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40 年来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稳步建设、加速发展、变革重构4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民族教育相互映射、创新融合的持续演进过程。其阶段性作用可总结为改变与推进、拉近与提升、完善与共享、创新与融合,总体呈现出推动民族教育始终坚持价值定位平等、实践路径共享、实践内容适切的特征。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前景既要汲取技术的先进性,又要反思其局限性;既要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又要考虑技术发展的共性;既要主动接纳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又要牢牢守住民族教育本真;从而构筑起面向新时代、自适应强、融合共生、特色更加鲜明的民族教育新生态。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历程;规律;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教育信息化,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发及应用民族教育资源,引导教育者和学习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和转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化学习能力,助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促进跨民族文化交融,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信息化进程。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改革开放40年间,无论是以信息化推进民族双语教学、规范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还是推进民族数字化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等项目,均体现出国家对民族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是民族教育走向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战略性要求。
近年来,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主要聚焦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1]6大方面,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与民族教育的关系[2],横向研究较多,对民族教育信息化纵向发展的讨论相对较少。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历程,梳理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基本规律,正确理解民族教育信息化内涵特征,有利于把握民族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走向,对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来,现代信息技术与民族教育的发展,各具鲜明阶段性,既相互独立,又呈现拟合共振的显性特征。
(一)探索起步阶段
本阶段从1978—1990年前后,以1981年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和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电视、电影、幻灯、胶片投影、录音等技术为标志。1980年《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发展民族教育”“重点扶持民族教育,逐步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3]1981年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民族教育工作的经验,强调提高民族教育的重要性。[4]从中央到地方,民族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相继成立,科研队伍初步形成。[5]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民族教育在短短两三年的恢复、调整和整顿后得到明显改善。
这一阶段,国家充分认识到新兴技术的重要性,电化教育设备进入教室,改变传统“粉笔+黑板”手段的教学探索大量开展。197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教育部筹建成立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教育电影制片厂,[6]电影、电视、广播、录音等新技术设备和电化教学资源软件在教育中投入使用,对民族地区学校发展和民族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些民族自治州、县还建立了电视传输台、录像节目放像点和教育电视台。[7]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为民族地区教育创造了更多机会与可能,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民族教育信息化在探索中起步前行。
(二)稳步建设阶段
本阶段从1990—2002年前后,以1992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和使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技术为标志。1992年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情况,合理调整各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和办学形式。[8]本阶段教育信息化开始稳健地横向拓展和深入发展,成为加快改革步伐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期。
此阶段,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得以推广,少数民族聚集区获得大量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资源,多媒体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日臻完善,被作为辅助教育手段引入教育教学领域。[9]1998年,西北师范大学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摄制藏汉双语教学电视节目,并为合作市藏族中学拍摄制作了电视教学视频和多媒体课件。[10]受经济、地域等因素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络技术在西部边远及民族地区的应用主要采用试点或示范点的形式,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则相对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推动民族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
(三)加速发展阶段
本阶段从2002—2010年前后,以2002年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和使用Web2.0、即时通讯、电子白板、数字投影、流媒体等技术为标志。21世纪初是我国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改善和解决民族地区起点低、基础差,制约大、支撑弱,资源缺、信息差,发展慢、水平低等问题。[11]2002年《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民族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12]各地加强了对民族教育工作的规划投入和领导,扩大举办寄宿制教育和教师培训的规模,民族教育加速发展。
这一时期,互联网应用进入Web2.0时代。信息传播从以往“单向的读(获取信息)”转向“双、多向写(交换信息)”和“共享共建”。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发生转变,师生、生生、师师、家校之间的交互变得活跃,O2O(线上+线下)模式得以发展,教学逐渐向以学习为中心的交互式、混合式形态演变。2003年,青海省农远工程让课堂都能方便获得卫星电视教学资源,使牧区学校有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开发、编译、出版了大量藏汉双语优质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软件。[13]民族教育和信息化强烈互动,急促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民族教育提供了新的动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加速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获取途径得到拓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广泛推进,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受到广泛重视,教育信息化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效果初步显现。
(四)变革重构阶段
本阶段从2010年前后起,以2015年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和使用移动互联网络、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
术为标志,目前尚未结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14]《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发、编译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先向民族地区学校开放;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向民族地区倾斜。[15]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几何级增长,掀起了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热潮,革命性转变初现端倪,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新纪元。
近几年来,内生性教育信息技术喷薄涌现,移动教学、智慧教学、直播教学、专递课堂、大数据教学评价等逐渐成为新常态。基于泛在、移动的智慧学习等创新民族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空间、时间、人力的限制,尤其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义务教育均衡项目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开展,使得全国基础教育都受惠于信息化覆盖,进一步为民族教育文化多样性、民族融合与团结提供充足的动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16]从对传统教育教学的辅助向构建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全新教育教学形态转变,信息技术融入并重构民族教育的大幕徐徐开启。经过近40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推动民族教育成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态民族大教育呼之欲出。
三、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特征、规律及成效
40年来,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历程,是民族教育与教育信息化两者内涵交织、发展、蜕变和进化的过程。一方面,民族教育自身内涵演进,体现出阶段性的不同发展诉求,民族教育历年来政策的出台和修订,为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增加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导;[17]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内涵演进,是不断变革的技术驱动下教育主体、环境、资源、内容、方法、路径转变及其关系变化的综合体现。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特征
民族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两者内涵自然演进的拟合,造就了民族教育信息化。图1展示了其阶段性作用:改变与推进、拉近与提升、完善与共享、创新与融合。尽管不同阶段的着力点有所差别,但总体上教育信息化推动民族教育始终坚持价值定位平等、实践路径共享、实践内容适切等特征。
图1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历程及作用
1.教育信息化推动民族教育的价值定位始终坚持平等性。信息化介入民族教育发展事务,本质上是通过缩小教育发展数字鸿沟,实现同步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长期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教育信息化更多体现出对民族地区的政策优惠和倾斜,充分体现出平等性的价值诉求。从探索起步阶段电化教育设备与手段的试点介入,到现在全面铺开建设,教育信息化为解决民族教育问题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为民族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了动力,教学环境和形式逐渐产生变化,努力改变着民族教育的落后状况,推进了民族教育走向共同繁荣。
2.教育信息化推动民族教育的实践路径始终坚持共享性。实践中,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与民族地区的共享。民族地区从早期三机一幕建设到大范围的卫星电视技术规模化应用,使得教学信息资源更容易获取,教学信息传递变得更便捷;当前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更是将这种共享作用惠及环境建设、学生学习、教师培训等各方面,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可以说,实践路径共享,民族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从提供机会与可能,向有效教学和提升教育质量转变,弥补少数民族教育起点低的问题,拉近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
3.教育信息化推动民族教育的实践内容始终坚持适切性。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并未简单照搬先进地区模式,而是根据自身的地域及文化特殊性,对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进行适应性改造。在加速发展阶段,民族教育信息化指向持续性信息技术应用、民族教育资源共建和教学信息共享的规模化,其作用开始向全面应用、资源共建共享转变;在进入变革重构阶段后,实践内容的适切性趋向变得更为明显,走向深度融合的变革创新路径,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系统性方案,其功能向融合创新、个性化精准应用转变,文化传承、教育需求得到更加精准的关照,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呈现出正向外部性,为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规律审视
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规律可概括如图2所示。该框架展示了演进历程、作用和实践成效。民族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更是不同时期技术与民族教育交相辉映、不断融合、创新演进的过程。其规律可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民族教育信息化是基于不同时期民族教育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民族教育信息化是民族教育价值观操作性取向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生成过程。40年来,信息化和民族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密不可分、互为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信息化内涵。教育信息化是民族教育发展壮大、砥砺前行的催化剂,促进和引领它的建设和发展;民族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变革、创新的特殊载体,推动并形成其多元化创新发展路径。
(三)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实践成效
1.改变落后局面,推进共同繁荣。改革开放初期,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落后,为改变这样的状况,国家着手积极推进电化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利用技术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18]在民族教育的过程与形式中融入新技术,采取中央和地方协作的办法,组织编译民族语言文字的电教教材,[19]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改变民族教育落后状况。信息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运用,转变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教育观念,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民族地区教育获得极大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推进了民族教育同中国教育共同发展和繁荣。
2.拉近地域差距,提升教育质量。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教育差距较大,要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20]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被运用到民族教育中,为拉近并消除差距提供了新的途径。1991年,《全国电化教育“八五”计划》明确指出“争取开通教育电视三、四频道,播出中小学教学节目和藏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节目”。[21]1993年后,电化教育师资培训也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扩大,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19]民族教育信息化重大政策和项目的陆续推进,弥补少数民族教育起点低的问题,丰富了民族教育形式,提升了民族教育水平,拉近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教育公平得以彰显。
图2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规律框架
3.完善教育体系,共享优质资源。在大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应用越来越注重回归教育本质,并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2]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优先发展远程教育,搭建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和教育基础设施,优化配置民族教育资源,向大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转变;民族教育对象由少数民族群体扩大到中华民族,民族教育多元化、融合性特征凸显;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在完善的教育体系下强化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双重认同,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全面发展。
4.创新全面发展,融合共建生态。近几年,移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给民族教育与新时代全球教育创新互相融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民族教育信息化内涵更加丰富,充满更多可能。尽管目前尚处于进化的初始时期,但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虚拟化、数据化发展催生各方面不断创新变革。为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权利,民族教育信息化正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完善差别化区域政策。[23]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将更加彰显出民族教育文化个性特色,教学环境、教育内容与方式都将产生变化,彻底改变民族教育现状,支持民族教育创新全面发展,积极促进文化融合,维护民族团结,共建民族教育生态。
四、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中的问题与启示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演进中的问题
经过40年的年不懈努力,民族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仍面临一些绕不开的问题。
1.注重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优质资源体系构建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硬件设施建设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最突出的主要是理念更新不足、优质适用资源少、易用平台缺乏,这也是大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但民族地区问题更加明显。民族双语文字教材虽然统一编审出版,但配套信息化教育资源很少。[21]尽管教师经过培训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但由于民族教育软件资源和应用平台缺乏,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迟缓,教育信息化管理手段滞后,优质资源整合度不高,应用形式单一,应用有效性和民族个性化程度不高,长期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指向了“信息化民族教育模式开发”“易用平台开发”“民族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体系构建”等难点。
2.关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忽视技术回归教学本体培养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农村薄弱紧缺学科教师等培训项目中,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较前些年显著提升,对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所提升,但对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仍感到迷茫,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教学的创新能力依然较弱,部分教师甚至还保留着传统教学惯性,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得不到有效开展与推广。[24]更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常常被炫酷的技术所挟持,而失去了教育本真和教学本体。教师培训的理念未能及时更新,培训内容过多关注技术使用,对教学本体认知与理解的培养不够充分,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技术支持民族教学设计训练缺乏。这些问题指向“民族地区教师常态化培训体系建构”“教学本体认知培养”“边远师资均衡配置”“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等难点。
3.追逐“成功案例”教育模式,忽视民族教育个性诉求
民族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实施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个性化群体教育,避免教育同质化发展。在教育现代化目标指引下,大量实践积极号召推进缩小各地区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在这个进程中,一些基于“成功案例”的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和推广,忽视了民族教育应用情境的特殊性,造成画猫类虎的尴尬局面,既没有能赶上发达地区的水平,又丢掉了个性鲜明的民族教育特色。例如,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专递课堂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但如不充分考虑民族学校学生特点和文化习俗,同质化开展教学,则有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问题指向“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多元发展”“民族融合与共生生态建设”“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等难点。
(二)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民族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演进,既有民族教育顺应国内和国际大教育变革潮流的主动升级,也有新兴技术手段和工具介入而带来的民族教育体系重构。在不同阶段,民族教育信息化体现了民族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各自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相互作用、融合共生的结果。一方面,我们不能避开民族教育现实问题一味追求先进技术,而应基于解决问题的需求,进行技术选择、开发、改良和分情境应用;另一方面,要解决民族教育当前问题和难点,也需要适当引入先进技术来破解传统模式和方法的局限。
民族教育信息化的演进,印证了技术与教育互动而带来的“转段升级”特性。例如,对个性化需求尤为明显的“民族地区教师常态化培训体系建构”难点,应在厘清矛盾主要节点和关系的基础上,将大数据学习行为分析、移动学习平台等先进技术与激励机制、管理手段等软技术进行合理搭配、设计与综合应用,重构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生态,以符合教师个体与组织对“校本与区域联动”“线上与线下混合”“集体与自主结合”“虚拟与现实互动”等需求的自适应调整。未来,民族教育将不可避免要面对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的急剧变化。智能化技术与环境不仅会影响民族教育教与学的方式,对民族教育理念、文化和教育生态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全球教育变革风生水起,面对巨大挑战,如何在新时代继续走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信息化之路?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立足我国实际,找准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方向,构建起全面的民族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体系;二是要加强理论研究,探索民族教育信息化新模式、新路径,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教育发展原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要加强实践规划,对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应用平台构建、民族教育人才培养进行系统性指导,有序推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四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发展道路,民族教育要融入中国教育大背景,优先而正确发展,[23]同步建设信息化民族教育生态圈。改革开放40年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既要汲取技术的先进性,又要反思其局限性,既要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又要考虑技术人文的共性,既要主动接纳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又要牢牢守住民族教育本真,着力构建全面的政策体系,完善发展保障机制,才能构筑起面向新时代、自适应强、融合共生、特色更加鲜明的民族大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杨方琦,杨晓宏.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71-79.
[2]杨改学.现代教育技术与民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13-15.
[3]国务院,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1980-10-09)[2004-06-29].http://www.seac.gov.cn/art/2004/6/29/art_142_101122.html.
[4]朴胜一.民族教育的大事——历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回顾[J].中国民族教育,2002,(4):10-13.
[5]滕星,彭亚华.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发展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89.
[6]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教育部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教育电影制片厂的意见[Z].1978-8-30.
[7][10][13]杨改学.教育信息化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变革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5,83,86-92.
[8]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EB/OL].(1992-10-20)[2011-01-19].http://www.seac.gov.cn/art/2011/1/19/art_59_108614.html.
[9]刘成新,黎加厚.论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的多元化[J].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2-15.
[11]曹毅.关于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62-165.
[1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2002-07-27)[2016-9-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9/23/content_5111248.htm.
[1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7-29)[2014-7].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1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2015-8-11)[2015-8-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7/content_10097.htm.
[16]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4-13)[2018-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17]李祥,胡雪芳.论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政策的转型及其实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77-183.
[18]佚名.第一次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纪要[J].中国高等教育,1984,(2):28+49-50.
[19]何东昌.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电化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988,(1):3-12.
[20]佚名.全国电化教育“八五”计划(摘要)[J].中国远程教育,1992,(2):5-6.
[21]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电化教育发展纲要[EB/OL].(1993-03-09)[2011-01-19].http://www.seac.gov.cn/art/2011/1/19/art_59_108620.html.
[2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23]杨改学,张炳林.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3,(8):83-86.
[24]杨改学,胡俊杰.教育信息化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4,(9):5-8.
[25]李祥.论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法律保障[J].民族教育研究,2016,(3):5-11.
Evolution Process,Regular Pattern and Enlighten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LIU Jun,LUO Wen,ZHANG Jie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ethn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finds that it is a continuous evolution process of mutual mapping and innovation fusion between the ever-develo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thnic education.It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initial exploration,steady construction,accelerated development,and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Its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summarized as change and advancement,proximity and promotion,perfection and sharing,and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In general,i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moting ethnic education,adhering to the equality of value orientation,sharing practical paths,and adopting appropriate practical content.In the future,we should not only learn the advanced nature of technology,but also reflect on its limitations; not only emphasize the special feature of ethnic culture,but also consider the commonness of technical humanities; not only actively accept the changes brought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but also firmly adhere to the true nature of ethnic education.Only in this way can we build a new ecology of ethn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ith self adaptability,integrative symbiosis and more distinctive features.
Key words: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ethn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evolution process; regular pattern;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吴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