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独特性探析
作者:任玉丹 韦小满来源:《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年第6期

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与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相比,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监测目标、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工具、结果反馈等五个方面。在工作中,应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正确认识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和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科学的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加快培养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专业人才,以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开展。

关键词民族教育;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监测

2014年,《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国教督办〔2014〕3号)颁布,明确了评估监测是教育督导的重要职能之一,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国教督办〔2015〕4号)出台,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正式实施。此后,教育质量监测成为评估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考量手段。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教育质量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分析和研究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改进和提高民族教育教学水平的建议和对策,对民族教育质量进行监测成为必然选择。

一、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围绕我国教育目标,根据民族教育实际情况开发针对性测量工具,制定评价标准,是推进民族教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配套性工作,是保障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性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是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基础

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为制定民族教育政策提供改进的依据和对策,从而为提升质量打下基础保障。监测或者是测评有助于学校层面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引领评价实践和教育教学,提升教育教学的品质,有助于县市、地区、自治区、甚至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改进教育决策。通过定期和定点监测,对一些关键区域、关键问题的跟踪监测,明晰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发现地方、学校在教育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准确地定量分析质量,使各级政府能够及时掌动态信息,为制定民族教育发展规划、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县级学业测评能向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报告,不仅描述学生学习的现状,而且通过对不同地区、年级和学生背景学习质量的比较,找到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提供关于教学改善和学习改进的指导性意见,为教育改进和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提供专业支持。

(二)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是各级政府为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所肩负的责任

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的推进,民族地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不断扩充,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发展不仅在于数量、规模的发展,更在于质量的提高;不仅在于人、财、物等投入上的保障,更在于合格人才培养产出上的保障。当前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将关注点从教育的规模、数量转到教育质量上,换言之,必须更加关注教育的结果,必须实现从对投入的调控到对产出的调控的转变。产出的核心就是质量保障,而要保障教育的质量,实施监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各级政府对提高教育质量负有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引导、规范、服务民族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是规范教育行为和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有效路径

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体现了国家所倡导的民族教育方针,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提供一个相互比较的平台,因此对各民族地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到强有力的规范作用。同时,民众能够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民族教育质量的基本情况和权威信息,将社会上带有倾向性的甚至是有偏差的社会舆论引导到科学理性的轨道上来。民族教育质量监测通过规范化的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向社会公布民族教育质量情况,这种以科学的教育测量理念和分析方法为基础的监测报告能够客观地呈现民族教育现状,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有助于规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教育行为,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

(四)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是进行民族教育科学决策的需要

在实践中,各级单位对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偏差较大,学术争鸣不断,但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们只能局限在价值判断层面进行理性思辨,缺乏权威的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佐以事实诠释,也没有地区水平的学生学业评价数据库给予佐证。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对现有数据进行科学采集,建立民族教育数据库,并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定量及定性的分析和研究,为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进而提升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能够发现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和学校,借助于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问责机制和评价改进功能,在政府层面,均衡学校教育资源,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和学校的扶持力度;在学校层面,针对教育管理问题进行调整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双管齐下,推动民族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二、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独特性

目前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已在若干个民族地区开展。从2011年新疆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监测至今,已经陆续开展了新疆学前双语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西藏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新疆西藏内高班教育质量监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教育质量监测等工作。在监测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学术争鸣愈加激烈,其中一个争论话题就是,民族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否应该纳入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由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部门进行统一设计和管理。虽然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与全国教育质量监测均属于教育督导与评估范畴,监测技术、监测理念、监测体系、监测流程都存在“共享”的现象。但是,由于民族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育目标均与一般国民教育存在差异性。因此,针对民族教育实施的质量监测工作也相应的具有独特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监测目标、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工具、结果反馈等五个方面。

(一)监测目标兼顾一般教育目标和特殊教育目标

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是为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服务的,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应以促进民族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目的。民族教育目标既包含国民教育的一般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有其特殊目标。民族教育的特殊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到各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也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承担起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1]

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目标不仅旨在全面监测民族教育各阶段学生各学科学业质量、身心发展及其变化情况,也包括对学生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深入考察,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前半部分与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目标相同,后半部分为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所特有。

(二)监测对象为少数民族学生

少数民族教育是指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重要内容、以少数民族语和汉语教学为重要形式,培养受教育者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统一的教育。[1]因此民族教育既包括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进行的教育,如民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也包括在内地省市对民族学生进行的教育,如内地省市举办的新疆内高班、西藏内高班教育。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范畴为所有接受民族教育的学生,包括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在内地省市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历史、地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文化、生理、心理等方面均有其本民族的特点。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应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这些特点。

(三)监测内容不仅限于国家统一课程

国家统一课程,也叫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制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了国家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是教育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共性”。[2][3]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所有学生均有学习国家课程的权利,同时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应达到的国家标准。国家课程是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内容。在这一方面,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与全国教育质量监测内容是一致的。但除此之外,民族教育质量监测还应包含以下内容。

1.双语教育。我国民族教育除了教授国家课程以外,部门民族地区还会进行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有具体的表述:“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4]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在多民族杂居地区,在民族语和国家通用语均为社会交往语言的地区,应在监测中加入双语教育的内容。

2.民族团结教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群众特别是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中提到: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在全国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国家对民族团结教育高度重视,作为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监测工作理应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监测范畴。

此外,在问卷部分,除了考察与一般国民教育相同的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外,民族地区及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因素,如宏观环境中的教育政策因素,学校教育层面的双语师资问题,学生层面的家庭语言环境等,作为影响民族教育质量的因素也应该予以考察。

(四)监测工具编制以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为参照

监测工具的研发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核心环节,教育质量监测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具开发。监测工具包括学科测验工具和影响因素工具两大类。对监测工具质量一般从测验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进行检验。工具开发与质量检验的流程与方法和全国教育质量监测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测验开发工作中,民族教育监测工具还需要特殊考虑几个关键问题。

1.测验编制标准。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而各民族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但总体而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监测工具的编制过程中,应格外注意测验工具编制的标准,以保证测验具有适中的难度和良好的区分度。监测工具是监测目标的具体体现形式,并影响监测目标的实现程度。若为追求地区间比较或统一监测标准而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监测工具和评价标准,势必会在部分民族地区出现“地板效应”,也就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试卷偏难,分数集中在低分段,测验区分度偏低,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就无法实现准确反映整体教育水平的目标。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应充分考虑到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应以所考察学生群体水平为参照,科学制定测验工具及评价标准,以准确获取民族教育水平的最大信息量。

2.监测工具信效度。在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中,无论是学科测验还是问卷都要进行最基本的信度效度检验,这样才能确保工具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5]

在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中,要特别关注可能由语言导致的项目功能偏差的检验。在部分民族地区,汉语水平相对较差,对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来说,在学科监测中使用汉语试卷属于第二语言测验。第二语言测验中,语言因素可以被视为与构念无关的潜在来源,作为载体的题目语言成为导致测验偏差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用非母语进行做答的学生,阅读和作答的熟练程度很可能会干扰他们的表现。已有研究表明,语言复杂性可能会阻碍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这些项目的理解。[6]美国教育研究协会(The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AERA)等颁布的《教育及心理学测试标准》(1999年版)中提到,在测试语言或阅读水平不属于测试目标的测验中,测试使用的语言或篇章对于被测试学生而言应是有效的。[7]在编制工具过程中,可以考虑降低语言文字难度、缩短语句长度、提供释义等方法减少或消除项目偏差问题。[8]

(五)结果反馈更注重县域层面改进与提升

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抽样设计是以准确考察全国或省级学生群体水平为目标,因此在结果反馈时不能提供县级水平的准确评估。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意在通过省、市、县逐级反馈,以重点县或校为突破口,通过改进县级教育水平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反馈工作更深入基层和一线教育教学。

具体来说,监测的抽样设计注重覆盖省(自治区)管辖的所有区县,并加大各县学生样本量,以保证县域级数据的准确性。在结果反馈阶段,教育部相关单位向省(自治区)、市、县级教育部门反馈监测和统测评价结果,并针对重点县或学校进行分析。此后,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针对监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专家提供的对策建议组织实施相关的整改工作。县级教育部门要向所属学校反馈监测结果和改进建议,指导学校制定改进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

综上,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与全国教育质量监测存在明显不同,如果仅在民族地区实施一般国民教育质量监测,虽然监测对象为少数民族学生,但其监测内容、监测目标、监测工具、结果反馈没有考虑民族教育特殊情况,其开展的工作也不能算是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监测。

三、对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思考与展望

(一)正确认识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和作用

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对于地区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地区统一测试,并且基本覆盖本地区所有地市,甚至是所有区县,因此必须明确对于地方而言,监测结果并不用于对某个地区或学校的考核和评价,更不应将监测结果与地区考核挂钩,这样只会让监测成为高利害性考试,导致“考试指挥棒”现象愈演愈烈,不仅无法揭示教育问题,更会让地方的教育工作偏离正常轨道。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应不仅是分数评价,更应通过对影响学生学业相关因素的深度研究,找出教育存在的问题,讨论其原因,并研究相关解决策略。[9]对于民族教育而言,整体水平较低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再对各地区成绩进行评价意义不大,重要的是水平较低背后的原因,要指出制约质量提升的症结,更要给出改进方法,甚至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改革实验。所以,监测组织者和地方实施人员要树立正确监测理念,科学宣传监测工作,认真用好监测结果,从关注考试转向关注过程、关注后续改进,履行以监测促教育发展的使命。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是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在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中,教育部、省教育厅、地市教育局、县区在监测系统中具有不同的职能与定位。教育部相关单位制定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做好整体规划布局。对于地方行政部门而言,负责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后续提升改进,尤其是区县级教育质量监测部门,更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利用监测结果提升教育质量上。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行政部门应协同各级主管单位及专业研究机构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经费分配和使用机制。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案厘清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区与教育部相关行政部门之间的全责分工,减少或消除具体工作中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经费不足等问题。

除行政管理制度以外,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目前我国民族教育质量监测领域的专家甚少,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统筹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一线教师等多方面专业力量,制定专家委员会制度,组建一个能够有效指导民族教育质量监测的专家资源库,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作用。

(三)构建科学的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构建民族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是保障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质量监测的实施依据。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涉及多个概念,如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影响因素等,其中影响因素是结果反馈的重要方面,也是构成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从宏观到微观,大体上可以被划分为六个方面: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政策)因素;学生所处地区和环境的影响因素;学校办学和管理方面的因素;教师和同学的因素;学生家庭方面的因素;学生个体自身的因素。[10]如何借助相关科研机构和专业力量,在充分了解民族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兼顾第二语言学习规律,以及民族和偏远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或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逐步建立起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民族教育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加快培养民族教育质量监测专业人才

教育质量监测是一项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心理、统计测量等专业人员及各学科专家。目前,民族教育领域极其缺乏监测技术人员,一些民族地区负责监测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主要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教研员及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不仅缺乏教育测量与统计的专业背景,人员构成也极不稳定,经常发生变动。因此,应加快培养监测领域人才,组建稳定的监测队伍。首先,组织系统、针对性的培训为民族地区或相关管理部门培养若干名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分析解读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开展报告解读和后续改进工作;其次,选派具有统计或测量专业知识的人员赴民族地区进行短期培训或交流,并在监测工作中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帮助民族地区培养掌握教育质量监测所需关键方法与技术的人才;再次,招聘专业人才以弥补专职人员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最后,各级单位应尽量固定监测岗位人员,减少调动导致的队伍不稳定情况,以免影响监测工作的衔接和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立鹏,李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1):5-13.

[2]宋时春.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8(12):13-15.

[3]钟启泉,崔允廓.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5.

[4]万明钢,刘海健.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2,33(8):81—87.

[5]周家荣.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基本框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4(1):11—15.

[6]Abedi J &. Lord C. The language factor in mathematics tests[J].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2001,14:219-234.

[7]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National Council on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M].Washington, D C: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99:81.

[8]Sireci S G, Faulkner-Bond M. Promoting validity in the assessment of English learners [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15,39(1):215-252.

[9]李凌艳,任晓琼,江照富.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37—41.

[10]吴瑞林,王莉,朝格巴依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测量[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178—183.

O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lity Monitoring of Minority Education

REN Yu-dan, WEI Xiao-man

Abstract:The minority educational quality monitoring has its own uniquenes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quality monitoring of the basic education,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the objectives, the subjects, the contents, the tools, and the feedback. In the process of the quality monitoring, it is necessary to lead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staff to gain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purpose and role of quality monitoring, to enh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 working mechanism, to build a scientific n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and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of minority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Key words:minority education; qualit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责任编辑: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