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2.0时代。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新要求,201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本研究调查经过提升工程2.0培训后,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处于较好水平,不同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五个维度发展相对均衡;(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存在困难,对技术在课堂中的融合运用及对教学行为的有效调整存在不足,利用技术进行教学评估与诊断、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意识有待增强;(3)培训内容、组织管理与培训模式均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程度依次降低。进而提出提升策略:(1)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加强内容分层,满足需求差异;(2)加强校本研修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深度参与;(3)加强组织保障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关键词:提升工程2.0;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其中“两高”是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1]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先后出台相关培训政策,其中比较重要的两次培训分别是2013年启动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1.0”)以及2019年启动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提升工程2.0”)。“提升工程2.0”中提出总体目标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2]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不仅是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民族教育信息化前进的关键。[3]在“提升工程2.0”培训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如何有效地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以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相关研究亟待开展。2014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试行)》)明确界定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五个维度: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4]本研究中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概念的界定,主要借鉴了《能力标准(试行)》中的概念。
二、文献综述
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中,石玉昌提出基础教育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部门、学校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培训、资源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经费不足,缺乏稳定的、长期的教师培训、研究课题的资金支持。[5]赵国宏、华娇调查发现经费投入、领导的重视度和领导力、教师教学应用、硬件配置、信息化教学观念是影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6]徐鹏为破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学用脱节”问题,通过量表测量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包含学校因素、人为因素、政策制度因素、培训因素、自我效能因素和动机因素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素模型。[7]随后其基于成就目标理论,进行了动机因素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影响路径和机制的研究,发现掌握趋近目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影响较大,将更有助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发展,而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对其的影响较小,且掌握回避目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产生阻碍作用。[8]李美凤调查发现,工作环境中的领导支持、同事态度及工作条件对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迁移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同时它们还通过影响教师个体的迁移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对培训迁移发生间接影响。[9]张屹调査发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影响较大的是教师对应用信息化的态度、电子备课的能力、网络教研能力、师机比、获取并合理使用数字化资源的能力、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利用网络交流的能力、生机比。[10]刘慧丽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培训因素中的培训迁移、环境与支持、培训内容,学校因素中的软硬件资源、周围人群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心理因素中的动机、态度、自我效能、教学理念以及能力评估因素中的学校或地方评估都能直接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11]
综上,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为教师自身,主要包含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学理念、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动机以及态度等;外在因素有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主要包含软硬件基础、培训研修、学校管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社会因素包含政策影响等。为顺应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要求,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J省Y市结合全市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Y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培训实施方案》(以下简称《Y市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本研究基于此方案的实施,调查民族地区J省Y市小学教师经过提升工程培训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重点探究外在因素中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组织管理等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影响,以此来剖析影响能力提升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描述
民族地区J省Y市“提升工程2.0”的培训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主题,以Y市中小学39所学校教师为培训对象,采用集中培训、网络研修、送教下乡、成果展示、实践能力导向的学习等混合式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在连续参加完成“提升工程1.0”“提升工程2.0”培训的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中,研究者随机抽取345名教师展开调查,为保证问卷的回收率与有效率,问卷发放选择在教师召开集体会议时发放,保证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此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45份,回收问卷338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8.0%,其中有效问卷330,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男教师共58人,占总人数的17.6%;女教师272人,占总人数的82.4%。从民族分布上看,朝鲜族教师占比为59.1%,汉族教师为38.5%,其他民族教师为2.4%。学历分布情况是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比为88.5%,专科学历的教师占比为6.7%,硕士学历教师占比仅为4.8%。教龄分布情况是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16.1%,5-10年教龄的教师占13.9%,10-15年教龄的教师占7.6%,1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62.4%。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任教科目涵盖了小学的全部学科,其中主科类教师(包含语文、数学、英语)共190人占57.6%,综合文体类教师(包含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心理健康、道德与法治)107人占32.4%,科学教师20人占6.1%,信息技术教师13人占3.9%。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能力标准(试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升工程2.0》《Y市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为参考,确定了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一级维度及二级维度,建构了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维度(见图1)。
图1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维度结构图
以此为依据编制《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为教师的基本信息调查(共4题,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教龄、任教学科、职务、最高学历7项信息);第二部分内容为影响因素的调查(共28题,培训内容维度14题,组织管理维度11题,培训模式维度3题);第三部分内容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调查(共36题,技术素养维度9题、计划与准备维度10题、组织与管理维度6题、评估与诊断维度6题、学习与发展能力维度5题)。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测评问卷量表计算方法,将每一道题目的每个选择项分别精确设置成“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主要测评选项,用5、4、3、2、1表示。在填写问卷说明中向调查对象阐明,对每一题的选项需根据自身的培训后情况与选项的符合程度进行选择。将五点计分的分值设定为1≤X<1.5、1.5≤X<2.5、2.5≤X<3.5、3.5≤X<4.5、X≥4.5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非常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非常好”五个等级。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水平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对不同学历段、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不同任教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差异分析,对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水平统计分析
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均值为3.77,达到较高水平,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五个维度发展相对均衡。在五个维度中,计划与准备能力维度的水平(3.86)最为理想,次之为技术素养维度的发展水平(3.84),这两个维度的均值均高于总体水平,说明计划与准备能力、技术素养水平较比其他三个能力提升较快、水平更高。学习与发展维度水平最低(3.71),组织与管理维度(3.72)及评估与诊断维度的发展水平
(3.72)均低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总体水平,但相差不大,说明此三项维度的水平处于一般水平,且发展相对均衡。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存在困难
小学教师的信息化2.0意识及教育信息化认同意识比较强,86.9%的教师非常了解教育信息化2.0的意义和目标,90.2%的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提升作用,91.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够有效提升家校沟通的效果。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90.0%以上的小学教师能够熟练地将PPT、微课、白板、投影仪、实物展台等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于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并合理选用技术工具管理教育资源。但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合理选用技术工具的得分仅为3.70,说明教师在利用技术手段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存在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利用网络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较弱,同时Y市小学班额数量大,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多数情况只能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对于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经过培训后,教师独立解决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计划与准备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选择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方面,教师的“计划与准备”能力还有待提升。
2.小学教师对技术在课堂中的融合运用及对教学行为的有效调整存在不足
组织与管理维度均值在五个维度中处于中等水平,描述统计量的标准差整体都处在0.70以上,说明小学教师在组织与管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得分最低的是“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您能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的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3.65)”,而得分最高的是“您能冷静处理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情况(3.77)”。由此可见,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技术层面上的运用掌握较好,并且能够应对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情况,但是对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融合运用掌握得不是很好,部分教师不能在技术的支持下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上需要进一步提升。
3.小学教师利用技术进行教学评估与诊断、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意识有待增强
在评估与诊断维度方面,得分最高的是“您能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3.81)”,说明小学教师能够掌握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而得分最低的是“能利用技术支持有效开展学习评价,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电子档案袋等工具进行学习评价(3.60)”,说明教师在经过“提升工程”的培训后,能够掌握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但是在具体实施评价以及运用技术支持的工具进行学习评价的能力较弱。由此可见,经过培训后,教师的评估与诊断的意识增强,但将其具体应用到实践教学评价中的能力较弱,这表明不但要给教师理念上的引导,更要注重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
学习与发展维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在参加培训后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学习与发展维度水平均值为3.71,为五个维度中得分最低的一项。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您能将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及教学后的自我反思与发展中(3.98)”,得分最低的是网络支持下的研修,如专题论坛、网络社区研讨等(3.66)。由此可见,小学教师培训后能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大部分教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其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也有所提升。相比之下,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学习等活动以提高专业发展的能力水平较低,说明教师还不太擅长在网络支持下的研修、利用各种平台与专家同行交流、获得指导与帮助等,教师需要拓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身专业化发展路径。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学历、职业生涯阶段和任教学科三个方面。
学历方面,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的能力水平均值达到3.89,随着学历的降低,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均值随之降低,中专学历的教师的均值仅为3.15。可以看出,大专及以下的学历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处于一般水平(3.28),本科及以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达到了较好水平(3.71)。
职业生涯阶段方面,从不同教龄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分析可以看出,11-15年及1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与其他两个阶段的教师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从结果来看,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存在差异。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培训中,培训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培训需求。
任教学科方面,在小学的各学科教学中,科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最高(4.31),信息技术教师位居第二(4.11),且这两类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科。通过对教师任教学科的内容、课堂教学特点以及学科性质进行分析,科学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上课时多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呈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实验模拟演示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由此增加了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三)影响因素各维度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各维度相关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影响因素培训内容、组织管理、培训模式均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各维度在0.01水平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依次降低。总的来说,影响因素中培训内容与组织管理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性比较强,而培训模式主要对学习与发展能力产生较强影响。那么,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通过组织合理的培训内容、加强对组织的管理、创新培训方法和模式等措施来增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表1影响因素各维度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五、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五维度及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模型,对民族地区J省Y市小学教师参加“提升工程2.0”培训之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进行调查,剖析了在提升工程培训过程中影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加强内容分层,满足需求差异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不同任教学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将培训内容分层分类设计,可以达到满足不同教师的培训需求,使培训有效并具有针对性。
1.培训内容应注重应用实践,强化教师在实践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是注重“课堂教学应用”培训内容的模块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停留在对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应用,而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应用中存在困难。因此,培训内容应注重课堂教学应用,在教授教师如何使用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更应该在培训中加上实践操作的内容。二是注重“网络教学空间的应用”培训内容的模块设计。在本研究中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最常应用的网络教学空间是地方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但是实际上只有参加比赛的教师才会去用心学习应用教学,其他教师大多对此不能熟练掌握应用,若在培训过程中,加入对此教学助手的应用实践操作培训,指导每位教师如何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开展个性化培训,使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模块
目前提升工程的培训内容固定,教师不能实现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在调查中,某小学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不同任教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不同,也就是说他们的培训需求也并不相同。但在进行提升工程培训过程中,其培训内容由该校教务处统一选定给每位教师,这显然不能实现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PPT制作课件,虽然一部分教师会在网络上下载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但是下载以后,发现并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教学相匹配,需要对其作出修改,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熟练掌握PPT的制作和修改。这就要求在培训中,除了针对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加强培训力度之外,还应积极开展个性化培训,由高校专家或各级进修学校的培训专家团队以及一线教师共同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培训内容模块。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选择同一培训内容模块的教师可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培训过程中彼此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新形态。
(二)加强校本研修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深度参与
在培训模式上,提升工程2.0采用了混合式的培训模式,培训效果较好。在混合式培训模式中,校本研修模式是最能了解教师学情,最能将所学应用于教学过程,也是最能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的热情和动力的模式。并且,校本研修是由学校的信息化团队自主组织的,每个学校对自己的校本研修有自主决定权,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来规划校本研修的内容及进程安排等。因此,建议应加强校本研修模式的应用,以此来促进教师的深度参与。
在校本研修中,学校应该实行“一校一案”,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科特点、教师水平差异、教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培训前的前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本校的具体教学需求及教师的基本情况,制定与需求相符的目标任务。在实施有效的校本培训时,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开展。一是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校长是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的首席执行官,其信息化领导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校本研修的成败。只有校长充分地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有效地指导学校的校本研修。二是组建教学骨干队伍,“以点带面”实施校本研修。由这支队伍先做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总结相关经验,然后将经验向广大教师推广,使校本研修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成效。三是推广校内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组建教师实时交流平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阶段性成果可以通过校内的师带徒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展现出来供全校教师观摩交流,也可以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不定时地进行一些比赛和考核,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发现自身的不足,在接下来的培训中更加注重针对不足之处的学习和提升。四是建立校本研修考核评价体系,将研修成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体系考察教师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研修的成绩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以此激励教师尽快成为信息技术应用能手。
(三)加强组织保障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1.强化培训团队建设,增强培训指导能力
以往的培训团队大多是专家学者,很少有一线教师参与。专家学者的培训虽然可以给予教师理念及技术上的引领,但是相比一线教师缺少了一些实际应用的经验。因此,在组建培训的队伍时,可以在一线教师所中挑选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培训者。此外,进修学校的各学科教研员最能接近本学科的教学,也最了解本学科的教学实际,邀请他们参与培训团队,可以使培训更接地气,培训内容及讲解的实际应用技能更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和使用。同时,以破解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主旨,借助于观课评课、优秀课例研究等方式,激发学校其他教师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也让其他教师对于技术的应用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培训目标。
2.发挥大学区作用,带动乡镇学校共同提升
学区内城镇学校的教师与乡镇学校的教师按学科组成教师工作坊,结成教研共同体。工作坊的教师要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网络研修、互动备课、线上交流,线下研讨、听课评课等。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加强学区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之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经验交流,充分发挥大学区之间的兄弟校的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
3.营造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形成应用文化
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包括优秀的课例观摩活动、课件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微课制作大赛、网络教学空间应用大赛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浓厚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形成应用文化。同时,对参与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肯定。例如,每年举行一次的地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虽然都有各县市的不同学科教师参赛,但是一年一次的比赛给予教师的应用机会太少,并且能参与的教师人数较少。因此可以多开展此类活动,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推广普及到每个学科、每一位教师,既要有意识地组织老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又必须把这些活动的结果进行转化,引领教师们走向一个新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常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3]袁同凯,朱筱煦,刘华芹.论我国在线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以民族教育信息化为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405/t20140528_170123.html.
[5]石玉昌.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70年:经验总结与路径新探[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4).
[6]赵国宏,华娇.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途径——基于对吉林省延边地区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4).
[7]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子模型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
[8]徐鹏,胡月.动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3).
[9]李美凤.工作环境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迁移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
[10]张屹,刘晓莉,范福兰,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4个市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6).
[11]刘慧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in Ethnic Area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Upgrading Project 2. 0 in Y City, J Prov.
ZHAO Guo-hong, XIA Ying-ying, LU Jian-han
Abstract: In 2018,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Action Plan”, marking that China’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as officially entered the 2.0 era.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 ITAA) in the 2.0 era,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unche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Upgrading Project 2.0”( ITAAUP 2. 0)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2019.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improvement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TAA in ethnic areas after the training from ITAAUP 2. 0 and analyzes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TAA is generally at a good level,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verse teacher group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dimensions is relatively balanced, including technical literacy,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valuation and diagnosi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2)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difficulties in facilitating student’s personalized learning online, have an inadequate grasp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effective adjustment of teaching behavior, and have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using technology to evaluate and diagnose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3) Training content,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model are all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achers’ ITAA level, and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decreases successively. The promo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1) revise training content and strengthen hierarchical design to meet teachers’ diverse needs; 2)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to promote teachers’ deep participation; 3) enhance the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innov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upgrading project 2.0; ethnic regi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责任编辑:尹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