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作者:赵科 杨丽宏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

摘要:为考察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民族认同量表、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和多元幸福感问卷对云南省德宏州960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积极的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良好的幸福感。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主流文化认同可单独地中介民族认同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关系。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在民族认同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幸福感

一、引言

民族认同概念产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基于心理、来源、内涵等对民族认同进行多方探讨,但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研究者往往基于民族认同的某种定义或测量指标予以考察。Phinney研究指出,民族(族群)认同是个体对所属群体(族群)的归属感和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参与程度。[1]据此,Phinney 研发出MEIM(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来测查个体的民族认同(肯定和实现)水平。[2]MEIM具有稳定的测量指标,已得到国内外研究的证实。[3][4][5][6]MEIM所考察的民族认同实际上是族群认同或本民族认同。本研究认为,对于少数民族,其社会化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民族(族群)认同,以获得民族身份的肯定、归属与价值意义。

由于民族认同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民族认同往往与文化认同交织在一起。有时候人们认为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是等同概念,然而,就少数民族的民族(族群)认同来说,它与文化认同虽有密切关联却又相互独立存在。有研究指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构成包括民族(族群)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两者具有等效的生存价值。[7]其中,主流文化认同是人们对国家主体文化和社会规范的选择、体认和情感依附,而民族文化认同则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8]正如有研究所显示的,民族教育中民族文化认同与主流文化认同的博弈具有一定的长期性。[9]因此,在本研究中,民族文化认同实指本民族文化认同或族群文化认同。可以这样认为,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始于本民族文化认同,并随着民族社会化的进程而进行与主流文化认同的整合与和谐,其中,民族文化认同是他文化认同的前提与基础。[10]此外,有研究发现,民族认同对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整合策略具有正向预测效应,[11]民族认同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与主流文化认同的文化适应。[12]而文化认同是民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中介形式,[13]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14]民族文化认同通过主流文化认同的中介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15]

民族(族群)认同的内容与实质决定了民族认同与幸福感息息相关。社会认同理论指出,群体(族群)认同是人们获得自尊的重要来源,能够满足个体的归属感等心理需要,而自尊、归属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另外,民族(族群)认同作为一种社会认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个体通过自我归类过程认识到他归属于特定的民族,他所获得的这一民族身份会赋予他一定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情感意义在很大程度上由血缘关系所决定,而价值意义更多由民族文化所决定。[16]有研究发现,民族认同是幸福感的有效预测指标,[17]民族认同程度越高,其幸福感水平就越高,[18]本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9][20][21]主流文化认同对个体的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22]双文化认同整合(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的整合)是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内因。[23]

综上,民族文化认同是他文化认同的前提与基础,少数民族个体文化适应的过程是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涵化的过程,[24]那么,民族文化认同当是主流文化认同的前提与基础。而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则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中介,因此,本研究认为,少数民族个体在获得其民族身份和归属感(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民族身份的价值意义(民族文化)并不断保持和创新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认同),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不断整合与和谐,使少数民族个体的幸福感更加完满与充实。

基于此,本研究以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考察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对民族认同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关系的中介作用,以期为少数民族学生收获更充实、更广泛的幸福感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为云南省德宏州的960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中,傣族699名,景颇族168名,傈僳族36名,德昂族18名,其他少数民族39名;男生252名,女生708名;初中生708名,高中生252名;平均年龄14.92岁(SD=2.86岁)。

(二)研究工具

1.民族认同量表

Phinney编制的该量表[2]共12个题项,包括肯定和实现2个维度。量表采用4级评分,从1(根本不符合)到4(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民族认同水平越高。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具有稳定的测量指标。[3][6]本研究中,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和0.78,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2.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

胡发稳等人编制的该问卷共34个题项,包括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2个分量表。[7]问卷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认同水平越高。本研究中,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和0.82,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3.多元幸福感问卷

尚文编制的该问卷共16个题项,包括和谐关系、沉浸投入、成就体验和积极情绪4个维度。[25]问卷采用5级记分,得分越高代表幸福感水平越高。总问卷及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0.91。本研究中,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0.86,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三)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在学生知情的情况下,采用自愿原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施测。由经专门培训的一名主试和一名辅试施测,完成问卷时间约15分钟,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和AMOS20.0软件进行管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

描述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的总均值为(3.12±0.42)分,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具有较高的民族认同水平,即民族认同较为积极。少数民族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总均值为(4.39±0.40)分,民族文化认同的总均值为(4.09±0.48)分,结果提示,少数民族学生对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均具有积极的认同。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总均值为(3.85±0.63)分,这一结果说明,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较好的幸福感。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和幸福感得分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另外,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幸福感均显著低于少数民族高中生得分(3.10±0.43 vs. 3.16±0.39,t(958)=-2.21,p<0 .05,cohen’s d="0.19;3.77±0.65" vs. 4.09±0.49,t(958)=-6.97,p<0 .001,cohen’s d="0.52)。

(二)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幸福感的关系

对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和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如表1所示。结果发现,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和幸福感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29-0.59,p<0 .001)。

表1 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注:*p<0 .05,**p<0 .01,***p<0 .001,下同。

(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由于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和幸福感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考察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由于民族文化认同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故将学段(设初中生为0,高中生,1)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如图1所示。主要拟合指标为:X2/df=3.42,RMR=0.01,GFI=0.99,NFI=0.98,CFI=0.98,RMSEA=0.05。

图1的结果表明,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效应(β民族认同幸福感=0.40,p<0 .001);主流文化认同可以单独地中介民族认同与幸福感关系;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在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与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但民族文化认同不能单独地中介民族认同与幸福感的关系(β="0.04,p">0.05),即民族认同通过民族文化认同影响幸福感的过程中,须经由主流文化认同这一中介。

图1 民族认同与幸福感的中介模型

四、讨论

(一)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幸福感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较为积极,其结果与相关研究发现一致。有研究指出,少数民族青少年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有积极的认同。[26]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均具有积极的认同。研究结果传达了少数民族青少年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趋于更积极的认同,也预示着少数民族青少年能积极地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进行整合,即积极地采取文化适应的整合策略。本研究还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较好的幸福感。以往研究也指出,少数民族青少年具有较高水平的幸福感,[26]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幸福感发展良好。[27]这一结果提示,党和国家正在不断地“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具有积极的正向预测作用。有研究指出,我国民族教育改革的实质是民族文化认同与主流文化认同的调试。[9]涵化心理理论指出,少数民族个体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采取认同整合策略有利于文化与心理适应。[24]也就是说,少数民族个体积极的民族认同必然卷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因此,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幸福感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主流文化认同可以单独地中介民族认同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关系,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的民族认同对幸福感的获得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增益价值,积极的民族认同通过提升主流文化认同水平可以增进其幸福感。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进步需要各民族青少年积极的民族(族群)认同,并不断实现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和谐共生,以收获更充实的幸福感。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8]积极的民族认同对幸福感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19]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的主流文化认同能有效提高自尊水平,进而提升其幸福感。[22]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中,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体增强主流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文化适应并获得高水平的自尊;[28]而自尊是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本研究发现,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在民族认同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且民族认同通过民族文化认同影响幸福感须经由主流文化认同。民族(族群)认同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这种自然属性总是与社会属性息息相关。[1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使人民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其幸福感不仅是主观上的,更是客观上的,是国家认同的体现。有学者指出,将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促进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14]心理涵化双维度理论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民族(族群)文化认同与主流文化认同的涵化过程,[29]另有研究指出,对本民族的认同度越高,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文化适应就越好,[12]民族(族群)认同对跨文化(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整合策略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11]而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反映了跨文化整合的过程,是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和谐共生的过程。

五、结语

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在民族认同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的结果,对我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首先,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共生。有研究指出,民族教育中主流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的相互博弈,[9]亟需有效处理和解决民族文化认同与主流文化认同整合与和谐问题。那么,其问题的根本是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民族教育体系之中,则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有待做出相应的调整。

其次,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双语双文化者。目前,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理想和民族教育造成的主流文化认同的现实之间产生了矛盾,[9]民族教育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少数民族双语者,进而致使民族教育的目的难以达成。有学者指出,要着力使少数民族双语者转化为双语双文化者,做到“美人之美”与“美美与共”,进而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理解与共情。[30]因此,民族教育改革需重新审视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及教育评价等,并非仅将民族语言和汉语看作知识、文化习得的中介工具,还应将双语双文化者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评价目标。

最后,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民族团结教育强调本民族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致力于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并通过各民族的族际交往不断实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整合,进而将民族认同上升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最终实现各族人民的幸福。有研究指出,幸福感水平越高,意味着更积极的心理状态,它既是民族心理适应成功的标志,也是民族积极发展的动力。[31]因此,民族团结教育应将民族认同、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增强少数民族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理解与价值获得,从而达成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积极的民族认同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而积极的民族文化认同又有利于主流文化认同。因此,促进少数民族积极的民族认同是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整合与和谐的重要途径。

此外,本研究将文化认同的两个维度——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作为单独的变量予以考察,进一步揭示了民族文化与他文化和谐共生的内在机制。但由于本研究所选取研究对象的范围较小,因此,其研究结果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是否具有一致性,需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PHINNEY J S.Ethnic identity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3):499.

[2]PHINNEY J S.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A new scale for use with diverse groups[J].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992(2):156-176.

[3]MASTROTHEODOROS S,DIMITROVA R,MOTTI-STEFANIDI F,et al.Measurement invariance of 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MEIM)across Bulgarian,Dutch and Greek samples[J].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2012(4):508-515.

[4]GAINES JR S O,BUNCE D,ROBERTSON T,et al.Evaluating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MEIM)within the United Kingdom[J].Ident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research,2010(1):1-19.

[5]高承海,安洁,万明钢.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5):106-112.

[6]万明钢,高承海.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对民族交往态度的影响——基于藏族、回族和东乡族大学生的数据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7-113.

[7]HU F W,WANG P,LI L J.Psychology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Multiethnic Adolescent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J].Psychology assessment,2014(4):1356.

[8]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1):101-107.

[9]张善鑫.民族教育:民族人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艰难博弈——来自课程研究文献的证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31-137.

[10]卿臻.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及其本质探析[J].前沿,2010(7):156-159.

[11]汪新筱,张积家.跨文化敏感性影响朝鲜族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8(5):125-131.

[12]王孟君.同伴文化社会化对傣族青少年文化适应的影响: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13]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13.

[14]蒙言.将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N].贵州民族报,2014-09-26(B01).

[15]赵科,杨丽宏,尹可丽,等.民族文化认同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健康与教育,2016(4):418-425.

[16]郭政,胡平,张积家.社会认同理论为理解民族认同提供切入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6-16(007).

[17]MOLIX L,BETTENCOURT B A.Predicting well-being among ethnic minorities:Psychology empowerment and group identity[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0(3):513-533.

[18]SMITH T B,SILVA L.Ethnic identity and personal well-being of people of color: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11(1)42.

[19]肖子伦,郑莹灿,李书慧,等.家之认同对彝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民族认同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8(1):138-144.

[20]张小龙.藏族、裕固族中学生关于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班),2016(4):17-18.

[21]KIANG L,YIP T,GONZALES-BACKEN M,et al.Ethnic identity and the daily psychology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from Mexican and Chinese backgrounds[J].Child development,2006(5):1338-1350.

[22]叶宝娟,方小婷,董圣鸿,等.文化智力对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流文化认同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健康与教育,2017(6):744-750.

[23]叶宝娟,方小婷.文化智力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助管幸福感的影响:双文化认同整合和文化适应压力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7(4):892-897.

[24]BERRY J W. Acculturation: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5(6):697-712.

[25]尚文.中学生多元幸福感问卷编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6]高承梅,撒丽.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状态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6-110.

[27]赵科,尹可丽.感恩对景颇族、汉族初中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民族教育研究,2018(3):63-75.

[28]董莉,李庆安,林崇德.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8-75.

[29]BERRY J W,POORTINGA Y H,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7(3):403-409.

[30]张积家.如何使双语者成为双语双文化者[J].中国民族教育,2018(5):11.

[31]种媛.幸福感中民族特质效应的量化验证困境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8(2):100-107.

Effect of Ethnic IdentityEthnic Culture Identity and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on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Well-being

ZHAO ke,YANG Li-hong

Abstract: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thnic identity,ethnic culture identity and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on the well-being of ethnic students,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Chinese Student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lural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in a survey of 960 ethnic students in Dehong.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ethnic students have positive ethnic identity,ethnic culture identity and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and a good sense of well-being.There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ethnic identity,ethnic culture identity,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and well-being.Ethnic identity has a direct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well-being.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ha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students’ ethnic identity and well-being.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ethnic culture identity and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play a chain mediation role between their ethnic identity and well-being.

Key words:ethnic minority;ethnic identity;ethnic culture identity;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well-being

责任编辑: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