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新时代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低质量的现状与问题,其实质是美育的审美性与实施过程呈现的功利性的二元对立与冲突。研究认为,新时代高质量美育实施的重要理念就是要克服二元对立观,建立一元整体论的美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美育实施应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育目标,开发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开展审美化的课堂教学,实施表现性评价,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以促进美育高质量实施与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美育;功利性;审美性;审美经验;高质量美育实施
美育对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赓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从教育范畴来讲,它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小学生来讲,美育更具有培根固元的作用与价值。美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在此基础上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心灵智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高质量美育的核心载体是中小学校的艺术课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艺术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毋庸置疑,美育应该在中小学教育中居重要位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而且美育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低质量问题,导致美育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因此,树立正确的美育理念,认识、分析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美育实施的困境及原因,寻找高质量美育实施的策略,真正提高美育质量,是研究者当下需要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美育实施的困境
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美育实施的困境就其实质来讲,是指中小学美育实施过程中应有的审美性、丰富性、综合性与现实的功利性、技能性、工具性、单一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协调的现象,是由于人们对美育的立场、观点、理想及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目标的全面性与实施中的片面性的冲突
202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课程要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培养健康审美趣味、审美格调,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促体、以美助劳。强调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灵性、知性相融合,有效地促进其心智全面发展。中小学追求高质量美育需明确美育的育人价值、地位和作用,开足开齐面向人人的美育课程。然而中小学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存在各种片面性。其一,没有开全开齐美育课程。艺术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它主要包括音乐、绘画、造型、戏剧(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据调查研究显示,中小学普遍存在把音乐、美术当作美育课程的全部,30%的高中占用美育课程,初中的音乐、美术“缺课时”分别占28.11%和27.76%,41%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其他学科教师对美育课程不重视。其二,没有面向每位学生。中小学艺术实践活动是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成立的各种美育活动社团较少,参与美育社团活动的学生也少,只有一些艺术天赋好、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经常参加演出、比赛。部分学生认为只有文化课学不好的人才学艺术、做艺术特长生。其三,重比赛结果、轻美育参与过程。在应试文化影响下,美育成为少数学生的筛选器,重视少数学生参加比赛、演出和展示,任意拔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要求学生迎合教师和家长重比赛结果的功利性需要,忽视了中小学生审美感知和美感表达的过程,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二)教学的审美性与重训练的技能性张力
“新课标”强调艺术教育教学过程围绕欣赏、表现、创造、练习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想象力、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以促进其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提升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强调学生对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强调记忆,在技能学习中强调用模仿的方式进行练习和训练。技能学习靠模仿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技能模仿过程的机械重复造成练习的形式化与过程的枯燥乏味,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容易使其失去学习艺术的兴趣,造成学生美育学习的被动性、浅表化和形式化。教师也很难把握艺术教学过程中技能训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感经验之间的平衡。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教师模糊了中小学美育的普及性、基础性与精深的专业性之间的界限,忽视了美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种冲突主要沿袭了前苏联美育的理念,把美育专门化、学科化。这种教学观最大的局限在于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客体,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兴趣;忽视了美育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忽视了师生对艺术内在的审美性、精神性、情感性的挖掘、理解、浸染和熏陶。
(三)内容的丰富性与课程资源匮乏性的矛盾
中小学美育课程包含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美育课程自身的综合性铸就了艺术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这与中小学美育课程资源匮乏形成了一定的张力。其一,美育设施与器材资源匮乏。许多中小学没有专门的美育教室,或美育教室不够齐全,也很少在校园里设立戏剧角、影视角、陶艺坊、木工房、手绘场等专门场所。内容丰富的美育课程大多是和语、数、英在同一教室上课。即使有些中小学有专门的美育教室,但其内在的美育课程材料也还不够丰富,如美术教室仅有画板、画架、静物台、素描石膏像等,美术教学所需的各种画笔、颜料、泥、木、石、金属等材料较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艺术家的作品、著作等课程材料较为匮乏。其二,美育课程素材性资源较少。教师最常用的最基本的素材性资源是教材。个别中小学把丰富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京剧、苏绣、古琴等作为课程素材,有些教师也会把树枝、树叶、贝壳、麦秸秆、黏土、纸盘、苞谷叶等材料用于手动制作、创意设计等。但开发课程资源的有限性很难打通教室内外、校内外,中小学也很少利用社区中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公共美育素材资源,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歌剧院、影院、少年宫等;很少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或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优质的美育数字课程资源。其三,人力资源匮乏。这主要是指美育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兼职美育的教师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学校开足开齐开好美育课程之所需。
(四)实践的表现性与评价方式分数化的冲突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艺术情况进行质性分析,同时兼顾其他评价方式的应用。目前中小学美育评价方式主要是分数化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能让学生知晓自己的艺术水平,但还不能清晰了解审美水平的真正状态。主要表现为:其一,评价内容的学科化。日常美育的评价多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准确、技能训练是否精妙,缺乏对学生的审美感受、情感、态度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审美表达的实践性、表现性、体验性和创造性。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学科评价模式的影响,虽然有利于记录统计、比较和管理,但不能充分揭示学生艺术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其二,评价主体的一元化。美育课程评价的主体多为教师。教师对学生艺术作品和表现的分数化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美育课程学习的参与度、投入度、成长度等个体内部进步的情况,也很少从学校管理者、家长、学生和其他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学生美育作品进行评价。其三,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分数化评价是形式化的易于操作的评价,但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学习不同美育内容的结果,更不能完全反映美育的综合性、想象性、个性化和创造性。
二、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美育实施的理念
从对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美育实施困境的分析来看,产生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育自身的审美性与实施过程的功利性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的本质是二元对立论。新时代高质量美育的实施需要建立一元整体论的美育观。其核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整合美育的审美性与功利性,调适二者动态发展达到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美育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美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用美育滋养学生的生活、生命与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涵有以下三方面。
(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元整体论的美育观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的层面上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其意蕴有两方面。其一,美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在当下社会,保证人人都能获得平等的高质量的美育权利和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高质量美育的目的,也是新时代美育观念的核心和关键。可以说,美育在理想层面的终极价值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并非单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建立在每个人基础上的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社会发展变迁和个人因素等基础之上,美育历史和社会生活都对人的美感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的变化和美感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同步性,美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正是在师生探知美的过程中,在自我与他者的审视、实践过程中认识美和创造美,通过完善人的精神、情感世界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其二,美育的意识、过程和结果的一致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明确的美育目的与意识决定美育的过程不仅形成美、创造美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呈现自身的美。就像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教师激发学生的美育意识,把学生美育的发展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不仅通过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情趣、情感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以美育为基,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以美立德、以美强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结果。
(二)以发展学生的审美经验为基础
学生在先天本能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强经验的意义与价值。犹如杜威所言,“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经验的精华在于完美经验,完美经验的精华在于审美经验,人与自然的互动是形成审美经验的基础。可以说,审美经验产生美感,审美经验是完美经验。经验是有机体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经验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种持续的互动,是有机体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也是环境随着有机体的改变也在改变的连续历程。完美的经验是形式与内容的融合、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也是反省体验和正向体验的统一。经验是美育之根,用审美经验来整合美育中所有的处于两极的事物,如教师与学生、个体与自然、学生与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学生个体生命等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统整的一元论强调美育的生活化与生命化,强调美育中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审美与生活的连续性、审美与学生个体生命的连续性。这种富有生命的审美性的生成,与其说与生活相联系,不如说是生活的一种态度、精神状态的一种写照。这是把美育和生活结合起来,让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借助艺术升华生活,让生活富有美感和精神性,让艺术的生命力通过生命的状态确认艺术和审美的价值与功能,美育与生命进程同一化相互激发相互促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美,并且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三)以表现美育的综合性为手段
美育的综合性在于它以整合性、跨学科的美育理念把课内课外、学生与自我、自然、学校、社区等进行联结和对话,促进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完善人格,提高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美育的综合性为手段来体现一元整体论的美育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整合美育课程中的各种艺术形式。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运用艺术自如表达自我的情感、理解和创造等。其二,整合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美育课程主要在于通过艺术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审美素养;课程美育是指通过学科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审美理念、审美素养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学科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整合二者既有助于教师在学科课程中采用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科课程中的美育因素,也有助于师生在艺术课程中发现文化意蕴,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三,整合美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将美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运用美育方法促进师生合作、交流、共享与创造,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境界和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将艺术技能的训练与艺术感知、表现、创造、情感相融合、碰撞、对话,让学生理解生活世界中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和意义,让艺术的美感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美育实施的策略
运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元整体论的美育观审视新时代中小学美育实施所面临的问题,从以下五方面探寻提升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美育实施的策略,以期提高美育质量。
(一)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育目标
在当前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高素质的国民不仅在于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还要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需要有高段位的审美能力。因此,中小学需提高对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美育目标,具体内容有两方面。其一,学校应重视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教师要认识到美育课程与语、数、英、理、化等有同样重要的课程地位,认识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不能因文化科目的考试中随意占用或停上美育课程,而保证美育课时上足上齐。“艺术不仅是上一点技能课,写写画画、吹拉弹唱,主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的全面培养。它的功能是在素质、修养、能力、境界这些方面,它也要贯穿于我们讲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全面性。”美育不仅包含理性教育,而且包含培养学生获得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教育,感性与理性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二,构建面向人人的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首先,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构建涵盖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等系统的美育课程,确保学生接受不同形式的美育,了解各种不同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培养广泛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其次,设置分层递进的课外美育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学段和艺术基础,设计从基础到提高再到拓展的分层课外课程内容。如低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高年级逐渐增加艺术的知识、技能、文化的修养,能进行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创造等。再次,学校还可以在国家和地方美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校本美育课程,满足地方文化的特色和学校资源优势,传承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学生美育状况,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美育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开发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
中小学校应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协同合作、商讨审议实施行动以开发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第一,学校整体规划校园隐性美育课程资源。学校可以通过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教室空间、建筑景观等,建设艺术长廊或成立艺术活动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把艺术的审美经验渗透到学校的角角落落、时时处处,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第二,教师开发丰富的显性美育课程资源。教师通过研究学生的艺术兴趣、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张力,从学生美育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发课程资源、营造环境,组织各种课外艺术活动或成立各种艺术社团,如民乐演奏团、西洋乐演奏团、戏剧团、国画小组、书法小组等艺术社团活动,开发丰富的显性美育课程资源。第三,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学生作为美育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把艺术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形成具有学生特色的课程资源。第四,学校—社区—家庭合作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家长可以组织学生现场参观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戏剧院等,利用不同的文化艺术活动来丰富学校的美育资源;学校、教师、家庭也可以利用地方艺术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校外美育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展演,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
(三)开展艺术化的美育课堂教学
针对传统美育课堂教学重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倾向,开展艺术化的美育课堂教学。艺术化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情境,用艺术的形式和美感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学习成果更加丰富多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体实施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教师确立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不同学段、不同美育内容都有其具体的目标。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美育活动中,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演唱、演奏、舞蹈、戏剧表演、绘画等审美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对艺术的好奇心、探究欲;学生运用身体、其他工具材料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形象思维,形成一定的艺术成果,展示自己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其二,创设易于促进学生审美经验建构与生成的美育环境。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容易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例如学习人教社九年级美术下册“外国美术名作巡礼”这一单元时,教师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鉴赏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著名美术馆中的艺术品,增强学生对世界美术名作的欣赏和理解。其三,运用艺术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设计多种艺术活动,调动学生身体的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充分感知事物,在与他人的互动、协商、探究、体验、创造过程中生成对事物的原初性认识、情感与理解,并通过音乐、舞蹈、戏剧、陶艺、剪纸、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价值取向和美感经验。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节奏的美感”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事物的不同节奏以及自己对节奏的理解。这种审美化的感知不仅生成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且打通了艺术和其他学科间的关系,有机衔接了课程知识与现实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经验和抽象知识之间能较好地进行协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四)实施表现性的美育评价
由于美育本身具有的形象性、想象性、活动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等特点,需要把静态的终结性的分数评价转变为表现性的、动态的、过程性的、发展性的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一定的美育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艺术表现和能力展示为核心的评价。实施表现性的美育评价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评价内容的全面化。美育评价除了关注学生的艺术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关注学生在认知、欣赏、练习、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素养、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作为美育课程实施的主体,通过分项等级制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作业、期末等环节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艺术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人士进行他评,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成长与进步。第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除了分数评价外,教师可以用文字、录像、录音、照片等形式记录学生的艺术表现,对其典型行为和特征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工具精准地收集学生的艺术表现、创新实践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客观地呈现学生审美素养的画像,根据画像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五)提高中小学美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中小学除了配足配齐美育教师之外,还应更关注美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高质量的美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高质量的美育教师一定是集艺术家、研究者、教师三种身份于一身的。作为艺术家,美育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如音乐教师不仅要研习艺术理论、美学理论、音乐理论、中西方音乐史、艺术史、美学史、文化史等,而且要在日常工作中练习视唱练耳、乐曲演奏、指挥等,以展现作为艺术家的娴熟技能和高超的艺术素养。作为研究者,要研究美育的教材教法、课堂教学、社团管理、教学评价等。通过阅读、观察、对话、教学录像分析、教学反思、研究等路径,发现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找有效的改进策略,反复实践,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作为教师,更应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关爱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让美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美育课程与教学带有生命的意义和内涵,让工作与生命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教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人格日臻完善。为此,美育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满足社会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此外,学校也应给教师提供教学所需的培训、自我成长的机会和空间,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实施高质量的美育。
(本文参考文献略)
Difficulties, Idea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High Quality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Yang Xiao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low quality exis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is essentially the dual opposi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utilitaria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important idea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 quality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to overcome the dualistic opposite view, establish the unitary holistic aesthetic education view,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should establish the goal of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develop rich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arry out aestheticizing classroom teaching, imple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aesthetic education.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tilitarian; aesthetic character; aesthetic experience; high quality aesthetic education
初审:胡天扬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