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不要停留在医学防控的层面上,要认识到“防疫”是学生的一种生活体验,对孩子的情绪情感、价值观确立、生活习惯养成等影响很大,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以教育现象学的视角来审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到既关注“疫情”之防,又关注“疫情”之育;既关注“疫情”之时,又关注“疫情”之后;既关注“疫情”之理,又关注“疫情”之情。这有利于变防疫为教育,转危机为契机,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防疫期,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防控;教育现象学;生活体验人文关怀
就在大家整理好行囊,制定好旅程准备欢度春节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打破了全国人民的美好计划和喜庆心情。此时,居家防疫和联防联控“僭越”为“主角”,监测身体状况、报告假期行程、停课不停学成了节期和寒假生活的“主菜单”。
“防疫”,成为全国人民揪心的事,各行各业无论老幼皆卷入其中。如何看待“防疫”?从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看法,政治学关注正处于蒸蒸日上的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事务;经济学关注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面有多大,以及对各行业的影响情况;社会学关注通过“防疫仗”,中国的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理性会有哪些变化;医学关注医学伦理、病毒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研发、流行性疾病防控等。
那么,教育学如何看待“防疫仗”?这细分起来也有很多观察视角,如教育技术学可能更加关注“停课不停学,在家安静学,的线上学习和线上教学所需解决的技术保障;教育心理学更加关注“疫情”带来的心理恐慌,以及长期“宅家”带来的心理烦躁。教育现象学,既是一种教育哲学,又可视为一种研究方法,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野。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究教育生活现象及其体验的学问,它以日常生活为原点,去探究日常生活体验的教育意蕴。教育现象学提供了独特而鲜明的人文视角,运用教育现象学的方法,特别是反思、体验、对话等方法,可以更好地洞察和分析教育现象,提高教育者的对教育现象和生活体验的敏感性和机智性,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在当前,运用这种方法,能启发我们从教育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一、既关注“疫情”之防,又关注“疫情”之育
在疫情防范工作中,面对学生和家长,教育者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强调居家隔离、外出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监测体温、防止进入人员密集地方等具体防控措施的宣讲和要求,以及收集教师、学生及其家人的身体情况和交往情况等“摸清家底”工作,而忽略对“疫情”本身的教育价值进行挖掘和利用。在“防疫仗”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事件和人物?这些能给教育带来哪些启发?教育人应该有独特的教育学视野,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疫情防控,本身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党中央强有力的统筹指挥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火速建好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钟南山院士“敢讲真话”和李兰娟院士“铮铮建言”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求真为民的精神,广大医务工作者或坚守岗位或驰援武汉体现了恪守职责的担当精神,现代传媒对防疫抗疫正能量的传播和病毒来源的追问与反思等等,这些都是极其鲜活的值得充分利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和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生命教育资源。
同时,学校师生中也有不少值得彰显的正能量。七中实验学校适时推出“抗疫第一线,七实教师在行动”的微信,向广大师生员工和家长介绍体育教师叶亚名积极响应温江区红十字会招募志愿者的倡议的先进事迹。他将5个月大的女儿送回老家,只身一人留在温江担任志愿者,在高速路口、入城要道等地,穿行于车辆间量体温、问来路、记实况等,不辞辛苦,不畏风险,排查疫情,用大爱无私诠释生命的意义和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
二、既关注“疫情”之时,又关注“疫情”之后
“疫情”防范“正在进行时”,我们都在关注当下如何更好地防控,这是必须的,但仅仅如此又是不足的。教育是立足当下,而面向未来的。如果不能从当下的“防疫”中汲取经验教训,找到教育的薄弱点和新增点,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培养未来人。“防疫”如果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那么“新冠病毒”可能被打跑了,但新的其他病毒说不准会扑上来。要想走出“防不胜防”的困境,人类必须从文化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去自我纠正,才能“从根上治病”。
病毒从何而来?为什么防控难度这么大?“防疫仗”之后,我们需要加强或新增哪些教育内容?要提高自身免疫力,需要把“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对师生员工身体状况的监测,等等。要防止新型的其他病毒的诞生和传播,需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和生命教育,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要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要强化“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意识,要强化“隔离”是每个人的做人良知和责任,要树立投身科技报效社会的人生观,等等。要做好“群防群治”,学校要加强日常防疫和公共卫生工作,要引导师生员工树立“对人负责即是对己负责”的共生意识。要强化“防微杜渐”的预防意识,要强化科学防范和依法防范的意识,等等。在公共疫情暴发后做好学生居家学习,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网上指导”“网上教学”“网络视频会议”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推进教职员工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国人带来的伤痛是巨大的,教训是惨痛的,虽然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终将战胜疫情,但我们不能白白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转危为机”,为下一次可能来临的疫情提前做好准备。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病毒产生和传播的隐蔽性、复杂性,下一次“疫情”何时产生具有不确定性,但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预防或减少疫情”“下一次疫情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怎样去应对下一次疫情”,等等。
三、既关注“疫情”之理,又关注“疫情”之情
教育现象学批判科学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我们在教育和教育研究中看到的多是‘抽象的人’和‘客观的事件’”,强调教育现象学是“彰显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其浓郁的人文色彩一关注具体的人,关注具体人在具体教育情境中鲜活的生活体验,即关注人的独特性”。
学校在关注“疫情”的防控的时候,必须视野投放在“疫情”中的“具体的人”,特别是处于未成年人的学生,他们具有生活经验少、心理敏感而脆弱、情感丰富而细腻等特点。作为教育人,我们必须思考处于“疫情防控”情境下的孩子的体验,如“孩子觉得他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孩子是如何体验这种情境的”“这场疫情会给孩子带了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去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我们如何让孩子从这件事中获得教育”“我们如何让孩子成为更有责任感的人”,等等。
长时间“居家隔离”的防守方式,让生性好动的孩子烦躁,对此,七中实验学校小学部给学生提供益智有趣的视频资源,发布“居家锻炼指南”和“心理自我加油”微信,两位体育老师还在老家达州编排和录制健身操等。为了帮助孩子们减轻心理压力,七中实验学校鼓励学生在家以多种形式参与“为武汉加油”的积极防疫宣传,如制作小报、录制视频、设计宣传语等等。对于四年级一位学生“小小志愿者”的表现,学校领导讨论决定,给予单独表扬和肯定,但不倡导和鼓励。这些都是充分考虑学生在“防疫”情境下的心理和情绪“体验”的做法。
总之,“疫情”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生活即教育”,教育人看疫情防控,与政府官员、医务人员、社区人员、普通市民等是不一样的,他会出于教育的良知和敏感去观察和分析疫情防控。
责任编辑:农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