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西藏班(校)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作者:宋乃庆 沈光辉 陈婷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摘要:内地西藏班(校)是党和国家对西藏教育发展的一个特殊举措,为西藏地区养了大量人才,内地西藏班(校)的研究文献为内地西藏班(校)的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本研究运用Cite Space、UCINET等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1993-2019年内地西藏班(校)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总体趋势、文献来源、作者、研究内容四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文献数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2004年以后趋于稳定,但2018年有所下滑;研究热点从素质教育扩展到学校办学、教材、德育到社会化与跨文化再到新高考;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来自西南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期刊论文主要来自《民族教育研究》和《中国民族教育》;严庆的两篇文章被引率最高;研究重点是跨文化教育和社会化问题,研究领域覆盖跨文化心理与教育、学科教学、教育政策等13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民族教育

内地西藏班(校)办学始于1985年,在天津、河北、山西等16个省(市)中等以上城市筹办。截至2019年1月,有20个省(市)的75所中学和12个省(市)的29所中职学校举办内地西藏班(校)。33年来,内地西藏班(校)累计招收初中生5.3万人,高中生4.2万人,中专生(中师生)1.1万人,为西藏地区培养输送了4.6万余名各行各业建设人才。[1]内地西藏班(校)已举办30多年,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西藏地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骨干。国家对内地西藏班(校)的办班与发展高度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教育是争夺下一代的灵魂工程”,“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内地西藏班(校)是党和国家对西藏教育发展采取的一个特殊举措,它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来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西藏培养爱祖国、拥护民族团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更优质的学生,为农牧民子女,同时也为援藏干部子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对内地西藏班(校)的研究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既能够总结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所取得的成就,也可以诊断办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内地西藏班(校)政策的调整与改进提供重要参考。文献计量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狭隘的理论研究,60年代之后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到文献计量学中,研究者在深入理论探讨的同时注重开展应用研究。2文献计量分析的应用研究早期是简单的词频统计,到后来用SPSS等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近些年通过Cite Space和UCINET等软件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已成为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趋势。本研究借鉴了已有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思路,采用当下热门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 Space和UCINET对内地西藏班(校)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3][4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在中国知网中以“内地西藏班”为主题检索,截至2019年4月,检索出学术期刊论文和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共676篇。为保证所选论文具有较高质量,选取中文核刊论文和CSSCI期刊论文74篇(除去4篇新闻式报道),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60篇,《中国民族教育》109篇(除去与中文核心重复的10篇文章和17篇新闻式报道),共计243篇,所选文献的时间跨度为1993-2019年。选取《中国民族教育》期刊,是因为该刊共发表了137篇以“内地西藏班”为主题的文章,占比20%,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是指以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与规律的方法。5目前主要的文献计量方法有词频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共现分析法等。62005年以后,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在我国勃然兴起并取得了长足发展,Cite Space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7UCINET是目前最流行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之一,也是文献计量分析的主流软件。8为此,本研究借助Excel2010、Cite Space5.2.R2和UCINET6软件,用到词频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科学知识图谱等方法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本研究首先分析内地西藏班(校)研究文献的总体趋势,包括发文量的时间走势与研究热点的演化过程,然后从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这两个方面分析文献来源单位,接着分析研究内地西藏班(校)的核心作者,最后分析研究内容。通过对文献从总体趋势、文献来源、作者、研究内容四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来呈现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结果

(一)总体趋势分析

从1993年开始,所选数据源中才开始收录以内地西藏班为主题的文献。1993-2003年,内地西藏班(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年均3篇;2004年以后进入研究的成熟期,年均13篇,尤其是2007年以后,基本上每年都有超过10篇的文献;2018年文献数量有所下滑,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从研究起步阶段到成熟阶段整整花了10年,说明早期的相关研究较少,内地西藏班(校)没有引起学者的普遍重视。2004年以后,严庆、吴晓蓉、赵铭锡、张东辉等一批学者开始对内地西藏班(校)进行研究,关于内地西藏班(校)高质量的文献产出不断增多。2015年研究内地西藏班(校)的文献数量达到峰值,因为2015年正好是内地西藏班(校)办学30周年,大量学者对内地西藏班(校)办班30年来的发展进行回顾、总结和展望。2019年仅有2篇文献,因为目前数据只统计到2019年4月,而且还存在部分文献在4月之前已见刊而暂未录入知网的情况。

通过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发现内地西藏班(校)研究热点的演化过程与国家政策高度吻合,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图2是通过Cite Space5.2.R2软件绘制的关键词时区视图)。1999年6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2000年开始出现有关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2005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2006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十大重点工作中包括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和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工作。92006-2007年,研究者开始重点关注内地西藏班(校)的民族团结、学校办学、教材以及德育问题。2008-2012年开始出现内地西藏班(校)的社会化与跨文化研究。2014年9月,以上海和浙江为试点进行高考改革,2018年有一线教师开始研究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如何迎接新高考。

图1 研究文献发表数量的时间分布

图2 研究文献关键词时区视图

(二)文献来源分析

1.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来源分析

内地西藏班(校)相关的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共有60篇,来自26所高校,主要是师范类高校和民族类高校。西南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之和占总数的三成,其中西南大学10篇,中央民族大学8篇,其余高校均在3篇及以下。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学10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有9篇的指导教师是吴晓蓉,说明吴晓蓉及其团队对内地西藏班(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此外,这60篇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有2篇是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和复旦大学各有1篇)。

2.核心期刊论文来源分析

核心期刊论文共有74篇,来自33种期刊。其中,教育类期刊10种,民族类期刊9种,高校综合类学报7种,其他类型期刊7种。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期刊如表1所示,其中《民族教育研究》发文14篇,《中国民族教育》10篇。《民族教育研究》和《中国民族教育》发文量之和约占总数的1/3。

表1 核心期刊载文分布情况

(三)作者分析

文献被引用的次数可以反应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10为此,选取被引次数前10位的文献进行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两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均为严庆,这两篇文献的总被引次数为119,占比41%,可见严庆在内地西藏班(校)研究领域影响较大。朱志勇、孙德智、赵铭锡、冉苒、李波、郭龙岩、葛江海、赵靖茹等人的文献被引用次数也较高,在18~30次之间,这些研究者对内地西藏班(校)的研究具有一定影响力。

表2 被引次数前十位的文献

(四)研究内容分析

1.关键词分析

本研究采用关键词中心度来分析研究主题。关键词既能确定文献的主题,体现文献的重要信息,又能起到检索作用,是文献的主题精华。11由于《中国民族教育》期刊中的文章和6篇核心期刊文章没有关键词,所以剔除这些文献,最终选择对剩余的60篇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和57篇有关键词的核心文献进行关键词中心度分析。首先,将“内地西藏班”和“内地西藏班(校)”这两个关键词统一为“内地西藏班(校)”,然后通过Excel2010做出关键词共词矩阵,接着将共词矩阵表导入UCINET6,进行节点中心度分析,进行中心度分析时采用的度量指标是“特征中心度”,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共现的两个关键词之间用线条连接,相互之间有箭头指向,某一关键词四周被指向的箭头越多,说明与它共现的关键词就越多,每条连线上的数值表示被连接的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次数。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中心度的大小,节点越大表示中心度越大,节点越居于中心位置,代表其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越高。[12]

图3 内地西藏班(校)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从图3可以看出,以内地西藏班为主题的文章,紧紧围绕着“内地西藏班(校)”这一核心关键词进行研究,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有“民族教育”“教育”“西藏”“跨文化”“社会化”“社会化主体”“西藏教育”“内地办学”等,可以看出研究的重点是跨文化教育和社会化问题。整个中心度分析网络图谱将内地西藏班(校)研究分成了四个层面:(1)动机,“内地西藏班(校)”和“创办动因”“民族教育政策”“教育成效”;(2)教育,“内地西藏班(校)”和“教育”“民族教育”“学校教育”“西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3)文化,“内地西藏班(校)”和“跨文化”“文化适应”“群族认同”“社会化”“社会化主体”;(4)模式,“内地西藏班(校)”和“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其中要注意的是“四川藏区‘9+3’”并不属于内地西藏班(校)中的模式,而是藏区内地办学的另一种办学模式。

2.研究领域分析

许丽英对中国知网中1989-2013年7月31日发表的题目中包含“内地西藏班”的文章进行梳理,共包含期刊论文和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200余篇,将内地西藏班的研究划分为经验总结阶段(1985-2004年)和理论深化阶段(2005-2013年7月)。经验总结阶段主要研究的是教育政策执行情况、学生管理工作、德育问题;理论深化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学科教学、学生心理、德育问题、反思教育政策、跨文化心理与教育、课程与教材、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中的自觉成长、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管理工作。13由于本文选取的243篇文献在研究的时间跨度和期刊选取上有别于许丽英的研究,所以,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时,在其基础上进行调整。由于选取的243篇文献中有48篇是经验总结,42篇是记事与访谈,故只对余下的153篇文献的研究领域进行分类统计,共分为13类:跨文化心理与教育、学科教学、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师成长、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学习动机与策略、课程与教材、德育问题、质量评价、招生选拔。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1)跨文化心理与教育。已有的研究主要讨论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跨文化适应、文化认同等问题。好的一面,在文化认同上,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既热爱自身民族文化,又接受主流民族文化,14但在学习心理上,环境的变化导致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尤其是初中班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会有无助感,容易产生自卑感与文化疏离感。15][16费孝通在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文化融合,良好的文化适应是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保障。西藏的学生与内地学生在接触中必然会有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对每一个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带来不同的影响,针对这一影响如不能很好进行心理疏导,就会导致学生排斥主流文化。所以,要重视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一些心理与教育问题,为此有学者提出内地西藏班(校)的跨文化教育要重视情感交流。15][17]总的来说,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不容乐观,其根源是文化中断,16]所以内地西藏班(校)在教学中应当尊重藏族风俗习惯,注重传承藏语言文字与藏文化。[18]

表3 内地西藏班(校)研究领域分类统计情况

(2)学科教学。学科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同学科有各自的特色,因而学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已有的研究对语文(包括藏语文和汉语文)和英语研究得比较多,同时也研究了物理、历史、数学、地理、化学、政治等学科。不同学科的特色不同,比如,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祖国意识,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乡土历史教学;[19]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英语对于藏族学生来说是第三门语言,学生之间差异大,分层教学能够缩小学生间的差距。[20]不同学科有一定的共性,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基础薄弱、语言问题、学习兴趣与动机不足、学习效率低、学习习惯和方法不科学,建议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语言适应策略、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采用适当的评价机制等。21][22]

(3)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对内地西藏班(校)的办学起到指挥棒作用,是内地西藏班(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政策落实程度直接影响到办学效果。内地西藏班(校)办学30多年来,国家各部门颁布了多项文件,不断完善内地西藏班(校)的教育政策。1984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在内地创办西藏学校和举办西藏班培养人才的指示》,决定开始筹建内地西藏班(校);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工作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内地西藏班(校)的目的和任务;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指标(试行)》,给出办学评估细则;2010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在内地部分省(市)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的意见》,决定从2010年开始进行内地西藏中职班招生工作。这些教育政策执行成效显著,为西藏地区培养大量的人才,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过多关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专业发展而忽略其办学的内涵发展和建设等问题。23]

(4)思想政治教育。内地西藏班(校)的学生来内地时间不长,远离家长,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990年6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内地西藏班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学校要正确执行宗教政策,并坚持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学校不能进行宗教活动,宗教不能干预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要引导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破坏活动。要培养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国家认同感,24]强调政治素质的重要性,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25]

(5)学生管理与教育。内地西藏班(校)的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比较叛逆,学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管理方式与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障学生自身的安全。有学者研究了管理策略26][27]、家庭教育[28]、衔接教育[29]等问题。学生管理存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冲突、德育与智育失衡、注重体育锻炼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宗教信仰和道德文化之间的碰撞、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等问题。建议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尊重学生的饮食生活习惯、加强预科新生的教育管理、重视藏语的教学,对学生要“爱、严、细”,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27]由于内地西藏班(校)学生远离家乡,与父母之间缺少面对面的家庭教育,有学者提出要加强家校合作、整合社区教育等。[28]也有学者认为西藏与内地两阶段求学经历的衔接教育关乎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办学成效,不容忽视。[29]

(6)其他的研究内容还包括教师成长、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学习动机与策略、课程与教材、德育问题、质量评价、招生选拔。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参加内地班学习主要是为了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以及为将来求职做准备,由于政策的原因导致他们认为考学容易,从而学习的积极性较差。[30]从教师层面来讲,教师需要有多元文化的意识和角色转变的意识,在课堂上就是一名教师,课堂之下应当做学生的朋友与父母,[31]在教学中应尝试探析出内地西藏班(校)新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框架。32]对于管理者来说,应该重视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质量评价等问题。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发挥内地办学的优势,从为西藏培养人才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从学科知识体系构成及其规律的实际出发。33]教材上,要重视“藏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34]加大对有藏民族特色的汉藏英三语教材的建设。[35]另外,构建内地西藏班(校)教育质量测评模型能够诊断内地西藏班(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已有学者从操作性定义入手构建了相关测评模型,[36]其构建的测评模型旨在把握关键指标,而不是面面俱到,强调淡化形式、注重实质。[37]

三、结论与建议

目前内地西藏班(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内地西藏班(校)办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本研究通过对内地西藏班(校)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第一,从总体趋势上看,1993—2019年在所选数据源上共发表有关内地西藏班(校)的文献243篇,总体上年发文量随年份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但2018年文献数量有所下滑。与其他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相比,内地西藏班(校)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说明学界对其关注还不够。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内地西藏班(校)研究,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优秀研究成果。关于内地西藏班(校)研究的学者背景不应局限在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这些密切相关的学科,建议有更多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来参与内地西藏班(校)的研究,譬如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学者可以更好地揭示学生的跨文化心理,拥有统计学背景的学者可以让研究的量化方法更加科学,拥有哲学背景的学者可以从辩证的角度去探讨内地西藏班(校)办学中遇到的问题等。同时,也应鼓励一些有自然科学背景的学者参与相关研究。

第二,从文献来源上看,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来源单位主要是西南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其他高校基本只有一两篇。这就需要关注内地西藏班(校)的教师引导更多的研究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内地西藏班(校)办学,如西南大学吴晓蓉指导的2011-2014届9名硕士研究生分别从课堂教学、文化适应、家庭教育、教育政策、藏语文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内地西藏班(校)展开研究,这为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内地西藏班(校)相关研究提供了范例。另外,师范类(包括西南大学)和民族类高校博硕研究生论文数量占3/4,其他类别高校参与度较低,这就需要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等高校教师积极地参与指导学生以内地西藏班(校)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核心期刊论文主要来源于民族类和教育类期刊。总的来说文献数量较少,缺乏高质量研究成果,博硕研究生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单位不够多元,研究的延续性还需加强。

第三,从作者上看,在高被引文献中,不论是文献数量还是被引用量,严庆都是最多的。可见严庆在内地西藏班(校)的研究领域影响最大。朱志勇、孙德智、冉苒等人的文献被引用次数也较高,这些研究者对内地西藏班(校)的研究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外,吴晓蓉、赵铭锡、张东辉、游旭群、张诗亚等一批学者都发表了内地西藏班(校)相关的论文,另外还有一批学者出版了相关专著,如马戎的《内地办学的运行机制与社会效果——内地西藏班、新疆班专题研究》,许丽英的《内地西藏班教学模式与成效调查研究》,贺能坤的《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成效研究(1985-2015)》。这些著作的出版使得内地西藏班(校)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第四,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主要围绕跨文化心理与教育、学科教学、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师成长、教学模式、办学模式等方面展开,也有少量关于学习动机与策略、课程与教材、德育问题、质量评价的研究。研究的范围较广,也揭示了许多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建议。这些问题包括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跨文化教育带来的疏离感和对不同文化的适应问题,学习动机不强,汉语水平较差以及藏语言、藏文化的弱化问题,藏族学生自由、散漫的天性带来的管理问题,教材适切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内地西藏班(校)今后的发展。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跨文化心理与教育的实证研究普遍是针对某一个内地西藏学校进行调研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歧,不能全面反映内地西藏班的普遍情况。学科教学中的研究都是单一学科研究,可以考虑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内地西藏班(校)教学中,以西藏学生的艺术特长为纽带,促进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理工科学习上的发展。教育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更多是学生层面,教师层面的研究较少,而教师的福利待遇、晋升渠道等相关政策落实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内地西藏班(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8形成内地民族班(校)办学的特色模式。39另外,关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还不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这就需要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科学的测评模型。现有的科学的教育评价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结构方程模型等,同样可以将机器学习中的一些数据驱动的评价方法引入进来。

参考文献:

[1]刘欢.33年来内地西藏班累计招生14.19万人[N].西藏商报,2019-01-21(5).

[2]邱均平.试论文献计量学的产生和发展[J].情报学刊,1985(4):22-25.

[3]裴昌根,宋乃庆.我国数学文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7(2):89-98.

[4]李淼云,宋乃庆,俞向军.我国学习兴趣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4):20-32.

[5]康宇航.一种基于共现分析的科技跟踪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6]邱均平,王曰芬.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7]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8]邓君,马晓君,毕强.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8):133-138.

[9]夏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06(3):8-12.

[10]黎苑楚,徐春燕,程斌.我国高被引作者群体属性研究——基于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5):150-155.

[11]郑忠梅.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8):77-81.

[12]曾欢,朱德全.留守儿童2004-2015年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1):122-125.

[13]许丽英.内地西藏班教学模式与成效调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4]孙德智.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15]何伟松.学生“疏离感”现象的心理调控[J].中国民族教育,2009(6):24-25.

[16]冉苒.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J].贵州民族研究,2012(2):185-189.

[17]徐剑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内地西藏班学生身心和谐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0(S1):92-95.

[18]杨德钊.传承藏民族文化,促进藏班(校)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0(S1):133-135.

[19]王冬云.内地西藏班历史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教学改进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20]于娟.分层教学在内地西藏班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1]张洁.提高内地西藏班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J].中国民族教育,2016(3):65-67.

[22]熊宗欢.内地西藏班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成因调查——以重庆西藏中学校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23]李梅.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调整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1-155.

[24]杨小凡.内地西藏班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12(Z1):43-45.

[25]寿远景.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谈内地西藏班的素质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00(4):27.

[26]欧阳宇容.浅谈内地西藏班初中生活管理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1996(2):33-34.

[27]仲崇开.C市西藏中学学生管理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8]勾洪群.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9]李梅.基于内地西藏班(校)衔接教育的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16(2):19-21.

[30]于向海.内地西藏班高中生学习方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31]郭笑尘.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32]张燕华.对内地西藏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3]严庆.关于内地西藏班英语小教大专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2):85-87.

[34]左光银.内地西藏班(校)“藏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5]冯坤.内地西藏班(校)藏汉英三语教育的课堂志研究——以重庆市西藏中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6]宋乃庆,沈光辉,裴昌根,陈婷.内地民族班教育质量测评模型的构建探析——以内地西藏班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09-215.

[37]宋乃庆,陈重穆.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J].数学教育学报,1996(2):15-18.

[38]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64-67.

[39]宋乃庆,罗士琰,王晓杰.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40年的中国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18(9):25-30.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land Tibetan Class (School)

SONG Nai-qing, SHEN Guang-hui, CHEN Ting

Abstract:Inland Tibetan class (school) is a unique measure of CPC and our country towards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TAR.Research document about inland Tibetan class (school) can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of inland Tibetan class. This paper tries to adopt docume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rough using CiteSpace and UCINET to make quantitative study upon four major aspects which include overall trend, document source, authors and research contents. Findings are: document number increases year by year and since 2004, the number remains stable until 2008 with a slight decline; research focuses range from quality education to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textbooks, moral education, socialization and cross cultural study to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jor literature sources include master and doctor degree dissertations from Southwest University and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periodical articles from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Education of China; impact of articles and authors; keywords focus on cros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socialization with research area covering 13 aspects including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etc.. Further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 at the end of the research.

Key words:Inland Tibetan classes (schools); research literatu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责任编辑:石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