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振兴需要经济支撑,更离不开文化滋养。作为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学校在传承乡土文脉、传播现代文化和引领文化共生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乡村学校不仅是乡村文化的传承场域,更是学生乡土情怀生长的摇篮,同时也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方向标。在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乡村学校文化功能的重构需着眼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扎根于乡村文化场域的特性,内生于文化主体的交互之中。通过营造乡村文化浓郁的校园环境、重塑师生文化角色、深化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融合,乡村学校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和谐发展。通过乡村学校这一文化场域的作用,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将得以激活,现代文化与乡土文化在动态共生中实现融合,从而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文化功能;释放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再生产机制,其本质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是通过符号系统和价值传递,实现人才培养的辩证实践过程。乡村教育的内在气质主要是由乡土文化塑造的,而乡土文化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乡村教育来实现。当前人口外流与“空心化”危机削弱了乡村人文生态,城市文化通过数字平台迅速渗透,传统乡村文化被边缘化甚至标签化为“落后”,文化整体性濒临断裂。同时,乡村教育逐渐“疏离”乡村社会,学校空置化与文化融入不足的问题突出。乡村振兴与教育振兴协同发展的政策呼声日益高涨,乡村学校被定位为文化传承与振兴的核心平台。
一、乡村学校文化功能的内涵意蕴
乡村学校深处乡村社会,其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传承乡村文化、培育学生乡土情怀、规范和引领乡村文化发展。这些文化功能充分完整地释放,有利于推动文化振兴,助力于乡村振兴。
(一)乡村学校是传承乡村文化的文化场域
乡村学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个体生命生成的合法场域,其教育实践以目的性、规划性与系统性为内核,在特定的师生关系共同体中展开,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生成具有深远影响。乡村学校嵌入乡村社会之中,承载着民间传统、民风民俗等文化符号,通过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形式,延续和发展乡村文化。社会世界之所以持续存在并成为今日之所是,源于社会成员对“传统”的不断再生产,我们生活的社会世界承载着过去行往未来。而乡村学校是连接“大传统”与“小传统”的重要机构,承担着主流文化以及乡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责任。尤其是民族文化丰富的乡村,其学校更是承载与延续地域所固有文化的场域。在布尔迪厄所论述的场域中,每个场域都规定了自身各自特有的价值观和调控原则,其成为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这种引力被强加在所有进入该场域的客体和行动者身上。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以“土”为连结的场域,因为农民离不开泥土,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办法,农民对土地有自然的热情。“熟人”的社会环境和“差序格局”的社会秩序是这个场域的逻辑与规则,约束个体的行为方式以及维持群体秩序,从而衍生出了尊重自然、理解自然的生态观,“熟人”社会中的仁爱、中庸和礼教等伦理道德,以及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等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与村民,尤其与乡村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乡村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乡村学校是学生乡土情怀生长的摇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脱离文化的生成地,接触更多被符号化和抽象化的文化,并以此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这种建构往往缺乏根基,呈现出虚无的倾向。因此,城市学校通过研学旅行等方式,试图弥合学生与文化、自然之间的断裂,让学生通过体验与观察,重新感受生活的真实。乡村文化天然地联结着自然与生命,是一种具有温度和生成力的文化资源。乡村学生成长于乡村,受乡村文化的熏陶,被乡村社会日常生活所濡化,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与乡土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乡村学生接近自然、贴近自然,他们在与自然互动中,获得了生命的精神活力与自然生气,这种与自然的亲近使他们减少了现代性带来的异化与疏离感,避免了文明病的侵袭。乡村学校扎根于乡村,其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能够滋养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为学生乡土情怀生长的温床。乡村学校借助周围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社会生态,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乡村情感。例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展现本地的民族文化与社区文化符号,连接社区资源,形成“文化共生”的教育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感知劳动的价值,领悟土地和生命的本真意义,以及乡村生活的淳朴之美。此外,乡村学生在就近入学的过程中,与乡村生活保持密切关联。他们通过日常劳动与家庭活动,深入体悟自然循环与生活本质,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认同与情感依托。这种教育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命与自然的机会,也以实践活动彰显了文化的内在深度与人本意义。
(三)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方向标”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社会培育人的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方向标”,对乡村社会具有文化辐射、引领、示范的功能。乡村学校扎根于乡村社会,承载着现代性与乡土性的双重使命。而学校的规律性活动如作息时间、教学秩序,为乡村注入文化的节律,形成了乡村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秩序。首先,乡村教师作为文化与知识的传播者,其言行与教育实践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示范和引导作用。他们的行为规范及思想观念,通过与村民的互动,如交流与合作,潜移默化地对乡村社会的文化氛围与道德生态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学校成为乡村社会的文化中心,其合法性与公信力使其在乡村治理与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学生通过教育获得的现代知识,不仅内化为个体成长的精神资源,也在与村民的交流中逐步扩散,打破乡村社会原有的知识观念与行为模式,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乡村学校通过道德教育、法律知识普及等活动,构建了文化认同的纽带,增强了村民的社会意识与国家意识。最后,对于偏远的民族地区,乡村学校通过知识的普及与文化的传播,激发了个体对现代社会的理解与融入能力。这不仅拓宽了个人的发展路径,也为乡村社会注入了新鲜的文化元素,提升了整体社会的和谐程度与生活满意度。乡村学校与社区构成的场域,通过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调节与约束了乡村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强化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乡村学校文化功能重构的价值追寻
乡村学校根植于乡村社会,是地区的文化中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承担着新的文化使命,乡村学校文化功能释放具有独特的价值。乡村学校自诞生以来一直根植于乡土,知乡情、明乡理、教化乡民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目标。乡村学校有选择性地传播乡村文化引导乡村文化发展。同时,乡村学校通过传播社会文化,促进乡风建设,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传承乡土文脉,重建乡村文化高地
对于乡村的理解,不能仅停留于炊烟袅袅、蛙声萦绕等浅层的审美层面,更应深入到其蕴含的民风民俗、民族文化及历史延续的文化主线。这些文化线索共同构成了乡村文化传承的乡土文脉,而乡村学校则是重建乡村文化高地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乡村学校肩负着选择性传播乡村文化、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职责。乡村文化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更新中焕发新的活力。乡村学校通过选择性传播乡土文化,为引导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支持。教育本身具有选择性,其对文化的自动撷取与排斥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教育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包含文化选择的意义。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教育并非传播所有文化,而是对文化进行甄别与选择。在乡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孕育了意蕴深厚的乡土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乡村社会的生活观念、价值体系与和谐的生态观。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也存在一定的保守性与滞后性,乡村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应当具有典型性与引导性。乡村学校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基于社会需求、学生身心发展及教师价值观差异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意义。通过对乡村文化要素的重组、整理与融合,乡村文化得以在性质与内涵上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乡土文脉的创新性传承与文化价值的提升,助力重建乡村的文化高地。
(二)传播现代文化,形塑乡村文化精神
乡村学校是在乡村社会中嵌入现代文化的核心载体,乡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文化桥梁角色,这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双向交织和意义生成,彰显了乡村社会文化重构的深刻意涵。乡村学校应当凭借其教育资源的独特性与文化传播的深度功能,为乡村经济与文化的振兴提供精神支持,成为现代文化与乡村传统共生的纽带。更进一步,乡村学校的文化传播并非止步于课堂教育,教师的作用已扩展至价值引领与文化创造的哲学高度。在师生互动与社会实践中,教师不仅传递知识,还作为文化主体融入乡村生活,通过与村民的深度互动,推动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型。教师的道德榜样与精神影响不仅塑造了学生的思想,也启发了乡村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升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文化精神的觉醒,而乡村学校的建设正是这种觉醒的根基所在。回荡在校园中的读书声,蕴含着知识与思想的力量;师生之间的文化创造,则折射出乡村文化精神的自我更新。在此过程中,乡村学校成为文化意义的生成场域,形塑现代乡村的文化精神,进而推动乡村社会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走向文明。
(三)促进文化共生,实现乡村文化融合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生态中的重要节点,在文化共生的进程中承担着桥梁与枢纽的双重角色,其使命不仅在于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更在于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学校与乡村民众的精神融合。乡村学校通过编写乡土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以及开展歌舞、民族体育、传统工艺等文化活动,不仅传递了知识与技艺,更构筑了文化意义的共享空间。师生与村民的双向互动,使乡村文化在学校中得到重塑,而村民通过这一过程重拾文化自觉,最终促成了文化主体间的深度融合。在乡村文化的历史叙事中,戏台与庙宇曾是乡村精神生活的中心,人们在此通过表演与仪式活跃了社区文化氛围,塑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新中国成立后,乡村学校以教育为契机嵌入乡村社会,迅速获得合法性与公信力,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地。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典范,在传播科学文化的同时,也扮演着“顾问”与“参谋”的角色,以文化理性介入乡村事务,彰显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然而,城镇化进程使乡村人口减少,传统文化生活趋于式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冷漠。乡村学校以文化活动为媒介,将村民重新凝聚在文化场域中,赋予他们共同参与的意义维度。这种文化实践不仅激活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也彰显了文化作为人之存在方式的重要性。通过乡村学校的努力,现代文化与乡土文化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了共生,最终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成为乡村社会精神更新的重要途径。
三、乡村学校文化功能重构的底层逻辑
文化生态学为乡村学校文化功能的释放提供了一个理论思路,这一理论“侧重评估文化本身构成上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的平衡/失衡状态,并由此提出文化问题的诊断和文化建设的愿景”。借用文化生态的“透镜”加以审视,研究试图勾勒出乡村学校与文化、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有机平衡理路,进一步澄明乡村学校文化功能重构的底层逻辑。
(一)立足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
乡村学校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的关键载体,承载着推动文明乡风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使命。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乡村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与魂,其兴衰直接决定乡村社会的凝聚力、民众的归属感以及道德伦理观。乡村学校诞生于乡土文化的沃土,现代乡村学校更应植根于乡村,主动识别并积极回应乡村社会的文化需求。然而,现代文明对教育的冲击,使乡村学校逐渐与乡村社会及乡土文化相背离,甚至走向文化断裂的危机。随着现代文明的涌入,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原有文化生态逐渐隔离,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乡土环境脱节,导致乡村文化走向式微,乡土文化传承链条发生断裂。乡村学校作为文化振兴的推进器,必须在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新的平衡点,既要守护乡村文化的核心精髓,又要吸纳现代文明中的有益要素。通过教育实践,乡村学校应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策源地,激发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动态交融中焕发新生,为乡村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动力。乡村学校需注重提升乡村文化的自我反思与更新能力,以文化自觉为导向,深度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通过培育深厚的文化土壤,使乡村文化之树得以根深叶茂,实现乡村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为乡村社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扎根乡村文化场域的特性
乡村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乡村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释放应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相协调,通过扎根乡村文化场域的特性,在动态实践中促进乡村文化生态的持续发展与文化活力的全面提升。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乡村学校作为扎根乡村文化场域的育人场所,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由文化实践主体在特定的乡村文化场域中展开。布尔迪厄认为,整个社会由大量具有自主性的“小场域”构成,这些场域既具有各自的特性,又在客观上相互联系。乡村社会同样由若干“小场域”组成,每个“小场域”中都有主导性资本及其独特的“性情倾向系统”,即惯习。通过文化资本的不断“占有”和文化惯习的推动交织,乡村文化场域得以形成,这种场域为乡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既定路径与拓展空间。乡村学校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和传承无不深植于乡村文化场域,与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连。作为乡村文化的“小场域”,乡村学校的运作不仅深受乡村文化资本与惯习的影响,同时也通过教育实践反作用于乡村文化的形塑与传承。当前,在外来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场域正处于城市与乡村、全球化与本土化多重张力之中,同时交织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甚至后工业文明的文化杂糅,成为一个充满文化差异、冲突、断裂与多元性的复杂文化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功能的重构需深刻理解并适应乡村文化场域的复杂性。
(三)基于文化主体间性的交互
卡西尔认为,“人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乡村社会正是一个复杂的“符号宇宙”,乡村公共精神空间体系是村民日常生产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场域,而乡村学校承载着道德观念、礼仪 规范、历史传统及文学作品等文化“符号”,教师和学生则是文化符号的主体。在这一文化场域中,学校的语言、教学与活动构成了“符号之网”的“丝线”,通过文化主体间的交互,共同建构并形塑乡村文化。文化主体间性体现在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既是坚守传统与推动创新的“平衡支点”,又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动共生的新形态的核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村学校作为文化生态的缩影,需在“不忘本来”与“面向未来”的交融中巩固主体间性。乡村学校,在文化传承中要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延续传统又不拘泥陈规,开放包容但不失自我,既体现本土文化生态的自省,又融入全球视野。故此,乡村学校文化功能释放过程的主体交互,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从主客体关系衍化向主体间关系转型,摆脱城市文化“取而代之”的生态秩序,促进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相互尊重中融合,从而确保乡村文化生态的和谐与秩序,契合学校场域重构文化功能的主体需要。乡村学校文化功能重构的逻辑如图1(图1略)所示。
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文化融创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学校,是乡村社会中的学校,乡村学校文化功能释放必然外溢到社会,故此,乡村学校文化功能释放需要聚集多方社会力量。乡村学校需要明确自身的文化职责,营造一个乡村文化浓郁的环境;政府、社会需要为乡村教师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队伍,有意识地根植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乡村学校应成为村级文化中心,密切联系其他系统,发挥文化引领、文化辐射的作用。
(一)铸造乡村文化共同体,共育乡村文化价值观
乡村学校在铸造乡村文化共同体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示范功能。乡村学校借助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服务乡村社会,推动观念的更新,改变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与不良行为方式,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乡村学校不仅是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更通过思想和观念的交流,促进家长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影响整个乡村社区的文化氛围。因此,乡村学校应加强与其他社会系统的联系与整合,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体育设施等,为村民提供学习与运动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价值观的共同育成。乡村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强化与乡村学生家庭的联系,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纠正不良行为。学校可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共建沟通平台等方式,让乡村家长与学校教师深入交流,获取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增强社会公德与法治意识。
此外,乡村学校还应引导村民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优化文化活动载体,进一步融入乡村社会。乡村学校作为文化高地,能够在文化空间、文化传播、文化服务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等,乡村学校应开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活动,延续乡村文化的脉络。师生通过学习传统技艺,如戏曲、编织、传统乐器演奏等,不仅能够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还能通过文艺表演、读书会、演讲等时代特色活动,增进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推动文化共育,提升乡村文化的凝聚力。乡村文化包含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乡村学校应通过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唤起村民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如组织乡村自然考察活动,邀请村民介绍地方生态与地理环境,让师生与村民共同欣赏乡村自然风光,深度体验乡村生活,从而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一过程不仅能增强乡村文化的认同感,还能推动文化价值观的共建共享,实现乡村社会文化的持续进步与共同繁荣。
(二)夯实乡村学校文化基点,活化乡村文化场域
乡村学校具有独特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如何夯实乡村文化的基点、活化乡村文化场域,是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核心课题。不同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应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修正教育内容过度城市化的现状,通过开设地方课程,打造温馨、富有乡土气息的校园环境,从而有效传承和延续乡村文化。乡村学校置身于广阔的乡野,与大自然相融,乡村学校要充分考虑这一地理位置的优势,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资源,营造一个温馨的校园环境,促成文化场域的形成。首先,乡村学校建设应该与乡村自然环境融合,呈现乡村的自然景观。乡村学校的改建应该充分考虑乡村的自然环境特点,把乡村学校的设计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其次,乡村学校应挖掘并内化本土和民族文化,将其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议题。学校的文化符号、空间设计及活动安排应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身份。这种文化内化不仅是物质的呈现,更是精神的积淀,能够在代际传递中生发出教育的力量。最后,乡村学校在文化塑造上应注重传统工艺的运用,从视觉与触感两方面构建具有融合感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每一处空间,不仅是物质功能的体现,更应承载文化的象征意义,摆脱过度的商业化痕迹,回归到文化的根源与本质之中。
乡土资源是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化古迹以及民间艺术、民风民俗和语言文字等。乡村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在课程中呈现地方性知识,夯实文化场域的内涵。校本课程建设注重适应性,满足地方、学校对课程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地方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当地经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需求,培养优秀人才。校本课程把乡土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内容,扭转乡村学校课程建构过于偏向城市知识的局面。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教学内容一定要有利于学生发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因此,校本课程建设需要严格筛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地方性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把关。编制校本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物、物力,乡村学校要借助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对乡土资源进行“广度”和“深度”的挖掘,编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
(三)重塑师生乡村文化角色,引领乡村文化变革
乡村学校师生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性
力量,承担着文化延续的关键功能。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是乡村文化传递与创新的文化使者。乡村学生在乡村文化场域中形成其生活经验,乡土文化构成了他们认知世界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学生既是文化的承接者,亦是文化的塑造者与发展者。然而,在城市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乡村学校的师生普遍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使得他们难以有效担负起乡村文化守护与传承的角色。因此,乡村学校的文化功能重构应从根本上重塑师生的文化主体性,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文化延续中的历史责任。乡村教师作为文化主体,需在其本土性身份中,坚守并引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然而,受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乡村教师在生存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往往难以“扎根”乡村,致使“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至关重要,政府应通过政策保障和体系完善,推动乡村教师的文化主体性培养,确保其能够在乡村文化的土壤中稳固生根。
乡村学生作为乡村未来的建设者和文化的传承者,学校教育在其文化主体性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学校应在其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使其成为乡村文化的有机延续者。学校教育应敏锐捕捉并引导乡村环境对学生生活经验结构的塑造,推动他们对自身乡土身份的认知与反思,从而在文化认同中自我觉醒。乡村学校不仅要在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还需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乡村的情感认同,并促进其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回归。学校还应通过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与社区合作,创造具有实践意义的文化体验,如开设小型菜园,让学生参与农耕实践。这些具体的教育行动,不仅促进学生对乡村生活方式的理解,还在认知与情感上深化其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乡村学校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乡村文化、塑造乡村情感认同、推动乡村文化融合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乡村学校承载着乡土文脉的传递任务,它通过深植乡村社会的土壤,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性传承。然而,乡村学校的文化功能不仅局限于知识传播,还包括塑造学生的乡土情怀,让学生在乡村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另外,乡村学校还承担着文化引领的责任,它是现代文化与乡土文化融合的桥梁。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现代教育资源,还通过教育实践向乡村社会输出新思想、新观念,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由此,乡村学校文化功能的重构体现了文化生态学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它要求乡村学校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挑战,找到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点。总之,乡村学校的文化功能不仅关乎教育本身,更关乎乡村文化的振兴与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学校通过深耕文化土壤,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终形成乡村文化的内生力量,为乡村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本文参考文献略)
A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Functions of Rur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JiangShihui WangYuanfang LiuYanqun
Abstract: Great priority should be attached to culture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requires both economic support and cultural nourishment. Rural school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society, play a unique role in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disseminating modern culture, and leading cultural symbiosis. Rural schools are not only the field of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but also the cradle of students’ local feelings, as well as the beac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rural schools is supposed to focus on the needs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find its root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ultural fields, and embed itself in 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al subjects. Only by creating a campus environment densely with rural culture, reshaping the cultural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chool and rural society, can rural schools achiev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ject spiritual impetus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Through the role of rural schools as a cultural field,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rural culture will be activated, and modern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 will be integrated in a dynamic symbiosis, thus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e; cultural function; release
初审:黄华强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