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作者:龙红芝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摘要:2010年以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在新发展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须结合地区实际,把着力点放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上,重点解决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幼儿园师资紧缺、幼儿园课程不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紧迫、幼小衔接的特殊性以及教育科学研究不充足等问题,以此有效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推进策略

2010年以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类教育资源的发展速度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教育资源量从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反超,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此后,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作为主要发展目标,这些部署和要求为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基于以上,本研究总结了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十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在新发展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须结合本地区实际,从量的发展转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的策略。

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0年以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迅猛发展,资源增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见表1)。

幼儿园数量的增加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园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西藏自治区和贵州省。西藏自治区的幼儿园从仅有的119所增加到2014所,增长了1592.44%;贵州省的幼儿园从2193所增加到10685所,增长了387.23%。与幼儿园数量增长率一致,西部民族地区在园幼儿数也随之增加,其中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在园幼儿数量增长最快,分别增长了505.56%、162.44%和140.85%。

专业教师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的师资增量均很高,其中西藏自治区、贵州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增长率尤其高,分别为540.00%、521.23%和428.06%。

教育经费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基础物质保障。西部民族地区各省份的总增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藏自治区、贵州省和甘肃省的增量最大,分别为2260.75%、1822.78%和816.51%。

三年毛入园率是普及学前教育的核心指标。根据2018年的数据,除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以外,其他西部民族各省区的三年毛入园率均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增长量最高的是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云南省,分别为217.96%、131.85%和112.90%。

表1 2010年-2019年西部民族地区十省区学前教育发展数据

总体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各项教育资源从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到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功实现了反超,资源总量基本满足民族地区幼儿入园需求,基本实现了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

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十年间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普及普惠的发展方向、责任清晰的管理体制、全面多维的政策支持、精准扶助的资源配置、行动计划的强力推动。

首先,普及普惠的发展导向清晰确立。“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基调可以凝练为普及、普惠、优先、补偿。早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基本普及目标和普惠性质,明确了普及的重点和难点是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普惠性明确了学前教育的服务形式与本质要求,意味着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适龄儿童都有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越贫困的地区越要坚持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为此,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实行优先性和补偿性发展。优先性与补偿性的明确提出,为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系统发展积聚了强大社会共识和发展力量。

其次,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有效理顺。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理顺主要体现在“三个为主”模式,即“以政府为主统筹、以县为主管理、以公办园为主”。以政府为主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是近十年全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则是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显著特性。公办园是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绝对主体,尤其是农牧区,几乎是清一色的政府公办幼儿园。“三个为主”管办模式有效落实了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推动了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再次,全面多维政策的有力保障。2010年以来,国家一系列重磅文件接连出台,对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西部民族地区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和特殊因素,量身定制的地方性学前教育政策,更专注于满足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特殊需求。十年来,国家的学前教育政策具有数量多、密度大、全面性、针对性的特点。[1]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具有专门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双保障、国家政策和地方性政策合力推动的特点。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政策,通过实施“一村一幼”和免费教育,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在新疆南疆四地州、西藏、四川省的甘孜州以及云南省的迪庆州、怒江州等民族地区,通过当地实施免费政策实现了学前教育的普及。

最后,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得到精准扶助。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仅靠其自身力量短时期内很难实现区域内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国家实施了以财政资金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占比高且不断提升;以中央专项经费倾斜扶持政策,确保中央财政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机制,实现了发达地区和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经费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的均衡甚或反超;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助体系逐步完善,为西部民族地区顺利实现“幼有所育”增添了一道“防护网”。

此外,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及也受益于行动计划的强力推动。2010年起,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和逐年落实的建设任务,形成了各负其责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了督促检查和问责机制,使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工作抓手和推进机制。

二、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区域内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非常突出,教育质量差距明显。其一是资源配置不均衡。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分布带有强烈的城乡不均衡特点,资源总是优先供给人口密集的城市,优先供给能快速提高普及率的地区。人口密集的城区幼儿园在资源数量和资源品质方面均远高于农村幼儿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差距更大。其二是政策保障不均衡。近十年,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重心在普及,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性政策,更多着力于学前教育资源数量的发展。概览西部民族地区制定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发现其发展目标多聚焦于数量化目标,相对忽视质量提升的内涵式目标,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困境较多。其三是经费投入不均衡。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经费投入的起点低,以及教师等各类资源的迅猛增加,生均经费还是普遍较低,且呈现不稳定性(见图1),经费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学前教育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其四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新问题突出。幼儿园布局规划不合理,乡镇中心幼儿园普遍存在规模偏大、班额超标、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部分乡镇中心幼儿园管理辐射半径大,所辖乡村幼儿园数量过多,导致管理与专业指导的困境;按照户籍人口建设的村级幼儿园存在“有人无园可上”和“有园无人去上”的现象。

图1 2010-2018年全国和西部民族地区十省区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元)

(二)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幼儿园教师缺口严重是全国的共性问题,2020年全国保教人员缺口达190万。[2]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缺口更大,且存在四个方面亟待解决的特殊问题。首要问题是工作环境差,不能吸引、留住优质师资。西部民族地区自身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边远农牧区,生活、工作条件艰苦,缺乏吸引优质师资的生活环境和优惠政策,而现有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工作满意度低而导致的师资不稳定和流失,加剧了优质师资的数量不足。其次是教师编制不足,结构不合理。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稳定的编制对于从业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事实上,相对于其他学段,幼儿园教师的编制紧缺,师幼比大,一名教师独立包班、包园现象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园屡见不鲜;幼儿园教师结构不合理还突出表现在保育员和保健医配备严重不足。以西藏为例,2019年有幼儿园2014所,保育员仅有401名,保健医仅有29名;以青海省为例,2019年有幼儿园1816所,保健医仅有226名。幼儿园教师紧缺且教职工结构的不合理与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宜,更是违背了幼儿园以个性化活动为主的专业特性,极有可能成为“小学化”的温床。第三是双语教师缺少、两种语言教师配备不足。国内外经验均表明,幼小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最好的师资是双语教师或一个班级同时配备精通两种语言的教师。[3]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现实困境是双语教师短时期内不可能配齐,以四川阿坝州为例,2018年幼儿园需要600余名双语教师,而当地的阿坝师专和马尔康师范学校联办的学前教育双语班规模小,远远不能满足阿坝州学前双语教师的需求。[4]因此,最现实的途径是合理配备精通两种语言的教师。第四是幼儿园教师从业经历短、非专业比例过高。转岗和招聘是补充学前师资最主要的两个途经,招聘的教师从业经历短、非专业比例高,转岗的教师年龄大、转型难,这是民族地区多项学前教育调研所揭示的普遍问题,仅有两三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就担任园长是村级幼儿园常见现象。[5]第五是学前教育支教队伍的质量和管理问题。快速增长的幼儿园教师数量还是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学前教育实践的需求,支教群体的出现解决了燃眉之急。区域对口支教、学校对口支教、大学生实习支教、大学生研学支教等多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紧缺窘状,也给支教地区和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力量。但支教周期短、更换频繁、实践经验欠缺的支教教师独立承担教学,也带来了质量和管理的问题,如何能实现支教队伍的最优效果值得研究。

(三)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问题

教师和课程是质量提升的两翼。课程是将幼儿教育理念转化为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桥梁。[6]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幼儿园课程打破分科壁垒,力图营造一个与幼儿生活本身高度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活动课程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选择、改编、创造等方法综合开发的园本课程,更能够满足当地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存在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幼儿园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适宜性低。很多民族地区选择以都市文化为基础开发的课程资源,同时还缺乏基于当地文化和幼儿经验进行选择和转化的过程,幼儿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当地文化、幼儿发展的适配性低。另外,村级幼儿园和教学点的幼儿数量少,达不到按年龄分班的数量要求而采取混龄班教学,而当前幼儿园课程资源多是按照年龄班编制的,既缺乏适宜的课程资源,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从而直接导致了学前教育质量低下。其次是缺失高质量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游戏、生活和个性化教学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师幼互动则是课程实施的核心。[7]统计2019年民族地区各省区的两类师幼比(表2),除了内蒙古自治区,其余九省区的师幼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合理水平。师幼比过高极易导致以集体上课为主、以讲授方式为主的教学过程,严重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从而滋生“小学化”倾向。第三则是幼儿园课程管理与评价重心偏移。重视课程的条件性管理,将管理与评价的重点放在检查教育文件、环境创设、教师职称与专业、项目论文等硬件条件,表现出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儿童评价;重视条件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发展性评价的评价重心偏移现象。

表2全国与西部民族地区十省区师幼比(2019年)

(四)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学习问题

民族地区幼儿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根本价值是为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获得终身学习的起点经验。民族地区的幼儿既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又要通过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新经验,对教育质量最具挑战性。[8]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存在两个典型问题:一是认识的误区。认识误区表现为两种极端观点:一种极端观点认为幼儿在幼儿园只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禁止学习本民族语言;另一种极端观点则认为幼儿、尤其是农牧区幼儿在入园前才初步习得了母语,在幼儿园应该以母语为主,附带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前者只关注国家对幼儿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而忽视了幼儿学习两种语言的规律;后者则滞留于历史上以母语为主的教育模式,无视社会发展对幼儿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时代要求,无视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年龄优势和独特价值。[9]二是行动的盲区。行动盲区也有两种典型表现:一种表现为在幼儿期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两种语言如何学?如何教?既无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可循,也缺乏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的指导,留给幼儿园教师的是带着困惑,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与尝试;另一种则表现为幼儿学习两种语言应该达到何种标准、何种水平的困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国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是指导幼儿园和家庭科学保教的指导性文件,而对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发展的要求是“能听懂”“基本会说”普通话。标准还不够具体,不能有效指导教师把握幼儿两种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教育目标。

(五)西部民族地区特殊的幼小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是国际学前教育多年关注的共同课题,其本质是儿童的入学适应。[10]因为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不同性质的两个学段,二者在课程、管理、师生关系、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期望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而儿童发展又具有连续性,二者相比较形成了一个需要儿童克服的坡度,坡度小,则可能适应良好;坡度大,则可能适应不良。除此之外,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两个特殊因素影响儿童的入学适应。一个因素是幼儿的国家通用语言发展水平能否满足小学的学习要求。语言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思维、学习的工具,即使在母语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普通地区,语言也是幼小衔接中最受重视的因素。[11]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农牧区,大多数幼儿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非常低,部分幼儿入园前甚至尚未接触过国家通用语言。如果幼儿入学时,其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尚未达到作为学习工具熟练使用的水平,入学适应坡度明显增大。另一个是小学寄宿制带来的入学适应困难。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农牧区和偏远地区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地广人稀的西部农村地区寄宿制小学居多,农牧区儿童上小学就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家庭,独立适应集体的学习与生活,这无疑会加大入学适应坡度。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一小部分儿童没有经过幼儿园教育打好国家通用语言基础,在达到入学年龄时,直接离家入学,学习中面临语言和离家双重挑战。虽然此类儿童数量不多,却更需要关注和研究。

(六)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

教育本就是一场复杂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12]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不足,未能有力地承担引领和支撑实践探索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研究远不能满足民族地区蓬勃发展的学前教育的实践需求。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一直是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而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尤其是农牧区的学前教育则是刚刚发展起来的新事业,面临着普遍的学前教育规律在特殊场景中的创新性应用,诸多新问题、新课题不断涌现,亟待研究,正如前文提出的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与教、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庞大辐射群、混龄教学、特殊的幼小衔接等问题。另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管理缺位、教研力量严重不足。教研员是助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教研活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有效形式。[13]目前,除了贵州以外,西部各省区教育行政部门都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混合管理,管理重心偏向更容易出成果的高中学段,学前教育事业管理的研究性、专业性、聚焦性和持续性严重不足。另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普遍存在专职学前教育教研员配备不足和配备的学前教育教研员不专业的问题,无力科学性引领当地学前教育实践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讲话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补偿性质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尤其需要高质量保障。[14]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既巩固和拓展十年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又结合本地区实际,聚焦于亟待解决的问题,紧紧围绕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把发展思路和着力点放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上。

(一)落实政府主办主管责任,构建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是基础教育发展模式的一次战略性转变。普及、普惠解决了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入园的权利和机会,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能否实现“优质均衡”,政府主导是关键。要着眼于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完善学前教育的投入机制,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园所布局要精准平衡。建立幼儿园空间布局信息监测系统,根据适龄人口和未来人口变化,结合服务半径、交通资源、城镇化进程等变化趋势,优化幼儿园布点,通过提供精准园所供给确保所有幼儿的入园权利。二是建设质量保障制度体系。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从制度设计供给侧发力,引领学前教育发展重心向质量型转变,通过政策指导、支持、监督、评估来保障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三要提高财政统筹责任主体层级。因地制宜确定财政统筹主体层级,[15]从力度和公平两个方面入手,继续加大中央政府财政投入责任,加大省级财政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承担格局中的责任力度,确保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教育财政经费中的比例,确保学前教育人均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16]四要加强教育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力度。管理越到位,指导越专业,学前教育就越能够高质量发展。应健全各级学前教育教研机构,充实教研队伍,建立完善专业指导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和评估监督制度,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管理与专业指导。

(二)紧扣师资与课程关键因素,全面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

教师不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质量最核心的因素。[17]没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没有教育高质量的保障。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需求量大且特殊,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建设高水平的幼儿园教师队伍。[18]第一类策略针对已入职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加大培训力度、改革培训形式、加强教研力度,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尤其要关注乡镇和农牧村幼儿园教师的精准培训;建立幼儿园教师独立评定职称制度,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边远津贴,以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通过保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职业吸引力。第二类策略针对幼儿园教师的招聘。招聘教师最根本的是解决教师编制。[19]要结合实际核定并保证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探索实行公办园教师单列编制,及时补充、动态调整,解决有编不补、缩减编制和长期编外聘用的问题;调整专任教师、保育员和保健医的招聘结构,加强幼儿园保教结合的专业特性。第三类策略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培养。加大民族师范院校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双语师资不仅仅是语言教师,而且往往是双文化兼通的师资;[20]开通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提升入口,扩大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启动免费师范生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服务;在保证最优实效的前提下,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

课程建设是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引擎,优质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是民族学前教育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首先要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增强课程资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其次要组建课程研究共同体,开发适宜的幼儿园课程。课程开发要充分发挥省域优势,集中省域内专家、教研力量和优质师资组建研究与开发共同体,开发适合当地文化、当地幼儿的课程。既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又要吸收民族优秀文化,通过选择、改编、创编等具体措施建设适合当地的幼儿园课程。[21]第三要加强指导与研修力度,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形成长效的区域教研制度,引导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园本教研制度,加强对幼儿园科学保教的指导、评价和监督;课程评价要分类建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省级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标准,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实施定期与动态相结合的评估监管机制,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科学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要科学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为创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情感基础和认知基础。一要摆正两种语言的关系,深刻认识幼儿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价值。民族地区学前阶段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个人来说,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有利于在更大的空间和更宽的领域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成就事业;对民族地区来说,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和发展进步;对国家来说,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正确认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与保护母语并行不悖的关系,[22]为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奠定基础,同时要满足民族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的需求。二要制定两种语言学习标准,科学引导幼儿两种语言的教育。国家要制定民族地区幼儿两种语言学习与发展标准。既能为国家评估与检测民族地区幼儿两种语言学习与发展提供依据,也能为民族地区幼儿园科学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提供方向和指导。三要确保民族地区幼儿入学时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幼儿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要明确幼儿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优势,抓住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科学施教,着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学前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与教育,力争使西部民族地区幼儿在进入小学时基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语言基础。

(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齐发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动力在于思想,民族地区要先行先试。”在普及的道路上,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能够后来居上,走的就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之路。在新发展阶段,更不能亦步亦趋、照搬模仿,唯有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观念,创新方式,主动求变,能动应变,为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首先,要以幼儿发展为本,创新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理念。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盘活各类资源,支持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将幼儿为本的思想融入地方决策、融入教育理念、融入大众文化。其次,要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机遇,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跨越式升级。要想冲破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弱势和局限,不能仅仅依靠当地资源累积来解决,唯有教育环节中的技术升级,探索通过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建设,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环境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为西部民族地区弯道超车实现教育均衡提供保障。第三,要在研究与实践的互哺中推动学前教育创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既要考虑到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还要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尤其是文化和语言的特殊性。在当前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一方面,国家、民族地区都要加大关于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研究的导向和立项倾斜,吸引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领域的研究者开展跨领域、多层次、持续性的研究,着力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特殊现象与问题。另一方面,要搭建教研队伍与理论研究者的合作桥梁,立足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需求,倡导基于实践难题与困境的行动研究,汇集各方智慧和力量,从学术界理论供给和实践中深化探索,两端共同发力,切实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在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只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不只是一个概念的升级,而是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来审视和谋划。[23]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在解决了“有没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好不好”,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巩固和拓展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着力破解区域内发展不均衡、幼儿园师资紧缺、幼儿园课程不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紧迫、幼小衔接不畅以及科学研究滞后等深层次问题;结合本地区实际,把着力点放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上,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紧扣课程与师资两个关键因素发力,科学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创新发展,夯实发展之基,形成发展合力,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注释:

①本研究中的西部民族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小聚居、人口多的甘肃省、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省和贵州省。

②数据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9年统计数据。

③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提出,日托幼儿园合理的全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例为1:5-1:7,保教人员与幼儿比例为1:7-1:9。

参考文献:

[1]张利洪.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历程、成就与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2]庞丽娟.多元快速有效扩充我国学前教师队伍[J].教育研究,2019,(3).

[3][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3.

[4][5]苏德.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报告(2015-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

[7]王春燕,王秀萍,秦元东.幼儿园课程论[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81.

[8]周兢,李传江,杜丽君,王飞霞,陈思,张莉.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情境中民族儿童的汉语发展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9]万明钢,海路.新中国成立70年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万明钢教授专访[J].民族教育研究,2019,(4).

[10]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5.

[11][美]芭芭拉·鲍曼,苏珊娜·多诺万,苏珊·勃恩兹.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M].吴亦东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7.

[1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Z].教政法〔2019〕16号.

[13]花文凤.我国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8,(10).

[14]李传江,张义宾,周兢.国际视阈下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基于“经合组织”和“世界银行”学前教育新政策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7,(1).

[15]孙美红.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变迁与政府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2019,(1).

[16]钟秉林.发展学前教育要坚持抓好普及与提高质量并重[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17]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8.

[18]庞丽娟.多元快速有效扩充我国学前教师队伍[J].教育研究,2019,(3).

[19]庞丽娟,张丽敏,肖英娥.促进我国城乡幼儿园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20]王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5.

[21]龙红芝.民族地区藏汉学前双语教育模式有效实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41.

[22]郝时远.加快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J].人民周刊,2018,(20).

[23]李淑,李松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安排——基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Development of Pre School Education in Western Ethnical Area: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Long Hong-zhi

Abstract:Since 2010, preschool education in western ethnic areas in China has achieved leapfrog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es goal of basic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been basically realized.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preschool education in western ethnic area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he shortage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the imperfect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urgent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education,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onnection the quality and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western ethnic area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by focusing on the two key factor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scientifically implement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o develop preschool education innovatively in western ethnic areas.

Key words:western ethnical area;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责任编辑:热孜万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