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控辍保学问题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难点。经过2020年教育脱贫攻坚决战,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政策的实施使辍学生返回校园继续学业。控辍保学不仅要“进得来”,还要“留得住”和“学得好”。选取典型个案,通过复学生辍复学前后经历、复学生和非复学生在校情况对比分析,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入手,对复学生返回学校后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复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有所提高,然而他们的学业成就低和厌学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为突出;这加深了他们的学业失败者自我认同感,从而陷入了自我评价较低的境况。因此,做好控辍保学工作需要激发学校内在办学活力和提升教育质量。最后,就政府如何为学校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支持与保障、学校如何解决复学生厌学问题与提升自我认知两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控辍保学;民族地区;复学生;辍学生
控辍保学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2020年6月,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2019年初的60万人减少至6781人。[1]大量的辍学生被劝返回校,成为复学生①。已有研究表明,复学生很容易再次辍学。[2]控辍保学不仅要“进得来”,重点还在于“留得住”和“学得好”。为避免复学生再度辍学,需要了解复学生学校适应状况如何、当初辍学原因有无解决、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但相关研究更多探讨辍学归因,或从教育扶贫视域下探讨辍学生劝返治理策略,较少关注“保学”以及复学生。因此,对复学生返回学校后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使他们能够“留得住、学得好”的策略,并基于此,尝试从“保学”的层面思考控辍保学问题。为此,本研究按照控辍保学工作的难度和复学生的人数情况,选取四川省凉山州T县S中学复学生为研究对象②,通过复学生辍复学前后经历、复学生和非复学生在校情况对比分析,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着手,以期了解他们辍、复学过程、返校后的学校生活状况及其面临的困难。
一、复学生群体情况
T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自然灾害频发的高寒山区,是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县,于2020年脱贫(此前为国家级贫困县)。控辍保学始终是该县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2015年为例,该县小学实际入学率约为91%,初中入学率约为41%。③2018年,根据凉山州控辍保学采取“一方案三办法十制度”④措施,T县政府强化落实“七长”“双线八包”⑤责任制和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建立辍学生精准档案,制定劝返复学工作实施方案;并针对不同辍学生制订“补偿教育”和“随原班就读”复学方案。⑥2018年底,全县辍学生劝返535人。⑦S中学⑧初中部劝返回校144人⑨,其中,73名“超龄”辍学生已通过补偿教育培训毕业,71名辍学生回原校随班就读,主要分布在初一和初二年级,辍学时间从两周到将近一年不等。
(一)复学生群体构成特征
首先,复学生为“超龄”初中生。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5岁,主要集中在16—17岁年龄段。他们入学年龄较晚,又因辍学一段时间,比一般初中生年龄要大。其次,男生复学率高于女生。复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88%,虽然与S中学男女生7:3的性别比相接近,但显示女生复学率较低。调查表明,女生辍学时间越长,返校复读的可能性就越小。最后,大部分复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多子女贫困家庭。66%的复学生居住在偏远农村地区,77%的复学生家庭有3个或3个以上的孩子。91%复学生的父母为农民,极少数复学生的父亲为工人或从事个体经营,复学生家庭中已建档立卡⑩的贫困户占29%,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占70%。复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多为小学或文盲,只有17%的复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
(二)复学生辍复学经历
复学生辍学原因、辍学经验和复学原因是影响他们返校后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
首先,学业成绩低和厌学是复学生辍学的直接原因。由于语言障碍、家庭文化资本稀缺和学校教学质量等原因,他们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全班学习进度,深感“升学无望”。“我觉得,我最初想要辍学的原因就是,那个数学真的特别难,我发现我自己真的很难跟上老师、同学的节奏,我觉得读书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就是觉得,我学这个数学,到底有啥子用嘛,我连最简单的加减乘数都不太会。”(XH,复学生)除此之外,复学生辍学还受到家庭经济状况、校园人际冲突、同伴打工潮效应等因素影响。同时,多子女家庭由于经济困窘,无法让所有子女接受教育,往往会优先选择让男孩子读书。其次,大部分复学生辍学后外出打工。调查表明,复学生辍学后有44%的人外出打工,21%的人在本地打工,22%的人辍学后无所事事,13%的人留在家中帮忙干活。外出打工的复学生,因没有学历和技能,只能在餐馆、小工厂从事一些简单的、薪酬很低的体力劳动。最后,政府督促监管是复学生返校就读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复学生返校是多种因素合力促成,学校劝说、政府动员起了首要的作用。31%的复学生有意愿返校。辍学后生活经历,使他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饭店里面打工很苦也很累,我觉得我见识比较短浅,没有外头的人能说会道。在和那个老板聊天,我知道他也是农村出来的,付出了很多才当了老板,我觉得我有可能也可以这样。我父母一直打电话说让回去上学,我就回来了。”(AN,复学生)但有些复学生觉得是被“强制”返校的,对复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我不想回来,是村支书说的要回来。如果我们不返校复学,家里无法享受贫困资助,父母甚至会(因此)坐牢。”(XE,复学生)
综上所述,复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共性。他们都是来自贫困家庭,家庭不仅缺乏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且对教育期待不高;他们都经历过学业失败,并存在厌学情绪。正如当地一位教师对他们的概括,“复学生都是‘三差学生’,即家境差、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复学生辍复学的经历表明,导致复学生辍学既有学校质量、家庭环境和同辈文化等外部因素,也有其自身原因,这些因素交织、相互作用,不断累积叠加产生消极效应。对于贫困家庭及其子女而言,一旦出现学业成绩不佳、读书无望的情形,他们无法预期未来教育回报率时,更容易放弃教育。如同《贫穷的本质》中提到,“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发现,穷人在作选择时非常谨慎”。[3]同样,当将辍学生返校与其家庭能否获得经济援助相挂钩时,即教育计划有了附带条件时,其父母为避免家庭经济受损,支持子女返校意愿增强。同理,当地早婚早育风俗以及“昂贵的身价钱”⑪,贫困家庭很少看到女孩受教育的价值。因而,当地女童失学或小学毕业就辍学现象较为严重,女生初中入学率较低,S中学初中女生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2%。
二、复学生的学校生活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学校生活是师生在学校里的各种活动总和。[4]有学者认为,学校生活由认知性生活、社会性生活和精神性生活三维关系构成。[5]基于此,本研究将通过复学生与非复学生的对比分析,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三个方面呈现复学生返校后的学校生活现状。
(一)“读点书还是有用的”与“听不懂”的学习困境
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呈现为教育价值的积极认知与学习行为的消极表现之间的矛盾。复学生的辍学经历、复学意愿强弱和辍学时间长短不同,导致他们对教育认可度有所差异。相比较而言,辍学后外出打工的复学生更为认可学校教育价值。复学生复学意愿越强、辍学时间越短,对教育价值认知越高;反之则对教育价值认知越低。
首先,复学生对教育认知和价值判断发生了变化。相较于非复学生,他们更认可教育的外部效应,即认为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文凭”“找到工作”。“我原来觉得,就是我之前辍学的时候吧,那些认真读书的娃儿都是傻子,现在我就只是说出去见识了一番,我觉得咯,看来读点书还是有用的,你没有文凭,你在外面都找不到工作的。如果我现在的水平的话,我觉得读一个职高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可以学一技之长,以后也可以赚不少钱啊。”(AN,复学生)然而,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表现并不佳,与其辍学前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善,即使大部分复学生对他们课堂表现、努力程度自我评价要稍高于非复学生。“(他们)本来成绩就差,回来以后其实学习还是那样,甚至更差了,说实话,我目前还没有发现,说是回来以后变得发奋图强的,他们的学习行为整体来说比较消极,而且成绩也不好,考几十分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TN,教师)
其次,复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且存在严重的学习焦虑。相较于非复学生,复学生在学习上相对被动,自主学习的能动力较弱。只有10.3%的复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自己想学”的意愿,其他人仅是被动回应“老师的要求”。调查表明,由于复学生基础差,辍学时间较长,难以跟上学习进度,学习压力加大,畏难心理倍增,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厌学情绪。在访谈中,绝大部分复学生往往用“难”“跟不上”“听不懂”“不适应”“害怕”“担心”“紧张”等词汇,来形容自己学习时的恐慌和不安的感受。“以前其实在班里成绩虽然也不是很好,但是还算中上的那种吧,回来以后就是,真的跟不起啊。我以前语文挺好的,也喜欢,但是就是跟不上,恼火。”(AZ,复学生)“我记得,我当时回到学校第二天,我脑壳里面就产生一种想法,这里的节奏我适应不了,我还是想回老家去。有一次考试的时候下课铃响了,但是我试卷上面还是一个字都没写,那种心里面的恐慌,我感觉一辈子都忘不了的。”(BZ,复学生)这些情况极大增加了他们内心焦虑,反过来又加剧了他们的学业失败者的自我认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让他们无法体验教育教学活动中传递的价值,甚至厌恶学习和抗拒学校生活。“回来以后就是感觉,每天你就必须要把你送到这里来。然后,每天你在学校就听着听不懂的东西,然后,老师还要管你,感觉特别的无聊。然后,但是你,你又不能够完全避免它、逃离它,在学校里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做想做的事情,就感觉像监狱一样。”(AJM,复学生)
(二)“学校是第二个家”与“有时候会孤独”的矛盾感受
复学生在人际关系存在对学校归属感相对增强与校园人际关系明显疏离的冲突感受。有研究表明,有辍学倾向的学生或辍学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6]然而,与非复学生相比,复学生对学校归属感更强些。很多复学生大多用“避风港”“第二个家”“舞台”“大树”等积极词汇来表述他们心目中的学校。“我觉得我就是一朵花,学校就是一棵大树,可以遮风避雨”(AN,复学生)“家吧,我认为和家的感觉是差不多的,辍学回学校就像回家的感觉,而且也不愁吃的喝的。”(AM,复学生)在复学生历经“社会冷暖”返校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仅一视同仁,还在生活上给予很多关心,某种程度增强了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这应该有助于增强复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然而,复学生返校后身份转换与心态调整的困扰,返校后学习适应能力差、学业成绩不佳,而青春期青少年易敏感、自尊心强等心理因素,这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人际互动的态度和方式。
复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疏离,甚至有师生关系紧张的现象。由于辍学经历、年龄差距、价值观差异等原因,大部分复学生并不主动与同学交往,且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紧张、自卑和敏感心态,即使他们表示不存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回来(后),同学对我还是可以(的),没有用异样的眼光,但是我也说不上哪里让我讨厌,就是一种没有理由的感觉,我在教室里面坐着还是感觉很慌张,很恐怖,我感觉别人都在议论我,说我是‘社会人’‘被考试逼疯了的’‘承受能力太差了吧’的那种,有时候不敢和别人对视。”(ZZ,复学生)“这些复学生回到学校后,他的知识量、经验和学校是断离了的,他心里会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自信就差了,会有一种失落感,他觉得和同学之间的性格和人生观、世界观有区别,自己和别人不一样。”(BZ,教师)虽然没有出现复学生与其身份、地位处境相似的同伴结成小群体现象,但有明显逃避教师的行为表现。调查表明,复学生遇到生活或学习问题,更倾向于选择依靠自己或同学来解决问题,而非寻求教师或家长的支持。而且,有些复学生曾因师生冲突而辍学,他们返校后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
(三)“想要考上高中⑫”与“得过且过”的自我发展困惑
复学生的自我认知普遍较低。复学生返校后,他们从“社会人”回归“学生”身份,产生角色冲突,出现学校适应问题,影响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再度面临学业失败的挫折,而学校以学业成绩分类的评价模式,使他们以学业成就高低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以此标识自己为“不够踏实”“学渣”和“差生”等。以这种单一标准标定自我,致使复学生相比辍学前,更为脆弱、敏感和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或自我否定。而且,一旦复学生将自己归于“差生”行列,读书意愿大减,在学校里得过且过,只为混到毕业拿到文凭。调查表明,相较于非复学生,大部分复学生将来的打算就是去打工,但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应该学习哪些技能或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也没有长远的规划。“毕业后我想做什么,其实我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规划,就得过且过呗,如果我考上职高了,可能就读职高呗,如果连职高都考不上,我可能就去打工呗,然后去随便找个工作算了,就这样。”(XH,复学生)
可见,复学生自我认知低下使他们陷入既希望考上高中、但又处于学习散漫的困境。而在“读书才有未来”的普遍社会认知下,教师、父母因为复学生的学业失败,对复学生的未来发展缺乏期待,且难以给他们的未来规划予以建设性的指导与支持;他们的未来规划就很容易跟同龄人随波逐流。
综上所述,学校采取随原班就读的复学安置、教师增强关注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帮助他们重新适应学校生活。然而,复学生学习问题仍延续过去的挫败经验。复学生返校后,导致他们辍学的学业成就低和厌学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仍是他们复学后饱受困扰的问题。调查表明,复学生遇到的困难依次为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自我认识问题。因而,复学生的自我认知建构起点是基于“我是辍过学的差生”,它强化了他们学业失败者的自我身份认同。初中阶段的复学生自我意识刚开始发展,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这种矛盾让他们难以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容易形成自我认知与预期较低的情形。自我认知低直接加重他们学校生活适应不良、人际互动不佳和未来发展规划迷茫等情形,这也导致复学生对教育期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虽大部分复学生期望走出大山,但由于学业成绩低下,他们觉得升学无望,反而希望通过教育掌握一门技术,自力更生。况且当看到身边很多孩子读了书之后,还是“升学无门”“就业无路”“务农无技能”。当现实的教育回报率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时,就会觉得得不偿失,不再将期望寄托于学校教育。
三、思考与建议
(一)关于控辍保学的思考
由以上可知,随着控辍保学社会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形成了控辍保学联控联保责任、定期专项行动、应助尽助救助、依法控辍治理、办学条件保障等五大组织保障机制。它基本消除了导致复学生辍学的社会环境、家庭经济和办学条件等因素。2018年,T县构建了由县乡政府负责、各部门联动、学校和社区配合的专项治理体系,T县已实现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全覆盖。截至2019年5月,T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化解劝返复学为1189人,其中已结婚嫁人被劝返的为139人。⑬同时,推进学校硬件达标、改善学校条件、推进异地办学、开展补偿教育等工作。虽然解决了“进得来”的问题,但复学生返校后面临的学业成就低和厌学问题,愈发凸显做好“保学”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健全控辍保学社会联动治理模式同时,需深入探讨如何改善教育过程和提升教育质量。正如有学者提出,控辍保学必须植根于“教育性”本质,要“关注过程性教育价值和结果性教育价值”。[7]为此,基于调查研究结果,本文从完善控辍保学预警机制、加强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三方面来讨论如何健全控辍保学机制。
首先,完善防辍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学业成绩低和厌学是导致复学生辍学和复学后适应不良的主因,如何识别学生厌学特征并及时予以干预尤为重要。然而,当地政府已建立防辍动态监测预警机制,⑭为防止学生辍学,以观察学生学籍动态、监督不到校学生的方式进行监测和预警。虽然它在控辍保学工作中起了很好的监测作用,但它仍以学生“未到校”作为辍学的警戒线,预警的重点并不在于事前发现和干预,而是事后劝返。为此,需要基于厌学建构预警评估标准和监测机制,有助于学校能够及时识别、预判具有厌学情绪或辍学倾向学生的特征及其行为,开展针对性的介入和干预。
其次,加强对“三区三州”⑮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投入。提高“三区三州”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保障水平,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等,尽快协调师资结构性缺失、消除大班额和解决“大通铺”。S中学受制于教育资源不足,难以满足辍学生复学后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一是学校教室、学生宿舍硬件设施数量不足且设备老旧,以食堂为例,以搭伙500人为标准的食堂现在需要接纳2500多名学生;二是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难以针对复学生因学业困难、角色转换和心理调整等产生的心理问题和人生规划困惑,予以及时的介入和指导,而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难以有效处理相关问题;三是S中学班级大多为大班额,班级人数一般在60-70人,复学生返校后,班级人数相应增加。
最后,激活学校办学活力以提高教育质量水平。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内生动力,鼓励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新办学模式。一是学校课程应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当前学校的作用似乎是为了选拔更多的学生顺利升入下一级学校或大学学习,而非为了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S中学生源都是经历过县内外学校层层挑选后“剩”下来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存在学习困难。以2019年9月入学的新初中生为例,数学和语文两门学科成绩总分不到60分的占总入学新生的60%左右。这种以升学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兼顾不到学生差异和实际需求,不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业失败更是让他们感觉“读书无望”。学校课程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既能保障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能学得的一技之长,满足学生教育需求,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做好减负工作和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S中学师资力量不足,存在教师结构性缺失现象。教师工作压力很大,他们除了日常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学研究活动之外,还承担很多社会性工作,如要入户帮扶贫困户、送教上门、编写材料、统计数据,等等。教师的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也经常被占用。教师若顾及复学生学习困难,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面等都需要调整。这种角色的过度延伸和超长的工作时间,教师无暇顾及关注复学生学习困难及心理问题。同时,复学生返校后,对教师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强校本培训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二)促进复学生学校适应的建议
学校要切实落实控辍保学的过程性教育价值和结果性教育性价值,从长远看,需要激活学校教育教学创造力和提升教育质量。但,在现阶段,学校可以解决复学生厌学情绪与自我认知较低问题为切入点,基于失败或成功案例,探讨如何提升学校吸引力和学生自我认知的措施。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辅导教师团队,采取多元介入方式。学校要组建面向复学生的专业教师团队,采取多元介入方式,提高策略的有效性。加强厌学群体早期识别,能够及早积极介入干预,安排专任教师予以辅导;也为教师面对学生厌学引发的困扰时,能够提供专业支持,减轻教师压力,有助于有效解决问题。
第二,基于复学生的教育需求与学习差异,开设多元性课程。学校在完成国家要求的基础课程之外,根据复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兴趣和学习需要,有机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与特长教育,积极探讨设置多元课程、开设第二课堂或增设各种社团活动,使复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经验,通过活动建立自信。同时,通过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激发其对学习的内在需要。
第三,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营造学生体验成功的学习氛围。学校要加强教师专项培训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一是提升教师教育理念,转变他们对复学生的排拒、反感或冷漠等态度,形成愿意接纳、关怀和予以帮助的认识,并将此转化为提高复学生复学成绩和提升自我认知等教育行动;二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安排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学习活动,提升复学生参与学习意愿;同时,拟定复学生个别学习计划,并确保执行及取得成效。
第四,重视复学生心理疏导,建构积极自我认知。复学生由于辍复学经历产生了自我认知的冲突,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也会让其复学之路充满了挑战。需要通过对复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学会自我接纳,认识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价值,增强积极自我认知。同时,协助他们建立人际支持网络,提供重要他人的支持和适当的学习楷模。
注释:
①复学生为于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后经政府统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乡,(镇)人民政府和学校劝返,被劝返回学校继续学业的学生。
②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间,本研究团队三次进入个案学校展开调查。与相关群体开展深度访谈32次,向复学生、非复学生发放问卷共188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回收率为94.68%。
③数据来自《T县教科局关于2015年教育工作总结暨2016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④“一方案三办法十制度”是指《凉山州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工作实施方案》《凉山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督查办法》《凉山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考核办法》《凉山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凉山州控辍保学工作十项制度》。
⑤“七长”是指县(区)长责任、县(区)教育局局长责任、乡(镇)长责任、村长(村委会主任)责任、校长责任、家长责任和师长(老师)责任。“双线”是指“控辍保学”实行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双线目标管理,完善县、乡、村纵向推进,乡镇、学校、帮扶单位、教育部门横向配合,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联动机制。“八包”是指县领导包乡、乡镇干部包级、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人制度。
⑥补偿教育为面向失学辍学时间长的超龄辍学学生开展学业补偿+技能学习的补习教育,针对年龄16—20岁之间的文盲或者小学毕业辍学、初中辍学的学生,利用短期集中学习培训使学生达到相应学业水平,并掌握一门技能技术的培训。T县补偿教育教授文化课的老师主要是S中学、C小学,技能课老师主要是从J市外聘的专业技能教师。截至2019年2月,全县参加学业补偿教育学生累计4816人。(数字来自于《T县补偿教育工作推进情况汇报材料》,2019年4月)随原班就读是对失学辍学一年以下、年龄较小的辍学学生采取的返校后随原班就读的措施。
⑦数据来自于《T县2018年工作总结暨2019年工作计划》。
⑧S中学位于T县城内,是全县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服务于全县30个乡镇,承担了T县主要的初高中教育任务。截至2019年,高中学生为233人,初中学生为2374人,彝族学生占总人数的98.4%。
⑨S中学初中部未返校人数为146人,其中,2名学生假期其间因病去世。
⑩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⑪注:彩礼。
⑫注:文中复学生所说的高中都为“职业高中”。
⑬数据来自《T县建档立卡子女化解劝返复学情况统计》(2019年5月)。
⑭《凉山州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工作实施方案》(2018)提出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学籍异动台账,及时核清标注每一个学生去向,做好跟踪和建档工作。”《凉山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十项工作制度》(2018)中提出,“班主任发现有未请假、无故不到校学生后,应在当日与学生监护人联系,了解未到校原因,如无法联系到学生及其监护人或联系后得知学生缺勤并无正当理由的,班主任应及时报教导处进行登记”。
⑮“三区”是指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涉及南疆的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地区;“三州”是指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
参考文献:
[1]赵秀红,林焕新.确保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N].中国教育报,2020-06-30(1).
[2]林秀真.复学生学校适应——以花东地区为例[D].花莲:慈济大学,2000.
[3]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M].景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陈罡.基于儿童视角重构学校生活[J].中小学管理,2014(11).
[5]邱昆树.学生学校生活的批判与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
[6]卢冠桦.影响中辍复学生持续就读学校经验之探究[D].彰化:明道大学,2010.
[7]刘远杰.后脱贫时代的教育扶贫行动——对教育扶贫过程与结果的教育哲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20(1).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ddressing “Reentry Students” in EthnicRegions under the Backdrop of Dropout Control and School Guarantee
AO Jun-mei, HUANG Yu-ying
Abstract:The issue of school dropout control is a difficul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 In 2020, in the decisiv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in education, school dropout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will enable dropouts to return to school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Dropout control should not only allow students reenter school, but stay and study well at school.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is article selects typical cases,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reentry into school from aspects of the study and lif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lf-cognition and etc. Through conduct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ropouts’ experience before and after school dropout, and the situation between those dropouts who reenter school and those who do not. 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returned students have increased awareness of educational value, their inferio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anxiety towards study, have not solved, but rather become more prominent. This deepened their self-identity among academic losers and thus they were trapped into a situation of low self-evaluation.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o control dropout and ensure students study at school requires to stimulate the internal vitality of school oper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he government can provid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liminating school reentry students’ anxiety and improve their self-cognition.
Keywords: dropout control and school guarantee; ethnic regions; school reentry student; dropout
责任编辑:彭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