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职专业建设的优化方略
作者:宋亚峰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32期

摘 要:高职院校在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本地区精准脱贫的水平,应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因素作用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形成了特定时空下的专业设置现状,在其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过程面临着特定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存在专业设置科学性与灵活性缺乏,专业调整不及时,专业的民族特色不突出等实践困境。基于SWOT分析框架,为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应固本培元,突出专业特色建设(SO方略);抢抓政策机遇,开源节流,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WO方略和ST方略);同时,也要补齐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增加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WT方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困境;优化方略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明确要求“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政策、金融支持力度”;国家民委、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把职教和扶贫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有机地衔接配合起来,使智力开发、经济开发、扶贫开发和各类项目的实施能统筹兼顾,相互促进”;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也明确将“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作为“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并提出“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的发展任务。在“双高计划”实施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问题是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对我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本地区精准脱贫的水平,应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要厘清占民族地区高校数“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困境与优化方略,首先应探究其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首先深入分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进而分析得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实践困境,进而针对困境提出优化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具体方略,以期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启示与借鉴,不断提升其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在课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高等职业院校如何通过专业建设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而助推所在区域精准脱贫的现实需求。整个研究主要按照以下步骤展开:第一,通过网络调研法,全面收集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文件和数据资料,形成各类第一手电子数据资料;第二,选取典型高校院校作为样本来源,深入走访调研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就近的高等职业院校,收集各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构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精准脱贫能力的数据库;第四,根据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基于SWOT分析框架,构建SWOT矩阵,分析相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最后,基于SWOT矩阵,制定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优化方略,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战略优化方略研究技术路线

在样本选择方面,民族地区分布着数量较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在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对于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意义重大。为更好地研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首先,应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进行研究。因此,笔者选取了位于我国民族地区的114所高职院校,以114所样本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为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样本中的114所高职院校的分布情况为:广西壮族自治区37所,内蒙古自治区36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8所,宁夏回族自治区10 所,西藏自治区3所。在样本选择的过程中应关注样本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选择过程的科学性等,本研究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高校名单,通过网络调研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各院校的专业设置资料。各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资料和数据均来自各高校官方网站和教务处管理人员,可以保证样本数据的科学性与可获得性。此外,此次调研的114所高职院校类型中包括了工科、综合、艺术、语言、财经等不同类型,且这些院校分布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市级行政单位,样本的代表性可以得到保障。

三、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SWOT矩阵是战略管理领域中现代环境分析时所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对特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机会与威胁的分析,将形成不同的战略组合。SWOT矩阵是一种系统分析的概念框架,这种分析有利于把外界的机会与威胁及特定组织内部的优势与薄弱环节结合起来分析,[1]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织发展的清晰战略选择。为进一步探究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本研究将基于我国114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对我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程面临的内部优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SWOT分析,见表1。

表1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SOWT分析框架

(一)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s)

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定向性、适应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征,[2]定向性主要指职业教育服务于对应的职业群或职业的特性;适应性则是指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特定区域、特定需要而开发实施的;实践性强调训练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正是基于职业教育的上述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方面优势明显。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可得,民族地区各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大类”包括“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电子商务类、旅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土木建筑大类、装备制造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等大类;“热门专业”包括“会计、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这些热门专业大类和具体专业主要分布于工科类和应用社科类专业,有着很强的应用属性。此类专业发展目的性强,注重实用性,一般通过硬性知识获得实际技能,[3]十分关注具体的职业实践,有着很强的职业导向性,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优势突出。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联系紧密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不断完善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适应特定地区、特定需要和特定职业而培养操作型、应用型的人才而设立的。因此,相较于普通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我国的产业和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应用性和操作性更强,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从民族地区114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可以看出,现有的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联系较为紧密,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的最少,呈现“三二一”的趋势。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资源配置变化和产业内部的重新分工,对劳动力配置和专业化分工产生了深刻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产业发展是技术变化的结果,随着技术的变化,产业的发展,导致工作体系的变换,必然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多元的需求。例如,由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互联网+”的专业变成了“热门”的专业大类和专业,相关的专业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也正是高职院校与产业系统的联系紧密,使得高职院校对产业系统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有着较高的敏感性,为产业系统与专业系统的较好耦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

民族地区拥有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资源,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为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也为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势,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枸杞的主要产地,因而,区内的职业院校在园艺技术专业设置了枸杞栽培与加工方向、内蒙古自治区的高职院校利用自治区的民族资源开设了蒙医学、西藏自治区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藏医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利用靠近东南亚的优势,开设了应用泰语、应用越南语等专业。也有部分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以“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为学校的发展定位,专注于培养适应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城市化建设和现代高端服务业高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并设置了“民族民居装饰、服装与服饰设计、鞋靴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品设计”等对接区域现实需要的特色专业。因此,相对于其他非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而言,民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类资源是其发展过程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

(二)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

1.专业特色有待进一步提升

专业设置特色不突出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和挑战,通过对114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统计分析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国内其他非民族地区热点与冷门专业基本一致,富有民族特色的专业设置相对较少。无论是与非民族地区相比,还是在民族地区内部,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倾向明显,专业的民族特色不突出。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民族资源,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民族优势发展特色专业。但根据笔者对114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利用不够。这种状况的存在,造成了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的浪费,也使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非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倾向十分明显,很难实现“人优我特”的目标,反而呈现“人优我平”的常态。缺乏特色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难以有可持续的发展潜力。在未来职业教育生源不断减少情况下,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将处于不利之地。

2.软硬件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昂贵性”,使得开展职业教育成本相对于普通教育成本更高。由于职业教育的“昂贵性”特点,使得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仅仅有“文房四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接近生产活动的实习实训设备。但相较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民族地区分布着我国的大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得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的软硬件条件 也较为落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 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2014年发布的《关 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强调“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4]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各项职业技能的提升。对真实生产过程和产业环境现实需求,使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十分强调实习实训设施等硬件设施和相关软件的提升。民族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在软硬条件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是其发展过程 中的内部劣势之一。

3.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根据对114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统计分析发现,其专业设置“贪大求全”的现象突出,[5]贪大求全的做法使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色难以突显,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如果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那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将大打折扣。通过对样本专业设置资料的梳理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与本区的高职院校以及其他非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性”现象,除藏医学、蒙医学等少数专业外,其他大多数专业的民族性不突出,与非民族地区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倾向明显。部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调研,专业设立与调整“随意性”较大。一味追求“热门”专业,出现“人有我劣”的现状,使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很难体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诉求和民族性,进而限制了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外部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国家的政策支持

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于非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政策东风”可借。在民族地区相关招生与升学政策的指引下,民族地区近10年的生源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一趋势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源基础。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迈入普及化阶段,我们将应该注重其质量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重要教育类型。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也为我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提供重要外部政策机遇。

2.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科技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扶贫先扶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政府对其教育事业的发展都高度重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本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就职业教育而言,民族地区政府也出台一系列专门政策加强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为加快新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导,为了落实《意见》,规范新疆全区范围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合理设置与调整,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进一步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紧贴职业,新疆教育主管部门还专门起草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因此,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机遇外,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也可以借助一系列地区层面的政策机遇,实现以专业建设为载体的内涵式发展。

3.“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机遇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尤其是以超级计算、脑科学、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基础的人工智能(AI) 技术的发展,使得产业系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生产方式研究化、服务与生产一体化的特征,[6]使企业的生产模式、组织形式和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必然引起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互联网+教育”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机遇,互联网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各类优质课程资源等可以为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所共享。例如,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兴起和发展,以其可扩容性、开放共享性、互动性强等特点,对我国传统的教育形式和课程范式带来新的冲击,也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带来重要的机遇。知识生产方式的革新、技术迭代路径的变化、产业技能需求的更新、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深刻影响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内外部生态的变革。“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机遇将在“赋能机器、赋能教师和赋能学生”的抉择中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的建设提供新的优化思路。

(四)外部威胁分析(Threats)

1.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的流失

人才的正常流动规律决定了各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流向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条件完善的地区。除了此类正常的流动之外,加之本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在薪酬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方面的不合理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各类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流失,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将导致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和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之间的“马太效应”。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为本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但由于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结构相对于东南沿海较为落后,使得本地区培养的大量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大量流向东南沿海地区。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的流失使得其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很难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使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难以高效发挥。因此,由于发达地区的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和较好的就业前景而带来的民族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的流失问题,是其面临的外部威胁之一。

2.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竞争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其他非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明显的现状,使得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面临着非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激烈竞争。因为相同的专业,如果非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更高、学校软硬件设施更好,那么相同专业的生源将会流入非民族地区,这种现象对民族地区高 职院校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通过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贪大求全”、追求生源数量是部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 中一个较为普遍的倾向。一味地追求现有专业招 生人数增加,按照传统的专业设置方式和培养方式培养学生,使得现有部分民族地区一些专业只能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设定,并且一味地模仿其他建校时间较长的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真正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也很难结合自身特色在专业目录基础上设置特色方向,更难将其他学校的办学经验进一步“本校化”。因此,也将难以设置其他职业院校没有设置但有时代特点的新专业和新方向。专业设置缺乏灵活性,很难做到“人无我有”,而是呈现出“人无我无”的“老样子”。专业设置的民族性难以体现,与非民族地区同类职业院校的竞争优势难以发挥。

3.民族地区其他类型教育的竞争

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的发展。在民族地区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用于某一类型教育活动发展的资源多一些,用于其他类型教育活动发展的资源将会减少。因此,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此外,专业设置工作不可能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已经设置的“过时”专业做出及时调整,如,根据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设立新的专业方向等。但通过对114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近些年招生简章的分析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中的专业设置多年基本没有变化,也没有设置新的专业方向。这种“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方式,使得职业院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很难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做出适时的调整。专业调整及时性的缺乏使得民族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很难做到“人有我新”的应然状态,反而呈现出“人有我旧”的实然之态。这类问题的存在,将使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很难根据产业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在与民族地区其他类型教育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

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优化方略

基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的统计分析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内部优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的分析,结合民族地区现有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总结出我国民族地区的专业在设置过程中的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即“人无我无”“人有我旧”“人有我劣”和“人优我平”。基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灵活性、科学性、特色性,专业调整方面的及时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发展的能力。根据SWOT分析框架可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优化方略总结为SO优化方略、WO优化方略、ST优化方略、WT优化方略四个方略,见表2。

表2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优化方略的SOWT战略矩阵

(一)SO优化方略:固本培元,突出专业特色建设

在战略制定的SWOT 矩阵中,SO优化方略(极大—极大)是潜在最成功的战略,能够充分利用组织的内部优势以及外部的各类机会。因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的SO优化方略为固本培元,突出专业特色建设,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抓住特色优势专业这个“根本”,扬长避短,进一步凝练自身的特色,同时,也要抓住各类政策机遇,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类互联网技术。根据调研结果看,民族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盲目模仿”的倾向,且“贪大求全”、一味追求各类“热门专业”,专业的增设与调整没有建立在对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诉求的充分调研基础之上,专业调整的“随意性”较大,导致民族地区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应有的“科学性”,重复设置专业的现象广泛存在。因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未来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应进一步增加其科学性。在专业设置与调整前,应首先对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人才市场的客观需求、本地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设置现状、特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专业设置领域的专家对即将设置和调整的专业做出科学合理的论证,不断提高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科学性,使得本校的专业设置能够做到“人有我优”,从而助推学校的整体发展,使学校可以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获得长足优势。

(二)WO优化方略:抢抓政策机遇,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

在战略制定的SWOT矩阵中,WO优化方略(极小—极大)是为了利用各类外部机会,制定发展战略以克服薄弱环节的战略选择。将薄弱环节降到最低,同时使机会增加到最大,例如引进企业的一线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各类政策机遇。抢抓政策机遇,不断补齐自己的发展短板与劣势,积极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专业,设置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从调研数据来看,“人有我旧”是民族地区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民族地区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过程中“贪大求全”的专业设置理念,使得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有了“形式上的全”,却忽略了 专业设置过程中“内涵质量”的提升。从而出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设置的部分专业出现“过时”的现象,很难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针对“人有我旧”的问题,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该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诉求,“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对已设置的部分不能满足本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做出及时地调整。进一步增强专业调整的及时性,努力做到“人有我新”。如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对本校已经设置的部分传统专业进行改造,设置新的专业方向,使得所设置的专业增加本地区和本校的“新意”,争取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以新取胜”,弥补专业建设过程的劣势,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

(三)ST优化方略:开源节流,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

在战略制定的SWOT矩阵中,ST优化方略(极大-极小)是用内部优势来抵消外部威胁或规避外部威胁的战略。根据组织的优势去对付环境中的威胁,将组织优势扩展到最大限度,把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队伍的加入,做好“开源”准备。同时,高职院校也有注重对 现有各类资源,尤其是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好“节流”的努力,不断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从调研结果来看,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人无我无”现象普遍存在。为优化专业设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该以《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为依据,进一步结合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大胆增设新的专业和新的专业方向,力争实现“人无我有”。对于已设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适时调整,不能一个培养方案“死守到底”。要不断打破专业设置过程中“墨守成规”的传统,不断增强专业设置 的灵活性。对于其他职业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不能“邯郸学步”,一味地模仿,要“活学活用”“因校制宜”“因地制宜”,通过扩展内部优势来消解专业设置“过时”的问题。不断提升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使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能够较好地满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诉求。

(四)WT优化方略:综合施策,补齐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短板

在战略制定的SWOT矩阵中,WT优化方略(极小—极小)主要是用以降低薄弱环节和威胁负面影响的战略选择。把劣势和威胁降到最低,也可以称作“极小—极小”战略。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过程要直面各种问题和短板,迎难而上,通过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合办专业、收缩规模、裁撤专业等途径综合施策补齐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短板。各类综合政策治理体系要紧紧围绕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的主线,多方配合,综合施策。针对我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程中“人有我平”,“同质化”现象突出的问题。[7]在未来的发展中,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进一步增强其“特色性”“民族性”,使得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根据调研结果,现有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中,也有一些和当地特色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专业设置案例。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结合本区的枸杞产业优势在高职专业方向的设置过程中开设了“枸杞栽培与加工方向”、[8]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医学以及西藏自治区的藏医学等都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特色非常成功的案例。总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定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诉求,[9]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类特色资源,不断调整与增设更多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方向”,做到“人优我特”,实现“以特取胜”的目标,不断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这一主线的引领下,综合施策,补齐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短板,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全球化创新与创业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127.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

[3]Becher T. The significance of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6,19(2):151-161.

[4]宋亚峰,王世斌,潘海生.聚焦与演化: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话语透视——基于1987—2017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计量分析[J]. 高教探索,2018(12):114-121.

[5]吴兵团,杨新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7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73-76.

[6]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3):72-78.

[7]陈正江.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基于专业性人才培养与专业化教师发展的二维审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64-67+87.

[8]马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8(5):18-23.

[9]汤书波,张媛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3-81.

责任编辑: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