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民族教育热点变化话语特征研究
作者:李钢 黎维伟 韩穆宁 高宇阳来源:《中国民族报》2019年第6期

要:本文以互联网传媒有关民族教育的信息报道为舆情观察样本,通过对海内外近9000个网址网页报道民族教育舆情信息进行分地区、分网站类型的检索分析,按照时间回溯原则,从中提取出1995年至2015年有代表的有关研究主题的信息文本,并对这些信息文本进行主题词频统计等其他指标统计分析。研究结论认为,网络传播的民族教育舆情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主题变化将稳定在一个四维话语空间,即以“爱国主义”(一维)、“民族团结”(二维)、“民族文化传统”(三维)、“职业(科学)工业(工程)教育”(四维)四个维度构造逐步过渡的话语空间。

关键词:民族教育;舆情分析;词频分析,话语分析

我国的民族教育正处于改革深化和加快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全社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教育的热点问题也发生着变化。“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发展,促进了知识的纵横传播,网络社会舆情传播的影响力亦随之越来越大,同样为传播民族教育信息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知识空间。本研究通过对网络报道的有关民族教育热点问题的网络大数据对比分析,进行民族教育热点问题的网络舆情研究,试图更加客观、精准地认识民族教育的现状,展望民族教育未来发展的舆情演变趋势,进一步了解民族教育热点问题的动态。

一、研究目的、内容、意义、方法

网络民族教育热点词汇的演变,反映出社会网络传媒对民族教育热点问题的镜像和社会舆情对民族教育发展的期许。本研究主要通过国内外公开网络有关民族教育的新闻信息进行时序提取分析,研究媒体对民族教育信息等前沿与热点问题的舆情特征,研究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传统、职业教育和现代工业科学教育等对民族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获取热点网络媒体网页发布的大量信息,就有关民族教育热点进行定量舆情分析来认识民族教育社会热点的网络传播特点,用规范的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来认识民族教育热点问题和民族教育政策热点的演变特征。

本研究从互联网搜索提取了我国华北、东北、华南、华中地区有关主题的9000个网站有关民族教育的新闻语料信息,专门提取了包括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凯迪网等海内外有影响力的网络传媒平台内近156万个网页(网站)公开发布的民族教育相关文本信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能够客观上反映社会各方面舆情的语料库,研究有关民族教育的网络舆情热点变化;建立了一个从统计学意义上的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民族教育舆情大数据特征的语料信息库,从中进行对比分析若干数量规模网络的有关主题新闻信息,采用自然语言词频统计分析,按照时间序列统计有关主题的变化规则,分析目前民族教育研究发展现状,社会各界展望未来对民族教育舆情研究的关注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族教育热点问题提供若干基础研究结果。

本项目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都是基于自然语言分析的内容分析法和关键词词频分析法。相应数据收集的步驟、方法与统计为: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理论进行试测,将众多研究人员按照设计的检索主题分别进行优化分组,通过实验计算确定统计学意义上信度效度比较可靠的样本收集容量规模。其次,运用计算机上网登录互联网络收集原始数据,使用各种搜索引擎就有关民族教育网络发布信息近156万个网页文本进行分类筛选。再其次,将提取收集好的原始数据加工整理,做成一个个包含900条有效信息为一个整体系统单位[包含关键词(或主题词) 及频数]的数据语料库。最后,运用Spss17.0等软件对语料库进行一系列的统计计算分析,统计归纳分析抽象得出舆情系统整体变化的特点。

二、网络民族教育舆情话语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浅析

网络舆情话语的超文本链接特征,决定着民族教育舆情的共时性,即在一定的时间内,网络倾向于表现出一定的舆情话语主题,并且通过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这些主题。可以说,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传播特定主题的话语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和内容特征。

民族教育舆情数量内容增长的时间序列特征分析。在网络传媒中,有关民族教育主题的报道最早出现于1995年,1995年至2005年相关报道仍比较稀少。2006年至2010年,互联网上有关民族教育的资讯开始大量增加。2010年后,与民族教育相关的报道数量剧增,平均每年较前一年的净增长速度为50%。2011年至2015年,有关民族教育信息发布占统计样本总量的90.22%。按照这个增速推测,今后网络上有关民族教育的舆情报道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一年12个月中,网络报道民族教育的主题信息各有特色。以西北地区民族教育热点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为例,从全年总体上看,“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教育”一直是突出度最高的热点话题,通过观察每一个月的热点变化,能得知上述两个主题词仍将作为未来热点话题而存在。偶尔会有一些颇有深度的民族教育热点话题出现,比如“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教育问题”等。

以每个月份为观察统计单位来看,“少数民族教育”也是各月份最热的话题,其突出度是最高的。并且,“民族团结”“教育”“教师”“民族精神”也是排名前十的高频词。但是,不同月份具体热点关键词的出现热度不一,随着时间变化各具特色。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和“发展”在某些月份也受到高度关注。从月份的角度可以发现,热点问题在一年之内具有较大的变化,不同月份也有不同热点话题。每一个月份的舆情都有相应的报道热点特征,由网络传媒报道民族教育有关的关键词提取词频统计分析可知,一年之内每个月的舆情热点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通过对2013年、2014年每年12个月网络发布的相关信息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少数民族”“民族教育发展”“教育问题”等仍然是关键词中频次高和突出度高的几个词汇。“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工业化”在民族教育网络舆情中出现的词频比较低。

形成民族教育舆情特色变化的影响因素浅析。主题词频统计具有一定的时序变化特征,是由于民族教育舆情涉及民族传统文化、现实政治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多方面复杂的系统生态。影响民族教育舆情变化的因素,来源于以上这些方面的综合作用。民族教育舆情文化是一个围绕着主流政治文化传播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文明特色的稳定亚文化体系。舆情传播服务于主流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生态发展,服务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服务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同时又服务于民族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明显的舆论边界特征,这个边界特征是由“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民族文化”“职业教育”四个概念组成的话语维度。

三、网络民族教育舆情的话语理论分析模型构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居住区域的地缘分布重要性,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速度、效益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历史、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教育一直面临基础薄弱、教育时滞成本高、发展速度层次不均衡等现实问题。民族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凝聚力。

民族教育网络舆情话语的本质,是社会话语议论表现民族教育信息在网络传媒载体中的镜像,是网络社会舆情对于民族教育的传播及相关议题的反映。无论是从长的时间段来看,或就某一年内12个月份逐步呈现的舆情热点主题词突出度来看,“爱国主义”“民族团结”都是稳定持续贯穿于时代的显著持续的舆情传播主题,民族教育舆情受政治环境引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是民族教育舆情传播的核心动力,是民族教育舆情的核心价值观所在。

“民族文化传统”是伴随着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考试、招生等具体环节作为载体来表现的,通过“少数民族”“民族教育发展”“教育问题”等仍然是关键词中频次高和突出度高的主题词汇来表示需要保持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教育。

“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工业化”在民族教育网络舆情中出现的词频比较低,不表明职业教育不需要受到重视。恰恰相反,目前制约民族教育发展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正是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和工业化制造工程技术教育。民族教育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和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和民族工业化工程教育是提高民族人口职业素质技能,发展民族教育最为关键的一步。

我国党和政府在扶持民族教育事业上一直坚持秉承民族团结、加快发展教育的态度,对此类问题的关注程度今后将会继续不断加强。未来,有关民族教育的舆情发展将会是逐步走向以“职业教育”“科学文明”“工业制造”为主题的民族教育热点及舆情。

总之,网络传播的民族教育舆情在今后相当长时间,舆情主题变化将稳定在一个四维的话语空间。这个四维话语空间是以“爱国主义”(一维)、“民族团结”(二维)、“民族文化传统”(三维)、“职业(科学) 工业 (工程) 教育”(四维) 四个维度构造逐步过渡的话语空间。网络传播的民族教育舆情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主要活跃于从“爱国主义”(一维)、“民族团结”(二维),加之“民族文化传统”(三维)的空间。随着全社会对于民族教育的了解关注认识愈加深刻全面和客观,有关加强民族教育中民族职业教育、加强少数民族科学工业化(工程技术)教育(四维)新的维度话语议题将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的热点。相应的民族教育网络舆情热点亦随之从三维空间向包含职业教育科学工程教育的四维话语空间活跃。

从舆情主题词替代的长远规律上看,工业化、职业化、信息化会成为突出度高的“舆情热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其工业化信息化规模发展水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工业体系规模化创新发展水平将会影响未来时期民族教育及舆情传播的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杜亮, 张莉莉.民族团结、贫困与教育——2016年民族教育舆情概览[J]. 中国民族教育, 2017(3):25-27.

[3] 李钢.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 赵育梅.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2):61-65.

[5] 陈小筑.中国政府网站建设与应用[M]. 人民出版社, 2006.

[6] 赵莹.关于政府网站建设的思考[J]. 天津科技, 2009, 36(6):66-67.

[7] 杨秀丹, 刘振兴.我国电子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 电子政务, 2007(3):51-59.

[8] 罗利民.网页防篡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中南大学, 2008.

[9] 吴爱明.电子政务教程:理论实务案例[M].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10] 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7-53.

[11] 丁波涛, DingBotao.政府门户网站的资源组织与整合[J]. 图书情报工作, 2005, 49(6):116-118.

[12] 祝华新等.《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GB/ 16698341.html.

责任编辑:次仁曲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