谣等富含美育特质的作品,当幼儿与教养者以及同伴分享阅读体会时,就与其他主体发生了有益、有效的社会性互动,他们在交流情感、交流感悟的过程中,其促社会性智慧也获得不断发展、成熟。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是培养幼儿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行为和道德等社会性行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与幼儿教育进行整合,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三)达成文化包容心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丰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人类传统文明的活化石。生活在中华广袤土地上的各民族幼儿既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未来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他们既要担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也要学会对其他民族文化予以理解和尊重。《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有利条件,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资源。”[9]《指南》亦提出“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10]的教育要求。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为载体进行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正契合《规程》与《指南》的教育建议要求。传统文化美育资源融入学前教育,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到每一种优秀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从小了解自己的家乡,感受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开阔文化的视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敏感性,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文化情感,进而培养爱祖国的情感,弘扬和培育幼儿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可知,民族地区幼教工作者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精心选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的精华作为教育内容,引领幼儿领略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丰富的美育资源,以“和而不同”的视野,体会文化之间的平等与尊重,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包容境界,激发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首先,要认清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应充分发掘蕴于历史、地理、民俗、文学等传统文化的美育素材;其次,要拓宽育人渠道,邀请行业专家、幼儿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应用于学前教育活动,可把社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博物馆作为幼儿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可邀请传统手工艺者走进幼儿园课堂、可组织或者建议家长带领幼儿参观民族风情园等;第三,既要向幼儿呈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显性美育资源,也要积极运用隐性美育资源,打破时空的局限,充实和创新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内涵,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注入新时代元素并以新的形式呈现,增进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拉近传统文化与幼儿的心理距离,使幼儿充分感知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达成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

[3]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

[5]沈建军.音乐与科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6]雷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西江苗族志[Z].1981.

[7]鲁全信,杨绍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学术交流,2014(3):210-213.

[8]李季眉,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to Preschool Education

TIAN Sui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has been passed 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and its values,ethics and aesthetics have been deeply embedded in the thinking mode and behavior norms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have become the inheritance ideology spanning time and space.The rich and colorful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17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Guizhou Province is a cultural pattern formed by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a certain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school education,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resources embedd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morality,intelligence,physique and labor,analyz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to preschool education,explores the inheritance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arouses children’s positive feelings to carry forward their hometown culture from the deep structure,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early childhood.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esthetic education resources; cultivate people by integration; practice path; cultivate people by inheritance


(责任编校:商韵)

本刊初审:王琳;复审:王晓燕;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