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为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给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手段多样化、主体大众化、范围扩大化的机遇。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我国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的兴起,新媒体成为破坏民族团结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我国利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基础薄弱、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必须将新媒体建设提升到维系国家最高利益的认识高度,通过打造优质资源、夯实基础等手段合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思路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教育是构建和维系良好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在我国民族工作面临“五个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更为迫切。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理论学界、教育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相关成果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民族团结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新形势下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民族团结教育内容、途径、效果提升措施等,其中民族地区、民族高校、中小学等不同场域的民族团结教育是学者们的着重关注领域;二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证研究,学者们对具体民族地区、民族 高等学校、中小学等教育主体及大学生、少数民族预科生、青少年等教育对象开展个案剖析研究,对现有民族团结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指出问题并提出对策。总体上看,现有的研究成果以民族团结教育的主体、对象和内容为主,而对民族团结教育手段研究散见于相关成果中,专题性、系统性研究成果不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创新民族团结的载体和方式,要将网络建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深入研究新媒体对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是伴随网络技术发展而兴起的,对于什么是“新媒体”,无论是媒体行业,还是学术界, 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总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较之图书、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其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给民族团结教育带来如下机遇:
(一)推动民族团结教育手段多样化
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主要类型有:一是制度化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早在1987年,国家民委就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各级学校学生中经常地、主动地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正面教育”;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强调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根据相关学者统计,1987-2010年,国家颁布的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政策性文件有20多部。[2]这些政策文件相继落实,标志着我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进入了规范化、体系化阶段。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掌握相关的民族理论知识,为他们走向社会科学地认识及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评价性教育。主要表现为相关的民族团结表彰、奖励活动。1988年,国务院召开了首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表彰大会,截止到2014年,该活动共开展6次,国务院共授予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51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660人,表彰数量呈现逐次上升趋势。①除了国务院,相关省(市、区)等地方各级政府也开展了不同层次的表彰活动。这些表彰活动,对关心和支持民族团结进步的集体或个人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全社会树立起先进典型,弘扬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三是社会化教育,当前,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鼓励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连队、进家庭活动,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慰问联欢、展览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体现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互信。四是惩戒性教育。我国《刑法》设定了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第249条),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第250条),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第251条)等罪名,除《刑法》外,《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通过法律手段对破坏民族团结(特别是民族分裂)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依法惩处违法犯罪分子,起到了法律对民族团结的警示教育功能。
上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在传统的有形场域内开展。而新媒体的出现,开辟了网络虚拟空间,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网站论坛,发送电子邮件,开设博客,开通微信、微博、QQ等网络工作开展,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传递民族团结教育信息资源,实现新媒体高科技手段与信息传递的完美结合,使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形式等实现多样化,同时也能大大地提高宣传教育效率。
(二)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大众化
新媒体依赖于互联网而存在,互联网已日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互联网之所以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比过去任何一个公共领域都庞大的虚拟公共空间(Cyber Space)和虚拟生存方式,使人们可以在信息化、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中体验人生、创造自我、沟通未来”。[3]网络空间打破了人类现实社会交往中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地位等各种自然、社会身份的限制,人人均可以利用网络发布、获取信息。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同2014年底相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超出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出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6.56亿,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4]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化,为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目前,人们均看到了互联网的突出优势,积极通过互联网开展各种活动。以人民日报社为例,截至2015年4月,人民日报社拥有29种报刊、44家网站、118个微博机构账号、142个微信公众号、31个手机客户端,总用户超过2.5亿。[5]
各种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发布新闻信息,并且通过复制、转发等简单灵活的操作方式,实现信息一传二、二传四……以几何传递方式迅速传播。同时,新媒体打破了以往媒体的“发布—接受”的单线信息传播方式,开启了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也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他们通过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创作并发布信息,极大调动了个体信息传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民族团结教育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大众性优势,可以使民族团结知识得以广泛传播与普及,使民族团结活动的开展得到群众广泛响应与支持。
(三)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范围扩大化
开放性是互联网最突出的特征,互联网对所有用户开放,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实现与全球互联网的有效连接。互联网创造了人们之间深入交往的网络空间,越来越深入影响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形成了“互联网+N”这一全天候、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互联网打破了人们交往的地域、时间等各种区隔条件限制,人们在互联网上实现了对话与沟通。线上交往活动是线下交往活动的意志体现,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行为的持续进行,对于增进彼此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快捷性是互联网另一个突出特征,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数据交换机等硬件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网络通讯软件不断涌现,互联网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即时通讯工具用户量的爆炸式增长,新媒体的快捷性达到了极致。目前,互联网可以把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等各种信息资源融合到新媒体平台中,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以通过新媒体下载获取所需资源,也可以向网络空间传输各种数字资源,实现了资源同时同步与异时异步传递的自由切换。新媒体使信息传播实现了地域的无限扩大化,民族团结教育依托于新媒体开展,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相关知识、新闻等信息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二、新媒体时代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在极大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相关领域造成一系列问题,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达到暴力与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人类已迈入新媒体时代,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面临如下挑战:
(一)网络民族主义与网络恐怖主义大行其道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做了高度概括,包括“上网”、 “进城”、“下海”、“入世”四个方面。“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6]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思想、行为、活动是当前危害我国民族团结的最大威胁。一方面,国内外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大肆开展渗透活动,破坏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安定、团结的发展局势。早在1994年,“美国之音”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上网的国际电台。1995年,“美国之音”中文网开通,1997年10月,该网站利用电子邮件发送广播稿件,2001年,在美国国际广播局(“美国之音”所属)资助下,一个以美国为基地的电脑网络得以建立,目的是“帮助”中国网民浏览美国网站。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恐怖主义与网络结合形成了网络民族主义与网络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一种隐形的恶魔性力量,对民族团结构成巨大威胁。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重要威胁的“东突”恐怖组织将网络作为非法宗教传播的主要渠道,他们利用网站论坛、QQ群、博客空间、聊天室等平台进行网上讲经和宣传分裂思想,策划恐怖活动,传播“圣战” 视频和制爆术,并且通过网络联系、组织、协调等开展恐怖主义活动。此外,大量未经审阅、良莠不齐的民族宗教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来自各阶层、年龄段、行业的为数众多的网民,由于他们对于民族理论、宗教常识知之甚少,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中发表错误、过激等言论,直接伤害了相关民族同胞、信教群众的感情。
(二)新媒体成为危害民族团结政治动员的工具
社会冲突的集体行动理论认为,传统集体行动是少数专业的运动组织分子通过组织动员或人际动员发动公众参与来启动和持续下去的,受制于动员的范围和广度。传统集体行动的参与规模相对有限,其中集体诉求主要是靠这些运动分子的“少数人的大努力”来推动的。[7]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时空观念被打破,极大降低了传统动员的门槛和难度,在网络空间内,政治动员通过以下三个阶段完成:一是实—虚转化启动阶段,即现实社会中的政治事件诱发网络政治动员,动员主体进入网络空间寻找目标群体,发布动员信息;二是虚—虚互动阶段,即动员主、客体以网民的形式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即时或者延时沟通与互动;三是虚—实转化完成阶段,即被动员了的网民回到现实社会以公民身份按照动员者的期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政治事件。[8]网络政治动员这种虚实结合的特点,使被动员者更加难以判断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是动员者有意虚构的,增加了被动员者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难度,进而增加了集体行动的盲从。虽然在事件的进展过程中,伴随着真相被逐渐披露,动员的合理性丧失,但是对社会稳定造成的不良影响难以挽回。2010年12月,突尼斯爆发民主运动,在国内严重骚乱背景下,突尼斯政权发生更迭。以此为开端,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均爆发抗议运动,席卷阿拉伯世界,这场阿拉伯世界的运动浪潮被西方媒体称之为“阿拉伯之春”。值得关注的是,以移动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社交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9]年轻参与者利用社交媒体发布新闻、动态信息资源,发表煽动性言论进行政治动员,组织示威游行,开展反政府暴力政治行动等方式,一步一步使这些政府走向垮台。透视近期危害我国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可知,敌对势力越来越多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各种破坏性行动。拉萨“3·14”事件后,事件背景调查显示,从事恐怖活动的罪犯从2007年3月-2008年3月一年间,受达赖集团的委派和指使,大量搜集国内情况,并通过互联网传向境外,同时,通过网络接收境外攻击中国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文章、行动指示、倡议书等各类非法信息并制成光盘,在拉萨等地广泛传播。可以看出,新媒体在“藏独”分子破坏民族团结的行动中扮演了助纣为虐的角色。
(三)我国利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薄弱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各个领域中均具有绝对优势,互联网领域也是如此,他们在硬件、软件、网络技术等方面均具有支配地位。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互联网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并由其管理,12个副根服务器中9个在美国,另外3个在英国、瑞典、日本等,这些国家均是美国的盟友;[10]全世界18个互联网软件公司中,有10个是美国公司;全球IP的地址分配权也被美国所掌握。除了在资源、技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外,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控制,争夺并形成网络霸权,以谋求巨大的政治安全利益。2011年,美国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德国、英国等国家也紧随其后,制定了本国的网络安全战略。这些战略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本国网络安全建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争夺网络空间控制权。与此同时,我国互联网近些年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平衡问题,较之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广阔的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2014年,民族八省区的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均处于中等或低水平,5个低水平发展地区中有3个属于民族八省区。排名靠后的7个省区中,民族八省区占了5个。[11]二是机构人才队伍薄弱。政府的民族宗教部门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主体,在民族团结教育中承担领导、组织、协调、参与等多种职能。但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中,受权力分割、地方主要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制约,从整体上看,民族宗教工作存在人手不够、经费不足等问题,这种情况在基层地区,特别是非民族自治地方表现更为突出。[12]基层地区是我国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在现有资源对日常工作支持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基层民族宗教工作难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三是法制基础薄弱。民族法制建设是依法保障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法制”何谈“法治”。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法律法规,从国家层面看,主要体现在《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原则性法律中,尚未制定专门性的民族团结法律法规。从地方层面看,只有部分地方政府较为重视。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走在了前列,早在2009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就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2010年2月1日起施行),规定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方式、法律责任;2015 年,出台了内容更为详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同时废止),其中明确规定要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开展相关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维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在立法上有些地区能细针密缕,而有些地区则漫不经心,特别是在当前人口流动趋势日益显著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发达地区更应当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强立法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依法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四)我国利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相对落后
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功能和结构研究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13]可以看出,“说什么”即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是实现信息有效传递的核心要素。一是从传播内容上看,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条件。截至2016年9月5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分别以“民族团结教育”、“学历教育”、“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到相关数量分别为172万个、2310万个、2350万个、1410万个和6590万个,可以看出民族团结教育的词汇热度、网络资源状况要远远低于其他4个关键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利用网络传媒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从传播渠道上看,民族事务委员会(厅、局)作为各地开展民族工作的专门性机构,注重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传播载体建设,对于宣传本地区的民族宗教工作开展情况、民族宗教知识普及具有窗口作用。从相关省(市、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建设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省份均建立了网站,开设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贯彻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专题板块,传播民族知识、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事迹等。但是,通过网站浏览,发现内容以文字材料为主,具有感染力的图片、视频资料较少,网站内容更新慢是所有网站的通病。此外,我国民族文字网站建设较为薄弱,以政府机关民族文字版网站的建设为例,目前仅有60多个民族文字网站,包括蒙文、维文、藏文、朝鲜文等。[14]当前,依托于智能手机的微信信息平台平均日登录用户5.7亿,信息传播受众规模巨大,深受人们青睐,为此,众多组织和团体均开设微信公众号。但通过微信的搜索功能,截至2016年7月5日,31个省级(除港澳台)民族宗教管理部门只有12个省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其中有3个公众号未发布任何消息。上述情况表明,整体上,我国民族宗教管理部门对新媒体应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利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状况不尽如人意。
三、利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思路
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指出:“互联网问世时间不长,但已成为促成巨大、甚至革命性变化的动 因,也许是当今推动进步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在促进和捍卫自由、提供信息和知识方面具有无比优越性。”[15]互联网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这个时代以创新为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我们任何工作如若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必将被他人所超越。因此对于民族团结教育而言,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出击。
(一)提升认识,新媒体建设是维系国家最高利益的重要途径
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每个中国公民均自觉树立起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提升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营造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众心齐泰山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为祖国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人心基础。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核心要素,主权内容十分广泛,就地域范围而言,包括领土主权、领空主权、领海主权等。互联网为国家开辟了另外一个主权——网络主权,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信息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其主要内容就是国家在网络空间的行使管辖权。[16]在2014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透明的网络空间”的美好愿景。维护网络主权是构建网络秩序的基本原则。维护网络主权,对于我国而言,一方面要求积极推动互联网建设;另一方面要求有效抵制网络渗透,维护网络安全。新媒体时代,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先天优势,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从国际层面看,可以将我国良好的民族关系现状展现给全世界,增强各国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与认知,破除刻板印象;从国内层面看,可以推动民族理论、民族知识快速在国内传播,增进56个民族互信互敬,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二)打造优质资源,提升新媒体下的民族团结教育话语权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对推进新媒体时代的民族团结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创新是供给侧的核心要素,对民族团结教育而言,一是要扩大有效供给。在新媒体蓬勃发展背景下,各级民族事务管理部门、新闻媒体、中小学、民族高等院校等教育主体,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基础上,立足于民族团结教育网络主阵地建设,深入持久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广泛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各种新兴媒体,更为主动地传播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与理论知识,提升广大网民对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明辨是非能力,增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主动性。二是要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在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历史上,各民族团结交往留下了许多佳话,充挖掘和利用这些优秀资源,对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作用重大。将这些优秀资源进行信息化开发,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会极大地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喜闻乐见既是信息传播接地气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的最为重要的民心基础。《北京的金山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老歌曲,《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等老电影一直影响和感染着各族群众。2015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与腾讯网新闻咨询部联合推出的多民语版MTV《喜欢你》一经上线,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便备受好评。短短几分钟视频,传达出的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乐的美美与共、团结和谐思想,达到的教育效果是空洞说教千百次“民族团结意义重大”所不能企及的。三是资源建设要有广阔视野。福柯提出,“掌握了话语权就掌握了世界”。[17]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们不能止步于国际事务追随者,更要成为建设者。在新媒体全球开放平台上,我们要勇于展示我国在民族团结教育领域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就,通过打造多语种,运用国外多媒体的资源建设方式,展示一个充满自信、奋力前行的大国形象。
(三)夯实基础,合力推进新媒体下的民族团结教育
新媒体时代,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以各种资源和条件为前提的,正如前文所述,我国通过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存在诸多客观条件制约。为此,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有基础设施保障。要在地域广阔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继续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动网络进村入户,提升互联网的普及率。二是要有技术保障。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高度,在加强优质民族团结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对民族宗教类网站、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等的建立与日常运营行为的监管,通过网络筛选、过滤等技术手段,有效抵御非法信息在新媒体中的传播,搭建高效有力地防范网络渗透的防御系统。三是要有组织保障。探索建立新媒体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做好对民族团结教育全过程的规划、引领、指导、监督。加强协调共抓,建立由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宗教工作部门依法管理,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各人民团体通力合作的协同机制。四是要有人才保障。通过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主体要积极招聘网络技术、新闻宣传等专业技术人才,充实队伍,注重懂民族宗教、懂网络技术、懂新闻宣传的综合性人才培育工作,创造有利人才成长的条件,使他们成为新媒体领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五是要有法治保障。完善立法,使新媒体涉及民族宗教问题依法得以有效监管;加强执法,严厉打击通过新媒体开展的危害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树立法治思维,使全体网民在新媒体中对涉及民族宗教等信息的传递实现合理合法。
四、结束语
民族团结教育既是一项重要的民族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宣传工作。习近平同志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包括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九个创新”要求,要求新闻舆论工作 既要重视宏观上的驾驭,又要重视微观上的落实, 同时他还明确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适应新媒体形势的发展要求,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构建,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局出发,坚持党和国家在民族教育宣传领域的政治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网媒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在民族团结教育领域中大有可为,就一定能够深入持久地开拓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局面,有力地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力量。
注释:
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授予情况为:1988年表彰565个、1994年表彰642个、1999年表彰626个、2005年表彰642个、2009年表彰739个、2014年表彰678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授予情况为:1988年表彰601人、1994年表彰613人、1999年表彰628人、2005年表彰676人、2009年表彰749人、2014年表彰818人。
参考文献:
[1]辛摘.新媒体的定义[J].新闻与写作,2006(12).
[2][15]王伟.增强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性与实效性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3).
[3]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M].北京:北京邮电出版社,2010.
[4]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om.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5]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5)[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6-04/29/c_135320084_7.htm.
[6]东鸟.网络战争——互联网改变世界简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77.
[7]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8]刘力锐.基于网络政治动员态势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83.
[9]梁虹,刘慧惠,倪建平.英美报刊文献阅读教程[M].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07.
[10]崔建树.美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J].和平与发展,2013(5).
[11][14]孔敬.民族自治地方互联网发展调查与现状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4).
[12]沃俊霞,司文君.关于黑龙江省民族、宗教工作机构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3).
[13]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6.
[16]李鸿渊.论网络主权与新的国家安全观[J].行政与法,2008(7).
[17]胡泳.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50.
A Study on Innovation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QING Jue, ZUO Xiu-xian
Abstract: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maintain national unity in China. The new media based on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a broad platform for the innovation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and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diversification of means, popularization of subject and globalization in scope.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media has also proposed challenges such as causing the rise of online nationalism and online terrorism and becoming an important tool to undermine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t present, the utilization of new media i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In the new media era,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task to maintain our country’s highest interest and innovations should be vigorously carried out i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through building high quality resources an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new media;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novative idea
责任编辑:胡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