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以拉萨市等六个示范区为例
作者:洪盛志 孙明福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新形势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构建和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战场、主阵地、排头兵。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情感基础、动力源泉和最终目标。基于拉萨市等六个示范区的调查,认为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应以文化认同为目标,重点围绕中华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和制度建设,增进文化认同教育的情感,奠定文化认同教育的基础,强化文化认同教育的机制。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文化认同;民族关系

文化是民族形成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是民族心理最核心、最深沉的部分[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认同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情感基础、动力源泉和最终目标。文化上的涵化整合[2]是促进民族间成功交往与和谐相处的最佳策略,更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最终目标。

本文基于文化认同的视角,通过对拉萨市等六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的调查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的建设及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包括示范州(地、市、盟)、示范县(旗、市、区)、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3]。2013年9月,国家民委确定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13个州(地、市、盟)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地、市、盟)”试点。截止2016年底,经过三年的努力,13个示范区已完成试点工作并命名。从2017年起,示范州(地、市、盟)创建从试点转为全面推进阶段。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既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4],也是开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的重要举措。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战场、主阵地、排头兵。示范区建设是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安宁祥和的重大举措。

六个示范州(地、市、盟)创建活动中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为梳理分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地、市、盟)试点地区的文化认同情况,课题组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铜仁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六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调查研究。

根据六地创建工作经验设计问卷,主要从认知、情感、接纳、评价四个维度,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华文化的认知、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对民族知识与民族交往的认知等开展调查分析。

课题组对六地实施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559份,实际回收问卷559份,回收率为100%,有效样本557个,数据用SPSS19.0处理。调查对象基本涵盖了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访者。调查的样本构成:延边州100人,铜仁市100人,兴安盟100人,拉萨市100人,大理州52人,恩施州107人。调查对象原则上按照地市级直属单位30%的比例、县城直属单位20%的比例,乡镇、街道直属单位30%的比例,村屯、社区20%的比例抽取。

(一)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个认同”认知方面。89.6%的受访者都表示了解或很了解“五个认同”,但在延边州、拉萨市、铜仁市、兴安盟四个地区中,有1人表示“不清楚”,有57人表示“了解一点”;99.8%的受访者表示很赞同或赞同“五个认同”,仅有一名受访者表示“不一定赞同”。六地98%以上的受访者都非常认同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华文化认知方面。六地超过96%的受访者完全赞同“56个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但大理州、兴安盟、铜仁市、恩施州、延边州分别有7.69%、5%、3%、1.87%的受访者表示“部分赞同”;仅有4人认为目前保留或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本没有意义”或“没意义”,文化程度影响不大;恩施州有8.41%的受访者对当地开展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措施力度表示“一般”;大理州、恩施州分别有3.85%、9.35%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开展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效果一般;拉萨市、延边州、铜仁市和兴安盟四个地区76.5%、1%、20.75%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传统节日”、“更喜欢洋节”、“都喜欢传统节日或洋节”。

(二)对爱国主义、民族政策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认知。

1.爱国主义认知方面。六地几乎全部的受访者都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很自豪或自豪,只有两名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受访者表示不自豪或很不自豪;六地几乎全部的受访者表示听到国歌或看到国旗升起时会为之激动,只有恩施州和延边州存在着“不一定”或“很不赞同”的极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受访者会选择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只有兴安盟存在极少数受访者认为“爱国放在心里就好”。

2.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认知方面。99.82%的受访者表示很赞同或赞同“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基石”,只有0.18%的受访者表示不太赞同;30.56%、56.06%、11.87%、1.51%的受访者分别表示非常了解、基本了解、了解一点、不了解“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28.53%、56.82%、13.89%、0.76%的受访者分别表示非常了解、基本了解、了解一点、不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70.75%、29%的受访者分别很赞同、赞同“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仅有0.25%的受访者表示“不太赞同”。

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认知方面。在回答“您最愿意选择哪种民族成分的人作为朋友”时,92.19%、5.2%、1.49%、1.12%受访者分别表示“随便什么民族都可以”、“最好是本民族”、“最好是其他民族”、“没有想过”;大部分示范地区99%以上受访者对“三个离不开”表示很赞同或赞同,但是仍有3个初中以下学历受访者表示“不太赞同”;如表2-1所示,选择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风俗习惯、心理情感、没有障碍、其他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40%、11.1%、18.8%、2.5%、30.9%、5.6%,认为“没有障碍”的占比较高。语言文化、生活风俗习惯是各民族群众交流沟通的重要因素。

表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六个示范州(地、市、盟)创建活动实践分析

六地坚持把繁荣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引导各民族加强文化交融与创新,以文化资源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同与统一。通过打造民族歌舞剧、特色建筑、特色饮食、特色服饰等,全方位、多层面展示了民族风情。通过大力传承民族文化,对各族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提升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增强主动参与创建工作的行动自觉。六地创建活动中文化认同教育工作的特色、亮点突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巩固各族人民生命线的核心要义。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团结的前提。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民群众都能自觉抵制“三股势力”、赞同“三个离不开”。但是,仍有3名初中及以下学历者表示不太赞同“三个离不开”;除拉萨外,其他五个地区共有25人表示不太赞同或不赞同“我国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是‘三股势力’”。其中,来自农村和乡镇地区的比例较高;有9人表示“本民族与别的民族群众发生矛盾而情况又难定”会“支持本民族”或“倾向本民族”,这里面有政府工作人员和教师;有4.3%的受访者不太赞同甚至不赞同“搞分裂对哪个民族都不好”这一说法;极个别受访者还不太赞同“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还略显不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还要进一步加强。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兴盛发达的希望。六地有10人(其中7人来自农村和乡镇)对“56个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表示“部分赞成”;六地受访者对于其他民族习俗及宗教的看法主体上是尊重的。但是,有3名受访者表示“不理解”;民族文化品牌和民族团结进步景点的建设还存在着不足,调查显示:拉萨市、铜仁市、兴安盟、延边州四地受访者对本地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平均知晓率为88.2%、70.1%、70.2%、72.4%;拉萨市、铜仁市、兴安盟、延边州四地受访者对本地富有民族团结进步内涵的景点平均知晓率为78.8%、70.1%、59.6%、70.8%;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受访者对当地开展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措施和效果表示“一般”。从调查结果来看,六地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还凸显不够,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力还需要提升。

(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创新。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需要运用大众化、人文化、生活化的方式,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引导人民群众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但调查显示,多名中共党员、政府工作人员和群众对“五个认同”只了解一点点;不少受访者对“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还不够了解甚至不了解;少数基层群众甚至党员仍然不清楚当地正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个体户和工人阶层中的宣传力度或推动力度还不够。以上数据说明,有些地方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比较缺乏,知晓率和认同度还不够,创建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也不够丰富,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工作思路。

基于文化认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建设推进对策

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和价值观领域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创建工作必须坚守好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共识这块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弘扬同宗同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渊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根据六地创建活动文化认同调查分析及实践分析,我们认为示范区建设应该以文化认同为目标,重点抓好中华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制度建设等三项工作。

(一)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增进文化认同教育的情感。

1.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共同体意识。调查显示,六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足,民族团结教育有待加强。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示范区建设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找准结合点,把各地区管理任务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合起来,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内容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精准脱贫帮扶、群众交流互动等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的学习教育,重点开展“五个认同”教育,使广大群众知党恩、感党恩,积极引导各民族树立伟大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意识。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积极营造宽松、宽容和宽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三个离不开”作为共同的思想认识,努力使各民族的发展差异甚至文化差异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凝聚全党和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文化认同与自信的核心要义就是增进和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调查显示,延边州、拉萨市、铜仁市和兴安盟四个地区表示“更喜欢传统节日”的11名受访者刚刚超过76%。示范区建设工作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深度挖掘、大力宣传推广“最美家庭”、“最美教师”、“最美乡贤”、“民族团结好邻里”、“民族团结好班级”等凡人善举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内涵,推动“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再到“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并且注重从行为引导到法制规范,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引导各族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深化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凝聚文化共识。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离开了中华文化也就谈不到中华民族。创建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的认同,引导人民群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首先,强化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命运共同体[5]。本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对国家、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共同发展的认同为核心,积极营造各民族平等的社会氛围,将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命运共同体作为重要内容与民风民俗、地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注重从精神方面培养,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命运共同体;其次,创新文化教育载体和形式,注重各民族群众文化交流互动。坚持一手抓领导干部带头,一手抓青少年基础,广泛开展“民俗同尊、语言互学”和“各民族一堂课、各民族一家亲”等特色活动,使“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成为普遍的生活场景,在融合中形成共同的饮食文化、体育文化和娱乐文化。

(二)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奠定文化认同教育的基础。

1.整合运用好中华文化宣传阵地。六地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传播途径和方法欠缺、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造成六地的文化认同宣传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拉萨市只有15%的受访者知道该市开展了“五比五争评比命名”创建活动、铜仁市只有68%的受访者知道该市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征文”创建活动、兴安盟的只有68%的受访者知道该盟开展了“四项主题活动”创建活动、延边州的只有70%的受访者知道该州开展了“爱民固边活动”创建活动。因此,示范区文化认同建设工作必须要整合运用好中华文化宣传阵地,创新宣传载体和途径,提升传播效果。第一,邀请各级媒体对中华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宣传,编发新闻、图片和视频,加大媒体文化宣传力度,做到人人知晓;第二,在街头小巷悬挂标语、发放民族知识通俗读本、张贴海报等,在学校、社区、园区、乡村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有重点、分层次地宣传,做到户户参与;第三,注重宣传受众对象顺序安排。首先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宣传,再深入基层群众,形成一股自上而下的学习与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氛围;第四,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积极倡导各族群众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主动移风易俗,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感恩、文明、科学的现代理念,努力引导各族群众学习领会运用好“五把钥匙”[6]

2.发挥利用好各类教育阵地。教育是认同的基础。调查显示,部分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对“五个认同”等还不是很了解,对民族知识了解也不够。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必须要发挥利用好各类教育阵地,创新教育载体和途径,提升教育效果。首先,要加强在基础教育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孩子从小热爱中华民族文化。推广双语教学和各民族互学语言,让各族学生在互学语言的过程中增进对彼此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进一步推进民汉学生合校、合班、合宿等,创造条件让各族青少年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其次,要把民族团结知识纳入到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再次,要加强社区居民和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职业技能竞赛、民族政策和普法教育等,积极培育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快乐和谐地为城市建设服务。第四,要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开设民族团结课程,提高干部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并且要提高他们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

3.扶持培育好公共生活文化阵地。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推动形成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群众公共生活文化可以很好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生活环境。因此,示范区文化认同建设工作必须要扶持培育好公共生活文化阵地,以城乡社区、网络社区、功能社区为着力点,拓宽各族群众互动交流平台,消除各种阻碍交往交流的壁垒。首先,要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文化阵地建设整体规划,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力度,建立城市、乡镇和村级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其次,要构建文化交流交融机制。结合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利用艺术团、联谊会、美食节、民族团结协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同吃、同住、共度佳节等多种模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展演活动,让各族群众“共庆一个节日、共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共讲一个故事、共品民族美食、共学民族语言”,使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营造共居共学共享共乐共融的和谐氛围。再次,健全村规民约和行业规范监督体系。立破结合,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营造尊重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社会氛围。开展表彰奖励各民族联合创业、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等方面典型,倡导和建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三)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强化文化认同教育的机制。

1.创新创建活动载体。在国家民委部署创建活动“六进”的基础上,创新载体开展创建。以进机关重点推动资金项目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以进社区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以进乡镇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以进学校促进青少年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以进寺庙推动规范宗教活动场所事务的管理;以进新经济社会组织和新群体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2.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建设。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创建地区要认真研究如何提升民族工作法制化水平,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城市和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有效实施网格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制能力建设。此外,还要健全省(自治区)、州(地、市、盟)、县(旗、市、区)、乡(镇、街道)四级同步监测监管民族关系和联动响应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形势研判,及时预防和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

3.健全总结推广机制。认真将延边州深化“双语”教育改革及“两个民族一堂课、两个民族一家亲”等特色活动、大理州注重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有机结合、铜仁市实施“山村幼儿园建设行动计划”、恩施州积极服务民贸企业来引导民贸民品企业培育民族团结的企业文化、拉萨市深入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等好的做法和措施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做法。

4.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既要有从上而下的督促检查机制,确保文化认同教育的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又要有各个地区创建工作的自我检查落实机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质量进行有效评估。

参考文献:

[1]王霞.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与边疆文化安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5).

[2]常永才,John W. Berry.从文化认同视角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J].民族教育研究,2010(6).

[3]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地、市、盟)相关事项的通知[EB/OL].[2017-01-12].http://www.seac.gov.cn/art/2017/1/22/art_7192_274550.html.

[4]刘延东.大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7-06-26(4).

[5]刘立军.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N].中国民族报,2014-10-24(1).

[6]孙秀玲,马丽.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对策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16(5).

责任编辑:龚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