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作者:黄玉平 李博文 冯怡琳来源:《职业教育(评论版)》


摘要:“十四五”作为又一个新的五年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要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反贫困、乡村振兴、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但是,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仍存在多元主体作用受限、层次教育与类型教育定位不清、适应性不足的可为之困,阻碍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价值发挥。“十四五”时期,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和实现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合力作用,做到理念一致;准确定位类型教育,突破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偏差;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促进自身内生发展。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公布,文件就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期发展与关于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给予方向和指导。《“十四五”规划建议》针对教育提出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要求,表明我国教育需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关于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表明了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一种教育类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因其经济性、实践性、技能性、终身性等属性在技能型社会的建设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经济性、实践性、终身性等一般属性,因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文化特点更为特殊,故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其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由此在经济性、实践性、终身性等一般属性上表现得更为鲜明[1]。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位于国土边疆或者是高原地区,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民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因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多样性的个性特点也十分显著。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推进与发展,需积极研判“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利用好和发挥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经济性、实践性、地方性、多样性等属性特点,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何以可为: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为之处

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十四五”时期有着新的发展任务。从“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成果巩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等,都需社会各系统共同攻坚克难,为达目标而不断奋力前行,努力发挥自身价值。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十四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内在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必定是有重大意义的、不可或缺的。

(一)以职业教育为重要主阵地是推进民族地区反贫困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凭借自身优势,推进了我国脱贫行动的进程。“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的最快方式[2],是对职业教育在消除贫困中所发挥重大作用的绝对肯定。2000年,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在“十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要与民族地区的扶贫相联系,帮助民族地区的人民脱贫致富。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步入深水区,加之“精准扶贫”理念的落地,促使人们越发关注与重视要依靠教育脱贫,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治本价值更为凸显[3]。2015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关于“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的指导意味着职业教育领域的精准扶贫全面铺开。在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下,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始终紧跟政策指示,不断从自身实际着手开展精准扶贫,为2020年民族地区绝对贫困的消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和实践来看,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脱贫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20年后,我国绝对贫困消除,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将继续依据自身的价值属性和反贫优势,推动着民族地区的反贫行动,助力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以职业教育为重要抓手是持续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就此做出相关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要加强扶贫和扶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仍是重大的历史使命,也仍然是民族地区实现产业发展、阻断返贫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提到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民、高素质农民,面向农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设立开展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等要求,以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和提升乡村吸引力的需要。“职教20条”明确提及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为广大农村培养实干人才。在国家政策层面上,通过职业教育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重要抓手,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更应如此。民族地区受其自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因素影响,不仅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人才培育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考察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不仅可以依托院校人才、技术、类型特色的优势,培育出懂科学技术的农村实干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还能利用自身产业、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帮助加快开发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可见,“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在服务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三)以职业教育为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手段

职业性和民族性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天然双重属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职业教育面向民族地区,通过开设特色专业、提供专门技术支持、培养职业人才等来服务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性更偏向其自身的教育文化属性,即职业教育要合理融入民族文化,要将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恰到好处地进行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实现职业在文化育人、文化兴产的作为[4]。文旅融合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意味着民族地区的文化从生存性需求转变为发展性需求,而民族文化的发展既离不开“懂旅游和明经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离不开“留得下”与“用得上”的本土人才。这时就需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开设民族特色专业课程,涵养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与吸引一批懂旅游和经营的技术技能人才,并增强本土人才的民族文化自信,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所需的真正“留得下”与“用得上”的人才。基于此,以职业教育为载体不仅能使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发扬,还能实现文化育人、兴产的重要功能,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是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对教育做出的重要部署,而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与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则包含在高质量体系建设的内涵之中。2021年《意见》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指导,并在主要目标中提及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5]。可见,“十四五”时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系统性改革和发展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机制以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持续推动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前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归根结底,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教育和科技为支撑。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通过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领产业的发展,能够根据本土优势和实际情况培养出一批有文化素养、懂科学技术、会经营管理的人才,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为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满足民族地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

二、可为之困: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十四五”期间,为有效应对国内外新的局势与变化,稳步推进我国发展,我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各项战略工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现实挑战。

(一)多元主体合力作用受限,服务能力下降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且久久为功。政府通过政策文件的出台、法律法规的颁布等方式来传达国家战略方针,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主体责任,同时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场所,向学习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器。而企业和行业是连接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人才培养和人才需要、教育和经济的重要桥梁,对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6]。理想构架中,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应当共同发力,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大有可为之路更为宽广与通畅。但实际境况是: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受现实种种影响仍存在较多切实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致使多元主体呈现服务能力受限的情况。如:办学理念滞后,仍存在“重道轻技”“重普轻职”的教育倾向;办学模式固化,过度效仿东部地区办学模式,教学实践与民族地区实际相脱离;办学定位模糊,发展目标不清,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不够深入,院校同质化较多;对民族文化重视不足,缺乏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与挖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政府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进一步的指示与引领,打击了企业行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信心,加重了职业院校的前行重担,致使职业教育的各主体合力作用受限,服务能力也因此下降。

(二)层次教育与类型教育定位不清,吸引力不足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国民教育中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这在“职教20条”中已有明确说明。《意见》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对此,“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必须要不断认准自身地位、强化自身类型化特色,坚守和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定位[7]。然而,一方面,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经济发展因此相对滞后,人们对教育有更低的期待值,认识上也更具有狭隘性。加上外部影响,民族地区的人们自觉地将职业教育视为层次教育,选择职业教育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学历和降低教育投资成本,习惯性忽略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和价值提升的真正意义。对职业教育狭义的认识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阻碍着优质生源的输入以及人才就业之路,致使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欠佳且存在较多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形。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固化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更难以改变由此带来的“学术漂移”现象,存在“学术漂移”的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注重学术性和强调学术资本的特征,致使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关心理论知识的获取[8],甚至更在乎升学,长期以“专升本过线率”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作为教育评价指标来判断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使职业院校在自身的内部特征和定位发展上遭到漠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类型教育所倡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三)内生发展不足,适应性有待提高

《“十四五”规划建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提及职业教育要增强适应性。对民族地区而言,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对地区内在潜力激发和内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应性的发展呼唤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内生式发展,唤起自身内生发展动力。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类型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内在使命[9]。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多受政府政策倾斜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帮扶,由此在发展中获得较多的外部支持和外部资源。诚然,来自外部的支持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政策资源来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前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确需要外部保障和支持。但外部扶持也会带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东部地区同化的问题以及对民族地区现实发展考量的缺失[10]。民族职业院校办学同质化或者照搬、简单模仿东部地区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忽视民族地区的自身发展实情和民族特色,盲目开设所谓现代化专业则会适得其反。当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与本土资源优势脱离,与本土发展经验脱离,那么即使有外部支持,由于缺乏内生性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也会陷入畸形发展与适应性不足的境况。面对这种境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迫切需要进行转换,在提高自身适应性的同时,由“被动”变“主动”,实现“我要发展”“我能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从何而为: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与水平”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重点条目。为提升“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需要坚持以科学先进的理念为指导,把握好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入分析所面临的挑战,以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和具有民族性特色人才的需要。

(一)理念一致,多元主体共同发力

“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要围绕民族地区教育反贫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地区高质量发展等进行规划设计,始终坚持多元主体理念一致、共同发力,以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四五”时期,为更好地促进发展,政府需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提供保障,发挥政府的引领性作用。针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全、存有偏见、参与主动性不高的现象,需要政府依托政策的目标导向、价值传播、实践计划等功能,对现存具体问题进行准确识别并形成具有价值和可行性的政策方案,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目标。出于对有限资源充分利用的考虑,政府可以继续加大力度支持职业教育的高地建设,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积极借鉴与学习提供帮助和典型案例[11]。关于行业企业参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行业企业要将人才培养指向“能力提升”,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在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时,行业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用人实际需要和领域发展需求,在政策的引领和产业发展需求上与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对话、深度合作以实现共建共享协同育人机制。于职业院校而言,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要紧跟党和政府的政策引领。在教法、教材和教师方面,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来助推“三教”改革的落地,“十四五”时期职业院校要牢牢把握住“三教”改革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遵循政策指导,切实从民族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树立科学的基本发展意识和教学理念,助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职业院校等主体,其共同的理念皆为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多元主体的有效共同合作将最大程度发挥主体的合力作用,共同推进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发展。

(二)突破认知,精准定位类型教育

《意见》和《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和修订,表明了“十四五”时期对职业教育的新定位——类型教育应该在社会上获得更为普遍的认识与认可。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类型教育之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技能型社会的建设与形成方面大有作为。尽管学界对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而非层次教育的定位逐渐深入人心,但对家长、学生、用人单位而言,消除偏见与歧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何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全、带有歧视的观念,强化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的认知与认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挑战和任务。提高相应的认识是改变对职业教育社会偏见的第一步,民族地区更需如此。对此,一方面,应以政府为首,通过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将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进行通俗化、形象化的解读,让家长、学生以及用人单位能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及其社会作用,进而能以政策文件为依据正确地选择入学和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大众媒体、网络等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能更加全面地看到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地位,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为国家需要技能、社会需要技能、人人需要学习技能与拥有技能是社会发展现实[12],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让人们逐渐放下偏见,正视职业教育。院校方面,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要结合民族特色,明确类型教育的发展定位,坚持特色办学,防止同质化。在政策支持和新的发展机遇下,职业院校要将职业教育办出良好社会效益,如此既能培养出民族地区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能打破固有认知,实现吸引力提升的双赢愿望[13]

(三)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促进内生发展

“十四五”时期,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又一个发展着力点。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仅需要认真落实与执行政府的指示,也需结合地区的地理、产业、文化、人口等特点进行适宜性统筹规划,在适应性发展规划中不断促进内生发展,以便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促使民族地区提升自身发展潜力与愿景。因此,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要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坚持适应性发展需求的原则进行适度发展。首先,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依据地区经济发展实情,结合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因素,争取中央政策与财政的支持,做到规模、速度和结构的适度发展,其中适度发展中需关注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其次,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人才定位、专业学科设置、课程开设与教学模式选择等方面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适宜地提供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等,满足地区产业发展和学生升学就业需要。例如,在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方面,职业教育要在加强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意蕴与特色所在,努力培养有情怀、有技术、有文化的人才,服务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在职业教育的布局发展上,要突出地域生态、传统技艺、产业分布等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凸显地区专业特色,进行地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14]。立足地区实情,结合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的发展是民族地区适应性发展之路,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内生发展的需要。在适应性发展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以将外部支持力量转化为内生之力,促使外部资源和本土资源实现有效对接,提高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和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地区的发展仍备受党和人民的关注。“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战略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其自身发展路径指向,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值此时期,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冷静分析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特点,客观审视自身发展基础与现状;同时,也需及时反思自身不足,为民族地区新时期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添光加彩,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侯彦斌,保承军.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属性、目标和模式[J].民族论坛,2016(8):66-71.

[2]新华社.人人出彩,技能强国——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综述[EB/OL].(2021-04-01)[2022-06-20].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1/content_5598933.htm.

[3]常玲玲,毛艳.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9):16-22.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Z1):9-16.

[5]熊晴,朱德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逻辑:耦合机理与价值路向[J].教育与经济,2021(3):3-9.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1-45.

[7]林克松,刘璐璐.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困境及行动策略[J].职教论坛,2021(11):36-42.

[8]孙社文.高质量发展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再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46-51.

[9]王思瑶,马秀峰.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3):27-34.

[10]彭敏.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21(1):89-94.

[11]曹隽,刘丹.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观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23-29.

[12]赵学斌,黄胜利.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角色变迁及其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5):26-33.

[13]陈宝生.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N].光明日报,2021-05-01(7).

[14]王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59-63.

 

初审:肖倩

复审:王晓燕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