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教育评价审视
作者:袁梅 苏德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

摘 要: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和质量,要求教育评价具有共时性、引领性和科学性。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自然需要新评价。然而,民族教育评价在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技术、评价主体及评价反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非科学性,需要基于新时代社会发展诉求和民族教育特征,积极开展民族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生。尤其要通过革新评价理念、拓展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方法、提升评价技术、重构评价主体、善用评价结果等方式,与时俱进地提高民族教育评价的胜任力、引导力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合格成员。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教育;教育评价;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描述与价值判断[1],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引领功能[2]。合理的教育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3]。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构类型,实现民族教育内涵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要,有必要对民族教育评价进行新的审视并积极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

一、民族教育评价发展的时代诉求

教育评价的“共时性”和“引领性”特质要求民族教育评价不仅要观照当下民族教育实践,还要基于系统论的视角预测未来民族教育发展走向。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必然对民族教育评价提出新的诉求。

第一,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需要新的民族教育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投射在教育领域,体现为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教师、学生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优势没有积极彰显。可以说,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需要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有与之相符的民族教育评价,并合理地运用评价结果。一方面,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的不合理的教育差距;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作用,辅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新的民族教育评价。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标志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而要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需要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言而喻,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型的教育。这就要求合理的民族教育评价引导民族教育创新氛围的形成。也就是对民族教育进行创新,激发教育主体的创新动力,尤其是结合民族实际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实施需要新的民族教育评价。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体系中的核心构成要素,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因而,构建适合教育治理现代化演进的科学、合理、公正、规范的民族教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4]从本质上讲,教育治理现代化就是通过“教育治理”来实现“人性解放”、“生产力提升”以及提高人们的民主素养和责任能力。这要求民族教育评价能够推动各民族成员具有健康个性、良好素质,成为合格的民族成员和国家公民。

第四,实现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目标需要新的民族教育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每个民族儿童有学上。当前,民族教育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不够有力,还不能很好地缩减各民族、各地区教育差距,这与国家全面发展教育的价值诉求尚存距离。有鉴于此,国家确立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战略,推出了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这要求民族教育评价要体现综合性、公平性和适切性。具体而言,需要利用教育评价的调节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并使各民族学生得到适切的教育,获得应有的发展,尤其是帮助弱势少数民族儿童通过教育实现阶层向上流动,从而更好地缩小教育差距,更好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解决“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问题。

第五,生活形态日渐多元的现代社会需要新的民族教育评价。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生产生活方式多样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独特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特别是随着我国政治日益昌明、经济稳步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族人民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价值诉求更加多元,也更需要文化自觉和自信。这要求民族教育要关心每个儿童的文化背景和理想诉求,开发他们的优势潜能,使他们能够认同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文化、欣赏人类文化,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因此,民族教育评价要回应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引导每个儿童养成“美人之美”的品质,成为“美美与共”的认同者和实践者,无论他们今后留在农牧区还是走向城市,都能够创造和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都能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第六,应对新兴的教育形态需要新的民族教育评价。21世纪以来,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STEM)教育、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新式教育形态在一些条件较好的民族地区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新的教育形态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度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现代文明素养(如创客教育非常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分享精神、民主素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教师的深度教学和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大有裨益。而传统的民族教育评价并不能有效评估新教育形态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教育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引领新兴教育的发展,因而阻碍了新教育形态在民族地区全面深入的开展。这就需要探索新的教育评价方式,确保新兴教育形态更好地服务各民族学生的发展。

总体而言,在新时代,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技术持续进步,教育需求与日俱增,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美好教育。进入新时代,民族教育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挑战,也需要新突破,因而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民族教育评价来保障和指导民族教育的公平发展、质量提升和特色彰显。

二、民族教育评价的“时代迟滞”表征

教育评价不仅需要积极的“跟进”,也需要适当的“超越”。基于教育评价要素的视角审视,我国民族教育评价在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技术等方面还没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仍不能满足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些“迟滞”表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同质化、统一化的民族教育评价,不符合多元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样的评价忽视了个体差异性和社会分工合作,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现实需求和不同职业的知识要求,难以兼顾不同民族学生的独特文化。比如,不能兼顾具有不同民族属性的儿童之间的差异,甚至不能兼顾不同背景下同一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因而容易使教学活动“削足适履”,导致“千人一面”,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而且,在片面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学校也没有积极鼓励农牧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加强实践活动和激发他们开展创新创造,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不能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实际和改进农牧业生产方式,因而不能使各行业人才辈出而带来百业兴旺。同时,受传统评价的影响,一些民族的特色技艺很难被“统一”进教学内容有限的课程,使一些少数民族儿童失去了学习本民族传统技艺的激情和动力,造成他们缺乏保护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强烈意识和实践能力,导致“人亡技失”,因而不能给人们提供更多借以谋生的机会和文化服务。

第二,方法单一、简便的民族教育评价,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囿于评价理论匮乏和评价技术欠缺,一些评价主体往往倚重简单的量化评价,或者随意进行主观评价,导致教学活动不断向可量化和方便评价的维度聚焦,知识的选择和学习都是以追求体面的量分为导向,学生通过具身生活和亲身实践所获得的难以测量的知识与经验被抛掷一旁[5],使得新课程改革追求的三维目标难以落地生根,核心素养也难以与实践发生深度联系,甚至会因为不科学、非专业的评价而误导学生学习。最为典型的是,在“分数成为衡量教育的一切,分数成为教育的一切追求”的背景下,为了获得高分,教师简化教学内容、窄化教学范围,学生频频刷题,偏重知识记忆,而不去尝试创新创造,结果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导致考试成为教育评价的常规方式,教育生活和学生发展丧失了多元价值的创造性[6],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毕竟,“社会开始进入智能时代,在知识记忆和简单理解方面,人工智能正在超越人类,许多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依靠知识记忆培养出的学生会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7]

第三,技术和主体单一的民族教育评价,不能为民族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提供全面和精准的判断依据。在评价技术方面,民族地区很多教师对新的教育评价技术相对陌生,也缺乏使用现代评价技术的意识和热情,他们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纸笔测验、作业分析,对学生的批评表扬凭借个人经验,显得主观随意,缺乏客观真实。现实中,一些评价难以挖掘学生作业水平和课堂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难以分析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对少数民族学生外语和理科课程学习的影响,进而无法为准确诊断学生问题提供更多客观、精确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在评价主体方面,日常教学主要集中于教师,升学考试主要集中于教育行政部门,而其他主体则鲜有体现应有的评价职权,因而不能为民族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料,不能给民族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有效的监督和反馈,也不能及时纠正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评价活动局限于学校教育,显得封闭,缺乏透明,有时甚至缺乏专业性,容易带来教育评价的低效,并破坏教育评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第四,缺乏对评价结果合理运用的民族教育评价,不能更好地保障教育评价的质量和效益。一些教育评价结果的使用与学生毕业、升学“不挂钩”导致评价的“虚设”,不仅会助长教师教学的形式主义,也会滋生学生的应付作假行为,甚至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如评奖、推免的评价主观化、标准不合理,高考录取加分不精准。具体来说,有的民族地区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更多的是用来作为学生排名、奖优罚劣,甚至淘汰学生的工具,或者作为自己完成指标、评优获奖的手段,而不是用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知道自己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方向,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其结果必然使基于教育评价的改进无法得到很好的实现。事实上,作为一种终结性判断,倘若评价结果不能提供及时、可操作的反馈,那么,学生就无法获得有针对性的学习改进,反而培养了学生的不诚实,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取巧和敷衍应付。

第五,忽视个体文化背景的民族教育评价,难以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条件受限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竞争优势。教育评价内容中普遍缺乏对各少数民族学生独特思维、个性品质以及地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学习方式的评价,缺乏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本民族、本地区乡土知识技能掌握的评价。这使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失去应有的地位,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借助本民族、本地区文化展现自我特色和获得独特优势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在中考、高考竞争中缺乏优势,尤其是使得条件不好的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同学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不仅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压力,还容易导致他们竞争失败而自我否定。而且,在这种评价影响下,很多少数民族儿童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民族文化观念和达成文化自觉。笔者调研中经常发现,一些少数民族成员在受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后不了解本民族的独特文化,甚至有的还对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感到自卑,并沦为当地身份尴尬的“悬空人”。

第六,精英化导向的民族教育评价,不能契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大批优秀劳动者的培养要求。精英化的教育评价不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改进和发展为宗旨,而是带有鲜明的筛选和甄别色彩,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竞争集中于学术化的智力较量,具有很强的淘汰性。对于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胜利者走向城市,实现向上流动;失败者留在底层,回归农牧区。在这样的评价机制影响下,太多失败者没有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获得教师的积极关注,没有获得农牧业生产知识技能,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工商业知识技能,结果造成他们既不能依靠科技进步和自身的扎实技能融入大城市,也不能在家乡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

总体而言,我国民族教育评价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还不能满足新时代我国文化多样性传承与发展以及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民族教育评价在公平性、独特性和教育性方面还有待增强,在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国家教育战略方面还需要新的突破。

三、民族教育评价进阶的理路构想

新时代是一个大变革时代。当前,以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改革在我国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必须与教育改革“配套”进行,需要体现共时性、引领性和科学性,需要扭转不合理的民族教育评价,并按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教育评价。

(一)更新民族教育评价理念

新时代民族教育评价要以先进理念为指导,要突显以人为本,重视核心素养,重视社会效益,努力从注重甄别、选拔、认证、淘汰向关心人人成功、个个幸福和关注职业分工、文化多样转变。第一,民族教育评价要体现人文精神。要充分观照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条件,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比如,评价内容尽量增加能够体现少数民族学生自身优势和取得进步的方面,使人人获得更多肯定和鼓励的机会,让他们在被肯定中增强信心、懂得关心。第二,民族教育评价要体现科学精神。评价要基于“数据”和“证据”,不断提升教育评价的可信度和指导力,要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先进的评价工具、合理的评价方法、规范的评价程序,对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风格、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精准的评价,准确揭示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要素。第三,民族教育评价要体现法治精神。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评价内容不能违背国家法律,教育评价实施主体要具有相应资格,教育评价数据的采集和使用要规范有序,某些教育评价结果要注意保密,要保护学生、教师的隐私和安全,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第四,民族教育评价要体现公平精神。一是评价需平等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比如,把民族文化纳入高考,并合理确定全国统考内容和民族文化的权重。二是评价要承认不同民族的差异性,能够使某些民族的独特技能在评价中得到等值处理,使他们更好地展现独特自我。比如,在升学中,某个民族学生的传统手工90分可以等同于另一个民族学生的传统民歌90分。三是高等学校在少数民族学生录取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居住地环境状况等)给予不同等次的加分,以确保弱势群体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第五,民族教育评价要体现生长精神。要让学生明白评价结果对自己学习的真实意义,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全面学习、充分学习、快乐学习和高效学习。

(二)拓展民族教育评价内容

新时代民族教育评价要重视改进民族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着眼于教育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在学校评价方面,要改变以升学率为主的评价方式,将其转向学校多样化功能发挥的评价。比如,学校的“公共生活、训练、力量获得、精神生活、文化进步等”功能都应当成为学校评价的主要维度,[8]从而引导学校积极推动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文化建设和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现代文明素养培养,进而提高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提高民族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辐射能力。在教师评价方面,要改变主要对教师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升学率为主的评价,改变“唯论文”、“唯学历”、“唯帽子”等对教师考核评价的异化现象,切实关注德、能、勤、绩表现,关注教师在差生转化率、学生问题解决情况、学生幸福指数提升等方面的成效,以引导教师重视全面提升自我素质,尤其是提升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教育创新创造能力,从而为各民族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要改变过于侧重智力方面的知识测试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对学生的评价要涵盖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创新素养等方面,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评价,从而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优化民族教育评价方法

民族教育是复杂的教育现象,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评价方面需要多种方法相互配合。实践证明,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甚至会对某些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而,新时代民族教育评价首先要改变传统相对单一的教育评价方法,对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进行优化。首先,不断完善量化评价方法。比如,积极借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测试开发本土化的民族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使量化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真实。其次,积极改进、合理采用质的评价方法。比如,采用档案袋评价法、轶事报告法、表现性评价等质性评价方法,并加强教育评价中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的运用,以更好地关注评价对象的文化背景、独特情景、真实原貌,从而使获得的信息更全面,得出的结论更可靠。再次,新时代民族教育评价要采取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合理配合、有机统一,并根据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需要灵活确定主次方法和推动教育评价综合化,从而更加全面、细致、精确地对民族教育进行评价,使评价对民族教育的诊断、改进和提高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总之,就是要以更加优化的教育评价肯定师生的付出与成长,引导师生健康发展,激励师生自觉奋斗。

(四)提升民族教育评价技术

新时代民族教育评价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要建立善于运用高新技术的民族教育评价队伍,并加强对广大教师新评价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积极使用先进的评价工具、周密的数据采集方式和精确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好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进行高效度、高信度的评价和精确的诊断干预。第一,充分利用新技术全面收集教育评价数据。比如,通过大数据加工技术进行数据转化与海量集成,实现评价数据从“非量化”到“可量化”、从“碎片”到“集约”[9],充分运用具有数据采集能力的平板电脑、智能手环、数码笔、可穿戴设备等学习终端,实时地将各种学习表现数字化,并用“区块链”技术客观保存学生数据信息。第二,积极运用新技术全面深入地测量学生的学习表现。比如,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测查高阶思维能力,运用眼动记录仪对阅读能力的客观化测量,利用语义智能识别、认知与情感机器计算来辅助评定学生非认知因素,用人工智能快速、精确地形成学生思维方式、心理状况和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报告。第三,依靠信息技术助推评价的专业化、智能化,使教育评价真正走向“智慧评价”。比如,充分依靠高效的“互联网+”、海量的“数据库”、强大的“云计算”、生动的“仿真虚拟现实”、便捷的“通讯移动式学习”等新技术平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优势与短板,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而精准捕捉与反馈教育信息,及时调节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质量。[10]第四,先进技术和教育理论相结合研发新的评价工具。比如,可以根据学习进阶理论[11]并融入新技术研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进阶测评工具,更加深入地揭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进程和认知发展规律,为教师因材施教、改进教学和为学生持续改善学习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五)重构民族教育评价主体

由于教育评价内容的整合性、情境性以及相对稳定性,使得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都无法达到评价目的[12],而多主体参与评价,可以使“评价活动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覆盖学生在校园内外的学习活动和行为表现”[13],使评价的信息来源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使评价活动过程是公开的而非隐蔽的,从而可以使评价更加全面深入和有质量,特别是能够使评价结果成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共识,并在评价对象最重要的方面进行更恰当的评价。因此,新时代需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以及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参与,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性的民族教育评价。比如,让学生在参与评价中增强自我建构的主动性,在互相评价中更好地实现合作学习以及增强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让教师在参与评价中提高自身的评价水平和教育能力,提高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更加潜心教书育人;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参与评价中突显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促进民族教育评价更加客观与公平;尝试家长参与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六)善用民族教育评价结果

新时代民族教育评价要高度重视对评价结果的理解与运用,充分发挥民族教育评价结果在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第一,对民族教育评价结果进行再评价,以确保评价科学有效。比如,判断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实质意义,是否及时反馈学生学业进步或存在的问题,是否与改善学习相关联,是否有助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否能传递隐性信息,是否符合伦理,等等,以规避低质量、不必要的重利害的教育评价及其不利影响。第二,对民族教育评价结果应用进行督查,以避免评价流于形式。比如,对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在学校办学特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民族化开发建设等方面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督查,以确保在教育中体现民族特色和使教育适合各民族学生;根据城乡、区域、学校间考核评价结果而做出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督查,以确保教育发展的空间均衡。第三,扩大民族教育评价结果的共享范围,以提高评价的效益。比如,借助各种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民族教育评价信息,使民族教育评价结果的使用范围最广,使民族教育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决策支持。第四,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引导和佐证民族教育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强化评价效能。否则这将会导致国家重复投入,花费的人力、财力、精力很多,但得到的效益却很低。[14]比如,可以采取“达标升级”的方式,即学生达到一定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进阶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以此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从而使评价更好地发挥提高各民族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

总之,“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5]。新时代,民族教育评价也要与时俱进,实现民族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加强民族教育评价的诊断性和增值性,突出民族教育评价的公平性和特色化,推动民族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现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各民族学生幸福生活、高效学习和健康成长,从而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合格成员。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论教育评价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3,(10).

[2]谢维和.教育评价的双重约束——兼以高考改革为案例[J].教育研究,2019,(9).

[3]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07/t20200701_1736125.shtml.

[4]郭光亮,朱德全.教育评价发展的多元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

[5][6]刘志军,徐彬.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教育研究,2019,(2).

[7]鞠光宇,马陆亭.根治“五唯”顽瘴痼疾完善考试招生制度[J].中国考试,2019,(1).

[8]易凌云.“五唯”问题:实质与出路[J].教育研究,2021,(1).

[9][10]朱成晨,闫广芬.现代化与专业化: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新技术推进逻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10).

[11]李化侠,等.学习进阶测评工具研发:以小学生统计思维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

[12]雷浩,崔允澍.核心素养评价的质量标准:背景、内容与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0,(3).

[13]李葆萍,周颖.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教学,2016,(6).

[14]万明钢,海路.新中国成立70年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万明钢教授专访[J].民族教育研究,2019,(4).

[1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Rethinking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New Era

YUAN Mei, SU De

AbstractThe baton fo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s related to the orientation to and the quality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ursues synchronous, leading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needs new evaluation, for it faces new situations, new tasks and new requirements. Howeve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is to some extent stagnant and non-scientific in terms of its concepts, content, methods, technologies, implementers, and feedback. Therefore, we need to create new theories and practi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based on its features and the demand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 particular, we must, by updating the concepts of evaluation, developing the content of evaluation, optimizing the methods and technology of evaluation, building a new contingent of evaluators, and making good use of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make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more competent, more directive, and more scientific in order to train higher-quality talents for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cultivate mor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or China, and qualified members for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 wordsthe New Era;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educational evaluation;ethnic minority area;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杨舒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