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校要发挥学校语言文字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承担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服务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筑牢祖国边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使命,探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要深化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更好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办好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发挥学校对全社会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国家统编教材教师培训,促进国家语言文字战略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顺利实施;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学术研究,服务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积极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普实践活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进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体现,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语言文字长期相互影响借鉴的结果。[1]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一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备一定水平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我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中的发展将会受到局限。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心灵沟通与情感认同,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理念,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指人们在精神层面追求的关于生活、支柱、动力以及信仰等方面的总和。[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3]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且幅员辽阔,通过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解决民族和区域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有助于加强各民族更好交往交流交融,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符号,本身就是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融合涵养的结果,是整个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产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本色,回答了中华儿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终极哲思之问。[4]因此,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和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有学者认为:“从国家建设角度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即培养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认可和忠诚,具体指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三个根本属性(族群属性、文化属性与政治属性)的认同。”[5]
地方本科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扎根祖国大地办教育,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牢固树立“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用好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积极探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地方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
地方高校要找准发展定位,主动对接地方需求,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利用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更好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助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从而承担起地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
(一)建设教育强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服务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使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存在师资队伍短缺,教育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的问题,脱贫后返贫和贫困代际传递潜在风险依然没有完全根除。[6]边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最大短板。实践证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途径。[7]地方高校要主动扛起这个社会责任,这也是地方高校服务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优势所在。为此,地方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供合格师资保障;要积极承担基础教育国家统编教材教师培训,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能力,尽快补足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师资薄弱的短板,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二)服务乡村振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语言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语言助力乡村振兴是直接和间接作用相结合的,主要借助其作为知识载体、信息载体、文化载体的功能以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为抓手进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8]全面普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利于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民族地区合理流动,优化民族地区资源配置,克服观念陈旧、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防止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从而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处于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具有区位、人才和学科优势,在此过程中承担着无可替代的使命。
(三)维护边疆安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使命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在全国安全稳定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时提出“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指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威胁,迫切需要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国家安全是息息相关的,有学者认为各族人民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须翻译就能轻松掌握国家的时政要闻、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国家安全存在的隐患,自觉地把自身融入国家的政体和国体中,从而关注国家命运,把自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主人翁意识被唤醒。[9]地方高校应勇于担当,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增进各民族共同文化认同,消除心理隔阂和分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增强各民族大团结的向心力、凝聚力,筑牢祖国边疆安全稳定坚实社会基础。
二、地方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条件
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经过63年的办学实践,明确了建成具有地方特色、区域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办学定位。
(一)学校扎根祖国北疆办教育的办学定位,具有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底蕴
内蒙古民族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形式多样、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有多年扎根祖国边疆办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底蕴,有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使命担当,坚持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培养了一批“能吃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进入新时代,作为一所扎根祖国边疆的一所综合性地方高校,学校有汉语言文学国家一流专业为支撑,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为平台,有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经验积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精神,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力,积极参与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尽快补足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短板”,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应有贡献。
(二)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具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责任担当
内蒙古民族大学适应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落实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发挥学校语言文字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两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通过思政课主渠道,及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民族团结内容,切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专题、进课堂、进头脑。学校把每年9月份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以“守望相助携手同行”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40个班级结成“民族团结姊妹班”,2019年参与人数达2万余人次。2020年,学校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实现了师生全覆盖。
(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底蕴丰厚,具有支撑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文化积淀
多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秉承“立人兴文”培养理念,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经过60余年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内蒙古东部地区重要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师资培养基地。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并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指向,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基础性关联。”[10]2020年,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自治区国家统编教材教师培训工作东部片区组长单位,面向内蒙古东部地区原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校开展国家统编教材教师培训工作。截至2021年底,共举办培训班51期,培训教师共计7599人次,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学校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需求的实践探索,具有服务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经验积累
内蒙古民族大学组建社会实践团,持续开展暑期“三下乡”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乡村孩子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普通话。2021年,10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功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021年春季学期,选派423名学生和11名教师,组成了8个支教团分别在通辽市87所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学点开展支教工作。支教师生深入基层、克服困难、无私奉献,充分展现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广大师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教学的顺利开展贡献了力量。
(五)学校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良好基础
1998年开始,内蒙古民族大学在呼伦贝尔地区招收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小少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预科生,至今已培养毕业生600余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业务骨干。学校开设基础汉语、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训练、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赏析等课程,注重提高预科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预科生转入本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增设教师口语、应用文写作、普通话训练等相关课程,提高蒙古语授课师范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2012年,内蒙古民族大学成为教育部“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直属考点,截至2021年,已组织考试17次,参加考试人数达40986人次,近五年三级笔试和口语通过率平均在85%以上。
三、地方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学校要适应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培养优势,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深化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更好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师范教育始终是内蒙古民族大学的重要办学特色,现有14个师范教育专业,63年来,累计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范生5万余名。近几年来,为了更好服务基础教育推广使用统编教材,学校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普通话培训课程建设,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深化师范类专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组织开展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强化对培训、测试及考试过程的管理,确保师范生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要求的等级标准。
(二)深入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中心,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每年派出5~10名教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整合出专题思政课程,围绕“英雄”“复兴”“创新”“信念”“爱国”等主题开展专题辅导,通过走进校园、同步直播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引领大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广大青少年中播下“五个认同”的种子,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办好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发挥学校对全社会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
2021年,内蒙古民族大学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具有服务国家语言文字战略的特殊重要性、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分必要性。学校要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将基地定位于国家语言文字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中小学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中心和服务国家语言文字战略政策研究智库,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基地的组织领导力、学科支撑力、工作执行力和社会影响力。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学校语言文字学科与专业优势,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支持,为民族地区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和社会条件。
(四)积极开展国家统编教材教师培训,促进国家语言文字战略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顺利实施
2020年,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内蒙古东部片区国家统编教材教师培训组长单位,协同区内外8所高校共同开展内蒙古东部片区统编教材教师培训工作。培训其间,由专业教师与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共同组建培训团队,采用大班集中授课与小班个性化指导相结合,构建“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集中指导与自主训练”相结合的中小学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模式,有效解决了原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意识不强、应用能力薄弱、教育教学能力急待提升等问题,为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提供了师资保障。下一步,学校将坚持成果导向,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体系,改进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方法手段;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实际需要,及时充实调整培训内容;坚持持续改进,进一步加强各高校、教育局和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的交流互动,增强培训效果,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培养一大批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五)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学术研究,服务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
发挥学校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团队建设,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组织召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和应用研究、语言文字资源与信息化建设、国家语言服务能力、语言文化传承与交流等相关议题开展学术研讨。协同地方教育部门,每年组织召开通辽市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总结、交流语文课程教学经验,研讨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加强高校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学术研究,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的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积极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普实践活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作为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相关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走出去,面向全社会特别是农村牧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各民族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说好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的良好氛围,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语言环境基础。要聚焦推普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将语言文字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将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大学生实践团深入农村牧区,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深入到乡镇、苏木嘎查开展推普宣讲和培训,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身成长,在奋发中崇德力行,在行动中锤炼品格,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四、结语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为此,要坚持务实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特色办学,紧紧围绕师范生培养、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国家统编教材教师培训、语言文字学术研究和推普社会实践等六个方面,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路径,做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发展、安全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登华.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11):22-23.
[2]刘吉昌,金炳镐.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11):28-33.
[3]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1).
[4]张鑫,段雪柳.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逻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47-55.
[5]王瑜,马小婷,吴艳梅.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与主要原则——基于“意识三态观”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6):37-46.
[6]宋才发.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21,19(2):7-17.
[7]习近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9-09-28(2).
[8]吴明海,娄利杰.新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经验与意义[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5):113-121.
[9]马永全,桑国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使命承载及深化普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1):146-152.
[10]何生海.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6):124-132.
Mission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Lingua Franca Education Service in Local Universities to Solidify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Exploration Based on 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
REN Jun
Abstrac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new task an-d new requiremen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while make use of the advantages in school languag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s, undertake missions for the education services of the national lingua franca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ethnic area, service in achie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mission to strengthen the borderland security and stability, while explore the national lingua franca education service to solidifying the path for realiz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lso they should 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 pedagogy major to better ser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 effectively operate a national lingua franca promotion base, and fully promote the modeling and guiding role of schools in the national lingua franca educ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actively carry out teacher training for state compiled textbooks, and serv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strategy in basic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 actively carry out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lingua franca, and provide service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national lingua franca in schools that teach ethnic language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national lingua franca to facilita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al lingua franca education; solidifying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education on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初审:王琳
复审:王晓燕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