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国家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功能的内涵与路径
作者:欧以克 刘妍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

促进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教育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通过培养民族治理人才、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倡导主流的民族价值观、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民族间“三交”等方面来体现。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扶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独特功能。广西的实践探索表明:扶持民族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保障,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内容,推进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教育功能;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教育功能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教育功能研究是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构建、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实施,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理解教育功能反映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的认识水平,尽管很多教育学论著都对此作了阐述,但这些表述不尽一致,而且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不同,在教育功能表现特别是其侧重点上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对教育功能问题进行归纳和梳理,着力探讨以下问题:多民族国家教育是否具有促进民族团结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内涵及实现路径有哪些?本文拟结合广西的实践探索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性的认识基础。

多民族国家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功能内涵

(一)促进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教育的重要功能

关于多民族国家教育的功能,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英国学者安迪·格林(Andy Green)认为“国家形成”是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为国家提供训练有素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人才,传播主流民族文化,向国民灌输民族意识,从而为迅速崛起的民族国家打造出政治文化共同体,以巩固主流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地位”。[1]我国学者朱旭东也提出:“民族国家构建之后通常会涉及国家发展的问题。国家发展可以被理解为从弱国家到强国家、从秩序国家到赋权国家和创新国家的双重进程,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需要通过民族国家教育体系得以推动和促进,同时,民族国家教育体系又是各国国家构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2]可以说,“学校教育可以对个体的政治知识、价值观和态度产生影响”,并“有助于生活在一个国家内的人民的国家认同或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意识的培养。”[3]

从教育功能上看,以上论述主要更多是涉及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作为受政治的强有力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活动,具有维系国家政治稳定的政治功能。而民族团结作为多民族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也是多民族国家教育的基本功能,即教育应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特定政治方向、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人,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服务。与此同时,教育还具有尊重与促进个人自由地发展进而更好实现人类社会目标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即个体接受社会文化由“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包括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个体行为社会化等。[4]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让每一位个体能与其他民族成员进行相互理解、尊重、包容的跨民族、跨文化交往。也就是说,教育在促进民族团结工作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与使命:教育能倡导主流的民族价值观,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培养民族治理人才和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定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得到更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始终与国家的各项重大发展战略、决定保持着最紧密联系,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内容。对于如何通过教育促进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可以给出指引。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这五句话中每一句话都体现出了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思想主旨,也指明了我国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方向。

首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民族是一个因差异而存在的历史性范畴。而民族团结的一个基本前提却在于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不仅是法律条文上的形式平等,更是需要落实到实践中的实质平等。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民族团结是建立在承认民族历史性差异与追求民族实质性平等上的团结,其最终目的并非是要取消相互间差异,而是要在尊重差异基础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换言之,共同繁荣发展是各民族团结的前提基础也是最终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依托,提出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政策、措施,以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其次,增强“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精神实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国家的传统边界在全球各民族资本、文化、价值信念的充分交互、冲突与融合中逐渐被淡化,各族成员对本民族、祖国的认同与信念都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质趋同”或“排他斥异”的价值冲突。对此,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团结的精神实质是各民族同胞在精神信仰、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相互理解与认同。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团结的本质是认同,认同是团结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增强“五个认同”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以及社会和谐都有着重大意义。

最后,促进民族间“三交”是民族团结的实践路径。民族间交往的广度与深度是决定民族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民族交往广度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交往的范围,交往范围越广、交往民族越多则民族间关系越趋于良好;民族交往深度则是指民族交往的内容厚度,民族间交往内容越全面、越深入则民族间关系越趋于良好。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民族团结需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即“三交”。

(三)我国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基本方略

根据教育具有从宏观上能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从微观上能培养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跨文化能力[6]等方面功能,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应“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间‘三交’”的发展方向。可以认为,我国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应包括加大民族教育事业投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推进多元文化教育这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可以说,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是共同繁荣,而繁荣的前提则是优质教育的投入与发展。无论是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等各项战略中,教育都是作为一项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被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相较于东中部发达地区而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因其底子薄、实力弱,在经济发展、人类发展和知识发展方面的差距在持续扩大。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对口支援等政策性帮扶,尤其是加大教育资源开发与投入来弥补地区间的人才供给差异,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均衡发展。

其次,“五个认同”即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只有坚持“五个认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以各民族文化为基础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学校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积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位置,铸牢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制度观和政党观,才能形成各民族成员共同的思想认识与政治信念。

最后,能增进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双赢”发展而非“零和”竞争、交融理解而非融合替代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强调求同存异的跨文化理解与交往活动。这就要求教育坚持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理性文化观,增强学生理解、包容甚至欣赏不同文化的跨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了解、理解与认同,在各种途径的交往中打破传统的空间距离,在多种形式的交流中消除心理距离,最终实现跨文化、跨民族的交融,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广西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探索

广西是一个以农耕稻作文化为主要生态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民族地区。受到历史传统、地理生态的影响,广西文化具有典型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包括了壮族、京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影响和国家政策引导下,广西各族人民有着浓厚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长期以来能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世代共荣。近年来,广西被中央誉为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为此,我们选取广西作为个案,挖掘其通过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功能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加大民族教育事业投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挖掘。

(一)加大民族教育事业投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教育是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交汇点、结合部,它兼有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民族教育工作,对于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权利,促进民族平等和教育公平,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的重要战略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并颁布实施了各种特殊政策措施,扶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然而,广西地处我国南疆,与越南的广宁、谅山、高平、河江等4个省17个县接壤。由于历史原因,中越边境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前沿或边境对峙状态,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内地发达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实施,广西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在民族自治区中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先实现国家“两基”目标,在西部地区最早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在全国首创多元普惠性幼儿园机制。

广西在经费投入上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教育实行倾斜政策,着力改善民族教育的办学条件。近10年来,先后投入数十亿元,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东巴凤革命老区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工程、边境地区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地区教育工程等教育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的发展条件。“十二五”期间,广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学校校舍维修改造、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等重大教育工程,对民族地区教育给予倾斜支持和优先保障;实施国门边境学校建设、边境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等专项工程,对边境地区民族教育给予特殊支持。广西民族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各族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各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而且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有效地提高了全区解决涉及民族问题的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本领,防止因矛盾纠纷处理不当、不及时而破坏民族团结、激化矛盾纠纷的问题,使得全区多年来没有发生涉及民族因素影响民族团结的重大事(案)件,“民族关系”连续多年成为全区干部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指标。

(二)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注重“五个认同”的培养

民族团结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培养社会成员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途径。广西重视从本地特点和民族工作实际出发,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准确掌握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提高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培养造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10年来,广西注重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陆续颁布了《关于印发〈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教育促进条例》等文件,不断强调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载体和方式,探索广西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民族团结教育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融入教育全过程。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有效地帮助各民族学生增进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提高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多年来,广西各级各类学校一直保持稳定,从未发生过因民族问题引发的涉及安全稳定的事件,为确保全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同时,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也培育和铸牢了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对广西边境民族地区的调研表明,广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地提升了边境民族地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国家文化认同教育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国家认同,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则在提高学生民族认同的同时,间接提升了国家认同。[7]

(三)推进多元文化教育,促进民族间“三交”

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集团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教育。[8]广西在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多元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强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自信。一方面,广西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民族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2012年以来,自治区安排了224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首批确定了106所中小学作为创建对象,推动当地民歌、民间舞蹈、民族传统体育进课堂。例如,东兴市不断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教育,积极开展具有京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开设了独弦琴培训、京族舞蹈、体育、美术、手工制作等多项特色课程。另一方面,为增强民族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广西一些学校尝试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中捕捉富有教育意义的因素,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如凭祥市夏石中学结合本校特色,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程”“民族舞蹈基本功”等多门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宁明中学则是开发《走进宁明,爱我家乡》、《宁明花山壁画探究》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并将宁明县花山风景区确定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每年都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弘扬花山文化,探寻骆越足迹”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营造了多元文化共存、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和睦相处的校园环境,加强了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交融,帮助各民族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能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为广西形成融洽的民族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广西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峒田、同住一个村、同组一个家、同读一个班、同过一个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自治区有127.82万个家庭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约占全区家庭总数的14%,而南宁市“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家庭占了全市家庭总数近60%,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里排壮寨一户11口人的农家,共有壮、汉、瑶、苗、侗5个民族,成为民族团结的佳话。[9]

三、多民族国家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路径选择

从我国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内涵分析及其在广西的实践探索可以看出,多民族国家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大力扶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等途径来实现的。

(一)大力扶持民族教育事业,注重补偿性公平理念

经济发展水平被普遍认为是造成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而东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又是导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更匮乏的教育资源以及更高的求学成本,许多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往往会在语言、学习认知方面遭遇更大的障碍,进而更容易陷入贫困再生产的循环困境,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和自我认同偏差。为此,要将民族团结政策落到实处,需要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重视完善民族教育投入机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切实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例如,2011-2014年,广西的龙州、东兴、靖西等14个边境县(含享受边境待遇县)获得从中央、自治区划拨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薄弱学校改造经费和边远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项目资金65亿元。2016年更是对14个边境县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投入的资金达到19.5亿元。[10]

与此同时,56个民族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所处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尤其是边境地区、偏远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教育方面会更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正如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举措中,习近平同志着重提出了“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工作要求。要实现民族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必须要注重补偿性公平理念,确保各民族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对此,在民族教育事业投入过程中,必须全力保障各民族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坚持教育公平的理念,认真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建立教育精准扶贫新机制,构建定点、定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资助扶贫脱困体系,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学业。从2001年起,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达到100%。2011-2015年,广西共安排14个边境县从学前教育阶段到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资助资金105383万元,资助学生92.25万人次。[11]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边境县全日制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园幼儿的保育费和教育费,受助学生达到1.1万余人。政府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可以使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激发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热情,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二)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需要坚持国家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规律的相互统一,既要符合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又要实现对国家和民族的团结职责。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防止功利化、形式化、碎片化倾向,避免片面强调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过于凸显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工具性,从而使教育失去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于迷恋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过于维护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而摈弃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为此,政府应加强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与管理,建立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

一是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各地区中小学应采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统一使用由国家编写、审定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以体现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的意志,强化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和补充民族团结教育地方教材资源,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各地各学校还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以《中华大家庭》为启蒙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组成中华大家庭的56个民族及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对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学生进行民族常识教育,通过教材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了解我国的国情及各民族的著名人物,初步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民族理论教育,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多方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各地区、学校应通过现场讲座、网络竞赛、参观考察等各种形式推广和普及民族团结知识、理念。例如,广西教育厅2014年举办了广西中小学首届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网络竞赛,首次尝试利用新的平台和载体推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吸引学生通过网络对以文字、音频、视频、图像、动漫等多媒体为表现形式的民族团结知识进行学习和练习,引起全区中小学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参加比赛人数突破92万人,社会关注500万人次,有效地增进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民族知识、民族文化、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的兴趣和认识。[12]广西宁明县民族中学定期组织学生到崇左市壮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大学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参观,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广西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受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让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识在学生心底扎根。

(三)推进多元文化教育,坚持本土现代化原则

关于多民族国家教育如何实现促进民族团结的功能,不少国家的学者和政府都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西方国家,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功能主要通过实施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途径来实现。一般而言,跨文化教育强调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则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子女所实施的教育,它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我国近年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并不完全相同,它的教育对象涵盖了所有民族成员,教育内容既包括主体民族文化,也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一种“基于中国情境的多元文化教育”。[13]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和交流,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此,无论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或非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面向少数民族学生或非少数民族学生,各学校都应尝试结合地方文化实际和本校学生特点,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涵盖各民族文化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广西有的学校充分利用团队活动、升旗仪式、民族知识演讲、板报展览等各种方式,开展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专题活动;有的学校开展抢花炮、顶竹杠、抛绣球、民族歌曲传唱、民族舞蹈演出等具有广西特色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与灿烂,感受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乐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文化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要摒弃“文化进化论”和“城市中心论”的文化观,不能因为本民族地区在经济或科技发展水平的暂时落后而认为本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就是落后的;更应避免出现“文化部落主义”或“地方民族主义”,狭义地认为本民族或本地区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对其他文化缺少足够积极的、尊重的交流态度。为此,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当坚持本土现代化原则,注重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理性对待与审辩反思,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共同可持续发展。这里说的本土现代化教育是指应充分地尊重、认识各民族在地域空间与历史境遇存在的客观差异,从价值上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放在完全平等的发展地位,积极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特征与优势,进而体现出尊重民族地区差异、面向少数民族生活、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M].王春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7.

[2]朱旭东,乐先莲.试论比较教育研究与民族国家构建、发展与转型[J].比较教育研究,2018(7):87-95.

[3]朱旭东.比较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研究领域[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1-7.

[4]刘学智.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7)[2018-05-30].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6]钱民辉.略论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6-143.

[7]欧阳明昆,钟海青.广西边疆地区双重认同的影响因素比较研究:基于中越三个民族县的实地调查[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3):17-28.

[8]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76-577.

[9]刘雅,龙慧蕊.全面小康新征程八桂大地新气象:专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J].中国民族,2018(12):16-19.

[10]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N].广西日报,2014-09-23(008).

[11]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十二五”期间广西推进边境地区教育发展成效显著[EB/OL].(2015-09-23)[2018-06-01].http://www.seac.gov.cn/art/2015/9/23/art_3967_238417.html.

[12]张璇,周克依.民族团结成为学校教育亮丽新名片:访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长秦斌[J].中国民族,2016(2):46-47.

[13]巴战龙.大力发展基于中国情境的多元文化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7(9):19.

The Implication and Pathway of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through Education in Multiethnic Countries———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Guangxi

OU Yi-ke,LIU Yan

Abstract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education in multi-ethnic countries is to promote national unity through cultivating ethnic governance talents,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advocating mainstream national values,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five identities",cultiva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promoting communication,exchange and blending among ethnic groups.In recent years,the government of Guang xi AutonomousRegion has actively explored the way stostrengthe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at schools and promot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which has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exerted the uniqu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n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Guangxi’s practice shows that in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through education,supporting ethnic education is the guarantee,enhancing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at schools is the core,and carrying ou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th.

Key wordsmultiethnic countries;national unity education;educational function;ethnic education;multi-cultur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龚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