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在民族地区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与发展期(1945-1965)、少数民族教育曲折发展期(1966-1976)、少数民族教育恢复与重建期(1977-1999)、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完善与质量提升期(2000年至今)四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20年,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呈现出相对独立封闭的特点,在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和就业不匹配、少数民族教育基础教育质量偏低、民族教育研究中理论研究薄弱、少数民族教育研究问题敏感性强等方面。在今后的民族教育发展中,应建立开放、融合的民族教育体系、做好国家和地区民族教育规划的顶层设计、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强民族教育的科学研究,以实现少数民族教育更加充分、平衡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少数民族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双语教育
一、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回顾
海路:万明钢老师,您好!非常荣幸您接受我的访谈。您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如何?大致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万明钢: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与发展期(1949-1965);第二个阶段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曲折发展期(1966-1976 年);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恢复与重建期(1977-1999);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完善与质量提升期(2000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前17年(1949-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了少数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到高等教育的预科、大学专科、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了,在内容上强调民族语言学习和“民汉兼通”,在政策上确保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惠和照顾,大致有了这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的轮廓。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体系受到了冲击和破坏,一直到了改革开放才逐渐恢复和重建。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民族教育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民族教育体系的恢复与重建。在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我国在恢复和发展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上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在民族地区兴办民族中小学、恢复和新建高等教育中的民族院校、给予少数民族学生优惠政策、完善民族地区中小学不同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不管是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吉林延边,还是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民族地区学校少数 民族语言的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都得到了加强。因此,可以这么说,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完善和强化了这个相对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现在回过头来思考,到底这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独立甚至有些封闭的民族教育体系,它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其实,这种相对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是从无到有,几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时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也与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通用语普及程度还不够高的现实情况有关。这个教育体系曾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民族院校最早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培训干部,一是给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二是培训在少数民族地区或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提高他们从事民族工作的政策水平和知识能力。民族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在民族地区“干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干部,使他们成为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有效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干部保障。改革开放以后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逐渐向普通大学转型。后来新成立的民族学院(大学)完全是按普通高等学校建制设立的。民族院校在专业设置、学生的专业分布上,比较偏重于民族语言、文学、历史、艺术以及社会科学类,理工科、医学等专业体量较小,招生对象也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在基础教育方面,改革开放前20年,民族地区也兴办了很多以某一少数民族为主的民族中小学。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时我们去甘肃夏河调研,有夏河小学(普通小学)和夏河藏族小学、夏河中学(普通中学)和藏族中学。汉族和藏族按照民族划分,分别进入普通学校和民族学校就读。民族中小学的建立对于迅速提高少数民族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率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个时候,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在很多情况下,只要这个民族有需求,教育部门就建立民族学校。这个民族如果有母语,民族学校就尽量用这个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所以,当时民族地区探索并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
2000年之后,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定,开始对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改革或调整。这里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政策文件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个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对我国2010-202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有专门一章讲少数民族教育。在双语教育方面,《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在实施双语教育方面,《纲要》将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和推广放在前面,接下来强调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个主次关系就讲清楚了。毫无疑问,少数民族都有学习和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要坚定不移地依法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这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主次关系还是要分清楚的。《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我认为这个先后顺序很重要,实际上也开启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由以民族语为主的一类模式向以国家通用语为主的二类模式的重大转变。总之,我认为《纲要》是一个全面梳理总结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族教育宝贵经验而制定的民族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纲要》中关于民族教育提了五点,包括“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加强教育对口支援”。我比较关注的一个是双语教育的问题,另一个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问题。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纲要》中提出“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这就指出了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针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教育,而且也是我国全体国民和各类学校应都应普遍开展的重要教育活动。
第二个是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方面,《决定》指出:“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 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决定》在《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 重要性和优先地位,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水平。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决定》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制”“促进各 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等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措施和手段,这些措施手段对如何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出了重要目标和思路。《决定》还首次提出“实施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这是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这一重大问题,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民族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看到,自《决定》颁布以来,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特别是民族地区理科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
二、对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海路:万老师,您认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万明钢:第一个问题是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与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市场不匹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建设、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等方面上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从质量上来看,与民族地区当地的普通学校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民族教育的总体质量还比较低。我认为从根本上来看,现在依然存在着民族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这两种学校体系、教学体系或者人才培养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二元的结构,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兼容性。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以民族语言授课为主的,而且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在民族学校就读,民汉合校的情况很少。相应地,民族学校的教师、授课语言、教材也是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理科和英语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民族教育质量的短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上大多数选择了文科或者直接通过“民考民”的途径进入民族院校的文科专业,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上自然也偏向文史类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相关专业毕业后大多也是从事文史类工作,而民族地区最需要的却是理工科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我们单独来看一个民族,比如藏族教育的专业结构失衡问题。大部分藏族高中生都选择了“民考民”的升学系统,这个系统的考生只有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主要有以藏语授课的专业的大学可供选择。这些学校的藏语类专业类型非常有限,主要有藏语言文学、藏医学、藏族艺术等。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大多都要回到家乡就业,但藏区根本没有那么多适合他们所学专业的就业岗位。据统计,藏族大学生的就业往往集中在事业单位以及几个与文史类密切相关的专业,也就是集中在藏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少数几个领域和行业之中,那么,在其他工作岗位特别是工科和专业技术岗位中,藏族大学生的就业人数很少甚至其所占的岗位比例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如果藏族大学生都学藏语言、文化相关专业,而民族地区大量需求的是工程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那么少数民族学生的是专业偏向等结构性问题,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因此从根本上说,改革开放前20年民族地区独立的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与21世纪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各行各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理工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已经构成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这二者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个问题是少数民族教育基础教育质量偏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其实质是促进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2015年以后,我参加了藏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执行情况的验收工作,想了解《纲要》颁布五年过去了,民族教育的质量究竟如何?结果发现,在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之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仍然很低。我们了解到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中考录取情况,学生的数学中考成绩是平均30多分。这还是当地很好的一所中学。学校老师反映,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平均只有40几分。这样的数学考试成绩已经不能说是教学质量低的问题了,而是民族地区学校数学教育的失败或者可以说是无效教学的问题。我们在民族地区的数学等理科教育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资源,结果却是无效教学。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集中找原因。从硬件上看,民族地区学校现在的硬件条件都还不错,因此硬件建设不是主要原因。从软件上看,其中师资水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迄今没有一个师范院校能够对应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理科课程,培养出合格的使用少数民族母语教学的师资,民族地区的理科教育师资水平确实不高。另一个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核心问题是语言问题。从汉语翻译为少数民族母语的教科书,里面充斥着都市文化的内容,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经验有很大差异,学习数学或物理的最大障碍有时不是对数学和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而是对表述数学和物理的语言以及包含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的理解困难。那如何改进呢?这里我想谈谈甘南地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2013年7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来调研,十分敏锐地看到学前教育对藏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之后,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经费,重点支持发展甘南的学前教育。怎么发展呢?当地教育部门先把幼儿园建起来,在一两年内建了上百所幼儿园来,没有老师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就借这个机会,从2015年开始通过甘肃省教育厅组织了包括西北师大在内的省内几所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每学期安排300名学生到甘南地区的幼儿园支教实习。支教前,我们对大学生组织专业培训,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效面对国家通用语是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幼儿的语言教学问题。我们在2018年调查发现,首届完成幼儿园三年学习的少数民族儿童 在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使用国家通用语教学非常适应。经过了幼儿园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语言交流没问题,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学好数学在内的各门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我这几年在项目实施中经常给教育局长、校长、教师和家长讲这个道理,就是少数民族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好处,可以在孩子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解决语言问题。语言问题解决了,两种教育体系渐渐就可以兼容起来了,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有了有效的路径。
第三个问题是民族教育研究中理论研究薄弱。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往往只是诠释政策或给政策的实施提出建议,大量的民族教育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提升,比如我比较关注的民族团结教育问题。民族团结教育(政策)如何在学校系统中落实,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落实在学校的各种标语口号中,落实在民族团结进步月的活动中,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长效的抓手。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措施,特别是没有建构出一套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和活动体系来,民族团结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也还是一个空白。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上非常缺乏。比如说我作为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藏族,我怎么去和广西的一个少数民族瑶族团结呢,我们在生活中都没有任何交集,怎么团结呢?你在理论上怎么说清这个事情很重要。实际上民族团结理论很多,而且有一些很好的理论,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比如,我们一说民族团结肯定讲“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相互也离不开”。能不能讲清道理,为啥不同的民族相互离不开?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常常是从民族间的差异和不同开始的,讲民族间差异多,讲共同之处少。这是不科学的。我们现在一定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解释。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理论以及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等方面都可以讲清楚这个问题。国外学者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社会“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的理论;还有阿玛蒂亚·森对多元单一文化主义的批评,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中国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个问题是当前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所谓“敏感性”。近年来,从事民族教育研究的学者们 遇到了一些困惑或问题。在有些人眼里,民族教育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敏感领域,“民族认同” “双语教育”“优惠政策”“民族文化”等概念成了敏感词;民族教育研究的论文发表遇到了困难。这种现象已经造成了一些负面后果:有些学者开始调整研究方向,尽量避开所谓的敏感领域或敏感问题;也有学者放弃申报社科基金等各类基金中民族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民族教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招生遇到了困难,民族教育研究队伍的稳定性也面临挑战。把民族教育研究的某些领域和研究问题视为“敏感问题”加以回避或放弃,也反映了某些部门和个人不担当、不作为,“为了不出事,宁肯不干事”的工作作风。如果我们把某些民族教育问题看做是“敏感问题”,那么相对应的民族则成了“敏感人群”。因此,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纠正,将会严重损害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既不利于民族教育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团结。以上这些所谓的敏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有系统、清晰的表述,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民族教育研究者不应给自己画地为牢,在民族教育研究中止步不前,而应进一步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指南,勇于担当,卓有成效地开展民族教育研究,为党和国家民族教育工作的大局服务。
三、对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展望
海路:万老师,请您对我国民族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和建议。
万老师:第一,应该从战略布局上考虑我国的民族教育体系问题,进一步建立开放、融合的民族教育体系,在宏观上逐步把民族教育这个体系和普通的国民教育体系融合起来。这不是谁代替谁的问题,两个体系一定要融合。我们应该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开放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公民。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不要再去强化建立独立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从纵向上看,民族地区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应该逐渐向普通的国民教育融合;从横向上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应该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在人才培养、学习交流、创业就业等方面也都要打破区隔,更好地实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第二,做好国家和地区民族教育规划的顶层设计,保证民族教育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我国的民族地区大都处在贫困地区,比如国家精准扶贫的“三区三州”地区是我们扶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我最近参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个调研。我们去了五个县发现,学校的硬件条件非常好,但师资队伍水平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问题解决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上不去。还有就是我们的政策不稳定,在前几年的“撤点并校”和“布局调整”过程中,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当时撤掉了,现在又重新建立。有些政策一直都处于一个摇摆当中,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工作都不太安心,所以需要从顶层综合来设计。我觉得特别是在“三区三州”这样重点贫困的民族地区,更需要对当地教育的发展有一个顶层的、全面的设计。要不然会导致国家重复投入,花费的人力、财力、精力很多,但得到的效益却太低了。
第三,通过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办好“有质量”的少数民族学前教育,从而 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什么是“有质量”的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我认为这种学前教育应该目标非常明确,能够有效解决影响少数民族儿童发展的重要问题。比如,有语言问题的解决语言问题,有学习、生活习惯培养问题的就要解决习惯培养问题。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应有针对性,而不是简单地把城市的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复制过来。我在培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去民族地区支教的时候,并没有提出现成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寻找,怎样促进孩子们语言和思维发展,怎样让孩子们尽快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呢?大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一些规律,找到一些办法,设计一些课程和活动,创新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从目前来看,我觉得这个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在甘南地区终于找到了一个破解民族教育难题即民族教育质量不高问题的关键措施,那就是通过办“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解决好少数民族儿童的语言学习问题。
第四,要加强民族教育的科学研究,提高民族教育的研究水平。我们不能以民族教育政策来替代民族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以往的民族教育研究中,以政策替代具体的研究,或者以一些口号来做为研究结论的现象为数不少。比如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当前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一些规律性、特殊性问题,这类问题我们研究得太少了。很少有学者深入到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本体中去研究语言差异、语言结构问题。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中使用主动句、被动句和倒装句来表达的时候,原有的语法结构改变了,会不会让这个学生对汉语语义的理解发生歧义?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实证研究来提供证据、改进教学,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实在太少了,大部分民族教育研究都是谈现状、问题、对策。我建议民族研究范式应该做一些转换,加大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力度,特别是需要通过行动研究来改进和推动民族教育实践。
海路:万老师,谢谢您接受我的访谈!
Retrospect,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in the 7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WAN Minggang
WAN Ming-gang, HAI Lu
Abstract:In 7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thnic education and a relatively perfect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preschool education to 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ethnic regions. In this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of initial development (1949-1965), setbacks (1966-1976), redevelopment (1977-1999)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2000-present).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20 years before Reform and Opening-up, ethnic education system wa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closed. 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ethnic talents were cultivated, there we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made new policies for ethnic education, pointing out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 open and integrative ethnic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should be deepened, bilingual edu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by law, teaching staff build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eaching resources should be developed vigorously, and quality of ethnic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so as to achieve a more balanced ethn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for a better ethnic education.
Key words: 7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thnic education;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bilingu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胡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