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本研究以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发现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民族景色、民族人物形象和关键性的民族事件四个方面。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建构主要基于价值建构、结构建构和活动建构三种方式。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彰显要重点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和“何时教”三个问题,即教材建设要表达民族文化的价值,突破元素局限的格局,还要符合民族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语文教材;民族文化;构建
2009年,教育部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民族文化认同的概念,要求将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意识。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建议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学生尊重和继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明成果。[1]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继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场域,已经受到了各学科的共同关注,它有助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有效实施。[2]因此,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构建既顺应了课程目标的培养要求,又增强了教材的文化适应性。
一、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研究价值
基础教育阶段的统编教材是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为基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写、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也称“部编教材”或“通用教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影响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对于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构建,我国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陈滔娜(2000)[3]和颜艳(2006)[4]认为语文教材忽视了民族文化的存在感,对民族文化的处理是有缺陷的。孙玲(2007)[5]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分析了语文教材的选文情况,并根据民族文化缺失的现状提出了均衡的办法。从孙文静(2010)[6]和王丹彤(2016)[7]的分析来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是缺失的,强调教师应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意识。还有少数学者通过民族地貌、节日、日常生活和谚语等具体维度分析语文教材中族文化比例。如伍叶琴(2012)[8]分析了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篇数和所占的百分比,通过直观的数据分析出语文教材建构时民族文化的比例是远远不够的。
总的来看,之前的研究多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版本、不同学段的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样态,但多是数字化的展示,并没有深入挖掘语文课文内容是如何呈现民族文化的,也没有深入讨论语文教材建构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和怎样建构,导致研究结果大多停留于表面。因此,本研究将积极关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维度,挖掘语文教材的民族文化内涵,探讨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建构方式,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二、语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
研究者选择了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对涉及民族文化的课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共有11篇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教材内容,具体分析见表1。
表1统编版语文教材民族文化统计表
从课文分布上来看,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关于民族文化内容的课文在1—3年级有3篇,4—6年级有8篇,且多集中在5、6年级。从文体上看,有关民族文化内容的课文多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比较客观而准确地描写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景色、民族人物形象和关键性事件,能够让学生较好地体会和理解民族文化。
(一)语文教材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共同体的文化和价值认同、礼仪和道德良知,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的集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11]民族传统文化在内容上非常丰富,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广泛,包括传统的节日庆典礼仪、民族语言和民族服饰等。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提到人们敲着象脚鼓赶来,以及周总理拿着蘸了水的柏树枝向人们泼洒以示祝福等,这些细节展示了傣族独特的民族传统乐器和泼水节的特殊文化礼仪。《大青树下的小学》、《草原》中有对民族服饰的描述,如不同的民族学生穿戴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和鄂温克姑娘头上戴着尖尖的帽子。在《藏戏》中,介绍了藏族戏曲中不同颜色和形状的面具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和相应的意义。《各具特色的民居》展示了傣家竹楼从建造初期选址到后期建成的步骤,也详细描述了竹楼的布局和建造原理,让学生明晰傣家民居的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人》中出现大量的特殊民族语言,如“库乃其”“都帕”“艾得来斯”和“巴朗子”等,学生通过与汉族文化对比的形式,了解不同的民族语言和多样的民族传统。通过对传统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民族自豪感,建立积极的民族文化价值观。[12]
(二)语文教材中的民族景色
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民族地区的景色可以分为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民族自然景色涉及二年级上册的《葡萄沟》、四年级下册的《七月的天山》和五年级下册的《草原》这三篇课文。《葡萄沟》生动地描绘了葡萄沟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喜爱。《七月的天山》以第一人称详细介绍了天山自然景色,对戈壁到雪峰再到瀑布的动态描写,处处体现了作者对旖旎的民族风光的钟情。而《草原》则叙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场景,因而《草原》赞美了草原最原始、最淳朴的自然风光,讴歌了蒙汉两族之间最诚挚的感情。人文景观多体现在民族艺术和民族建筑上。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多样的文化内容特点和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在《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拉萨古城》等课文中,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的细节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景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魅力。《各具特色的民居》以解释性文字和文本插图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客家住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更详细地突出了前人的民族智慧和深厚的民族内涵,反映了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拉萨古城》介绍了古城的建筑,从古城区民居到大昭寺,再到环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从“平顶的白色楼房”到“五彩经幡”,无处不体现着璀璨的西藏文明。
(三)语文教材中的民族人物形象
民族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了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系列习俗、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一个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文化都具有创造一切并理解一切的精神。它是一个民族精神活力和个性特质的具体体现,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信念、价值追求以及道德风尚。[9]如《和田的维吾尔人》一文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描绘出了维吾尔人独特的自豪感和乐观情绪,也通过具体事件让学生体会当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充分展示了和田维吾尔人勤劳、朴素、开放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作者对维吾尔人的热爱和赞美。《草原》描绘了“我”在蒙古包受到了当地人民热情的款待,与主人一起喝酒、吃饭和跳舞,完全融入当地文化的场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热情、善良和朴素的品质。《各具特色的民居》通过对民居前期选址到和后期建造过程中民族习俗的描述,展示了客家人的勤劳质朴和勤俭持家的美德,以及该地区人民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品行。《难忘的泼水节》以民族节日为背景,记载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欢聚一堂,共度泼水节的事件,强调了周总理以及傣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情以及对民族节日的仪式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民族人物形象塑造多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这与我国政府在民族关系上强调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主题是完全一致的。
(四)语文教材中的关键性民族事件
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所获得的相应能力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材中反映民族历史真实存在的关键性事件,能够让学生了解民族历史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记录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下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工程师们不断战胜诸多世界性难题,最终全面开通风火山隧道,这条铁路的开通拉近了藏族人民与外界的距离。《难忘的泼水节》一文借助傣族的民族节日—泼水节,通过对各种细节的描写记录了敬爱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重要时刻,见证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浓厚的情谊以及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大青树下的小学》主要是对边疆民族小学学生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描写,通过细节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突出了多民族融合、共同繁荣的现状。通过这篇课文,也折射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学生入学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公平的教育状况。这些关键性事件充分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发展历程。在语文教材中分析好关键性民族事件,能够让学生明确我国平等和谐、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程。
三、民族文化视角下语文教材的建构方式
语文教材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建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建构
价值建构是培养学生文化人格和价值观的过程。这种建构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首先,价值建构是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教材的编写都是按照既定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进行的。[12]统编版语文教材着眼于价值建构的实质,与民族文化进行耦合,实现语文教材的民族化和课程化。在编写教材之前,编写者会对选文内容和结构进行科学的评价,使语文教材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体系,达到教材内容完善、结构合理的效果。价值建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价值发现和价值表现结合的过程,二者有效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和维度,形成民族文化全面渗透的语文课程体系。如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文成公主进藏》和《和田的维吾尔人》都是以民族融合、共同繁荣为中心思想,体现了平等、团结的民族理念与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为学生较好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提供了正确方向。
其次,价值建构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生活的真实样态。价值建构并非习惯性而是强调真实存在,因此生成有效的语文知识价值需要展开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协商,即需要调试教材与学生的适应性。学生通过有选择地感知语文教材内的信息,可以自主地还原真实的民族生活,并构建正确的民族意义。因此学生对民族生活的认知既有客观文化植入的因素,也有自身主动建构的结果。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将新的知识进行理解—吸收—认知最终内化为固有价值。当然关注民族生活并不是简单地了解民族当中的生活场景,而是在表层中深层地挖掘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物质、精神文明和全部的活动形式、特征。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拉萨古城》等具有生活色彩的文章探讨了民族特色和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建构起了各民族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而在小学这一价值认知的初级阶段,使学生能对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初步理解。
(二)活动建构
活动建构就是基于实际情境中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首先,民族文化的活动建构突出地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情境性上。编写者重视基于真实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教材内容建设,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和使用概念工具,从而培养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里阅读和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感悟,统编版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能够直观展示相关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感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民族意识。如《难忘的泼水节》通过展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这一活动,体现了傣族民族节日的美好氛围以及我国民族繁荣的景象。《将铁路修到拉萨去》介绍了工程师夜以继日地忙碌修建铁路的艰难过程,通过高原地区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藏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这样,语文教材通过不同文本中的活动情境,展示了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其次,民族文化的活动建构突出地体现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性上。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经验,探究性活动对学生构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经历所有的民族文化场景。因此,创设真实的学习活动环境有助于学生提升知识层级,从学科内容的收集、联系和整合到分析、评估和创新,将关注点从学科内容转向思考过程。[13]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感受教材体现的民族文化,在实践中体悟精神内涵。以课文《藏戏》为例,课文从面具的作用、舞台的布置到解说剧情再到唱腔和动作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阐述,直观地展现出了完整的藏戏过程。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播放有关藏戏的纪录片,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藏戏,领会独特的民族戏剧艺术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结构建构
结构建构就是有规律地组织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首先是多样性的内容体系。任何内容都可以分解成部分去理解,然后再进行简单的组织就能达到整体的性质,语文教材的内容也是如此。语文教材内容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人物、民族景色和民族关键事件等多元的民族维度,同时强调不同民族维度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教材的内容体系必须以科学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地剖析民族文化的要素。[16]结合教材编制的理论,民族文化的内容体系旨在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人物和历史等,因此语文教材要把相对抽象的民族文化内容转变为更适合学生内化的知识点。课文《文成公主进藏》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以历史性事件为主,采用叙述性故事的形式,体现了民族文化悠远的发展历程。课文《草原》和《葡萄沟》等则以景色介绍为主,人文精神为辅,系统地介绍了当地的景色和人物特质。其次是层级化的主题分类。主题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民族观、了解基本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学会协调和适应多元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但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理论并没有发展到能够解释所有现象的程度,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程度也存在偏差,因此教材主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了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不同阶段的学生应主动地将新旧内容知识相联结,建立起实质联系。如低年级学生是以认识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为主,而高年级学生应在之前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理性思考,并且能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对民族文化一定的认知结构。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葡萄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文化。而六年级下册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人》和《藏戏》三篇课文则向学生展现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让学生能深层次地了解民族文化。
四、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建设需要重点思考的三个问题
一本好的教材旨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何时教”的问题。因此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建设民族文化时应重点思考这三个问题。最终目标是利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一)教什么:教材建设要表达民族文化的价值
教育究其根本是价值观念主导的思维模式。现代教育系统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为主,因此教材对于内容的分化更加细致,可能存在着忽视民族文化的情况。语文教材的建设要扭转这一趋势,塑造民族文化的价值。首先,让学生正确了解民族和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建构和发挥民族文化的价值关键是要厘清民族的实质性内涵。民族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15]它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由相同的语言、地区、政治和经济生活以及民族文化特征构成,具有历史性。[16]民族文化的提出是对民族概念解读的结果。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文化的总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是不完整的,难以培养民族的使命感和自豪感。[17]朱绍禹认为语文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获得精神的丰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获得理性的满足感和情感培养。[18]这就肯定了民族文化的意义,强调了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存在价值。因此,在语文教材全面渗透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学生健康心灵的培育都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其次,让学生正确理解精神和民族精神。精神的本质就是意识,所以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具体理念和思维,由民族的宗教、政治制度、伦理、法制、风俗、科学和艺术等展示出来,是民族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它具有正向的涵义。[19]语文教材不仅是教学阅读材料,也是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反映。因此,教师对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优秀精神品质进行动态诠释后,要主动将其与现代先进思想相结合,这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非常深刻和直接的作用。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民族文化,无论是发展中形成的哲学、政治和道德概念,还是音乐、绘画和书法等艺术作品,或是其在建筑艺术、人文风俗等中凝聚的审美意识,可以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认知,从中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并通过教育和学生的自我认知逐渐积累为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所以,语文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怎么教:教材建设要突破元素局限的格局语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内容主要以某种课程体系中的知识和经验形式呈现。因而,语文教材知识的优化选择不仅要以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为主,还要有助于学生文化心理图式的丰富,使其更好地感悟民族文化。[20]
首先,民族文化要用教材教。现代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材中的内容,而是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挖掘课文背后的内涵。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关于民族文化的课文数量是不够充分的。因此,在数量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就要关注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课文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的目的,它只是学习的一个手段。李海林认为应该是以教材为范本,以综合性的活动为中心,让教材内容为活动材料,供语文活动使用。[21]这类主题性的语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开展必要的民族文化学习,教师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仍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教学活动的从属。这种形式会使教材的地位发生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就会滞后。相反,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能让学生更快速、更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
其次,承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角度看,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整体结构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语文教材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文化因素,尊重不同民族的真实文化生活,给予它们相应的文化关切。[22]承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要求教材设计应充分关照文化多元性,把优秀民族文化纳入教材中,增加语文教材中的民族元素。因此,在引入语文教材中的民族风俗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教材的特定文化功能,有目的地增加不同民族的知识,自觉反映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明确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主动接受民族文化元素,向学生展示优秀民族文化,充分体现教材中的民族文化特色,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民族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促进民族之间的互信,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语文教材中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展现多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景象。
(三)何时教:教材建设要符合民族发展的局面
语文教学工作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对人的素质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建构要注意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首先,语文教材要充分体现不同时期各民族发展的事件。任何一个文化的发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进行的,并以时间作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23]民族发展渗透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主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语文教材体现了在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民族面貌和文化特点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优秀因子进行挖掘梳理,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入优秀的前期民族文化因素,体现出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化精髓,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教师传授民族文化时也要注意结合不同时期民族文化的有效因子,将民族文化的要素与语文教材的坐标体系相融合。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正确认识一些民族文化的来源和历史,探索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观点、经历和文化情感。学生在获得完整的目标和真实意义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语文教材要符合体现不同地区各民族发展的事件。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民族地区众多,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生态、历史等条件的不同,在民族文化具体表现形式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作为社会现实、客观知识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语文教材并不总是通过文字表述来表达其真实含义。[20]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地区民族发展的深层价值,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可以利用文化背景这一条件,强调不同地域上的民族文化存在哪些差异。但教师在注重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强调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民族其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特征有机结合的整体。通过日常教学,丰富的活动和有组织的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理解和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价值观,提高对民族文化的适应性,激发学生对民族的热爱,使学生不仅能够成为社会人,也成为民族的人。[24]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沈沫.学校教育视域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民族教育研究,2018(4):38-45.
[3]陈滔娜.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文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4]颜艳.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多元文化的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孙玲.多元文化语境下高中语文课本选文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孙文静.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因素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王丹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研究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8]伍叶琴.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教育元素的缺失与补正—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的分析[J].教育导刊,2012(1):78-80.
[9]张俊豪.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08(3):14-18.
[10]张学敏,王爱青.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J].民族教育研究,2009(4):64-67.
[11]王希恩.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J].民族研究,2003(4):1-10.
[1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13]钟丽佳,盛群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科学性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22-28.
[14]苏鸿.论中小学教材结构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2):9-13.
[15]辞海•民族分册(第2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杜,1982:1.
[16]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17]刘雪娟.朱绍禹语文教材观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8]朱绍禹.美日苏语文教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45.
[19]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79.
[20]曹明海,史洁.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理念与模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7(1):102-106.
[21]郑宇.语文能力和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02(5):32-34.
[22]陈孝凯.学校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6(3):25-29.
[23]平飞.刍议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普适性[J].理论与现代化,2007(5):58-62.
[24]孙杰远.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发展与教育选择[J].教育研究,2012(9):99-103.
The Construction and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 Unified Chinese Textbooks
LI Hong-xiu,GE Sheng-xin
Abstract:The study of national culture in unified Chinese textbooks is valuable in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t school.The article takes the primary school unified Chinese textbooks as an example and finds out that in Chinese textbooks,national cultur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national traditions, landscapes,figures and important events and it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value,structure and activity constructions. In presenting na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textbooks,we must focus on what to teach,how to teach,and when to teach,that is,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express the value of national culture, break through element limitations, and conform to the situ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ese textbooks; national culture;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龚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