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在新时代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与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围绕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这一根本目标,从劳动与人的本质出发,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功能进行再认识,明确劳动教育是指向主体完整生命的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教育,是发展人心智思维、思想的教育,是价值创造的教育,更是一种导向精神境界的教育。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价值功能
什么是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他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劳动是人类幸福的源泉。高尔基曾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劳动不仅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且能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发展人的思维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劳动过程中也会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彰显,内在精神品格境界获得不断塑造提升,是实现主体自我价值、释放创造潜能、迈向幸福人生的必要途径。
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及各学校实施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劳动教育纵深发展,取得了多方面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呈现一些新的实践问题值得思考。研究劳动教育有助于我们深入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功能,明确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促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重要路径,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致力于公民素养提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劳动教育改革推进已取得初步成效,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应向更高阶段更深层次迈进,从“劳动与人的本质”出发,深人挖掘劳动教育对学生个体生命完整、心智思维发展、精神境界提升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如何进一步深化新时代五育融合视域下对劳动教育价值功能的再认识,更好地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使劳动教育向更高阶段更深层次发展,是教育者要认真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与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劳动教育是指向主体完整生命的教育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终极发展目标。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他还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由此,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功能和旨归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向主体完整生命的教育。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所构成的生命主体,凝聚着身体、认知、情感、审美的聚合元素。人的生命的完整性首先是生命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其次是生命周期顺序的完整性。劳动教育是造就人完整生命质量的基本方式。人生命的长、宽、高蕴含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文化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需要物资滋养、适宜环境,社会生命需要社会财富与公共资源,文化生命与精神生命需要科学人文精神,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劳动”,都与劳动密切相关。对于教育者而言,劳动也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正如李政涛在《教育与永恒》中所指出的,“职业,通过从事某种劳动,以教育的方式,让人成为人。是职业实现了‘劳动’的成人价值。这也是职业对于人生的一大贡献,让‘劳动’真正成为人的生存方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能够自由进行属于自己的生命活动和人可以开展基于意识的自由生命活动,这是人类最主要的特性,劳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活动方式,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一种体现,它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紧密相关,劳动使人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的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的活动。人在劳动中不仅满足了主体的物质需要,还发展了智力、情感和道德,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充分地揭示了劳动对于人类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创生性意义。人是自己和社会历史的主体,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方式,主体的自我生产和社会生产的双重对象化方式,生成和发展了社会历史,也成全了人的主体生命。陶行知曾说:“奋斗是人生的代名词,是万物之父。”这里的“奋斗”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即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不断克服困难阻碍,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劳动教育的主要作用是让个体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体验生命成长,通过动脑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的反复、积累和深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完善与发展。
卡西尔在《人论》中也指出:“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卡西尔所说的“劳作”包括了人的其他创造性活动,如科学、艺术、语言、历史等。他认为人只有在创造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永远处在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因此,通过人的不断创造性“劳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主体内在文化生命、精神生命的塑造与完善,促进人主体完整生命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开展也是帮助学生从具体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中不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从而让个体生命得到完整整全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二、劳动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无论是人类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现实生活还是可能生活,都离不开劳动,都替代不了劳动,而且随着劳动形态的深化和迭代,人类的生活走向更加理想、幸福的状态。显而易见的是,人类今日之生活比过往社会形态之生活会好些,未来理想之生活也会在劳动实践中到来。正如张闻天所言,“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因此,要培养学生树立通过劳动来追求实现理想生活的目标与愿望,明白劳动是实现理想生活的重要途径。
生活世界是进行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主要场域。劳动就是生活本身,劳动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勤劳奉献是一种生活,是值得赞誉的生活;好逸恶劳也是一种生活,只不过是令人不齿的生活。爱生活,必然爱劳动;爱劳动,才能更加爱生活。美国著名关怀伦理学家诺丁斯曾提出:“所有劳动都重要,都值得人们投入身心,所有劳动及成果都值得孩子们尊重。”我们所熟知的还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无小事,生活处处皆学问”,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对人、对事物、对周围环境、对知识等的理解、关心和尊重,并对辛勤劳动的人们产生感激敬畏之情,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找到并体验在生活中劳动的乐趣、愉悦、满足感与获得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进而延伸至热爱物质生活、职业生活、休闲生活与精神生活等领域,理解美好生活的真谛。同时,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懂得生活的平凡而伟大、简单而复杂、艰辛而喜悦、痛楚而美好等诸多情感与感受。多样的劳动场景就是多彩的生活画卷。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谈到:“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为劳动而生活。”因此,为了我们美好的生活,要开展好劳动教育,实施好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我们要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三牛”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在建设教育强国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这也是新时代所需要的劳动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劳动教育是发展人心智思维(思想)的教育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陶行知也说过:“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的真理。”这里的劳力是指实践,劳心是指思维,蕴含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现真理的思想。《孟子·尽心上》中也有“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由此,我们得知劳动教育的另一重要价值功能是发展人心智思维(思想)的教育,劳动是培养学生获得一种思维品质、思想的学习实践。杜威在《我们怎么思维》中指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他提出了思维五步法,尤其注重对学生反省思维的培养和塑造。怀特海也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详细论述了劳动与学生的智力、脑力、思想和心灵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怎样通过劳动使人心灵高尚和培养人性。他指出:“一个人怎样劳动,他做什么和抱着什么目的,就决定了他怎样思想……如果少年和男女青年的劳动不是一种十分认真的大人事情,我们甚至就不可能同家长来谈论他们子女思维的成熟性、做功课的独立性、公民的责任心、男女青年建立自己家庭的精神准备等问题。”在谈到“怎样通过劳动使心灵高尚和培养人性”时,他提出:“只有当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而献出自己一点心灵时,才能养成这种崇高的品质,献出精神财富——只有这才是精神财富的获得。”
因此,在劳动教育中,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价值引导、发展认识思维。不能盲目劳动,要注重规划设计、知识运用;讲求规范规则,学会总结反思,从而提高认识,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思想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也即这一道理。此外,也不能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提高学生对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的思想认识和真挚情感最为重要。
另一方面,手脑并用、知行合一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手脑、心智、思维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统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吉教授等指出:“体力劳动在任何时代都不只是铲子和犁,而是一种思维和对思维的有效训练。引导学生亲身劳动,并从劳动经验中去理解认识事物、发展思维,是极为重要的教育环节。”从哲学层面分析,人的主动性和受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劳动实践和改变自然、社会中体现着主动和受动的辩证统一,不仅能变受动为主动,还能把作为主体的自己当作客体来进行自我剖析,以加强自我认识、发现、重塑和自我完善,从而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心智思维、思想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同时,在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需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关系思维和整体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全面、整体、辩证等多重视角来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劳动教育是价值创造的教育
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在卡西尔看来,“创造性就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从无到有是创造,从有到优是创造,从旧到新更是创造,创造的意义就是价值的生成与转化,这一切都须臾不离劳动,正如《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中以人们最常见的“商品”为例,分析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可以说,人类的劳动(包含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价值创造之源。用劳动产品的社会价值作为进行教育的手段,也是不容忽视的经验。马卡连柯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作用,他认为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没有教育意义的。因此,以劳动创造的价值来教育引领学生也应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价值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劳动和劳动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与行动转化为实际的“劳动”价值,培养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和价值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价值感,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价值创造性。
关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曾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勉励人们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共同开创美好未来。他明确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和殷切嘱托,为我们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培育学生的劳动创造精神指明了清晰的奋斗方向。
劳动创造价值的教育意蕴关键是“能为与有为”,若“能为”而“不为”,一切创造都是妄谈。这当然也需要教育者正确价值观指引的“善为”。孟子形象地区分了“不能”与“不为”的差异。他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是故天下非有难易之事,重在“为之”。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也会接触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劳动,难易程度各不相同。此时,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劳动的强度与难度,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养成积极的劳动情感、价值观,在挑战中不断获得成长锻炼。孟子通过为长者折枝的例子,强调了劳动态度、行动对于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重在“为之”“善为”的积极劳动态度和劳动品格,全身心地投入劳动中去,克服劳动中的困难,发挥劳动创造力并进行创造性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成长及劳动创造的乐趣、美好与成功。劳动的价值创造意义正在于此。
五、劳动教育是一种导向精神境界的教育
这里的精神境界可以理解为“愉悦之境”“向善之境”“幸福之境”,体现生命主体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和深层愉悦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肯定劳动的幸福价值,他提出,“我们不仅要把每个儿童培养成心灵手巧的劳动者,而且要给予他有个人特性的、互不雷同的创造的幸福,给予他丰富而又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幸福”,要“使所有的儿童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其实,通过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就是要培养和塑造青少年学生一种正确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从自身的劳动过程和成果中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个体价值和意义的自我确证与实现。
劳动教育是现实的实践活动使人走向可能的理想境界。劳动成果分享之喜悦、收获之快乐不言而喻,而劳动过程也有美好的经历和体验,产生愉悦感,如“劳动号子”“歌以咏志”。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应深深地体验这种崇高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说的让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是在奋斗奉献的过程和结果中才能具有的。
“境界”体现在对日常、自我和社会实践的多个方面的主观体验,体现在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多个方面的洞察感悟。境界基于劳动实践又超越实践,是主体对世界万物的“大容”“觉解”。如孟子提出君子“三乐”境界。王国维在他的代表作《人间词话》中也提出三重境界说,他指出:“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同时,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等等。这些都为我们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教育资源,可以引领学生向人生更高境界追寻。
在冯友兰看来,由于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其境界亦往往各异。他提出了“人生四境界”理论,将人生的境界由低到高概括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教育即是引导学生觉解不同宇宙人生,领悟各种人生境遇境界,追寻积极理想的教育价值意义和人生境界。对劳动教育而言,劳动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教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揭示劳动之原理、导引劳动之意义、挖掘劳动之价值、体悟劳动之甘甜、培养劳动之品格、形成劳动之精神,以达到理想之境界。
劳动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达到五个“养成”,即在能力、本领、习惯上,养成生存生活自食其力的人;在情感、价值观方面,养成故土家国同情感恩的人;在奉献、服务精神层面,养成大众社会主动担当的人;在学以致用、研究创新方面,养成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人;在奋斗、进取方面,养成风险遭遇不忘逐梦的人。
最后,数智时代,我们更需要从“身”出发,从“心”开始,以劳育人,身体力行,体脑并用,身心合一,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加强劳动实践,具身参与,既要充分发挥数智化时代的劳动优势,又要能够适时从数字技术中抽离出来,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和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真实切实的劳动实践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懈努力,奋勇前行。
(本文参考文献略)
Re-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HaoZhijun LinGe
Abstract: Labor is a unique social practice of human beings. Labor creates a better life and is the source of human happi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educations, the integration of five-domain in education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in the new era,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implement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new people in the era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labor, starting from the essence of labor and human beings, the value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s re-recognized. It is clear that labor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 that points to the complete life of the subject, an education of life, an education that develops people's mental thinking and thought, an education that creates value, and an education that guides the spiritual realm.
Key words: Labor; Labor Education; Value Function
初审:胡天扬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