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深度融合创新研究
作者:张应华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摘要:中缅边境地区受特殊历史、地理和复杂的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贫困问题、国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边疆繁荣稳定和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地处中缅边境中段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创新工作方式,将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有机融合,全面推进精准脱贫,提升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然而中缅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财政保障困难、开放活边水平不高、不稳定因素复杂、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要实现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协调发展;全面推行“123”党建新模式,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提高脱贫实效,精准推进沿边群众居边脱贫致富;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增强边民凝聚力和向心力;补齐教育短板,彻底根除素质型贫困。

关键词:兴边富民;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进步;脱贫

中缅边境地区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通道,是确保我国西南边陲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受特殊的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中缅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已成为云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之一。此外,中缅边境地区与“金三角”毗邻,防毒禁毒任务艰巨;缅北局势动荡,地缘战略风险增加;随着我国对外影响力日益增强,跨境婚姻、入境务工、经商人员剧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加大,尤其是“三非”人员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跨境民族信教群众交往密切,抵御境外宗教文化渗透任务繁重。中缅边境地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贫困问题、国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民族团结、边疆繁荣稳定和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复杂的局势,如何进一步深化中缅边境地区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深度融合,全面改善和提升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富边、美边、稳边、睦边,既是国家稳边固边的迫切需要,也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必然要求。因此,课题组在深入中缅边境地区田野调查基础上,选择地处中缅边境中段的沧源佤族自治县为调研重点,对该县协调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展开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此文,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促进边境地区加快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繁荣稳定等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其他边境地区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提供个案借鉴。

一、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界中段,与“金三角”东部相毗邻,国境线长147公里,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族、汉族、拉祜族、彝族等20多种民族杂居,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直过民族”地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国土面积2446.43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其中有6个沿边乡镇)、1个农场,93个村(社区),614个自然村,84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8.85万人,其中,佤族人口14.48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85.19%,分别占全国和世界佤族人口的40%和15%左右。[1]

沧源沿边优势突出,是秘境边关、开放前沿。有大小出口便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是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勐董镇距离缅北重要城市腊戌仅200公里,滇缅铁路遗址至今尚存,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2]是我国面向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窗口。

全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打造世界佤乡品牌、建设世界佤文化中心的目标,把握发展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在挑战中迎难而上,在困难中勇于担当,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63亿元,增长9.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95亿元,增长7.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3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亿元,增长1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9亿元,增长14.5%;外贸进出口总额7.02亿元,增长2.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60元,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57元,增长10.1%。[3]

二、沧源县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成效

沧源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兴边富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按照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沧源县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推行“123”党建新模式

十八大以来,沧源县不断探索构建边疆治理新体系,并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围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实施建立一套机制、用活“两个阵地”、抓实“三个人”的“123”新模式,[4]不但在脱贫攻坚中呈现出明显的效果,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建立一套机制。建立农村资源整合机制、实行目标倒逼机制、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以“村民小组党支部(村党组织委员)+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为构架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群策群力、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生产。对党员进行设岗定责,通过多层次、“订单式”“菜单式”的培训,不断提升素质,切实发挥“能人党员”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实现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格局。

2.用活“两个阵地”。一是发挥好“文化之家”“党员之家”“议事决策之家”“驻村干部之家”这“四个之家”功能,用好活动场所。二是落实红色驿站、综合服务站、村史室“两站一室”建设,提升活动场所服务功能。

3.抓实“三个人”。一是关心关爱老党员。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信仰坚定、农村经验丰富、群众基础牢固、说话有威信的优势。根据各自特长,为落选的优秀老村干部设岗定责,继续发挥余热。二是创新培养年轻党员。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等人群中遴选部分年轻党员和青年优秀入党积极分子进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保证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充足。三是大力扶持致富带头人。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事创业激情,遴选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带领群众致富愿望,带动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一批群众自主创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通过有效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扶贫整村推进、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县域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立体交通保障网初步建成。自2016年12月沧源佤山机场通航以来,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8.2万人次,客座率达81%,为沧源连通外界、获取外部资源提供了保障。全县水利化程度由“十一五”末的24.2%提高到了42.94%;城镇建成区面积由6.1平方公里提高到8.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25.89%提高到了36.73%,所有建制村实现光纤网络、4G信号全覆盖。

(三)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六大工程”

坚持以脱贫攻坚为主攻重点,以兴边富民为抓手,通过深入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这“六大工程”,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5年以来,共减少贫困人口5483户20603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10.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6%;[5]完成美丽村庄提升11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45个、旧村改造80个,创建洁净村庄120个。[6]

(四)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开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口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积极与境外共同构建边境维稳联防联控调处和境内外文化交流、医疗合作、农业开发、替代种植、动植物疫病联防等交流合作机制,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民族团结局面进一步巩固

一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沧源县成立了加快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县创建办”在县民宗局。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的考核、通报、问责和奖励制度,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县直部门和党政领导班子履职、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奖惩。二是方案先行,统筹推进。制定出台了《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实施意见》《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6+n”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沧源佤族自治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领导小组根据方案,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共创建了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2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三是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为依托,民族团结局面得到巩固。着力打造了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勐角民族乡翁丁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勐董镇永和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稳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边境治安大局持续稳定,“流动车轮巡防”沧源经验在全市推广,有效巩固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边防巩固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天堂。沧源县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保护母亲河建设美丽沧源”“洁净沧源”行动,关停了一批城镇面山、沿河砂石场;淘汰拆除两条湿法窑水泥生产线,5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植树造林9.08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荣获“全国生态名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8]二是以旅游业为致富新引擎,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立足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沿边区位三大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其逐渐成为当地百姓脱贫摘帽、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如:位于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翁丁村,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294户1257人,通过与县旅投公司合作,大力实施“旅游+脱贫攻坚”工程,以翁丁老寨茅草房、土地入股给旅游专业合作社,全体村民继续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享受收益分红,不断夯实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翁丁景区已成长为佤山文化旅游一个标志性景观,先后被中国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围“中国避暑小镇榜100佳”,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第三批337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重点建设的200个旅游特色村且是首批推进建设的50个村之一,荣获“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入选云南首批2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等;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据统计,2017年,翁丁村累计接待游客225547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2.19万元。[9]大寨自然村仅从发展旅游产业上人均收入就达1500元,且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旅游收入已成为翁丁村群众收入的重要支柱。此外,位于沧源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葫芦小镇,2018年列为云南省15个获奖补1.5亿的特色小镇之一。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边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一是着力提高群众素质,保证阿佤山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2017年被评为“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在全市率先实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率先免除普通高中教育学费,教育信息化水平、民族特色艺体教育、“佤汉双语文”教学居全市前列。二是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提高村级医生补助标准,在全市率先推行新农合补偿与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率先实行参合孕产妇住院、五岁以下参合儿童住院治疗、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全免费。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四重保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乡级卫生院看病全免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0.75%,一般人群签约服务率达41.47%;引进上海等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与上海儿童医院和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合作,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岩帅镇中心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评为“2015~2016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三是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市、县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全覆盖。

(八)民族事务治理工作日趋规范

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突出抓好涉及民族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切实把问题有效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推进民族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改进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沧源县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镇)又分别与辖区内的村(居)委会签订了责任书,形成了年初有安排、平时有检查、年终有考评的工作机制,使民族工作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二是规范民族事务管理。突出抓好涉及民族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分析研究,坚持一周一分析、一月一排查、一事一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广泛进行民族法制宣传。在县佛教培训中心举办了全市佛教界民族政策培训班,在县基督教“两会”培训中心和勐省片区、岩帅片区举办了基督教界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对390名信教群众和教职人员进行了法制培训。四是用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极大地拓宽了少民族干部培养及选拔任用的渠道。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有县处级领导干部37名,其中,实职领导干部32名。在32名县处级实职领导干部中,正处级领导5名,副处级领导27名;少数民族干部16名(其中:佤族干部14名);有乡科级实职领导干部502名(其中:正科级领导干部204名,副科级领导干部298名);少数民族干部336名(其中:佤族干部239名)。[10]五是做好民族理论研究工作。加强佤文化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从省、市、县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中发展壮大佤文化研究会会员,共有152个会员;在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还设立了佤文化研究会分会;佤文化研究开发中心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共建了1个学生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发动县内外各民族党政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参与到民族理论、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中来。

三、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深度融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

一是全县自然村组道路通畅率低,路面质量较差,管护经费不足,道路晴通雨阻问题突出,导致农产品区流通受阻,成本增加,难以满足现代物流发展需要。[11]二是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脆弱,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各村产业发展步伐。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资金缺口较大,“僧多粥少”造成各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四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乡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严重不足。

(二)经济实力较弱

一是地方财政收入较低,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缅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有较大倾斜,省级财政也给予较大支持,但地方配套部分仍远远超出县级财力范围。二是社会资本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除国家和省给予补助的部分项目外,极难获得社会资本的支持,目前沧源县还没有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此外,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落地率不高。

(三)开放活边水平不高

由于与沧源县毗邻的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发展相对滞后,加之口岸不对等,现行通关政策受限,导致通关便利化水平难以提高,有边不活、有边不富、有边不优、通关不便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四)边境安全不稳定因素复杂

部分领域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不稳定因素复杂,对中缅边境地区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境外宗教文化渗透,以及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2009年以来,缅北局势不稳定,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繁荣稳定任务艰巨。

(五)产业基础薄弱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受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多重影响,很多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且大多属于“短平快”项目,短期内很难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任重道远,为脱贫攻坚提供稳定增收的动力不足。因此,产业扶贫既要有短平快的增收项目,也要有见效慢但效益稳的中长线项目。二是群众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意识较为淡薄,对于政策性收入依赖性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不多。三是群众收入来源单一,绝大部分农户收入来源为种植业或家庭式养殖,靠二、三产业增收致富的群众较少。

四、深化中缅边境地区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如何进一步深化中缅边境地区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深度融合,实现边民居边脱贫致富,维护边疆和谐稳定与国家安全,是边境民族地区必须面临的挑战。地处中缅交界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应抓住机遇,把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美丽云南建设、稳边固边紧密结合,扎实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构建乡村美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固的美丽边疆。

(一)加强统筹谋划,加快全面小康步伐

一是要加强统筹谋划,协调发展。协调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尽快补齐基础设施滞后这一最大“短板”,加快构建互联互通、功能完备、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强项目储备,加快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公益性项目和民族地区关联度大、辐射面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到2020年,沿边一线行政村全部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三是推动村镇建设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坚持以文化旅游为引领,抓住沧源作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临沧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及沧源佤山机场通航等重大发展机遇,打响世界佤乡这一品牌;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边境旅游观光农业、现代服务行业,着力构建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四是加快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步伐,使市场要素向民族地区配置,城镇公共服务向民族地区乡村延伸,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机制;加大基层党支部、党小组干部的培训力度,拓展学习途径,扩大工作交流范围,历练致富能力,增强工作创造性;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条件,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待遇,稳定农村基层组织队伍,提升农村基层工作效率与效果。二是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组织和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抢抓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开展好各项工作,真正使沧源县富起来、强起来,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三是全面推进“123”党建新模式。深入实施建立一套机制、用活“两个阵地”、抓实“三个人”的“123”党建新模式,努力把党的组织建设转化为农村产业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增强党在政治上的引导力、组织上的凝聚力和发展上的推动力,为打响“世界佤乡”品牌,促进沧源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精准推进沿边群众居边脱贫致富

一是突出守土固边、居边脱贫致富。将资源、项目、人才等向沿边民族贫困地区倾斜,综合采取经济扶持、金融支持、生活保障、优化服务等措施,彻底解决沿边群众生产生活后顾之忧,安心生活、定心守边。[12]二是完善沿边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提升沿边乡镇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与水平,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等公共资源向沿边民族地区配置,有效缩短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距。三是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边口岸、跨境旅游线路、民族节庆活动等优势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批企业在沿边一线落户发展,提升沿边城镇综合经济功能。

(四)加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牢牢掌握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于边疆各族人民心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各族干部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知党恩感党恩教育和爱国固边教育,使边疆各族人民更加坚定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保护。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民族团结的精品力作。进一步将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中国佤族新米节、沧源国际佤族音乐节办成独具佤山特色、品牌更加响亮的高水准节庆活动。加大民族地区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力度,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乡村阅报栏的利用率。

(五)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示范创建工程。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以及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和跨区域示范创建活动,打造示范典型,大力推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党建扶贫“双推进”、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治边机制、“六个共同”建设管理模式等先进典型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县创建格局。二是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宣传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活动,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理论与民族知识等宣传教育,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正面舆论引导。三是继续抓好边境稳定工作。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强边固防工作,加大边境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智慧边境”建设,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推动对外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确保边境安全、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深化平安边境创建工作。定期分析研判不稳定因素,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工作,确保不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六)创新资金整合使用方式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预算内资金、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国家发行的专项建设债券、省重点项目专项基金等支持,努力在争取上级资金投入比例上取得重大突破,切实减轻地方配套负担。二是加大地方的资金筹措力度。以项目为依托,积极申报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方面,推出好项目、制定好政策、引进好企业、开创好局面,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全面清理盘活闲置土地,争取土地资金收益。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扩大金融机构合作范围,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争取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更多支持。[13]

(七)彻底根除素质型贫困

一是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全面改善沿边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云南省政府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要对中缅边境地区

给予倾斜。二是加强沿边一线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开齐开足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沿边地区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三是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增强群众增收致富的技能保障;引导群众学会当家理财,提高群众依靠科技致富能力,切实增强沿边地区群众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

注释:

①“五通”:指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互联网;“八有”:指有合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合格卫生室和村医,有宜居生活环境、有抗震安居房、有高稳产农田、有经济作物、有商品畜、有劳动技能;“三达到”: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以内、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或超过沧源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到达或超过沧源县平均水平。

②“六个共同”:指银行贷款共用、特色民居共建、大事小情共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创“六个共同”管理模式。

③“十一进”:指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农场、进农村、进军(警)营、进口岸、进家庭。

参考文献:

[1][10]徐向华.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专题报告[R].沧源佤族自治县:2018.

[2][6][9]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沧源佤族自治县兴边富民行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R].沧源佤族自治县:2018.

[3]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lcsrd.gov.cn/rdyw/05149227173969704846.

[4]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沧源佤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汇编[G].2018.

[5][7][8]赵志明,张耀辉.沧源经济社会发展向好[N].云南经济日报,2018-8-13.

[11]胡大恒,苑权菲.论沧源县勐省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19(20).

[12][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pol-itics.gmw.cn/2017-06/07/content_26215221.htm.

Integ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China—— Myanmarborder areas with the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ofmaking border areas prosperous and the people wealthy

ZHANG Ying-hua

Abstract:The China-Myanmar border area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ts special history, geography and complex environments. Ethnic issues, religious issues, poverty issues, international issues and social issues are interwoven, and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border area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are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Cangyuan Wa Autonomous County,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China-Myanmar border area, has innovated its working method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he efforts of enriching the people in the border area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areas of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comprehensively quickene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mproved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in the border areas, and promoted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However, problems in China-Myanmar border areas, such as relatively backward infrastructures, poor financial support, inefficient open and flexible policies, complex unstable factors and weak industrial foundation, remain promine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such border area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overall plann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123”new model of Party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team-working effectiveness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t is required to make poverty alleviation more effective, make sure that people living in border areas can get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areas for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border residents, improve the weak factors in education and eradicate quality-related poverty.

Key words:making border areas prosperous and the people wealthy;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poverty alleviation

责任编辑:张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