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与基本经验——基于党的重要政策文献的分析
作者:夏旭彦 王延隆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

摘要:研究建党百年来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可以通过党的重要决议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作出的决策、报告、决议、规划、纲要等文献进行分析。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理论发展的体现。总结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可分为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干部(1921-1948年)、民族教育制度化开始形成(1949-1978年)、建立健全民族教育政策制度体系(1979-2011年)、系统全面推动民族教育繁荣发展(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民族教育政策随着这四个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的不同,展现出服务于民族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服务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特征。回顾百年来民族教育发展历程,我国民族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从中可以获得的经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与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建党百年;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文献分析

一、研究缘起

在我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始终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处理民族问题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背景下,积极应对民族教育具体问题的结果,归根结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论包含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这一理论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情相结合,考虑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关注少数民族自身特点。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民族教育始终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百年来,民族教育的开展为我国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关于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成果颇丰。有以阶段政策分析为主的成果,李祥、王路路、陈凤以教育部1987-2018年《工作要点》为文本,选取有关民族教育的相关政策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脉络是着力外力帮扶向注重内生发展能力培育演进,形成了“追赶”(1987-2001年)、“跨越”(2002-2013年)、内生力培育(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1]政策的制定与演进方面也有许多成果,徐书业、郭裕湘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作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演进,发现制度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的产生和发展,“回报递增”效应导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出现强烈的路径依赖,而外界重大政治经济原因导致的关键节点促使了政策改进。[2]也有学者从本质上研究了政策的生成,欧阳常青基于关系论的视角,研究了民族教育政策的生成,认为民族教育政策中的各要素都体现了关系的要义,其本身也是一个关系者,而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既是对政策生成者和政策对象所期待的关系的尊重、承认、认同与强化,同时可以生成新的政策。[3]党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政治方向和执政理念,但目前学术界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政策的文献较少。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民族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民族地区建设输入了人才资源,也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软实力。基于此,本文主要采取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1921年至今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及其他相关会议的宣言、决议、报告、领导人讲话等文献,结合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梳理与分析。通过对党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系统梳理,为理解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发展提供思路。

二、建党百年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与特征

民族教育是民族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我国民族教育工作始终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来展开,中国共产党的前进方向就是民族教育的发展走向。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完善并形成体系的过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解放是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人民中争取到群众力量,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过程中科学认识民族问题,为今后民族教育问题的处理积累经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民族教育问题开始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一阶段的民族教育工作主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后,教育领域也开启了深刻的变革,民族教育政策兼顾了干部培养、教师待遇和教育公平等多个方面,为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好服务。进入新时代,党统筹兼顾,致力于解决新问题,而民族教育也在党的领导下稳步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助力。

(一)服务于民族解放: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干部(1921-1948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相连。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正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艰难困境,积贫积弱,各种主义、思潮都为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做了积极尝试,最终马列主义为之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的民族教育主要表现为精英教育,通过团结、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来宣传革命,呼吁全民族共同抗战是这一时期的主题。

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党关于少数民族的政策集中在团结协作、共同对抗敌对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二大宣言中就指出“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4]党审时度势,尊重并保障了边疆人民的自主权益,这也为后期中国革命的推进积蓄了力量。在一系列民族政策的推行下,党逐渐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任。1926年,《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解放苗瑶决议案》提出“开办苗瑶简单学校”,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关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表述。[5]这也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就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注,为民族教育后期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胆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少数民族干部更了解民族地区的情况,培养自己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也是这一时期民族教育的重点。在这一时期,党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委托中央临时政府特别注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共和国或自治区域内的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程度的提高与当地干部的培养与提拔,以消灭民族间的仇视与成见。”[6]这足以说明少数民族干部在团结各民族力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讲到“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并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军队”,[7]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由“自决”向“自治”逐渐转变,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做了铺垫。194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内蒙古军政大学,培养了三千多名军官和地方干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自治区政权建设作出杰出贡献。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少数民族干部在民主革命和管理民族地区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这一阶段对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关注相对较少,具体的民族教育政策不多,但没有这一时期对民族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后续系统的民族教育工作将难以开展。正是因为党在这一时期意识到了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也是一项重大任务,才有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

(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教育制度化开始形成(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始了国家建设的新阶段,也给民族地区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民族教育发展开始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认识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之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这一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族工作服务于国家初期建设(见表1)。

表1 1949-1978年涉及民族教育政策的部分文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稳定,关于少数民族的各类问题开始受到关注。1949年,中央民委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文教司,专门处理民族教育相关事务。1952年,政务院《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又要求在教育行政部门内设置民族教育工作机构。不断细化的机构推动着民族教育科学化,一系列民族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使民族教育逐渐进入法制化、规范化阶段。1950年,毛泽东指出“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团结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8]随后,政务院批准并颁布实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教育法律性文件,要求各地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1年,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围绕民族教育提出了八项任务方针。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在修改通过的党章中明确提到“努力培养少数民族的干部,促进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完全平等,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友爱关系”[9]。民族干部的质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发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党始终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提升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同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经费问题的指示》,对民族教育的经费问题作出详细规定,不仅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倡导的多元化更是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在“文化大革命”其间,民族教育发展被迫中断。直至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对符合要求的少数民族考生放宽了政策,一些少数民族考生重获机会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总体来说,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后,国家对民族教育进行了科学的探索,将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推动民族教育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通过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输送人力资源。

(三)服务改革开放:建立健全民族教育政策制度体系(1979-2011年)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维激发了社会的活力,重视教育和人才工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被迫中断的民族教育重新获得发展活力。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如何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成为当务之急。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薄弱等历史遗留问题,党和国家实施政策调控,及时出台了举办民族班、对口帮扶、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政策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时期的政策相较于前两个阶段更加具体化、全面化,围绕经济建设,实行教育改革,积极培养各民族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见表2)。

表2 1979—2011年涉及民族教育政策的部分文件

改革开放后,民族教育逐渐恢复自身活力,开始稳定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党认识到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适龄儿童的教育得不到保障。在《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适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10]在法律的保障之下,少数民族儿童都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人口素质得以从根本上提高。恢复高考也推动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考生同样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与机会。随着《关于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试办民族班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高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不断攀高。按照当时“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毕业生分配原则,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阻碍着民族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恢复活力,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1980年,国家民委、教育部颁布《关于从民族地区补助费中适当安排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建议》,决定设立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同年10月下发《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了少数民族地区情况的特殊性,需要较多的民族教育发展经费。民族教育的发展必然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民族教育专项补助便是对症下药。20世纪80年代末,稳定国内发展,保持我国少数民族事业的良好势头是党的关注点。民族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在90年代持续发展,国家教委出台《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少数民族贫困县与发达省、市结对帮扶,缓解了师资薄弱、教育落后的问题。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从教育和民族工作两个层面强调了民族教育的重要性,是后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教育领域也开始了改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成为题中之义,一方面,为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求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进行对口支援。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区域间教育水平差异的缺陷,协调了区域发展。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根据‘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确定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措施”,这为新世纪民族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正式实施,这一创新举措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开辟了新渠道,直接为西部培养、输送了大量少数民族高学历专业人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技术革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远程对口支援也成为一种新的支持模式。

在这一阶段,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不断健全、完善,覆盖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问题,民族教育政策既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又不断推陈出新,实行改革,避免出现新的问题。这些政策在宏观上实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统筹兼顾,具体操作中又直接克服了发展中的难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服务,助力中华民族富起来。

(四)实现中国梦:系统全面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繁荣(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教育日渐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然成为全民族的梦想。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下,基础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国家更加重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更需要从系统观和全局观出发,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推动民族教育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召唤下,多项民族教育政策相继出台,尤其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更加偏向于供给性和环境性,注重发挥民族地区当地优势,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见表3)。

表3 2012年至今涉及民族教育政策的部分文件

从系统观念出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国家统筹兼顾,民族教育正朝着科学有序、制度健全的方向发展。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通过跨区域调配教育资源、降低少数民族学生入学门槛等措施,努力促进教育公平。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办好内地民族班、实施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增加民族地区学生上大学机会等方面对推动民族教育发展作出指示。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强调主要以中学教师为主、以理科教师为主,精准助力当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该计划为新时代边疆长治久安、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同年,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生源质量的提高,“少民计划”考生在录取后可以直接进入录取学校进行学习,人才培养效率提高。2018年,高校可以自主培养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本科教育进一步融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前适应大学生活,衔接好预科教育和本科教育。2020年初,教育部出台政策要求培训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此提升少数民族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普通话教学能力,助力脱贫攻坚。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更具体、全面,兼顾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方面面,民族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全面做好协调工作,呼吁发达地区积极帮助暂时落后的民族地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每个民族的发展和每个地区的繁荣,民族教育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民族教育政策更加系统化,更能激发民族地区的发展活力,国家鼓励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同时也引入外力帮助其壮大,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让中华民族强起来。

三、建党百年民族教育政策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发展并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理论。结合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尊重民族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努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回顾百年来民族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发展经验,推动民族教育进一步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定海神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11]我国有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各民族团结奋战的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凝聚,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下民族教育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新时代民族教育的繁荣发展更是民族团结的现实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教育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公民民族团结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对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识形态审查机制,重点把握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环节,全面推进民族教育。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民族团结为民族教育的进步发展提供了基石。这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中的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教育发展成果的真实写照。

(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干部是民族教育的重要使命

党在成立之初就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早期共产党人十分重视让少数民族干部解决少数民族问题,这是党对民族问题的深谋远虑。在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党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在具体培养政策上,除加强领导能力提升外,还结合其专业技能,为其匹配合适的岗位,发挥个人专长。在高学历人才培养方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为少数民族培养了各类稀缺的干部,毕业生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功不可没。学成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回到民族地区,投身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良性循环。在追求教育公平的环境下,“少民计划”政策通过补偿性照顾实现了教育公平,民族地区很多行业的人才需求得以满足,是党和政府结合社会环境,改革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模式的创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民族地区展现出新面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离不开少数民族干部的努力。这需要民族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干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结合少数民族实际与特点发展民族教育是正确之道

党在成立初期便意识到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养,推动民族工作开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百废待兴,民族教育刚刚起步,民族教育政策是总体的、宏观的。改革开放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民族教育政策不断丰富发展,兼顾各个阶段的教育发展,致力于解决民族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具体问题。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自身的优势逐渐凸显,国家及时调整政策方向,由政策输出转向政策补给,通过挖掘民族地区资源,鼓励民族地区依靠自身优势推动教育发展,办好特色民族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中国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民族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证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造就的,这是处理民族教育问题的现实基础。只有立足民族地区实际,遵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律,扎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才能实现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根基,这就决定了在发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少数民族的实际和特点,探寻合适的道路和办法。在民族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和民族特点,及时对新阶段的民族教育政策做出调整。

(四)民族教育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发展民族教育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事业,也是涉及许多部门和领域的事业。要坚持从系统观整体把握和推进民族教育,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协同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2]。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的集体记忆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文化认同教育让少数民族了解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才会进入上行通道,被进一步共享、重塑,最终达成社会成员对中华文化的普遍认同。要通过民族教育建构好集体记忆,在对本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对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实现两种认同的融合协调离不开民族教育。要认真落实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普通话与规范汉字,这是增强国家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则是我国语言文字体系中的特色,是无形的文化瑰宝,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与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四、结论

基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党的重要文献分析,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历经摸索,逐步形成系统化的整体制度框架。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带领人民争取国家独立解放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团结少数民族人民,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教育工作方面的最初探索,为民族教育后续发展做了理论与实践的准备。进入新时代,我国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族教育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回顾百年来民族教育发展历程,我国民族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为国家建设改革和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了大量人才。实践证明,结合少数民族实际与特点发展民族教育是正确之道,民族教育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未来,民族教育工作应朝向系统化方向发展,继续服务于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祥,王路路,陈凤.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的脉络、特征与展望——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9(1).

[2]徐书业,郭裕湘.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演变的制度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1).

[3]欧阳常青.民族教育政策生成研究:基于关系论的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78.

[5]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人民的解放斗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38.

[6]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人民的解放斗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83.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4.

[8]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手册[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1178.

[9]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0/65452/6412169.html.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法律法规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B/OL].http://search.chinalaw.gov.cn/law/searchTitleDetail?LawID=332892&Query=%E4%B9%89%E5%8A%A1%E6%95%99%E8%82%B2%E6%B3%95&IsExact=.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0.

[12]中国政府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00Years’Developmental Features and Basic Experiences of the Ethnic Education Policiessince Founding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Base on the Analysis of CPC’s Important Policy Documents

XIA Xu-yan, WANG Yan-long

Abstract: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the CPC’s ethnic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past century, we can sort out the important decisions of CPC and the decisions, reports, resolutions, plans, outlines, etc. made by the Central Ethnic Work Conference in the past 100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thnic education policy is fundamentally a manifes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ethnic education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polici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uniting and educating ethnic cadres(1921-1948), the beginning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thnic education(1949-1978), and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ethnic education policy system(1979-2011), systematical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ethnic education(since2012uptopresent). In the four stages, as the main tasks and goals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re different,the ethnic education policies show different development features. It is embodied in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serving the national liberation,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serving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Reflecting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in the past 100 years, Chinese ethnic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vigorousl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The experience we can gain from this is to uphold the leadership of CPC, train ethnic cadres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bine the actual condition sand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groups, and enforc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100years since founding of CPC; ethnic education policies; ethnic education; document analysis

责任编辑:热孜万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