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一流建设学科的特点及启示
作者:孙刚成 林婧来源:《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第2期

摘 要:我国西部地区是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的区域,也是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研究和分析西部地区国家一流建设学科特点,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借鉴追踪研究和扎根理论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对西部地区入选第一批国家一流建设的学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一流建设学科以川陕地区为主力,主要以地域优势资源为生发点和内生力,遵循学科成长规律,并通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赢得发展机遇。西部高校促进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双向度平衡,坚持学科发展核心不动摇和引培结合,内外兼修,才能走好一流学科建设发展之路。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西部高等教育;学科差异化发展;人才引进

“双一流”建设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是对原“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改革创新。“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指标,更是对未进入名单的高校的鞭策。在“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校一流学科的发展对国家高等教育的进步具有直接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从分析西部地区的一流建设学科特点切入,深入挖掘成为一流建设学科的原因,总结促进西部高校发展和国家在一流建设学科发展方面的启示。

一、西部地区一流建设学科的基本情况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西部地区12省、区、直辖市共有50个学科进入名单(见表1)。其中,四川省共有8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仅四川大学就有6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且医学类学科发展前景可观。陕西省有7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仅西安交通大学就有8个学科进入名单中,且工科类学科所占比重较大。

在西部地区的一流建设学科中,值得关注的学科有:贵州大学的植物保护(自定)、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和生态学、西藏大学的生态学(自定)、西北大学的地质学、兰州大学的草学与大气科学、内蒙古大学的生态学(自定)、广西大学的土木工程(自定)和宁夏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等,这些学科有的是该地区的“唯一”一流学科,有的是该地区的特色一流学科。

表1 西部地区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在西部地区的一流学科中,有2个法学学科,即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和新疆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定);2个管理学学科,即西安交通大学的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农学学科,即贵州大学的植物保护(自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学、兰州大学的农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的作物学(自定)。

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部地区50个一流建设学科中有9个被评为A+,分别是四川大学口腔医学、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电气工程、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和兰州大学的草学。学科评估不仅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的学科建设,还增强了该地区的发展自信,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

二、西部地区一流建设学科的特点

(一)以川陕两地为主力的集中优势

无论是学科数量还是学科类别,四川和陕西两地都是数量最为集中且类别丰富的地区(见表2)。陕西省的工学优势突出,包括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和交通工程。陕西省是通往中国西北的大门,是连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北部以及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陕西省也是西部地区的“第一阶梯”和“桥头堡”,拥有“三纵四横五辐射”的公路与铁路交通网络,这样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为该省高校工学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条件。除此之外,陕西省的自然资源丰富,储量大,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陕西省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同时,伴随西部大开发,一批工业重点基建、技改项目相继投产,依托政治优势,也促使陕西省高校学科建设全面展开。

表2 西部地区一流建设学科类别与数量统计表

注:每个地区相同学科不重复计算

四川省高校的一流学科涵盖了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经济学和法学6个学科类别。该省高校的理学类和工学类学科是目前数量多且发展质量好的学科类别,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地质学,并且前4个学科都跻身于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A+行列。四川省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点,是连接中国南部和中部、西南和西北,沟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交通要塞,这样的区位优势为高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同时,四川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为研究提供了原材料,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综上所述,川陕两地一流建设学科数量集中,主要源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当地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结合自身发展状况促使学科建设达到最佳效果。

(二)以区域优势资源为依托的差异化发展

学科发展同质化是目前许多高校发展的瓶颈,而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当地高校学科发展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学科发展差异化是特色化的体现。差异化发展需要找到当地资源和学科之间的交集。例如,享有“天府之国”称号的四川省盛产中药,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说法,在中草药资源中占有3个第一:蕴藏量全国第一、常用的中药品种全国第一和道地药材种类全国第一。因此,该省高校的医学类学科发展前景好离不开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同时,高校重视对中药材的开发、研究和利用也促进了区域内医学类学科的发展。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给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促进了云南大学的民族学一流建设学科发展。草学是集资源科学、生态环境和草地畜牧业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甘肃省作为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草学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高校的一流建设学科都是依靠当地的资源条件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学科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还要加强学科和科研、教学事业的联系。任何学科发展都要通过教学实现其自身价值,为社会培养人才,造福社会,同时学科和科研的互动也为学科自身增强了实力。比如,兰州大学的草学专业通过各种实验平台,产出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截至2017年11月,该校共有4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在过去的5年中,该校已经承担了155个科研项目,且有24个项目是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包括2个国家“973”项目,2个“863”项目和5个科技支撑项目等。这些科研成果为教学和培养与时俱进的社会人才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因此,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要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在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最终实现学科的差异化发展。

(三)遵循学科成长规律的长期历史积淀

学科的发展需要遵循生命节律、进化法则来稳步推进。回顾西部一流学科的发展史,几乎都有一个漫长的学术积累过程,这样充满艰辛的发展轨迹其实是学科生命体的进化史[1]。学科生命体的进化过程是一流学科发展的根基,西部高校的一流学科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使命才成长起来的。例如,四川农业大学起源于1906年在成都成立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最初就开设了农学、蚕桑和林业的大学预科和本科课程。可见,该校的农学类学科早在建立初期就已经得到重视。1912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增加了农学本科和蚕学本科专业。1931年,原四川大学的工科、农科改为独立学院,农科学院被命名为四川省立农学院。后来,学校的组建和发展都为农学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如今,四川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农学类)发展甚好,离不开学校建校以来的重视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可见,四川农业大学的历史积淀为作物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经验。

学科的发展需要坚持知识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学科的本质是知识,知识是学科发展的立命之本,每个学科都要遵循自己生命的律动成长,学科知识是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坚持的核心。例如,云南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掌握了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前沿,从物种之间的关系入手,在进化生态学、进化发育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开展研究,揭示生物物种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物种与生态的演变过程,地质历史变化和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深入理解物种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学科发展要不断适应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变化。同时,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在原有学科基础上不断衍生新的学科是学科得以延续发展的另一条途径。正因为西部一流建设学科随着社会和学科领域的变化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才能逐渐凸显出来。

(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契机的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是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流学科建设要紧紧跟随顶层设计的指引,这样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进步。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从西部地区“十大工程”建设到青藏铁路建设,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工程,从西部大型机场建设到铁路和公路建设的全面启动,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西部大开发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机遇、条件和资源。比如,退耕还林还草为高校研究当地的生态发展和生态平衡提供了政策性和实践性的资源,而一手资料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西电东送工程和交通方式的变革等为高校的工科类学科发展创造了条件性基础。正是有这些丰富的资源,西部高校一流学科的发展才能有坚实的支撑。其次,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纵观西部地区高校的一流学科,学科的前沿性和当地的资源条件关联很大。高校工科类学科的发展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物产资源,而学科的发展又反哺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校的学科发展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从而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蓝图落地。西部地区高校能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促进学科的发展进步,而一流学科建设又促进了对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都有利于两者的相互促进。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2013年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其中提到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各项人才计划实施中,将优先支持中西部高校。因此,西部高校一流学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西部高校能够利用政策优势为学科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与此同时,为人才提供高质量的科研平台也是推动一流学科进步的重要方面。例如,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设有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公路大型结构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陕西省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公路桥梁与隧道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平台的建设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必要条件。

三、推进西部地区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议

(一)将区域资源作为学科差异化发展的借力点

《纲要》第22条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可见,差异化办学是当前高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途径之一。西部丰富的资源为学科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1.加强地域特色和学科的融合

德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自己的土地上,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2]。高校学科萌发于此土壤,就有权利和义务将该地域的风土人情融入学科建设之中,打造学科品牌,丰富学科内涵。学科建设要根据地方需求和地方特色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地域特色为核心,做优做强特色学科。例如,陕西西安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北到中原、华北和华东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设置在西安的部属或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加之学校对资源开发探索的投入,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因素,西安的部属或地方高校的一流学科突出了西安的地域特色,成为西部地区一流学科最集中的区域。学科建设只有突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才更具有国际影响力[3]

2.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

历史悠久和地域广阔这两大禀赋决定了中国的地方文化资源必然具有深度融合和差异性特征[4]。地方大学探索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足迹,这是促进地方大学独特学科建设的有效起点。比如,四川的中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该省的部属或地方高校应在此基础上,不断与学科建设充分融合,将学科品牌做得更特更优。同时,学校的悠久历史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比如,四川农业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农学类,因此该校的学科建设继承了农学类学科发展的优良传统,重点发展了农学类学科与专业,逐步体现了农学类的“新”面貌。所以,用历史名片打造学科影响不失为一种良策。

3.突出民族特色

西部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民族风情是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因此,各高校在发展学科时,应该对民族特色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展现。学科建设就要不断开垦民族特色的“黑色地带”,让特色成为突出的亮点。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校应该完善办学理念,学会利用资源,学科建设要走进少数民族的生活,挖掘民族特色,提升学术独特性。比如,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立足于深厚的学科传统,发扬扎根田野、科研创新、团队协作、服务社会的“魁阁精神”,不断将民族学本土化和国际化,最终不仅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还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高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学术交流平台。

(二)坚持教学与科研的双向平衡和协同共进

高校学科发展要坚持双向度平衡,即学科发展需要加强和科学事业、教学事业的联动[5]。学科的发展需要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这是主流学科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与此同时,高校学科的发展更需要借助科学研究来促进教学改革。

1.加强学科与科学事业的联动

高校教育资源是促进高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资源整合优化的重点[6],也是加强学科和科学事业联动的条件。学科的内在本质是知识,知识的发展需要对资源不断进行开拓与挖掘,需要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并产出新的成果。因此,学科发展可以借助资源优势参与科学事业,产出新成果。高校优化内外资源需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尤其是专项教育资金的投入,为加快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优化内外资源实际上是综合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关注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协同的过程。只有协调好校内外资源,才能实现学科建设的最优发展。

2.加强学科与教学的互动

高校教学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借助学科课程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学科和教学的互动。只有将智力成果转化为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才能真正体现一流学科建设的意义。学科建设成果通过教学、人才和企业成为新的产品或新的技术与才能,新的产品、技术与才能的实践检验又会给学科发展提供经验,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因此,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应加强学科与教学的常态化互动[7]。纵观西部一流学科,每一个学科都是在教学事业和科学事业交互作用中发展前行的。一方面,学科通过知识输出为社会做贡献,形成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教学利用学科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条件。

(三)坚持学科发展核心不动摇

学科发展的核心是学科知识的与时俱进。因此,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培育内生力量。

1.交叉融合培育学科生长的新动能

要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必须首先打破封闭的学科管理体制。封闭的学科管理体制会阻碍学科的与时俱进,而将相近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却会得到新收获。其次,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机制创新,创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以形成新的优势,为新兴或综合学科的产生提供土壤。同时,高校要加强交叉学科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科交叉融合才会有显著效果[8]。因此,高校要善于协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科际共生,为一流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通过本地化和国际化的整合突出特色学科

高校加强同国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与联系,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良策。高校可以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学科建设理念,还应该通过引进国际人才,获取宝贵的人才资源[9]。高校的学科发展只有通过本土和国际融合,才能实现自身力量的壮大。学科走向国际,意味着高校学科建设的认可度得到极大提升,意味着一流建设学科的稳步前进。但是,学科的国际化必须以本土化为基础,以特色化为核心,这样才能做强做优学科,并使其焕发强大的生命力[10]

3.学科发展要适应科学研究前沿的要求

前沿领域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科研究的风向标,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科的发展要打破固化思维模式,用开放的眼光大胆探索实践。学科发展要提高综合实力,就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探索新领域。西部高校的一流学科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了学科不断突破自身局限性,实现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和优化的巨大力量。

(四)借助平台招揽人才和自主培养人才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曾媛曾建议建立长期机制,如建立实验室和提供实验基金,在吸引研究生和本科生后,帮助其形成健康心态和科研向心力,从而形成人才聚集的良性循环[11]。高校人才引进从知识角度来看,是一种知识、思想和技术的综合引进,不同教师带来的区域文化、学术风格和科研氛围的融合与创新将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人才引进的核心[12]。可见,人才是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

1.建立科学高效的平台

真正的人才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比如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这些科学高效的平台可以让高校引进的人才潜心学术研究,也可以增强高校自主培养人才的自信。高校也要培养一支服务能力强的队伍,确保平台能顺畅运行,为实验开展解决后顾之忧。通过一套完整的平台服务机制激发人才开拓新领域的斗志,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13]

2.组建跨区域、跨学校的研究团队

团队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形式和科研队伍发展的有效模式。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研究团队,加强不同学科的学术交流,从而利于借鉴不同学科的方向、方法和思路,促进学科发展。在学校内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可以有效避免优势学科独大的现象,同时,也可以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而通过跨学校、跨区域组建研究团队,通过不同层次的人才合作、碰撞,将会为学科开辟新天地,也可以促进人才的柔性引进,提升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学科的强大将会成为人才聚集的一张名片。

3.加大自主培养人才力度

目前,很多高校都面临招聘人才难的问题,既然外部人才引进总是因地域、待遇等因素而受到限制,那么,自主培养人才将会成为一条重要途径。高校自主培养人才需要加强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为他们提供具有弹性的制度环境,设计科学合理的晋升通道,适当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鼓励教师参加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跟踪教师成长过程[14]

大学建设一流学科既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也需要调整自身的结构;既要重视本土特色,也要突出国际化,更要敢于打破现状,寻求新路径。

参考文献:

[1][5]龙宝新.学科作为生命体:一流学科建设的新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5):15-22.

[2]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14.

[3]孙刚成,温保保.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策略[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2):113-116.

[4]张述存.地方高端智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前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1):99-103,129.

[6]欧光安,庄万丽.高校英语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174-176.

[7]梁候明,刘璐璐,侯庆喜.加强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50-51.

[8]范瑞泉,杨凌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赴澳大利亚大学考察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24-26.

[9]李军红.地方高校以特色优势学科引领学校整体提升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52-156.

[10]孙刚成,曲歌.中国教会大学本土化的经验及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6):104-108.

[11]黄俭,王传毅.双一流:地方高校不应“置身事外”[N].中国教育报,2016-05-09(05).

[12]罗晓雯,李化树.高校人才合理流动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5):93-96.

[13]孙刚成,宋紫月.“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取向[J].重庆高教研究,2017,5(6):46-53.

[14]廖志琼.自主发展与组织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6(2):90-92.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in Western China

SUN Gang-cheng,LIN Jing

Abstract: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is backward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class national construction disciplines in western China for the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China. The research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tracing research and the root research idea and the basic method, and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to the discipline which the western region selects the first batch of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lis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disciplines in western China have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aking Sichuan and Shaanxi areas as the main force, developing first-class disciplines mainly with geographical advantage resources as the origin point and endogenous force, constructing first-class disciplin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olutionary law of subject life and serving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the help of the plat-form. 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adhere to the balance of bidirectional degree, adhere to the strategy of combining the core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ttracting talents of extension and self-cultivation, pursue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ciplines, and take the ro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disciplines.

Key words:“Double-first-class” construction; first-class discipline; hig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China; subject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talent introduction

责任编辑:周信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