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发展历程研究、政策实施原因研究、政策内容研究,以及政策在制定与实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双语教育政策、高考加分政策、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等具体政策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今后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政策价值强调“平等”又承认“差异”,更强化“共性”;政策实施原因从单一因素到综合分析;政策内容“特殊”与“优惠”相结合;政策执行从关注政策执行的效果到关注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价从评估标准单一化到综合评价;研究方法从经验式思辨到质性研究到量化研究到混合研究。
关键词:民族教育政策;教育优惠政策;教育公平;民族教育政策评价;共性与差异
一、民族教育政策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全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1],少数民族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更高[2],有些民族还相当于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3]。新中国成立以来共经历了六次人口普查(见表1),由表1可以发现1953-2010年间,我国少数民族高校生占全国高校生比例呈上升趋势,就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少数民族文盲、半文盲人数下降到了30.8%。[2]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占全国人口比例8.49%的少数民族中,少数民族高校生占全国高校生比例达到了6.23%。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在校生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3%,比2000年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提高了2.6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2910.64万人,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有少数民族在校学生3067.25万人,占全国在校学生总数的10.99%,比1951年的少数民族在校生数增长了30倍[4]。在民族教育具体政策实施下,截至2017年,内地西藏初中班已累计下达招生计划5.13万人,毕业4.62万人;内地西藏高中班累计下达招生计划4.47万人,毕业3.36万人;内地西藏中职班年招生计划保持在3000人左右;内地新疆高中班累计招收10万余人;内地新疆中职班年招生计划3300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年招生规模5万人左右;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累计培养4.2万人。[5]从民族教育现行整体发展来看,确实有旧貌换新颜的变化,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积极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有必要对我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进行综述。
表1 少数民族高校生占全国高校生比例(单位:% )
二、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内容分析
梳理知网中相关文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现状。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发展历程研究、政策内容研究、政策实施原因研究,以及政策在制定与实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双语教育政策、高考加分政策、民族班和预科班政策、对口支援政策、民族团结教育、内地西藏班(校)、新疆班、“两免一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师资队伍建设与提高等方面。
(一)宏观层面
1.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大体上经历了开创形成阶段(1949—1956年)、曲折发展阶段(1956—1966年)、遭受干扰和破坏阶段(1966—1976年)[6]、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4年)和特色化成熟发展阶段(1984年以后)这样五个历史阶段。[7]有学者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大致分为恢复与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从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民族教育政策目标和措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三个方面总结了民族教育政策取得的成绩。[8]有学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制定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召开的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出的特殊政策,及实施的具体措施,探讨民族教育政策推动和促进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9]有学者主要以国家对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为切入点,以其实施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来对新中国60年民族教育发展进行回顾。[10]
2.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容研究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概念是指国家和政党为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路线、方针、目标和任务而制定、发布的具体的行动准则。[11]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按结构层次,可以分为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按作用性质,可以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按作用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政策和间接政策;按内容,可以分为综合性政策与专项政策。[12]
有学者将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看作是由民族教育质量政策、民族教育途径政策和民族教育条件政策三种类型构成的有机的政策系统。[13]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包括质量政策、管理体制政策、课程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学生政策六个方面[14],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有两大类型,一是从民族教育外部特殊性出发制定的优惠性政策,即民族教育经费投入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二是从民族教育内部特殊性出发制定的特殊性政策,即办学自主权政策、双语教学、多元文化课程、师资培养、管理与评价[15],这一分类,与有学者所认为的民族教育政策本质中提及的是协调少数民族教育内外部关系的产物具有一致性。[16]其特殊性政策的共同特点是基于民族文化教育的多样性而采取的政策,旨在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权利;优惠性政策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基于民族地区教育与内地教育的差距而采取的教育政策,旨在缩小差距,实现教育的平衡发展。有学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较大、效果明显的重大政策或项目归纳为:双语教育政策、高考加分及普通高校民族班、预科班政策,在内地开办西藏班(校)、新疆班,对口支援,义务教育过程,“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与提高。[17]而后,前位学者也引用了这一梳理结果。[18]有学者在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学理分析层面对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作类型学划分,即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可以分为普遍性民族教育政策、差异性民族教育政策和多样性民族教育政策,三者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有机体系。[19]
3.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原因研究
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少数民族与主流民族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对于前者,我国提出的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对于后者,我国提出的是倾斜发展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便是特殊优惠政策[20],即对教育条件、文化背景处境不利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以缩小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在教育上的差距,促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而且,民族教育政策本身具有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受教育权利,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实现教育自主管理的作用,同时是制定法规、规划教育管理行为的依据,帮助调整民族教育内外部关系,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安全,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1]
(1)理论依据
我国制定和实施民族教育政策的逻辑起点是民族平等原则[22],根本目标和出发点是缩小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的权益[23],国家民族教育政策设计需要落实的设计原则是教育准入的公平与学业质量评估的公平[24],我国民族教育基本的关键的政策领域都以人为本,在公平、效益、优化、均衡发展等。[25]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理论[26];有学者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识别理论,阐述政策实施的必要性[27];有学者基于社会正义理论,主张采取补偿性措施以使所有人都平等地利用自由、参与政治决定[28];有学者以平等原则来探讨对少数民族给予优惠措施的正当性[29];有学者通过对少数民族差别权的国际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出国家应该采取补偿性措施。[30]
(2)现实依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高[31],受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32],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短缺[33][34],少数民族考生的文化背景有别于汉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落后,缺少专业教师、没有健全的学校管理体制,缺乏教材,考生不能适应以汉族为主体的考试方式[35],民族地区职业技能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视,而且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够。
张诗亚老师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优惠政策的新要求的角度来思考和定位实行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现实性、重要性、可能性。少数民族教育已从培养少数民族急需的专业人才和民族干部转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受教育水平、国家宏观经济增长的态势使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力度和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有了物质条件、政府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倾斜与重视,使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36]
4.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问题研究
民族教育政策在有所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好避免的问题。在已有的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问题研究方面,主要涉及民族教育政策制定、政策实施过程、政策评价方面的问题。
民族教育政策在制定和落实中存在着不同类型区分不清、功能发挥“表里不一”、科学依据不足、政治取向明显、缺乏协同创新研究、重大民族问题解决乏力[37],民族教育政策还未摆脱“基于意见”(opinion-based)和“基于经验”(experience-based)的低水平循环局面,倡导基于证据的政策研究。[38]
民族教育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家和社会的注意力都过度聚焦在政策制定上,而学术界则将重点放在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上,这使得我们缺乏对完整的民族教育政策过程的关注,而且从长远看,这对提高民族教育的政策质量和治理水平作用有限。[39]民族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两难实质是对差异和公平的权衡[40],民族教育政策的运行环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越来越复杂和敏感,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浪费和经济损失,更会影响民族关系、社会稳定和集体记忆等。例如教育经费投入上存在着高等教育收费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对等矛盾[41][42][43]和高投入、低效益问题[44][45]以及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均衡问题[46]。例如文化差异问题。有学者认为在日趋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差异凸显,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形成强烈的文化自觉,是政策实施陷入困境的原因。[47]例如教育公平问题。就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实施多年来看,其公正性屡遭质疑。
民族教育政策评价上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现有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实证研究是民族教育难有重大突破的原因[48],评估主体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评估认识不到位,缺乏独立的专业评估组织,评估标准单一化。[49]
(二)微观研究
关于微观研究,在自设检索条件下进行检索后发现在已有研究中,除“两免一补”研究外,文献数均在100篇以上,更有几项政策的研究数量在千篇以上。政策本身无所谓主次之分,但矛盾有主次之分,在各项政策贯彻实施发展的过程中,特别的时间节点或是问题指向会让某一政策成为一个时期内的焦点问题并持续不消,这也会对学者的研究产生导向作用。
双语教育政策。我国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双语兼通人才。双语教育一直在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及演变特点进行新的战略定位[50], 截至2018年,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中小学共有6521所,接受双语教育的在校生有309.3万人,双语教育的专任教师有20.6万人。在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的部分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也开展双语教育。[4]以主题=双语教育,在知网中共检索到中文文献8731篇(1949-2019年10月29日),文章数量大,统计后发现共涉及22个民族,主要关注双语教育的现状描述与分析,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双语教育政策的颁布趋向于从侧重民语文教学到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转变,关注于从启蒙扫盲到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全面开展,学者的研究趋向也是如此。[51][52][53]有学者分析了这一转变的原因:民族地区语言环境的变化、双语教育水平的提升、民族地区学生发展的需求、民族教育质量提升以及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需求,国家教育政策变革的影响等等,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54]
高考加分政策。以主题=高考加分政策,在知网中共检索到中文文献430篇,研究主要关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缘起、主要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建议。高考加分政策最早在1950年5月26日在新中国第一个具有纲领性的高校招生文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〇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中提出,自政策出台实施以来,饱受争议。滕星在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班集体内讨论优惠政策与教育公平问题,并总结归纳出四种观点:“降分优惠政策歧视论”、“降分优惠政策肯定论”、“降分优惠区域划分论”、“降分优惠政策社会阶层划分论”。[55]人们对民族教育的评价标准已经从“看得见的教育发展”转变为“感受得到的社会公平”。只关注形式上的平等,可能会遮蔽了实质上的不平等问题。[56]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实施多年,其公正性屡遭质疑,根本原因在于对该政策的根据缺乏深入而系统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理性约定和平等原则构成其法律基础,“循环累积因果论”和“帕累托最优”为其提供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唯有从这两方面厘清该政策的正当性根据,方可消除种种分歧以及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的异化和不合理现象[57],有学者认为应当坚持民族性差别化政策,实行区域性差别化政策,实施阶层性差别化政策。[58]
民族班和预科班政策。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是国家为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务院于1950年11月通过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民族高等教育工作主要由各民族学院承担,各民族学院根据学员情况先后开办了文化补习班、文化班。1954年前后,各民族学院将原文化补习班改为预科班。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民族预科教育经历了一个由“补”到“预”再到“预补结合”的过程,为少数民族培养了本民族的专家、教授、博士和博导,学者们一直对此项政策的实施予以关注,以主题=民族班在知网中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299篇;预科班中文文献为656篇(1949-2019年10月29日)。随着民族班和预科班政策的发展以及生源质量的提高,该项政策正在朝着分类制定民族预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前进。[59]
对口支援政策。是国家统筹配置全国资源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式,以主题=对口支援政策,在知网中共检索到中文文献265篇(1949-2019年10月29日)。20世纪50-60年代,国家安排内地的高等学校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创办高等学校,并提供一些急需的师资、设备等,1979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边防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将实施对口支援政策,而后确定了对民族贫困地区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确定了互相帮扶的对口省份、明确了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目的、任务、实施方式及内容等,重新调整了帮扶的对口省份。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开发大西北政策的实施,教育对口支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60],现有17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 7个地州、6个省市对口支援青海省藏族聚居区6个州、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82个县市。[4]现如今,对口支援政策的发展正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对口支援政策工具体系,使对口支援从“单一化”“简单化”向“精细化”和“组合化”转变。[61]
在内地开办西藏班(校)、新疆班。以主题=西藏班,在知网中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489篇;同理,新疆班为511篇(1949-2019年10月29日)。1984年,中央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从1985年起在内地省、市创办西藏班(校),利用内地的办学优势,帮助西藏尽快培养大批建设人才。1984年12月,根据中央的决定,教育部、国家计委下发了《关于落实中央关于在内地为西藏办学培养人才的通知》。据统计,2006年内地新疆高中班录取新生近4千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0%,农牧民子女比例达到60.2%。截至2009年3月,内地西藏班(校)在校生总人数近2万,培养了一批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中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在各级学校学生中经常地、主动地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正面教育。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发布《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中小学设置民族团结教育课程。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全国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两免一补”。以主题=两免一补,并且主题=民族进行高级检索,在知网中共检索到中文文献9篇(1949-2019年10月29日)。为了解决好西部农村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早在2005年初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试点,然后逐步推向西部地区乃至全国。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以主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并且主题=民族,在知网中共检索到中文文献87篇(1949-2019年10月29日),最早的相关论文发表于2004年。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边远地区、牧区和山区孩子上学远的问题,国家就在民族地区举办寄宿制学校,随后寄宿制学校逐步在农村地区得到推广和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也是21世纪来“撤点并校”下解决农村地区中小学上学远上学难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文章有122篇(1949-2019年10月29日)。2006年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明确提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实施步骤以及如何加强领导,确保落实的相关问题。随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逐步得到关注与发展。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以主题=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在知网中共检索到文献161篇(1949-2019年10月29日)。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特别是博士、硕士毕业的高层次骨干人才严重匮乏,这是制约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62]为改善这一现状,2005年国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发布《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一方案下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骨干计划”)目标是要培养有明确政治方向、乐于为民族事业奉献终身的骨干人才,改善我国人才分布不均的现状,为西部和民族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自2006年首届“骨干计划”招生以来,已为民族地区培养了3.7万余名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63]在政策实施10年间(2006-2015年),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有15%-20%左右得益于“骨干计划”。
师资队伍建设与提高与义务教育工程。以主题=师资队伍建设,并且主题=民族,进行高级检索,在知网中共检索到文献322篇(1949-2019年10月29日)。2006国家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而后,教育部还启动了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计划,以及援藏教师培训计划和援疆教师培训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通过一系列培养计划的实施,西部地区累计有130万人接受了培训。在义务教育工程方面,“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工程,旨在扶助贫困地区包括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缩小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该项工程启动,大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趋势展望
自新中国成立起,民族教育以最切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前进着,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关注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民族教育政策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关系研究、民族教育政策与其它民族政策有机协调研究,重视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研究。现如今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力求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分析法,并非笼统地论及政策,在兼顾不同主体现实诉求的前提下,有所针对的谈政策的某一方面,从而获得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并且更加聚焦于具体政策的研究,从双语教育政策、高考加分政策……到师资队伍建设与提高,随时间跨越,政策有数量上的增加,更体现对于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感变强,新的问题产生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指向时代的发展,让发展更清晰。政策价值上强调“平等”、承认“差异”、强化“共性”、政策实施原因上从单一因素到综合分析、政策内容上“特殊”与“优惠”相结合、政策执行从关注政策执行的效果到关注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价从评估标准单一化到综合评价、研究方法从经验式思辨到质性研究到量化研究到混合研究。
(一)政策价值上强调“平等”、承认“差异”、强化“共性”
我国制定和实施民族教育政策的逻辑起点是民族平等原则。在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平等是有条件的。正如前文所综述的实施民族教育政策的现实原因,民族地区不同于非民族地区,也不等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同一民族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着发展上的差距。各个民族的背后都有着彰显自身特色的文化,共同编织着灿烂的中华文化。2014年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及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8年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培育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转变,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民族间关系的阐述与追求,是时代的需要,是党和人民的期许。
(二)政策实施原因上从单一因素到综合分析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根本目标和出发点是缩小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的权益。[64]在政策实施初期,学者们多是从民族地区发展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盲率高来看待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原因,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政策的完善,学者们趋向于立足时代背景,在综合考虑地域间民族文化、地理、发展等的差距深入剖析政策的实施,并且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识别理论、少数民族差别权的国际理论等来探讨民族教育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既考虑现实可能性,又能够从民族教育未来发展的现实必要性角度来考虑政策的实施。
(三)政策内容上“特殊”与“优惠”相结合
当前随着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日趋均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逐步完成,民族地区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日渐完备,甚至有些地区已经超越部分中东部地区。但是,整体而言,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成效却相对较低。因此,民族教育政策就是要在继续优惠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特殊,在数量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向重视诸如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问题和价值观教育问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等相关问题转移,实现特殊政策在前的,优惠政策在后的二者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
(四)政策执行从关注政策执行的效果到关注政策执行过程
民族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执行效果,之前民族教育政策在政策执行上多在描述政策执行的效果,而缺乏对完整的民族教育政策过程的关注。从长远看,这对提高民族教育的政策质量和治理水平作用有限,在认识到民族教育政策的运行环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越来越复杂和敏感后,学者们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关注现行的政策执行现状,发现执行中的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献策以期解决问题。
(五)政策评价从评估标准单一化到综合评价
在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中,缺乏独立的专业评估组织,评估标准单一化,导致评估主体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评估认识不到位。有学者认为应把是否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是否能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受益者能力等作为评价民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依据。[65]有学者认为民族教育政策评估应该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路子,当前应大力倡导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的社会评估组织来实施评估。[66]有学者提出要引入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方法,依据效率、效益等事实性指标及公平、文化传承与保护等价值性指标评估民族教育政策。[67]
(六)研究方法从经验式思辨到质性研究到量化研究到混合研究
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在发展中不拘泥于纯经验式的思辨,能够积极采用适切性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民族地区的某一民族或民族间交往中的某一现象深度剖析,归纳总结出影响民族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作为预测未来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关注民族教育政策的学者多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相对来说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的很少,但也有所发展。近年来研究趋向于定性与定量互相验证,两条路同时进行的方法:一是先量化,再质化。定性研究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解释;二是先定性,再定量。通过定性研究发现核心、特殊的问题,再运用定量研究来测试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沧桑巨变七十载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7/01/content_5404949.htm,2019-7-15.
[2]王红曼.论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及其成就[J].民族教育研究,2002(1).
[3][31][43]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4]郭岩.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成就卓著[N].中国民族报,2019-11-26(005)
[5]毛力提·满苏尔.40年:民族教育变化翻天覆地[J].中国民族教育,2018(11).
[6]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上)[J].民族教育研究,1998(2).
[7][14][25]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J].民族研究,2003(6).
[8]陈立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J].民族研究,2008(5).
[9]舒松.新中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回顾[J].民族教育研究,2013(2).
[10][17]张善鑫.民族教育发展:优惠政策、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回顾[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11][1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68;270—271.
[13]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55.
[15][64]王鉴.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政策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6]金东海.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3.
[18]王鉴,安富海.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J].学术探索,2011(2).
[19]许可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的类型学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02):175-179.
[20]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政策支持[J].学术探索,2010(5).
[21]金东海.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4-6.
[22]顾明远,马健生,田京.世界主要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基本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15(8).
[23]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430.
[24]孙德刚.多元文化共存下的民族教育政策定位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7).
[26][58]王鉴.我国民族政策制定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
[27]吴永忠,李浩泉.论民族识别理论与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制定[J].贵州民族研究,2011(4).
[28]王柱国.高考招生:从无区别对待到参与平等——对录取分数地区(民族)差异的宪法考量[J].政法论坛,2006(5).
[29]杨芳.平等原则在少数民族人权保障中的适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
[30]耿焰.少数人的差别权利——以加拿大为对象[D].山东大学,2011.
[32]孛·吉尔格勒.论少数民族与优惠政策[J].理论研究,2001(2).
[33]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政策支持[J].学术探索,2010(5).
[34]周信杉,朱平.中美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理论依据研究及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8(19).
[35]闫文军.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政策的实效性评估及应关注的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10(4).
[36]张诗亚.我国高考招生中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的新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5).
[37]王鉴.我国民族政策制定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
[38]巴战龙.倡导基于证据的民族教育政策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16(12).
[39]巴战龙.建立和完善民族教育政策评估制度[J].中国民族教育,2017(1).
[40]张善鑫.试论民族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两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
[41]汤夺先.论我国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2(1).
[42]滕星.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4]陆裕民.论民族教育投资[J].民族教育研究,1990(4).
[45]汤夺先.论我国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2(1).
[46]赵希,张学敏.我国民族八省区教育经费投入回顾与前瞻——基于2005-2014年的数据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17).
[47]孙德刚.多元文化共存下的民族教育政策定位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7).
[48]张善鑫.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解读——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5).
[49]陈立鹏,李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50][52]李郭倩.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前瞻[J].民族教育研究,2018(5).
[51]王鉴.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思想·理论,2015(3).
[53][54]王鉴.坚持依法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和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19(1).
[55]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56]倪胜利.民族教育政策应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6).
[57]杨芳.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公正性探究[J].民族研究,2010(6).
[58]田联刚.新时代民族教育政策的创新和完善[J].理论与实践,2018(1).
[59]程安垣,卜爱华.论新形势下民族预科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5(01):56-61.
[60]李延成.对口支援:对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16-20.
[61]任维德.检视与展望: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40年[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3):19-25.
[62]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人才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民[2004]5号),2004.7.[引用日期2019-2-22][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e5e34d1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2.html
[63]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64]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430.
[65]董丽娟.民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研究——以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5.
[66]巴战龙.建立和完善民族教育政策评估制度[J].中国民族教育,2017(1).
[67]谢治菊.民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理论基础、指标设计与应用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7,(5).
The Progress and Reflection of the Minority EducationPolicy Research
Li Xiaohe Chen Hui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study of ethnic education policy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The macro level mainly includes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reas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the content of policies,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The micro level mainly includes 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dditional score policy,ethnic minorityhigh-level backbone program and other specific policies.On this bas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in China in the future.From single factor to comprehensive analysis;The policy content "special" and "preferential" combination;Policy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effec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to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Policy evaluation changed from single evaluation standard tocomprehensive evaluation;Research methods from empirical specula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
key words: ethnic education policy; Preferential policies on education; Equity in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evaluation; Commonness and difference
责任编辑:孙广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