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现状分析与归因、对策的研究
作者:陈娟娟 孙瑜 田莉 孙旭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总第318期

:在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大浪潮下,为了把握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向,使其得到一个良性发展,该文阐述了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科学内涵与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途径、成果及特点。继而通过文献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一方面,从“质”与“量”的双重维度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归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借鉴教育技术学的AECT94定义,以开发为落脚点,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做了切实可行的构想——进行专题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智能教学系统的搭建,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现状;归因

在主流文化与区域教育信息化双重推进下,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重视与发展,但由于发展较晚以及少数民族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导致目前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使研究更为具体,本文主要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具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为后续的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科学内涵

对民族教育资源、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等概念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对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能为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库)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一)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

1.民族教育资源

90年代已有相关文献指出,广义的民族教育资源是指民族教育生产所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1]。根据上述定义,并根据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并拟定一个更具有操作性的概念:民族教育资源指形成民族教育内容的因素来源与实施民族教育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该概念中,一方面是因素来源,如:民族语言文学、民族民间艺术、民族节庆习俗、民族传统知识中的教育资源等;另一方面是实施民族教育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媒介、设备、设施,决定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2.民族教育信息资源

民族教育资源涉及方方面面,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选取了其中的因素来源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中所涉及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从某一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根据一定原则和方法筛选出具有教育价值的,并经过数字化加工的资源。

3.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

通过文献调查,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概念,目前没有明确定义。在本文中,将借鉴一般意义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定义[2],融合民族教育资源本身的相关特质,给出以下定义: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通过软件将采集处理后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制作成相应格式的计算机文件的过程,该过程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使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并经过设计、制作、标引、元数据抽取,最后存入数字信息资源库,使之有序化、规范化、系统化,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

(二)与之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其中涵盖了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数字化研究,平台的搭建,民族资源文化资源信息化应用研究甚至是相关制度、方针等的制定。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浪潮中,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受到了国家政府各方面的重视,进行建网、建库、建队伍,并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区域特点和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属性,在具体实践中碰到各种瓶颈,比如:建网与建库(资源)不同步、建网与建队伍不同步、建网与上网不合拍、信息流与民族语言不通等[3],这是待以解决的问题。

在2000年“校校通”工程提出将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时,我们也意识到在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毫无疑问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通过文献调查和实证考察,我们发现,在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大多是对多元文化资源与主流文化教育资源的远程利用,将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到民族教育中,却忽视了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相关民族属性。故而在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应挖掘少数民族独有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需要明确指出的便是,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以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核心的一项系统性强、涉及面广的庞大工程。我们不能将其与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等同起来,如果说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个将传统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的过程,那么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还应该包括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方针、体系、法律、政策等问题。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关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相关概念关系图

本文依托教育部民族教育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对民族教育资源(特指少数民族资源)的数字化进行相关研究,以期待为后续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二、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途径、成果及特点

目前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成果现状鲜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为了把握后续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方向,正确认识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途径、已有成果和特点是必要的。对其数字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4]:(1)对原有传统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2)开发建设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对二者进行整合、重组,组织形成新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一)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成果

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为:(1)电子出版物的建设,如电子书刊、光盘文献等;(2)资源数据库的构建;(3)门户网站的搭建。为了清晰有效地进行研究与归纳,本文选取了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这一参考对象对相关成果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表1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成果

(二)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特点

从已有的成果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图书馆为依托单位实现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开发

目前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高校和政府图书馆的数据库体现得更加突出,建立了关于各个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但是总体而言,数据库的质量还不高。

2.以区域为特色,以网络网站为平台实现数字化建设

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西南、西北地区,其数字化建设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与全面,这跟地域特色是分不开的。另外,大多数都是以网站为平台进行数字化建设,并实现资源的共享。

3.政府部门在民族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国内,政府作为国家政策实施的先驱单位,在资金、资源、设备上占有独天得厚的优势,很显然成为了数字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同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相关电子刊物的建设依然非常薄弱。

三、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目前已有的成果进行总结,我们可以明晰了解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数据库为基础的门户网站,其次是图书馆的资源数据库,最后是少量的电子刊物等。基于研究的可行性,该文主要选取了29个门户网站作为研究对象,电子刊物则不做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该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从三个层面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现状进行分析:

第一层面,为保证普遍性,采用Google+关键词(民族资源)搜索,遴选出有效网站,并选取相关度最高的20个网站作为样本网站,比如:国家民委、台湾原住民族咨询资源网、56民族文化、福客民俗、中国民俗网、华夏民族文化网、恩施民族教育科研官网、民族团结教育资源网、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族文学网、中国少数民族网等。

第二层面,为保证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意义上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对国内权威性和应用性较好的资源网站进行分析,选取了3个样本网站,分别是: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K12教育资源云、第二教育网,对其进行内部民族教育资源的检索。

第三层面,为保证针对性,鉴于以云南区域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出发点,故选取云南本地的相关资源网站来分析,选取了相关度最高的6个样本网站:云南省电化教育馆(云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西双版纳州教育信息网、云南民族网、云南省民委、傣族网、纳西族网。

(二)维度界定

该研究主要从资源网站中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质”与“量”两个角度进行,对于质的研究,本文参考张琪[5]等人对基础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现状分析的7个维度,即资源建设主体、服务对象、资源类型分布、各学科资源分布、教师对资源的认识度、教师对资源建设标准的认识、资金投入,同时针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特征对其进行了修改与扩充,具体来说:当前门户网站中专门用于教学的教育资源很少,故不考虑七维度中后四个维度;另外,我国民族教育资源数字化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反映对民族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和普遍认识,故增加了新的四个衡量标准:网站中资源的镶嵌模式、全面性、针对性、点击率。总结下来,具体维度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维度的界定表

(三)研究形式

鉴于样本网站数量偏多,不便全部在文章中展示出来,故选取几个典型网站的研究模式,如下页表3所示。

表3质与量研究模式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所有样本网站根据上述典型网站的研究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量的分析

以民族资源作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有效网站相对来说比较多,但和其他主流教育资源,比如各学科教育信息资源网站相比就稍显薄弱了些。另外,少量的民俗网站包含了民族文化资源,但究其狭义上的教育性,则略显单薄。总的来说,完整意义上的专题民族教育资源网站(库)处于稀缺状态。

2.质的分析

(1)镶嵌模式

学者李姗泽曾提到,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实现对民族教育资源的利用:一是少数民族学校课程事业的有效拓展;二是课程内容的扩展;三是灵活多样的与儿童生存状态相适应的课程实施方式的采纳;四是谋求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课程体系的建立[7]

对样本网站研究可知,目前数字化的民族教育资源主要是镶嵌在各种资源网站中,即通过类似于校本课程的课程整合的形式让民族教育资源得以运用。比如,在基础教育

资源中,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中会有简单的涉及少数民族教育的资源,都是为了丰富基础教育内容而存在,试图无形中适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在相关民族网站中,设置了民族教育资源板块,但所呈现的资源却是无序的、零散的。尤其是云南基础教育资源网,作为本地资源库,却空有资源模块,无实质性内容,这是有待改进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类似于56民族文化网、少数民族专题网站(傣族网)等这样的商业门户网站中,是以各个少数民族为专题进行设计的,相对比较全面、有序。

总的来说,这样的资源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势必需要建立民族教育资源专题网站或是相关平台来促进其发展。

(2)资源类型

资源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学效果,对资源类型的格式规范化也影响到后续资源的共享问题。研究发现,民族教育资源多数为文本素材、少量的图片、音像视频,而教育类资源网带有很强的教育性质色彩,增多了相应的课件、试卷、教案素材。总的来说,这样的资源类型比例,与教师、学生对资源的期待值是不相符合的。我们应该在丰富资源类型的同时,合理构建其比例。另外,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时,需要考虑后续的资源共享问题,对资源类型的格式实现规范化,具体可以参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3)资源建设者

对资源建设者维度的研究可以体现出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是否有广泛的参与者,是否有强劲的后盾。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不应只是单方面的努力,应该调动多方面的力量与智慧来完成,这样才能增强其活力和资源的丰富性、实效性、可用性。比如,教师在对优质资源的提取、课程设计等方面较为擅长,但在资源信息化的技术、平台搭建等方面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需要相关制作团队来辅助。反过来说,单方面依靠商业机构制作资源也有所失衡,须请相关教学顾问来确保信息资源在游戏性、娱乐性的基础上不失其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

目前资源建设的构建主力是政府教育组织机构,其次是企业,很少涉及科研机构、个体这几个动力主体。相关研究证明,单一的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运转机制难以满足信息环境下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只有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个体等纵横一体的多主体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实现多元合作、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的均衡稳步发展。在这一方面,需要各界加以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实现资源的数字化。

(4)资源使用者

在本研究的样本网站中,大多数是大众为主要使用者,很少有类似于国家基础教育网这样专门的教育性质资源网站。值得注意的是,其数字化只是简单的资源堆砌,没有进行教学设计,形成系统的知识点资源。在真正实现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其受众群体,开发出合适的资源。

(5)全面性、针对性

这两个维度能体现民族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健全性、实时性等问题,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相关资源都呈现出零散、无序、陈旧的现状。相对来讲,台湾原住民族咨询资源网、56民族文化网、中国民俗网、福客网中所呈现的民族资源较为全面,并且针对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细化的展示,故而其全面性、针对性做得较好。而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却只有简单的民族语言板块,这是有所欠妥的,建议可以把民族教育资源作为专题资源纳入,推动我国民族教育的信息化,毕竟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网络平台。

(6)点击率

研究所示,民族资源网的点击率都是较低的,而这一因素可以体现出其有效获取这一性质。任何优质的资源,如果其有效获取性差,没有受益于大众,都是相当遗憾的。

最后,针对目前已有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另一呈现方式——图书馆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在这一领域,多数是以文献资料、民族古籍书籍的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各个少数民族的教育信息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门户网站对资源数字化建设缺乏学术性、专一深刻性的特点。

四、归因分析

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这与完善的基础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向教师和学生实现资源共享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需要大力加以解决。导致这一现状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维度来分析。

(一)主观因素

首先是意识上的缺失,对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淡化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甚至是忽视其可用性,这是最主要因素之一。其次,在国家促进民族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号召下,没有找准其最适合的发展途径。第三,资源构建的动力主体单一化,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良性发展。这其中也包括人才问题,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从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处理都需要专业人才,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导致了部分人才的流失。最后,是数字化对象选择问题,人们的主观意识习惯上对主流文化高度重视,这样的思维习惯也带入到了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中,对于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熟知的少数民族的资源数字化建设给予了更多的投入,而忽视了其他的少数民族。

(二)客观因素

主要是少数民族的地域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阻碍了资源的提取、呈现与利用。主要表现为:首先是资金问题,由于经济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使得民族教育信息资源得不到适合的技术手段,也缺乏相关教师去支撑起数字化建设。其次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是数字化建设中基础性的问题,如何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如何将各种素材快速准确地数字化等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较为欠缺。第三是标准问题,目前已有的资源也是良莠不齐,资源类型单一,数据库建设也各自为政,所用系统千差万别。这体现出目前我国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便是没有统一的数字化标准。第四是重复建设问题,这也源于技术和标准问题得不到解决,同时也源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所造成的信息资源收藏单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以及自我封闭的局面。第五是管理评价机制问题,任何建设能得以有序进行,都需要相关的管理机制,比如知识版权问题等,也需要后续的评价机制,才能不断地修正、完善,才能做到真正符合大众的需求。

虽然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是针对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教育部门与政府给予的鼓励政策,软、硬件设施的支持,云南区域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性,教育理念的具备性,已有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一系列优质资源的可借鉴性,都为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提供了发展平台,保证其资源建设的可行性。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其贯彻到具体的实践层面?

五、对策与构想

把握全局,我们需要通过质与量双管齐下,来完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认知、重视、发展、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单方面的努力也不可能构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资源库。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有一点相关的构思,尽绵薄之力,也是推动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动力。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利用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构思一个民族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过程,以供参考。根据AECT94定义,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这样的理论也可以借鉴到民族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开发阶段

要选取开发阶段为研究的基点。根据现状,目前针对民族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开发策略主要为以下两种:作为课程资源的学校教育开发和社区资源开发。但上述策略在推进民族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捉襟见肘,根据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试着提出另外的开发策略,即构建专题民族教育资源知识库,继而开发出少数民族专题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供学生学习。构建专题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是可行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

教育部2012年3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很显然,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有很高的重视程度,同样,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理应也得到相应的支持。

2.教与学相关理论、技术的成熟

智能教学系统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综合性课题,其所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目前都已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支持,并且所涉及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也在走向成熟,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智能教学系统所能实现的,毕竟智能教学系统就是要具备知道教什么(教学资源)、何时教、如何教(教学策略)的能力。

3.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已有成果

一方面,目前已有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成果,其中一部分是以数据库为主要呈现方式的,方便利用相关资源数据库进行知识库的构建。另一方面,却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是目前教学资源的格式各种各样,缺乏语义,机器难于理解和自动处理;其次是各教学系统间的资源难于共享,形成资源孤岛,导致不同系统间教学资源重建;再次是检索效率低下,检索准确率和查全率不高;最后缺乏智能性,难于体现个性化,无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中的变化去指导学生学习,缺乏交互性,系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性差。这为构建专题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智能教学系统提出了强烈的诉求。

4.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站、教学系统范例提供了参考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优秀资源网站、其他学科智能教学系统等的开发为其提供了方向,我们可以取其长避其短,为专题民族教育信息资源智能教学系统找到可供借鉴的范例。

5.地域性特色提供了现实可能

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资源,只要对其加以提取和筛选,势必能得出优质的教学资源。实际上,从目前的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成果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的资源数据库呈现出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地相关机构明显要多于中东部地区的特点,这实际上跟地域特色是分不开的。所以,地域性特色为少数民族教育信息资源的智能教学系统开发提供了现实可能。

具体而言,由于目前没有现成可用的民族教育资源,所以在开发阶段,可将其细化成如下几个步骤:普查(对相关民族资源实现资源分类、收集原始资源)——形成基础资源库;筛选(符合教育哲学、教学、学习理论,筛选时还需遵循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形成教育资源库;组织与加工(形成符合要求的知识库、基于知识库所衍生出的相关网络课程与智能教学系统)。

(二)设计阶段

在该阶段需要考虑民族教育资源与一般教育资源的区别,比如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继承性、时代性、流变性、短缺性,增生的困难性、低质性、低效性等特点;需要考虑资源知识库的受众群体的特征,包括文化背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宗教背景等;需要考虑知识库的可行性问题,包括采用的知识表示方法;需要考虑资源建设时需要符合相关体系标准等。

(三)运用阶段

在该阶段,通过相关技术的支持,将网络智能教学系统通过相关平台和网络技术运用于教育与教学领域、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环节。

(四)管理与评价阶段

该阶段侧重于评价所构建的资源是否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再次利用,从文化类型的维度来看,即所筛选的教育资源是否注重了典型性、针对性和融合性。其次,从学习主体的维度来看,教育信息化资源呈现的方式是否考虑到了学生模型、参与性、满意性、提高性。再者,从获得方式的维度来看,教育信息化资源提取的界面是否注重了多样性、适切性、生动性。

从已有的民族教育信息者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后续专题少数民族教育智能教学系统知识库的构建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资源类型全面性与针对性;资源分类的层次性;资源类型的标准化问题;资源协作共建平台的搭建;构建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8];采取合适的知识表示方法,解决共享性、重用性、延续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卓焕雄.民族教育资源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1990(2):40-43.

[2]申慧.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及其体质构建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06.

[3]杨改学.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发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 2009(8):41-42.

[4]刘阳,丁银燕.论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2):22.

[5]张琪,陈琳.我国基础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4):77-80.

[6]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2-4.

[7]王江华.民族地区学校对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12.9-13.

[8]刘菊霞.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升级改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90-92.

责任编辑:石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