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纲领文件,为我们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未来图景。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提升的短板和难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对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应结合自身教育实际,走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教育内生发展之路。
一、内生发展是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趋向
教育现代化是面向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教育发展优质、公平的现代化。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已具备扎实的现实基础。有学者将70年来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成就归纳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逐步优化、双语教育稳步推进、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深化等方面[1]。虽然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依然滞后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是在教育发展水平非常低的基础上起步的后发型教育现代化,受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
民族地区后发型教育现代化面临教育基础薄弱的现实难题,需要政府主体作为主导力量推进。但仅靠政府主体难以解决民族地区后发型教育现代化长期存在的两大矛盾:一是发展环境上始终面临受制于地方社会发展水平,而发展目标又游离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外;二是发展内容内嵌于不同民族文化环境,而发展方式又在民族文化传统断裂与整合之间徘徊。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代化不是单向性或固定模式的,既无法只依靠外力帮扶完成,也无同质性模式可学,要求我们必须从教育内生发展视角,赋予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以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时代内涵。
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是以培育民族地区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为切入点的现代化发展理念,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激发民族地区内生潜力”,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要满足民族地区多元化、个性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必须依靠民族地区自身教育发展能力提升的内生路径,这也是回答如何加快民族教育发展,以及评价民族教育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一环,是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趋向。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的内涵包括发展目的、实践主体、核心措施等三个方面[2]。从发展图景来看,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要体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现代化目标,需与中国教育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同构。中国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政策重心正从均等化范型向多样化范型转移[3],因此,无论目标所指向的对象、内容、方式,均要落脚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自身,则需要以教育内生发展路径推进来实现。
二、现代性是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的时代之维
从现代性角度看,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体现出现代教育共性特征。这个现代教育体系框架依然是基于个体与社会两者展开,即通过教育现代化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奠定基础。
第一是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应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发展需要。2020年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后,民族地区依然将面临加快融入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任务。教育因其基础性、先导性、长期性的特征,在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中能起到引领作用。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最为关键的是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如何通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破解民族地区教育服务地方能力不足、针对性不强难题,应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机制构建重点议题。第二是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应顺应教育发展现代化的趋势潮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规范包含了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这对民族地区加快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既要考虑先进教育理念和宏观顶层教育制度设计,还要考虑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内容,更要考虑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给民族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彻底改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现实困境。第三是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应满足人民群众现代化的教育诉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核心议题是办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又正是人民群众现代化的教育诉求,现代化教育所具有的人本性、民主性特征也反映了对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偏好。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就是要提供多样化、充分性的教育资源,构建更具个性、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三、民族性是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的特色之维
从民族性角度看,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体现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色需要,这个需要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区域性、民族性、多样性诸多特征影响的结果。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就是要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之路。这需要我们结合民族地区教育实际,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地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基本要义的理解。
民族性的关键问题是文化认同,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在教育内容上的特色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资源,更是民族地区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因此,以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必须吐故纳新,通过教育现代化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构筑具有高度文化认同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方面,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的路向必须破除民族文化片面化、物质化、单向性的狭隘观念,树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代化民族文化观念。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新的时代意义,是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文化基础。民族文化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各民族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使得民族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我们要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方式,不断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最终使民族文化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基石。
四、现代性与民族性深度融合: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推进路径
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是具有现代性与民族性特征的教育现代化。正如有学者所言,民族性与现代性在教育领域有序碰撞和深度融合产生了民族教育现代化[4]。现代性和民族性不仅不能割裂开来看待,更要思考深度融合路径,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目标的最终实现。
首先,要树立现代性与民族性深度融合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理念。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无法规避现代性问题,也不可能抛弃民族性需要,现代性与民族性深度融合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理念就是要看到民族教育发展的对象开放性、内容多样性、方式平等性、机制协同性等现代民族教育特征,树立全新的教育内生发展理念。
其次,要构建现代性与民族性深度融合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平台。实践表明,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是民族地区单方面的利益需要,是和其他地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路径选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共建共享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克服先天环境不利,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但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要突破数字鸿沟,不能被动迎合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需要。还需要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信息技术方向。
第三,要把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现代化作为突破口,发挥现代性与民族性深度融合的民族教育示范作用。学校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培养现代化,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现代化涉及两个基本问题,既要致力于构建纵向衔接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要致力于构建横向交互的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沟通桥梁,促使以学校教育为示范的民族地区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最后,要以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目标,解决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现代性与民族性深度融合的可持续难题。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更加凸显民族地区自身的教育发展基础和能力。其中,教育自我发展能力比教育发展基础更为关键。针对民族地区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发展意识不够的现状,需要从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治理现代化入手,实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再到“我能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孙杰远,韩小凡.70年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J].民族教育研究,2019(6):514.
[2]李祥,刘莉.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18126.
[3]杨九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双重结构及政策重心转移[J].教育研究,2018(11):4249.
[4]汤书波.教育现代化2035:民族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路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4):5667.
责任编辑:程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