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破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困境的有效路径。针对如何更好地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近年来国内期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用机理分析、实施策略探索与实践案例总结三个方面。其中,作用机理分析主要基于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城乡教育公平两个视角;实施策略探索主要集中在加强面向城乡共享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完善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创新区域教育体制机制以及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等方面。文章最后结合当前研究与实践现状、教育改革与发展动向以及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分别从研究重心、研究范式与研究视角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农村教育;研究综述
一、引言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导致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所导致的城乡教育资源配备不均。因此,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要在城乡学校间均衡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
信息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时空得到拓展与延伸,同时,也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得到教育部门与研究者的广泛认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2]。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持续推进的动态过程,其内涵、目标与方法都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不断演化。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策略与方法也必然会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持续推进而不断变化。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备受关注的当前,我们有必要对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梳理,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向,寻求新思路与新路径。这是当前我国促进城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设计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近年来我国该领域研究与实践的全貌,不仅要求文献检索具备广泛性与代表性,同时,还要综合使用多种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首先从术语组合“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均衡、农村教育、教育公平、农村学校、农村教学点”中依次选择术语组成一对“并含”关系的检索关键字,并使用“篇名”作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总共检索到文献261篇。接着通过使用“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与“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两组术语进行“关键词”检索,分别检索到文献42篇与140篇。为保证样本文献的相关性,本文对上述两阶段所得的初始文献进行后期筛选与甄别,剔除如会议介绍等非学术性文献43篇、重复文献57篇以及与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的文献169篇,得到有效文献174篇。最后通过阅读每篇文献的参考文献,又收集到相关文献14篇。最终得到188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综合采用了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样本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文献计量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当前我国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的整体概况;应用内容分析法旨在对样本文献的内容进行梳理,以期对样本文献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展开深入的剖析与挖掘,并由此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加以把握与预测。另外,为了保障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文还使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编码与统计,在对样本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过程中分别使用质性研究软件NVivo10与文字云图(Word Cloud)等工具。其中,使用质性研究软件NVivo10的目的在于,对样本文献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进行编码与分析,建立相应的分析框架;使用文字云图(Word Cloud)工具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以更直观地把握当前策略研究的热点。
三、研究结果
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的议题十分广泛。以客观把握该领域当前研究主题分布为出发点,本文首先以人工方式对样本文献的主题、关键词、摘要与内容进行梳理,形成相应的分析文本。在此基础上,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对样本文献进行编码与主题构建。具体的研究过程为:先利用分析文本对样本文献进行初次编码,并把编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近主题合并,以形成二级编码,再对二级编码进行归类。
(一)文献计量分析
教育管理部门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学术界对如何应用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以及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价值的认识必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体现出某种特征与规律。为揭示该规律与特征,本文以年度为单位对上述188篇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得到如表1所示的年度分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期,该时期是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早期阶段。2003至2018年期间,该领域的期刊论文数量随时间推移而持续增加,期间出现三次快速增长期,分别是2006 至2007年、2013年至2015年、2016年至2017年,并在2017年达到最高水平,这说明教育信息化对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渐被社会认可,我国学术界对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变革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在2013年以来,国家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使人们越来越确信教育信息化是破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促使2013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大幅出现。其次,城乡教育失衡现状并没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而得到根本扭转,相反的在部分地区还出现日益加剧的局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尤其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最近几年来,农村学生与教师大量流失,许多农村学校被迫关闭,而与此相反的是城镇中心学校出现大班额现象。再次,近年来人们经济状况与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诉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人们对现代教育发展理想的追求不再仅仅满足“人人有学上”,而是更高追求的“人人上好学”。最后,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
表1样本文献年度分布统计
年份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篇数
| 1
| 4
| 4
| 3
| 9
| 7
| 11
| 11
| 14
| 14
| 14
| 19
| 23
| 17
| 26
| 11
|
息化与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困境的解决,从现有政策文件来看,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热衷推行的一条重要政策。
(二)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在该领域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实施策略探索与实践案例总结三个方面。从本质上看,这三个方面正好回应了该领域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教育信息化为什么能够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如何。
1.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教育信息化为什么能够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与仔细分析,为此,国内部分研究者针对该问题展开了探讨。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困境,集中体现在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由此导致的城乡教育不公平。而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够实现信息的高速传递与充分共享,这就决定了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资源有效集成与充分共享,进而能够破解传统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城乡教育公平实现等方面分析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机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1)基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视角
在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方面,国内研究者的观点大致相同。李姗泽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能够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在城乡学校间共享提供便捷、高效的途径,通过使用教育信息化手段,能够让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共享城市学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3]。高铁刚认为,教育信息资源相对于实体的教学资源来说是一种替代性的资源,应用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替代性补偿作用[4]。王卫军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在数字资源设计与开发、个性化数字资源推送与混合式网络研修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因此,能够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5]。汪基德认为,教育信息化以网络为传播媒介,能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因此,能够破解基础教育物化资源配备不均的问题[6]。
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研究者的观点各有侧重。万力勇从促进农村师资内生成长的角度思考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认为可以利用“自力更生”与“协同发展”两种手段改变农村师资薄弱局面[7]。汪基德指出,通过“内生”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破解城乡学校教师资源非均衡化配置问题[8]。“内生”方式与万力勇的观点相近,认为农村学校教师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展在线教育培训或与城市学校教师共同开展在线教研,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外引”方式是指通过同步课堂等途径将城市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向农村学校延伸,让农村学校共享城市学校优质师资资源。李姗泽等人认为,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能够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水平和效益,进而改变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9]。
(2)基于城乡教育公平实现的视角
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与前提,而教育公平本质上是社会公平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教育公平分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与教育结果公平三个层次。李姗泽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能够向处于社会弱势的受教育者提供补偿教育,因此,可以实现不同层次的教育公平[10]。任友群等人提出,教育信息化具有实现三种类型教育公平的潜力,分别是就读机会公平、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公平以及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11]。高铁刚认为,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教育系统的持续性创新,进而实现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均衡与公平[12]。万力勇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创新、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教育结果公平[13]。汪基德认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大数据进行挖掘与运用,使得精准教学与精准助学成为可能,这有助于促进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公平[6][14]。
2.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探索
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实践性的领域,实施策略探索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使用文字云图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处理与分析后发现,国内研究者对实施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强面向城乡共享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完善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创新区域教育体制机制等几个方面。
(1)加强面向城乡共享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宋乃庆等人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视角提出两方面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策略:一是要综合推进农村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即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要结合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与需要,突出当地农村特色文化和特色经验,使所开发的教育信息资源既能适合农村教育特点,又能反映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二是要推动城市学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共享[15]。陈琳等人从高层次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三个方面资源开发建议:一是要开发以名师高清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的视频案例资源,以促进城乡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二是要利用物联网、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虚实结合的教育信息资源;三是要搭建中国教学与学术数字信息资源大门户云平台[16]。吴筱萌提出以人为本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策略,认为区域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为城乡不同学校提供适切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需求[17]。陈耀华等人认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首先要革新理念,形成两种共识,分别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公共产品观与“公建众享”观[12][18]。王文君等人提出要树立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理念,借助信息化平台向贫困地区输送优质数字教学资源[18]。
(2)完善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彭红光与万力勇等人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城乡学校之间均衡配置。其中,彭红光认为,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是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一是要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二是要推进教育资源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实现城乡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化;四是要实现城乡教育网络建设一体化[20]。万力勇认为,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能够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条件保障,提出教育信息化一体化的三项策略:一是要实现信息化装备配置一体化;二是要实现网络建设一体化;三是要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一体化[21]。宋乃庆提出,要确立农村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优先建设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22]。
(3)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孙刚成等人从两个方面提出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师资均衡化配置的方法:一是要建立由机构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二是要通过参与式网络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让全体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获得相同的学习机会[23]。胡钦太认为,教师的媒介素养决定了其在信息时代学习的质量,因此,呼吁要加强农村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整体提升其媒介素养水平[24]。宋乃庆与杨浩等人提出要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其中宋乃庆认为,要基于经济实惠原则面向农村教师开展多种途径的信息素养培训,减轻农村教师经济负担[25]。杨浩等人认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以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为目标,以缩小城乡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的差距[26]。廖宏建与张倩苇认为,要把教师看作发展对象,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这是破解农村教育内生发展不足的关键[27]。
(4)创新区域教育体制机制
彭红光与万力勇等人都认为,体制机制创新是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策略,提出要建立教育信息化长效投入机制、区域联动和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与有效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监控机制[28],[29]。李姗泽提出要健全教育信息化条件保障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与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价机制[30]。宋乃庆提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新机制,即政府部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负责规划制定、统筹安排与实施管理,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共建、协助与捐赠等方式参与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31]。吴筱萌提出要在校际之间建立起相应的合作机制,通过合作教研、对口帮扶等措施,促进不同学校协同发展[32]。高铁刚提出建立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确立教育信息化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地位;二是要建立应用教育信息化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机制;三是要建立应用教育信息化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操作性机制体系[33]。
3.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案例总结
不同地区在城乡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的表现与致因大致相近。一个地区在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成功做法与模式,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价值,部分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已有成功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剖析。刘荣与吴必昌根据扬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总结出了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扬州模式”,该模式的内涵体现在“政府推动、系统整合、市场运作、紧贴教学、重在应用”[34]。何克抗团队在广东、河北与北京等地的实践表明,通过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模式与方法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实验区域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有效促进区域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5]。雷励华、梁林梅、黄涛与周玉霞等人研究与总结了同步互动课堂对于城乡教育均衡问题解决的有效性。雷励华以咸安区的应用为例,提出面向农村教学点的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36]。梁林梅等人以参与“视像中国”网络校际协作项目的学校为例,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应用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农村学校整体发展的实践经验,指出要关注人的发展,填平城乡教育发展的“数字使用鸿沟”,同时,也要对相关制度进行系统设计[37]。黄涛等人研究设计了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两种教学结构,并验证了这两种教学结构的使用效果[24][38]。周玉霞等人以云南省的应用为例,验证了同步互动课堂在解决微观层次的教育均衡问题方面的有效性[25][39]。王继新团队通过在长白山片区、武陵山片区、幕阜山和大别山片区及乌蒙山片区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四种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40]。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教育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政策、技术、人才与资金等诸多要素。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必须要立足现状,综合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诉求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
(一)研究重心:从外延式均衡向内涵式均衡转变
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化配置被认为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育实践层面,更加侧重于将教育信息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否定的,但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教育资源均衡与教育质量提升呈正比关系。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的背景下,这种以资源均衡配置为核心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能够取得理想效果。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高质量和多元化教育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的简单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对“上好学”的新追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资源的持续投入不一定能够带来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当前有必要从以教育资源均衡为目标的外延式均衡发展方式向以教育质量均衡为目标的内涵式均衡发展方式转变[41]。事实上,不少研究者已认识到当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和思考,相继提出了诸如“优质均衡”“高位均衡”“内涵均衡”等概念[42]。从教育信息化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大量投入,使得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了根本保障。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已有的教育信息化实践表明,信息化设备与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应用效果不显著等现象并非鲜见。由此可见,如何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当前我们必须要思考的议题。内涵式均衡发展以城乡教育质量均衡为核心目标,而教育质量均衡的关键在于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实现农村学校自主发展与特色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需要我们更多关注农村学校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创新应用,而这方面正是当前我们需要加强的。
(二)研究范式:从经验性决策向大数据驱动转变
有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制定与策略研究,需要有客观真实的数据作为支撑。在传统技术环境下,由于受到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等技术的限制,人们往往只是基于有限的调研数据,或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总结及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限理解来开展研究与制定措施。大数据能够真实全面地刻画事物的基本特征、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能够真实记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过程,使得相关研究者与决策者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的把握更加具有全面性、真实性与时效性,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其发展的现状,也能够准确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大数据技术能够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决策与研究机制的优化提供机遇,成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决策与研究系统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大数据技术可以让人们树立“以证据为本”的决策理念与研究思路,能够突破人们经验、常识以及主观臆断等方面的视野局限,有助于人们实现从现有的主观式、经验式或指令式决策向以大数据驱动为支撑的理性决策转变[43]。
国内已有研究就大数据技术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探讨。刘雍潜与杨现民认为,教育大数据能够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准确把握区域教育发展动态[44]。汪基德认为,通过教育大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能够实现精准教学与精准助学,进而为实现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均衡提供可能[45]。郭炯等人研究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科学决策中的应用[46]。当前我们正处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日益显著。有学者还将教育大数据看成是推动教育系统颠覆性创新与变革的科学力量[47]。从现有文献来看,如何应用大数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深入探讨。
(三)研究视角:从教育学理论向生态学理论转变
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来自教育内部的各种变革与创新,还需要教育外部的条件支持。不过当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教育学的视角,凸显就教育谈教育的特征。这种研究视角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看成是孤立的事物,没有将其看成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导致在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碎片化修补做法,严重影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鉴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复杂性特征,正确的取向应是基于更为宏大的、系统的、整体的研究视角,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放置在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系统中加以考量,不仅要做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从全局和整体上谋划和推进,也要高度关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协同性,从更高层次上进行协调和督促落实。例如:王继新等人把共同体的观点引入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研究中,提出了包括城乡教学共同体、区域学校共同体、城乡教师共同体和城乡学生共同体等在内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整体架构[48]。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任何社会个体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总是要与个体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正是在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与作用当中,个体才能得以发展。因此,任何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外部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布朗芬布伦纳还根据个体交互频率与密切程度上的差异,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观系统与宏观系统四种类型[49]。农村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学校学生、教师与校长的发展,其本质上也是人的发展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借助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我们可以把教师、学生与校长看成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把农村家庭、农村学校与农村社会看成是农村教育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本质上就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优化农村教育生态,使农村学校学生、教师与校长等生态主体都获得内生性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何克抗.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 现代玩程教育研究,2011(4):16-21.
[3][9][10][22][30]李姗泽,范亮. 信息化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0):41-44.
[4][12]高铁刚. 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法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1):22-28.
[5]王卫军,韩春玲,蒋双双. 教育精准扶贫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求索[J]. 电化教育研究,2017(10):57-61.
[6][8][14][45]汪基德.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 教育研究,2017(3):110-112.
[7][13][21][28]万力勇,舒艾. 以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与策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59-62.
[11]王美,徐光涛,任友群.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一剂良药抑或一把双刃剑[J]. 全球教育展望,2014(2):39-49.
[15]孙刚成,王婷婷.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探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8(3):14-36.
[16]胡钦太. 信息化视野中的教育均衡发展关系、命题与对策[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9-34.
[17]朱莎,杨浩,冯琳. 国际“数字鸿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分析——兼论对教育信息化及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7(1):82-93.
[18]廖宏建,张倩苇. “互联网+”教育精准帮扶的转移逻辑与价值选择——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2018(5):5-11.
[19]王文君,李艺华,王建明. 信息技术视域下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17(11):32-37.
[20][29]彭红光,林君芬. 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2010(10):33-39.
[23][25][31]宋乃庆,杨欣,李玲. 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J]. 电化教育研究,2013(2):32-41.
[24]陈耀华,陈琳. 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3(11):22-26.
[26][32]吴筱萌. 以人为本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校际公平应用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5(3):75-96.
[27]陈耀华,陈琳. 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公平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7(4):70-74.
[21]何克抗,余胜泉,吴娟,等. 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9(2):5-18.
[22]雷励华,左明章. 面向农村教学点的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5(11):38-43.
[28]黄涛,田俊,吴璐璐. 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结构创新与均衡发展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18(5):47-52.
[33]高铁刚.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15(2):1-6.
[34]刘荣,吴必昌. 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扬州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2008(1):29-31.
[37]梁林梅,陈圣日,许波. 以城乡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山区农村学校资源共享的个案研究——以“视像中国”项目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35-40.
[38]王继新,吴秀圆,翟亚娟. 共同体视域下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12-17.
[39]周玉霞. 同步直播课堂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5(3):52-57.
[40]王继新,张伟平. 信息化助力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8(2):1-7.
[41]冯建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J]. 中国教育学刊,2012(3):1-4.
[42]刘志军,王振存. 走向高位均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然追求[J]. 教育研究,2012(3):35-40.
[43]陈霜叶,孟浏今,张海燕.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政策证据:以证据为本理念对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的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2014(2):121-128.
[44]刘雍潜,杨现民. 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J]. 电化教育研究,2014(5):11-14.
[46]封清云,郭炯,郑晓俊. 大数据支持的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科学决策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7(12):21-26.
[47]杨现民,唐斯斯. 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50-61.
[49]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A Research Review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Promoted by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LEI Lihua
Abstract: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For how to better us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uses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ata of CNKI journal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status and rol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At present, China's research in this field mainl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the exploration of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summary of practical cases. The mechanism analysis is mainly based on two perspectives: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equity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mainly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resources for urban and rural sharing, improving the infrastructur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rural school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school teachers, innovating reg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trend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forecasts the follow-up research in this field from research focus, research paradigm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Keyword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Balanc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Equity; Rural Education; Research Review
责任编辑:农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