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作者:夏文贵 秦秋玲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但在诸多实施方案和政策举措中,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蕴涵着较为特别的意义,对于全方位塑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具有无以替代的作用,因而可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然而,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面临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群体运用能力参差不齐等挑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础性价值。为此,须立足规划制定、战略衔接、法制建设、投入保障等层面,构建形成一套旨在以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谋划。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性工程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断[1],此后又对这一命题进行反复强调和系统阐发,并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创新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2],凸显了该思想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其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又一创新,为推进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其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民族事务和问题的有效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擘画了前进方向。

作为党对民族工作和民族事务治理内在规律的开创性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环节和领域。而要有效实现这一目标,至为关键的是应以不断增强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民族成员的共同性为核心,进而实现广泛凝聚共识、绘就最大同心圆、集聚最强正能量的生动局面。其中,在所有旨在增强和促进共同性的做法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蕴涵着较为特别的意义,对于塑造共同的心理认知、形成共同的身份标识、强化共同体认同,进而增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可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毕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融互嵌中既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突出的语言文字多样化等情况。有鉴于此,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对此,学界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一是历史维度的考察。即系统总结了历代中央政权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对国家大一统维系方面的宝贵经验,继而指出这一历史镜鉴对于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3]。二是现实维度的阐释。一则从国家认同建构的视角,阐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而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4];另则从权利保障的视角,认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夯实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5]。三是实现路径的论证。一方面要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形成边疆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精准策略[6];另一方面,要从普通话与民族语言之间的均衡、一般性的规范化普及向高质量普及的转变、语言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融合、规律性和异质性的统筹兼顾等维度实施深入推普[7]

客观而论,已有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颇具启发意义的理论观点。但总体来看,也还留有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空间,尤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党和国家开展民族工作的主线、推进民族事务和问题治理的根本遵循的背景下,应立足确保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重识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意义。基于此,理应把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予以认识和谋划。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础性价值

无论古今中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各民族进行人际沟通、信息交流、观点互鉴、情感传递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血脉相连的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党和国家开展民族工作主线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彰显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对于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具有无以替代的基础性价值。

(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久远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各民族在国家政治屋顶的庇护下不断实现着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国家人口结构的复杂多样又决定了我国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现实国情。正因为如此,我国历来就有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传统。如秦统一六国后,便于全国范围实施了影响深远的“书同文”政策,此后不乏历代所倡导的具有共同语言性质的政策举措。这些做法,均是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相适应的,并在深层次上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仍是紧迫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显然,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要前提是各民族成员可以毫无障碍的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能够为各民族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坚实基础,从而打破横亘在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壁垒,以便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继而促进民心相通、相印、相融。因此,充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使各民族群体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技能,才能增进各民族之间日常的交往交流交融水平,提升跨族群的交往范围、交流能力和交融程度,从根本上消除语言隔阂,降低交流阻力,减少误解和矛盾,实现各民族间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和情感上相互亲近的生动局面。

(二)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基固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模式变迁[9]。与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又一个活跃期,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大流动、大融聚的新特点。在此背景下,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对于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和个人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础保障。

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少数民族群众的个人发展空间。各族人民通过接受系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够拓宽个人的就业渠道、就业范围和就业能力,从而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更优质的就业岗位,并充分实现其人生价值。各民族群众利益的极大满足可以增进其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稳固的个体基础。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各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较为不平衡,并尤以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教育水平不高较为典型。究其缘由,根本性的阻滞因素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的低下。由此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尤其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赶超和跨越的关键所在,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则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提升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0]。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根结底在于要提升和确立各民族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诸多可资利用的政策机制、手段方式中,加强国家语言文字教育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和价值,是各民族群体获得共同体属性进而实现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标识。

一是,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群体的共同性。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群体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就是一部同心共筑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0]。然而,也不可忽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客观情状。如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各民族群体间的同质性和一体化便尤显关键。但作为一个共同体,各民族群体如何标示其是共同体中的一员?显然,在众多的共同体身份标识中,共同的语言文字——说同样的话、书写同一种文字,无疑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身份标识系统,同时也是推进各民族群体的同质化程度和一体化水平,继而消除民族隔阂、破解民族发展差异,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抓手。

二是,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群体的共同体认同感。一方面,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烈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是一个人群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又是一个历史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而在各种共同体层面均关系着一个基础性的连接纽带,即共同的语言文字。正因为具有国家统一的语言文字,以及对各种地方性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方式的超越,才使得各民族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意识历久弥坚。另一方面,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10]。显然,系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关键。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发挥着这样一种国家符号象征和凝聚功能。而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普及,不仅可以提升各民族成员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而且可以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核心价值的认知、情感和归依。

(四)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情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生成提供了依托,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所指、有所依和有所归的根本场域[11]。而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样需要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发挥其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情感认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等作用,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一是,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12],形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养分。为此,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体认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最终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就成为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根基的必要环节。

二是,厚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基础。人们总会因说同一种语言而产生亲近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沟通,以至走向心心相印、相鉴、相通、相融。这说明,共同的语言是人与人间消除情感隔阂,形成深情厚谊、包容互鉴的情感共同体的基础性纽带。尤其伴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深入推广,各民族群体不仅会形成特定的精神气质和情感态度,也会凝聚起彼此间的情感共识、提升情感交融度,进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依恋。

三是,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心理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将各民族群体在心灵层面凝聚在一起,使之心脉相连、心意相通,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持续稳固的心理支撑。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尤其在国民教育中建构适应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要求的课业体系,不仅可以培育各民族对由中华文化所滋养的共有精神家园的心理依恋和认同,而且可以为激发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决心和信心夯实心理基础。

三、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普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情感和体认得以持续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的多样性以及新形势下衍生形成的诸多风险挑战,使得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础性价值,仍然面临许多亟需破解的客观难题。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统一性之间存有张力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造就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多样的特点。据官方统计,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满族、回族已基本转用汉语外,其余53个少数民族使用着80多种语言,大体分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印欧和南岛5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可以划分为藏缅、苗瑶、壮侗3个语族,阿尔泰语系又可以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3个语族,每一种语族下又分布着不同民族使用的多种语言[13]。从文字使用情况来看,除回族、满族使用汉字以外,其余24个少数民族使用着33种文字,如傣族使用4种傣文、景颇族使用景颇文、载瓦文2种文字等[14]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复杂性决定了其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张力。而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协调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关系,则成为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不容忽视的难题。较为普遍的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少数民族群体惯常使用的主要还是其习以为常的民族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比例偏低。在此基础上也衍生形成了另外的问题,即面临原生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兼用的困难。

据相关研究者的实地调研,在云南澜沧的拉祜族,目前拉祜人在日常生产活动、节日聚会、婚丧嫁娶等场合主要使用拉祜语,兼用汉语的比例相对偏低,而能熟练使用汉语交流和书写的仅占32.9%[15]。而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居民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则较为特别:一是从语言使用范围和频率来看,相对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书写的总体水平较低,而不会说写汉语的则占有较高比例;二是藏语和汉语的使用能力出现明显的代际差异,即年龄层次偏低,汉语言文字的说写能力则呈现相对较强的趋势,但也并非就此替代原生语言的主导地位及使用习惯[16]。据此可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普及,在深刻把握统一性与尊重多样性的辩证关系中寻求同一性,并以此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任重道远。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之间存在思想误区

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思想误区,认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会改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生存土壤,挤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生存发展的空间,进而造成民族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的消逝。如有学者在对部分维吾尔族群众的双语态度与文化认同的调研中发现,维吾尔族的学生家长对保持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和完整性存在重大希冀,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子女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会导致本民族文化的消失时,超过半数的人表示“比较担心”,并表现出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疏离感和谨慎保守态度[17]

事实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均是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其共同见证和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纽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日常交际的工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但也要强调的是,二者之间并不是等同并列的关系,而是主次先后的关系。质言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处于主导和优先地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尽管如此,也不排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学习使用上的并存不悖。其实,国家宪法和法律及其他配套政策在保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之时,也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和配套保障。一方面,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使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于更好地就业、更好地接受现代文化、更便捷地融入现代社会都有利”[18]。另一方面,在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亦可以使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更加丰富精彩。

(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普及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明显

截至2020年,我国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达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率超过95%,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至4%,各地区的语言文字交流障碍基本消除[19],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普及。但从总体上来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普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据俞玮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的普通话普及率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普及还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仍比较明显。2015年城市居民基本能说普通话的比例高达81.5%,比农村人口的55.2%要高26.3个百分点[20]。二是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年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率分别为81.1%、97.3%、63.8%、48.6%[21]。由此可见,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率与东部和东北部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民族和边远地区仍然是我国普通话推广普及的短板。

此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也存在普及质量不高、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虽然,我国在2020年的普通话普及率已达80.72%,但这只是“量”的体现,其中大部分仍处于“勉强听懂,说起来费劲”的水平[22]。而真正能流利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的人还比较少,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在“质”这一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不充分的问题。据2021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还有近2.8亿人不会说普通话[2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普及还有较大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客观而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需要相应的语境和条件保障,而这又直接关乎其应用能力和水平。不可否认,就世代久居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具有某种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更多是在接受国民教育之后才逐渐习得的,加之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先天语言环境及使用习惯,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利用处于相对“劣势”的状况。

不仅如此,少数民族群体因居住区域、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由此也导致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对此,许多相关研究的实地调研也很好印证了这一事实。如在对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哈萨克族人群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情况的调查中,有研究者分析指出:第一,城镇居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水平远高于乡村,前者占比为77%,后者为42%。第二,不同年龄段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水平差距明显,存在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趋势。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高达97.7%,而老年人群仅为37%。第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例关系。[24]

四、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途径

作为新时代党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是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以及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面临各种现实挑战的背景下,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基础性工程。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构建形成一套旨在以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实施方案。

(一)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规划与其他国家战略举措的衔接配合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实现以全面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通过国家战略规划的形式来加以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从而形成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战略规划引导方案,如此才具备足够的能量。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重该战略规划引导方案与其他重要国家战略的密切衔接与配合,以期形成一体推进、效应叠加、相得益彰的效果。较为重要的有以下方面:

一是注重与国家语言安全战略的衔接。在境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利用语言文字问题对我国进行挑拨破坏的背景下,国家的语言安全问题便被凸显出来了。如是,在以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理应注重与国家语言安全战略的密切配合。二是注重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衔接。即边疆民族地区要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最大程度挖掘和利用其所承载的各种资源红利,并与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战略规划相衔接,以便切实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水平。三是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一直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短板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条件下,不断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该战略的衔接配合,就成为补齐短板、提升水平的重要契机。

(二)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法制化水平

为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系统深入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国家法规制度保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依法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法规制度体系。一类是宪法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一类是具有法理意义的规章,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等。这些不同类别和性质的法规条文及政策举措,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制度供给保障。

但总体来看,其法制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和拓展空间。一是积极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客观而言,宪法法律中有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规定,更多是一些指导性、原则性、框架性条文,在具体实施中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细化工作,如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如是才能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方案。二是适时更新法规条文。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要求,应对相关法规条文给予适时更新。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颁行二十余年,其所面对的问题和环境早已今非昔比,理应启动修订完善工作。三是不断建立新的法规制度。对此,应从两个层面来加以谋划:一方面是要不断与国家整体的发展形势和要求相契合,另一方面是要针对实践中出现或发现的新问题、新趋向及时制订和推出相应的法规政策。

(三)健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须有全方位的投入保障。迄今为止,我国已打造形成颇具规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经费投入。在2020年,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33.8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69%[25]。二是基地建设。2019年,国家统筹实施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截止2020年,全国已建立60家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6],极大发挥了示范引领、宣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三是教材建设。2017年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领导义务教育三科教材统编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地相继推出了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的实施方案。

诚然,以上投入保障工作的开展,为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厚植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国地大人多,教育资源投入保障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同以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期待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基于此,下一步应着力突出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教育经费结构,特别是要加大对推普薄弱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二是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促进教师尤其优质教师资源区域分布的均衡发展。三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完善推普薄弱地区学校基础设施、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练习手册,以及与三科统编教材相配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资源的建设。

(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统一性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的协调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共同书写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是关系国家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推进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但也不可忽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在这一过程中,至为关键的是要统筹推进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是正视统一性的必然性和多样性的现实性。在我国,多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是自秦汉以来就已成型的历史传统和显著优势。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统一性和主导性地位便是与这一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的一部分,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则是进行日常交往、联系情感、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二是厘清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二者之间并非替代或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主从先后关系。另一方面,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均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中兼收并蓄、包容互鉴而形成的,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三是推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综合平衡。要实现二者的综合平衡,尤其在确保统一性和尊重多样性中寻求同一性的目标,首先应明确的是,即统一性要在尊重和保护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多样性则应以统一性为基本前提和条件。在此基础上,还需积极探索构建与此相对应的规划方案和政策举措来一体推进。

 

参考文献:

[1]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0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3]王启涛.中国历史上的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经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11):1-7.

[4]青觉,吴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性工程[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9):173-181.

[5]常安.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从权利保障到国家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1-10.

[6]石琳.精准扶贫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8(4):150-156.

[7]刘金林,马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深入推普的思考:语言与国家治理系列研究之二[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4):31-41.

[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

[9]朱碧波.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出场·概念真意·伦理底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5):113-123.

[10]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1).

[11]青觉.从政治凝聚到心灵认同:新时代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国家的分析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1):31-38.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4.

[1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民族)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54-556.

[14]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40-43.

[15]戴庆厦.澜沧拉祜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70-180.

[16]王浩宇,何俊芳.天祝县藏族居民语言使用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5):142-148.

[17]李廷海,薄其燕.朝鲜族和维吾尔族双语态度与文化认同:基于双语教育背景的比较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27(6):105-110.

[1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68.

[19]赵婀娜,吴月.筑牢国家发展的语言文字基石[N].人民日报,2020-10-13(012).

[20][21]俞玮奇.国民普通话能力的基本状况与发展态势[J].语言文字应用,2018(2):99-107.

[22]王雪纯,刘鸣曦.为什么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家:背后是沉甸甸的文化自信[EB/OL].(2021-12-05)[2022-01-10].http://www.people.com.cn/n1/2021/1205/c32306-32299775.html.

[23]陈丽湘.论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6):164-174.

[24]李志忠,游千金.巴里坤哈萨克族国家通用语言抽样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4):46-55.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财[2021]6号[EB/OL].(2021-11-30)[2022-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2111/t20211130-583343.html.

[26]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21)[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44.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Education: a Fundamental Project to Forge a Sense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XIA Wen-gui, QIN Qiu-ling

 

Abstract: Forging a solid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s a grand systematic project. Among many implementation plans and policies,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contains a relatively special significance, which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haping the common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an all-round way, so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basic project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However,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is faced with challenges such as the diversity of ethnic languages, the imbalance in 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mmon language, and the uneven ability of ethnic groups to use the common language,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weakens its basic value in forging a solid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set of systematic plans aimed at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to forge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the basis of planning, strategic connectio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nput guarantee.

Key words: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fundamental project

 

初审:彭洪莉

复审:王晓燕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