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5年 > 第8期目录(总第二百一十四期) > 正文

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研究新方向:地缘教育学的建构

作者:朱旭东,赵瞳瞳
阅读数: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5年第7期


摘 要: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下,地缘教育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实践意义。地缘教育学是以地缘为核心考虑要素,基于国家地理位置和周边国家关系形成的地缘关系上发展起来的比较教育研究新方向和核心概念体系。地缘教育学采用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聚焦国别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现实及教育规律的探讨,致力于形成地缘价值共识,推动地缘安全和地缘共同体形成。地缘教育学可以助力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同时聚焦和深化国际比较教育,带动边疆教育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地缘教育学的建构路径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开展地缘国别教育研究,建构地缘教育知识体系;开展地缘国家教育合作机制研究,提升地缘教育实践能力;开展地缘教育价值共识研究,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地缘;地缘教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可以称之为比较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时代。在体系建构中,地缘教育学是不可或缺的。地缘教育学是基于地缘关系来研究教育的领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国际局势进入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两个大局背景下,研究地缘教育学将为世界范围内地缘和平稳定共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过去几十年,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力量多元化继续发展,地区和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地缘性冲突日益频发,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西方学者提到随着中国经济和整体社会实力的增强,加剧国际社会原有的竞争格局,中国与西方产生新的地缘政治竞争。2022年10月,美国白宫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视为地缘竞争者,提出未来十年是地缘政治格局确定的决定性十年,并强调中国有意且日益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虽然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但是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地缘关系和地缘稳定成为国家发展与国际稳定的重要保障。

20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并致力于“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地缘关系是国家国际关系的窗口,建立稳固安全的地缘关系是当前和未来世界社会平稳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中国稳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只有建立良好的地缘关系,才能搭建安全稳健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而教育是形成共识的最有效路径,是大变局背景下国际形势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提。建构中国特色的地缘教育学是促进良好地缘关系,搭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基石。由于地缘教育学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新议题,因此需要对地缘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讨论,为此本文提出三个研究问题:什么是地缘教育学?地缘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建构地缘教育学?通过讨论这些问题,本文在明晰地缘教育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地缘教育学的建构路径和发展方向,助力中国比较教育学体系的完善。

一、地缘教育学的内涵

地缘教育学是一个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尚未建构的概念,为此本文从地缘体系、比较教育学和命运共同体理念三个关联维度进行探讨。地缘体系是地缘教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比较教育学是地缘教育学的学科框架和基本属性,而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地缘教育学的精神内核和发展目标。

(一)地缘体系中的地缘教育学

理解地缘教育学首先要从地缘概念入手。地缘即“地理缘由”,是分析某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时,需要考虑的地理缘由。《辞海》没有收录地缘一词,但对地缘群体和地缘战略进行了界定。地缘群体是指:“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血缘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形式。它以居住关系为基础,是由同一地方的居民构成的邻居关系的社会,如部落、村落、现代城市公寓、居民新村等。”地缘战略“是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目的是从自然地理条件、位置和环境的角度分析国际关系和处理国际问题,筹划国家生存和发展。”以地缘为基础,地缘群体和地缘战略都强调地理位置基础上的社会群体聚居和以此发展出来的国家和社区关系、利益与冲突等。

地缘还是一个社会科学概念,它以地理位置为基础,应用于不同社会科学领域而生发出不同的概念及其学科,如地缘经济和地缘经济学、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是以民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以及政治行为的经济目的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地理空间、历史文化、制度组织、民族心理、政治关系等地缘因素与民族国家(或地区)对外行为的相互关系。地缘政治学是探讨国际政治现象的学科,聚焦梳理地理要素和政治人文要素对国际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整体论研究方法,系统整合疆域特征、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结构、文化特质及经济活动等多维度要素,对全球或区域战略格局演变趋势进行解析与预测,进而服务国家层面的政治决策。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都以地理缘由为核心探讨相关问题,这两门学科丰富了国际地缘学科和相关研究领域。

地缘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探讨地缘关系,而地缘经济发展,地缘政治局势都是基于地缘和平与战略安全的基础上。安全稳定的地缘关系形成需要依靠地缘社会文化共识,需要通过教育和价值观念的传递形成地缘共同体意识形态。因此,基于地缘概念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概念体系,本文提出地缘教育学来发展和丰富地缘概念体系。中国地缘环境和平安全稳定需要依靠地缘教育来支撑,而让地缘教育真正能起到支撑作用,显然需要地缘教育学的研究。

综上,地缘概念是以地理位置为核心考虑要素的概念,强调与周边和邻近国家/群体的关系,并以临近关系为基础谋求发展策略。地缘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紧密相关。地缘教育学关注地缘教育群体和地缘教育战略,它基于国家地理位置和周边国家关系形成的地缘关系发展起来,以地缘教育群体和地缘教育战略为核心研究内容,致力于形成地缘共识,推动地缘安全和地缘共同体形成。

(二)比较教育学视域下的地缘教育学

基于地缘概念的理解,地缘教育学应该成为比较教育学一个新的重要分支,或者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是聚焦国别地缘关系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比较教育学界对地缘教育学的概念尚未进行研究,在比较教育学的概念界定上也未涉及地缘教育或地缘教育学的内容,更何况对比较教育学的概念理解和理论建构尚未完全统一。法国学者马克-安托尼·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在1817年出版的《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中,首次明确比较教育学是一门相对实证的科学,并提出该领域发展的具体方法策略,这被认为是比较教育学诞生的标志。美国学者艾萨克·康德尔(Isaac Kandel)认为,比较教育学是由改革本国教育制度的愿望激发出来的对外国学校制度的兴趣和了解,是把教育史研究延伸到现在并进行比较,且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形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学科。日本学者冲原丰(Oki Hara Yutaka)认为,比较教育学是将整个教育领域作为对象,并把两个以上国家的教育,围绕现代化进行比较研究,它是一门包括外国教育学在内的学科。中国学者也对比较教育学概念进行辨析,如顾明远认为,比较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应该以国别教育研究、国际组织对世界教育评论和意见以及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卢晓中提出,比较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当代世界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现实问题,通过寻求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差异,来实现促进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学科。朱旭东从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的关系维度突出比较教育研究的学科价值,并强调比较教育学的三个核心要素,包括以比较方法为基本方法,关注民族国家的教育,从客观教育事实和规律出发进行实证研究或经验分析,总结教育规律,描述预测教育现象。王英杰则强调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应该进入“革命科学阶段”,需要注重研究目的、研究单位、研究选题和研究范式的多元化。虽然在具体概念界定上存在表述差异,但是学者对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法基本达成共识。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比较教育学的界定,本文把地缘教育学引入比较教育学,并对地缘教育学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进行梳理。首先,从研究内容上来讲,地缘教育学与比较教育学一样要关注当前地缘国家存在的现实教育问题,探索总结地缘国家教育差异及存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研究对象是以地缘“民族国家为边界的具体社会体系(国家、地区等)的教育过程”。地缘教育学作为比较教育学在地缘范围内的聚焦,是国际比较教育中的地缘民族国家比较教育研究,因此地缘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缘关系基础上地缘周边国家教育现实问题及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日本学者马越彻(Touracos)提出与地缘教育学有一定关联的概念“区域研究”,并强调“区域研究”是提高比较教育研究质量的有效路径,需要将教育对象聚焦在特定地区。其次,从研究目的上来讲,地缘教育学与比较教育学一样,通过对国内外教育规律的探讨,一方面增进对国外教育现实和体制的了解,另一方面促进本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国际教育可以推动国际范围内不同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互动。在此基础上,地缘教育学聚焦民族国家地缘关系,通过对地缘周边民族国家教育的探讨,增进对地缘民族国家教育的了解,一方面借鉴地缘民族国家教育发展特点和优势,另一方面传递本国特色教育理念和内容,增进地缘民族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再者,从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来讲,地缘教育学与比较教育学一样,要以比较方法为主体,同时使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普遍方法,包括定量、定性等方法。其中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实践进行比较,比较法可以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历史情况进行纵向历史梳理,横向比较是对两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同一个教育问题进行横向交叉比较,寻找教育共性与差异。从认识论层面看,地缘教育学更聚焦地缘民族国家的认识论和方法贡献。地缘教育学作为比较教育学的分支,在教育内容和对象上聚焦地缘民族国家,教育方法上也以比较教育学方法为基本指导,同时根据地缘关系和地缘了解需要,可以增加相关实地探访等具体操作层面的方法。

综上所述,地缘教育学作为比较教育学的分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聚焦国别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现实及教育规律的探讨,采用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致力于通过增进对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了解,推动双方教育发展及增强教育合作,培育价值共识,推动国际理解与地缘和平稳定。

(三)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地缘教育学

本文讨论的地缘教育学是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世界观,而且是一种实践方案。世界观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去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践方案是要通过具体措施来推动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形成。地缘教育学的建构需要以这种世界观和实践方案为指引。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强调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共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全面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进一步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包括“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0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再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主导的外交宣言,是对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么建设这个世界的高瞻远瞩的回答。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提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还有“海洋命运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健康共同体”等,所有这些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将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尤其是中国邻国地缘关系。地缘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中之重。与地缘邻国建立命运共同体,地缘内的和平稳定与合作发展也会成为国际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屏障,基于地缘命运共同体,可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此,地缘教育学作为地缘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主要路径和方式,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缘教育,加强地缘民族国家教育的相互了解和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形成地缘命运共同体,而地缘命运共同体又可以构成更大范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价值共识,增进国际理解。

(四)基于中国地缘关系的地缘教育学

在以地缘关系为核心的地缘学科基础上,结合比较教育学视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研究领域,构成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研究新方向,即地缘教育学。具体来讲,地缘教育学是基于民族国家地理位置和周边民族国家关系形成的地缘关系上发展起来的,采用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聚焦国别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现实及教育规律的探讨,致力于形成地缘价值共识,推动地缘安全和共同体形成的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和核心概念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新方向,地缘教育学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地缘教育学是在中国当代独特的政治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支撑的研究领域和概念体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教育体系,地缘教育学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指引的同时,致力于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系统的国际外交理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地缘教育学需要以中国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学科研究和实践中形成尊重中国实际、服务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和传递中国话语的学科特色,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增进与地缘国家的关系建构与连接。地缘教育学的建构需要以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中国教育特色为着力点,开展国际对话与交流。

第二,地缘教育学还体现在是以中国的地缘位置为核心,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构成的地缘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教育学研究新方向。在地缘层面上,中国是一个海陆边境线漫长、地缘关系错综复杂的国家。中国陆地边境线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泮,总长度约2.2万千米。陆地边境线上地缘国家众多,包括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海上边境毗邻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此外,澳大利亚虽然与中国并未直接相邻,但是都临近太平洋海域,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也是亚太地区关系稳定的基础,因此澳大利亚也是地缘教育学的地缘涵盖国家。这些国家使得中国地缘关系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大国和小国共存,而且几乎涵盖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制度、文化、宗教的类型,背后还有美国、欧洲等隐性国家的存在,这种存在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因此带来的地缘安全压力大,地缘民族国家之间的纷争引发的可能冲突始终潜在地存在着。中国疆域和边境线漫长带来复杂的地缘国家关系是地缘教育学关注的重点。

二、地缘教育学的价值

(一)地缘教育学可以助力地缘政治经济和平稳定发展

地缘教育学作为地缘学科的组成部分,以地缘民族国家教育体制为核心研究内容,离不开对地缘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认识。地缘教育学可以与地缘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对话,在维护地缘民族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的同时,促进地缘经济发展,共同为地缘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地缘教育学可以推动地缘经济发展。康德尔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与国家的民族、社会、经济、工业和健康进步休戚相关,国家制度需要控制与指导可以促进民族利益的公共教育。人力资本理论也强调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提高个体认知和生产力水平,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国家生产力革新和发展。中国与周边多数邻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地缘教育学可以与地缘经济学相互促进,形成共同推动地缘经济发展的力量。

其次,地缘教育学可以加深地缘民族国家间的了解,推动地缘政治安全与稳定。有学者指出,地缘经济安全是地缘政治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行为的后盾,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地缘教育学可以与地缘政治经济一道推动地缘安全形势构建。国际关系和平稳定与地缘政治安全稳定建立在地缘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对主权国家的认识和理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关系和地缘稳定。通过地缘教育可以增进地缘民族国家间的相互认识,对地缘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有了认识才能更好地实现地缘民族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

(二)地缘教育学可以聚焦国际比较教育,带动边疆教育发展

作为国际比较教育学的地缘聚焦,地缘教育学一方面可以增进对地缘周边国家教育体制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带动边疆教育发展,搭建地缘民族国家间教育沟通交流的桥梁。从根本上讲,比较教育学是对国际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比较及反思,国际化是比较教育的根本,但同时比较教育学又是教育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桥梁,最终要回归本土,在与异域比较的语境中深入认识本土化。

在国际化层面上,地缘教育学可以聚焦地缘民族国家教育体制的深入探讨。相比国际比较教育,地缘教育学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更聚焦地缘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而这些地缘民族国家/地区的教育体制都有其独特性。中国传统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达到学习借鉴的目的,但是随着世界高等教育多中心格局的出现和中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也有学者提出比较教育学要积极开拓对东南亚国家、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中亚国家等的研究。以借鉴—模仿为主要功能的比较教育阶段渐渐弱化,比较教育转向理解—对话阶段。关注中国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体制可以增进地缘民族国家间的了解和认识,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

在本土化层面上,地缘教育学可以带动边疆教育发展。基于地缘考虑,中国与地缘民族国家接壤的边疆和沿海地区是地缘教育的第一线,虽然地缘教育的本土化是立足整个民族的教育制度,但是地缘接壤的边疆和沿海地区可以更好地开展相关教育实践,发挥边疆教育优势,搭建起地缘沟通的桥梁,推动地缘教育合作与交流。地缘教育发展也是中国助力边疆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三)地缘教育学可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地缘教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实践方案的传递与交流,通过地缘教育可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达成价值观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提出的国际关系新构想,是应对未来世界不确定性的治理理念和方案。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也再次强调人与地球是紧密连接的,而教育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且需要全世界不同民族、国家、社群和个体积极参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从地缘共同体出发。

从教育层面看,地缘教育学可以作为地缘共同体建设的着力点,从意识形态、教育制度、政策探讨等维度全面推动地缘共同体发展。因为地缘关系决定了地缘之间存在文化类似的可能性,地缘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可能性更大,更容易形成共识。地缘教育学是对地缘民族国家内外教育体制的认识和学习,可以增进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合作,发展教育共识。而且地缘教育学是建立在地缘民族国家文化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科学,对地缘教育学的认识离不开对民族国家社会文化的探讨,地缘教育学可以通过教育作用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增进地缘民族国家间的理解与沟通。

三、地缘教育学的建构路径

作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新方向,地缘教育学要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畴,需要在开展地缘领域内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同时指导地缘范围内的教育实践,因为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是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地缘教育学需要实现价值观共识的塑造,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培养既是地缘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体内容和价值观,也是地缘教育学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开展地缘国别教育研究,建构地缘教育知识体系

地缘教育学需要聚焦地缘民族国家,开展地缘国别教育研究,深入探讨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体制,把握其中的一般和特殊性规律,形成地缘教育学知识体系。根据迈克尔·萨德勒(Michael Sadler)的观点,民族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只有理解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康德尔也强调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需要依赖民族基础进行组织,教育内容的所有方面都与民族主义相关。因此,民族国家教育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教育学的传统知识领域。随着社会发展,比较教育学知识领域不断更新,包含更广泛更多层次的研究领域,如国别研究、国际教育研究和发展教育研究等。与此一致,地缘教育学的研究边界是地缘范围内民族国家的教育比较研究,地缘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既包括中国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也包括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事实和规律,同时可以拓宽以地缘为整体的教育研究和发展研究。

首先,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规律构成地缘教育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教育学者要加强对中国教育传统和文化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与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可以促进对外域教育和文化的理解,在牢固自身体系的基础上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而且对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研究需要与中国教育进行对话,并服务于中国教育的发展。

其次,通过地缘国别研究增进对地缘民族国家的了解,需要深入开展地缘国别教育研究,以民族国家为例,在深入了解地缘民族国家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探讨该国教育事实及规律。在地缘国别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以地缘教育为主体探讨地缘教育规律和理论体系。

地缘教育学作为国际比较教育的分支,既需要中国学者的参与,也需要国际学者的贡献,可以通过倡导地缘教育理念,吸引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学者加入地缘教育学的建构中来,通过科学的教育研究,总结地缘教育的基本规律,形成地缘教育知识和理论体系,同时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比较教育服务。

(二)开展地缘教育合作机制研究,提升地缘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实践和教育交流活动上,因为从广义上来讲,比较教育的历史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教育交流的历史。顾明远提出要深入国别教育研究就要深入到该国的社会中去,日本学者马越彻也强调进行区域研究首先要深入实地,研究者需要掌握国际语言(英语)和区域语言,掌握若干学科,并且精通对象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因此,地缘教育学需要以地缘范围内的教育合作机制为中心开展研究,指导相关教育实践和合作交流活动,提升地缘民族国家教育实践能力。

首先,研究开发地缘民族国家教育合作交流框架,建立包括教育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交流为一体的合作机制,推动地缘民族国家教育交流。建立地缘民族国家教育合作框架可以借鉴且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呼应,因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包含多个地缘民族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缘教育学发展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基础,深入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同时可以开发和利用中国沿海和边疆省份教育优势和特色,以边疆沿线省份为主推动地缘邻国建立合作的可能性。比如辽宁省作为朝鲜族聚居地,与朝鲜、韩国存在语言沟通链接,可以借助语言优势开展与朝鲜、韩国教育合作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流活动,如学生交换,教师定期访问等。同理,可以研究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地缘教育合作机制,开展相关教育实践。通过边疆沿线省份的教育交流研究逐步扩大到中国其他省份和地区,建立全方位教育合作的可能性,调动中国地缘邻国的教育合作积极性。

其次,在地缘教育合作交流机制研究下推动地缘教育者的地缘合作能力提升。一方面,教育实践本身可以推动教育合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从语言、学科等维度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活动,如朝鲜语学习、俄语学习等,带动更多学者和机构参与地缘教育合作交流。开展地缘民族国家历史社会发展等学科教育,增进对地缘民族国家的整体认识和了解。这种实践活动与能力提升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地缘教育学的发展。

(三)开展地缘教育价值共识研究,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作为中国主导的外交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应用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国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培育和发展,致力于形成地缘范围内的地缘国家教育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综合全面开放的价值观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个体形成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体系包括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五个维度共同价值观念构建和价值认同发展。比如,政治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建立对国家间主权平等的价值认同,经济共同体需要发展合作互助的基本价值追求,安全共同体则依赖爱好和平的基本价值立场,开放多元是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内核,可持续发展构成生态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准则。地缘教育学既包括地缘范围地缘民族国家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教育,通过价值理念的改变可以带来相应的行动改变,塑造地缘教育价值共识是地缘教育学发展和振兴的条件和保障。

首先,为形成地缘国家教育共识,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开展地缘国家教育价值观共识研究。在深刻认识与了解地缘民族国家和地区教育事实及规律的基础上纳入地缘民族国家教育精髓,以理论化、系统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主体和核心,开展相关价值观研究,融入地缘教育价值观念,将研究成果以融合和国际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与推广,增加地缘范围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和了解,培育地缘国家个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其次,地缘教育学可以通过指导教育研究和教育活动实践,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培育和发展。在地缘教育研究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观为指引,将互联互通(国际性)和包容互惠(开放性)的基本特征融入教育研究。在教育实践中,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共建(实践性)的特征,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标准,在设计合作交流框架,提升地缘教育者合作能力的时候,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生态价值观融入活动中。如在开展地缘民族国家社会文化教育的时候,引导主权平等的价值观念。通过带动地缘民族国家和地区社群个体参与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

四、结语

作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新方向,地缘教育学的理论和概念建构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和平、安全、稳定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而地缘教育恰好可以在这种关系建立中发挥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为促进地缘教育发展需要一个研究领域或学科支撑,这就是地缘教育学。和平、安全、稳定的地缘政治、经济关系是由中国地缘的复杂性决定的,也就是周边复杂的地缘国际环境决定。以地缘关系为出发点,地缘教育学聚焦中国地缘民族国家教育现实及教育规律,在比较教育学视域下,深化比较教育学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奠定基础。地缘教育学可以助力地缘政治经济发展,为中国创造和平、安全、稳定的地缘关系,同时可以聚焦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方向,带动中国边疆教育发展。地缘教育学可以作为地缘共同体建设的着力点,从意识形态、教育制度、政策探讨等维度全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地缘教育学为起点,未来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一方面可以继续拓宽地缘范围,以地缘民族国家教育议题为边界进行系统的梳理。另一方面,以地缘教育学为出发点可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搭建世界教育价值共识,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本文参考文献略)


The New Research Direc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Geo-pedagogy

ZhuXudong ZhaoTongtong

 

Abstract: Upon an era of the world’s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unseen in a century and the grand strategy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o-pedagogy hold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Geo-pedagogy, centered on geopolitical factors, is a novel approach and core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emerging from 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shaped by a nation’s location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is field utilizes comparative education methodologies, focusing on the educational realities and principles of nation-states in specific geopolitical contexts. It aims to foster a consensus on geo-values,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geo-security and community-pedagogy contributes to the advancement of geopolitics and economy, while also intensifying and deepening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education,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border regions, and advancing the realization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o-pedagogy can be approach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conducting country-specific geo- pedagogy research to build a geo-pedagogy knowledge system; explor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geo-countrie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capabilities of geo-pedagogy; and researching on the value consensus of geo-pedagogy to nurture the concept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 words: comparative education; geography; geo-pedagogy;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初审:黄华强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