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庄子》中“解衣般礴”的寓言故事,强调了艺术创造中审美心境对创作者的重要性,其中的“真画者”所体现的不拘于俗、不为外物所束的虚静心态,最终是为了达到超越物累的精神自由。“解衣般礴”不仅为古代艺术家推崇师法,对当代美育亦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它蕴含的“贵真”的美学命题,启示受教育者要不为物役、回归“真”我,进入自由无待之境后,实现创新与超越。当代美育可汲取“解衣般礴”的美学思想,令学生以自然体验之法回归本真,以真性情之投入充实艺术表达,以心灵之超脱升华艺术素养,从而让受教育者的艺术创造力和生命力更持久,并在艺术创作、欣赏中养成自由、健康之人格。
关键词:“解衣般礴”;美育;贵真;庄子
《庄子·田子方》篇中有一则寓言:“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般礴”即“箕坐”,两腿伸坐,像簸箕的形状,形容安闲自适、无所顾忌的形态。与那些欲取悦君王的画师不同,这位“真画者”并没有遵从世俗礼法,而是突破束缚,凭借自己的自由之心作画。“解衣般礴”的寓言,表现的是庄子超越物累的精神境界,体现着庄子学派“贵真”的审美理想,对今天的美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解衣般礴”的审美意味
仔细推敲该寓言,可以发现“儃儃”为“舒闲貌”,“疾行曰趋”。“受揖不立,因之舍”是接受了旨意后,“直入就舍”。“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展现出一副舒闲从容、不疾不徐、神闲意定的姿态,表现了“真画者”不拘礼法的心态。“真画者”“解衣箕坐,裸露赤身,曾无惧惮”,颇具自然之道的风貌,可见其精神自由、人格独立。“解衣般礴”描绘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的情态,揭示了自然贵真的审美思想。
“贵真”是《庄子》生命美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核心命题,它出自《庄子·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一段强调了本性之真的可贵,认为人之真性禀受于自然。“真”在《庄子》中出现频繁,含义丰富。陈德礼先生认为,“真”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本质中最真实的东西,是一种在主观精神上建构的与世俗社会相对立、与天地自然化为一体的自然境界”。“真”是指人与物的本真状态。“贵真”表达的是对天然、素朴的审美趣味的追求。
从哲学角度来看,“贵真”论及的是人的精神境界问题,从美学角度观照,它涉及的便是“审美生存和审美创生问题”。它具有十分丰富的美学意义。
一是追求性情之真。从美学角度来讲,“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代表了一种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它关注生命的自由,追求真实无妄。“真”植根于本性,只有由内而外地表达真意,抒发真情,才会在艺术创造中产生真实动人的表达。并且庄子认为,天性的丧失和人性的扭曲,都将破坏美的本源。“贵真”呼吁的是一种美的生存意境,它启示我们应在追求性情之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去欣赏、创造艺术作品。
二是呈现自然之态。庄子的“真”“崇尚不事人工雕琢的天然的美”。庄子以“真”为评判文艺之美的最高标准。创作者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审美过程本身都可呈现自然之态。“贵真”论倡导的返其性情的审美体验,也是人返归自然的过程。只有实现了“真”之后,人才会向自然之本体复归。失“真”即违背自然之道,也就失去了“美”。“贵真”思想中包含的以自然为美的美学观,体现了“美”与“真”的统一。
三是抛却物外之累。“真”的概念,反映了“哲学突破时代”的中国哲人“试图突破自身有限性而指向超越之域的精神诉求”。宗白华在评价莲鹤方壶时,认为其顶上“站着一个张翅的仙鹤,象征着一个新的精神,一个自由解放的时代”,“艺术抢先表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传统的压迫中跳出来。对于这种新境界的理解,便产生出先秦诸子的解放思想”。只有突破和超越了传统与陈俗,才能进入一个新的自由、解放的时代。当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主体抛却了物外之累,实现了物我一体,完成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后,“真”即自由,是心灵和精神的自由,此时“真”与“美”便不期而遇了。
通过梳理“贵真”的三重美学意义,可见“解衣般礴”的“贵真”思想不仅深刻,而且其强调的存本真、任自然的审美理念,对当代学生在接受美育熏陶,以及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时的心态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解衣般礴”的当代美育价值
关于“美育”,蔡元培这样论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里明确了美育的概念、目标,以及美学境界和审美教育的关系。蔡元培又写道:“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于社会。”美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广义的美育即“美的教育”,是“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培养人爱美、审美、创美素质及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本研究讨论的是狭义的“美育”,以学校美育为主的,借助音乐、艺术等课程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过程。
“解衣般礴”蕴含的“贵真”这一命题,从哲学探讨出发,在美学领域内大放异彩,确立了美学中“真”的审美标准,然后又在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中被奉为圭臬。在古代,“解衣般礴”虽未被当成一个美育理念,但它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主张艺术创作前需具备虚静心态,对艺术创作具有启发意义,也被中国古代艺术家所公认,其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美育的作用。俞剑华在《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册》中说:“‘解衣般礴’一语,已成中国画家之口头禅,盖真正画家必须心有主宰,胸储造化,不受世俗束缚,打破清规戒律,始能有不朽之创作。”艺术古今相通,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关注到了“解衣般礴”的审美倾向,提到“其以解衣般礴之史为真画者,殆如近代国内之尊写意而薄工笔,欧洲之尚表现派而绌古典派矣”,认为“解衣般礴”的寓言故事主张的是艺术创作中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范曾在《庄子显灵记》中写道:“艺术家应该‘同乎无知’,如同婴儿,才会大德昭昭;艺术家更应‘同乎无欲’,返归大朴,才会展翅九霄。”联系“解衣般礴”所蕴含的审美思想来看,“真画者”在作画前凝神静气,摒弃了一切与作画无关的杂念,不为物役;用真情实感来运思,保留了自身的主体性,回归“真”我。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心灵是愉悦的,故事最后并未对他的画作如何作出描述和评价,这正是庄子的高妙。庄子认为,“真画者”这样一系列的动作、神态,已经证明他是一位高超的画家,所以无需多此一举。实际上,若将“解衣般礴”的审美思想作用于当代美育中,学生在达到思想的自由之境后,便可以实现超越,即创新。“解衣般礴”的“真画者”在艺术创作前经历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对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均具有一定的启发,在他们接受学校美育的过程中,诸如在上书法、绘画、舞蹈、声乐、手工等课程时,这种“解衣般礴”的心态,会对他们产生提高审美素养、浸润心灵等积极的美育影响,令其能够更好地接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在一定程度上与德育、智育相互作用,促进其人格完善和良性发展。
(一)不为物役:在积极的规训下破除桎梏
那位“解衣般礴”的“真画者”解掉的不只是衣服,更多是外在的束缚,是人与自然的隔阂。“真画者”敢于冲破桎梏,以自然之心作画,这对目前中国的美育具有解放意义。不论处于哪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想在美育课堂上得到良好的陶冶和熏陶,甚至创作出自己心仪的艺术作品,首先要合理看待学校积极的规训和教师的教化,保持对艺术的初心,摒弃功利目的,进入自我欣赏和创作的艺术境界中,真正践行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要义。
首先,合理看待权威。涂尔干在《教育与社会学》中提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权威活动。学生需要在明白权威对自身的引导和约束的重要性的同时,坚持对既定原则不完全依赖,对权威能在践履底线原则的基础上具备突破意识。“解衣般礴”的美育理念推崇自主性。这种美育理念能够助推受教育者对权威力量不盲目服从,如“真画者”那样,在君王面前面不改色,能够正确看待权威,且不顾他人逢迎的表现,从而获得真知、接近真理,领悟艺术的真谛。当受教育者能够在理性视角下,平衡权威力量与个人需求的关系,不盲从、不依赖,拥有清醒而独立的意识时,才能在具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功能的美育课堂上进行鉴赏、实践、创作。
其次,破除功利。“真画者”在作画前消除了与作画无关的欲望,摒弃了对功利的追求,最后进入物我合一的状态中进行作画,这对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美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美育同样需要转型。学生要破除艺术创造的功利化和技术化倾向,就需要注重自身审美需求和审美风格的养成。出于对美的追求和热爱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为了分数、作业、奖杯,也不单单是为了获得艺术技能的提高。只有为艺术而艺术时,艺术才是新鲜而富有生命力的。
最后,破除内心的桎梏。关于“解衣般礴”的寓言,有学者认为,它深刻地说明了“真正的艺术创作不是为达到某种外在的功利目的,不是获取某种个人利益的手段,而是把外在的功利目的置之度外的一种自由的活动。它需要有不顾一切利害得失的高度镇定、勇敢、专注的精神。这是古今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真画者”胸次寥廓、旁若无人之状,说明他内心镇定、专注,实现了自适,他能够无视外界对他的影响,在艺术中敢于表达自我。当今的美育课堂中,要使学生表达真我,进入艺术创作的佳境,首先就要允许他们敢于坚持自己,以“我”为本位,真正实现以我手写我口,从而在创作、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心安、凝神、志定,最终臻于审美之佳境。
(二)回归“真”我:个性的解放与张扬
人只有在破除了物役,在实践上超越了功利后,才能回归“真”我。“贵真”是复归本真,做一个不被异化的、素朴的“真人”。“解衣般礴”的“贵真”之“真”,强调的是自然万物和人的本真之性,张扬的是生命的意义。“解衣般礴”的故事强调的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对创作过程的影响。宋元君抛开画作,依据创作态度一判高下,由此,评判画家时不再只“就画论画”,而是采用了“知人论画”的新方式。这种以人评画的方式,实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修养中对个性的推崇。俞剑华先生云:“具有这种昂首天外、独立不倚的艺术修养,始能熔铸造化,挥洒云烟,虽未下笔,已知其必能有不同于人的作品出现。”当代美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挖掘每一位受教育者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助其个性发展,并令其在一场场审美体验中遇见“真”我,获得美的熏陶与滋养。
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不断解放个性的历史。个性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终极旨归。受教育者通过审美活动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尚情操,过一种忠于自己的生活,并成为一个有胸怀、有境界的高尚之人,这是美育在培育个性上作出的贡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其中的加号意味着三者的有机融合。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而言,其中的“艺术专项特长”是指在受教育者感兴趣且擅长的艺术项目基础上发展的特长,所以这种特长培育依托的是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自己的审美体验中,完成艺术表现,创新艺术实践,增进对艺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代表的是一种个性化地鉴赏世界的眼光,美的多样性决定了在美育的熏陶下,受教育者会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艺术审美世界所昭示的是一种独特的观察和评价方式,一种个性主义的价值观。优秀的教师在培育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的时候,是一位引路者,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他们建立自主独立的精神世界。他不会告诉学生何为美,而是带领他们去形成自我心中对美的独特认知,在个性禀赋的运化下,他们将建立起个人完整而自觉的审美空间。在个性意识的养成下,这些不同的个体,将会使人类文化拥有更丰富的可能性,将为世界文化共同体形成的意义作出生动的注脚。
(三)获得自由:健全人格的培育
“真画者”以自然之心突破了局限和桎梏,超越了人累、物累,回归“真”我之后,便进入精神上自由、无待的逍遥之境。“解衣般礴”所包含的“贵真”之“真”,除了指向万物与人的本真之性以外,还强调摆脱外在束缚之后的精神自由,体现了艺术创作中回归自由的境界和心态。这种自由创造的思想,启示受教育者在艺术实践中,以审美的心胸摆脱功利欲望,超越有限的知识,获得思想、意志上的自由。它强调自主性,“强调人应自信自足、自发自辟、自生自主、自诚自明、自树自救”,从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人。只要精神上达到自由的境界,就有了创造美的金钥匙。席勒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美育与自由健全的人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我们的时代工具理性泛滥,而价值理性迷失,现实教育对学生的异化,使其自由之个性不断被消解。在教育思想史上,“以强制为特质的规训式教育生活”与“以自由为特质的教化式教育生活”长期处于博弈状态,虽然教化式教育生活需要积极的规训,两种状态亟须融合,但在当下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双减”政策的召唤下,对尊重个体自由、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与发展创造的教化式教育生活的深度挖掘尤为必要。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学生的工具性将减弱,主体性将增强,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其自我完善的状态将被激发出来,将有可能成为那个主动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表达自我的“真画者”。在精神自由的状态下进行艺术创造,有可能提高自身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能力,获得审美表达,从而形成更强大、健全的自我。在当代教育领域中,发扬“解衣般礴”中“自由”的美育精神,与个性解放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学生追求的是“美”,是“自由”,就不会在手工课上只是片面地追求作品的完成度,或与“标准作品”的相似程度,而是完全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创造之中,最终获得的不仅是一个作品,更是一种心灵飞升的审美体验。此时个体内心的动机被完全激发出来,个体进入了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之中。自由滋养自信,在自由的土壤中,受教育者会自尊、自爱,会懂得尊重他人,更善于以博大的心胸包容世界。
(四)实现超越:创新意识的养成
清代画家恽寿平认为:“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游于法度之外矣”,正是“真画者”破除权威,超越自我局限,回归真我,达到了自由之境的表现。优秀的艺术家们经历欲画时“解衣般礴”的心境之后,都将进入一种超脱之境。李日华的《紫桃轩杂缀》记载:“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笔下幻出奇诡”,意味着艺术家的作品实现了创新与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超越了封闭和僵化、偏见和狭隘,甚至打破了藩篱与桎梏的精神,它指向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精神。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带着超越与创新的眼光进行审美观照,在艺术创作中笔走龙蛇、自由表达。这种创新意识将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审美空间,对美的追求更深入,不断超越自我,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对学生而言,应认识到僵化、陈腐的作品不是艺术创作之物,而是模拟之物,要拥有创新的意愿和自信,并具备创新的责任感;对学校和社会而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注重相关学科美育内容的多维整合,在强化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基础上,融入多元的艺术素材,在美育课程中将相关资源互通互用;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可见,培养创新人才,实现以人为本是落实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之一。在美育中培养的进步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个体最终会成为新时代大浪中的弄潮儿,推动中国民主化的发展进程。
三、“解衣般礴”式美育的实施策略
(一)亲近自然:以自然体验之法回归本真
“解衣般礴”故事中,“真画者”解开衣服,两腿舒适地伸坐,以自然之态、自然之心作画,传达出了艺术创作中的自然精神。庄子所倡导的自然,一方面是指外部自然,即倡导人类回到原始大自然中去;另一方面是指回归内部自然,即倡导人们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此处讲的是回到外部自然。我们在美育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灵感,获得启发,从而更好地为艺术服务,更好地享受生活。
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越发将学生培养的目标从“知识本位”引向“素养本位”,从重“学习内容”引向重“学习方式”。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在课程实施环节指出要“推进综合学习”,即“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可见,“综合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深化的重点,“综合学习”旨在破除机械的旧有学习模式,“让学习成为从学生生活世界中生长出的,回归自我本真、回归自然天性、回归个体发展的应然选择”。作为现代性命题而被提出的“美育”,其宗旨是保护生命的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天然的联系。正如席勒在探讨人性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受破坏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这种完整性。”正是本着遵循美育的特点的要求,根据《方案》中提出的“综合学习”的目标,积极践行自然体验势在必行。
让学生回归自我本真,践行自然体验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研学。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都明确了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目标及相关事宜。2024年初,因哈尔滨冰雪旅游大热,广西的“小砂糖橘”、云南的“小菌菇”、河南的“小豫米”等全国各地的研学团纷纷北上,拥抱冰雪。研学旅行中的体验性、交互性、具身性,让研学旅行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发挥价值。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生动的现场更能激发灵感,学生们与自然直接接触,在观察中会形成自我感受美的独特方式,这有助于他们充分投入审美创作中;学生们走近冰雪,这种自然体验的方式,有助于他们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最终提高其对艺术的理解;通过自然体验,他们的艺术兴趣和艺术修养都提高了,最终使自身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这也体现了“综合学习”的旨归。
(二)真情实感:以真性情之投入充实艺术表达
对于“真画者”镇定自若的神态,成玄英《疏》云:“内既自得,故外不矜持。”这反映的是“真画者”内心的笃定、富足。这位“真画者”之“真”除了体现在面容、神态上,最主要还是体现在他的性情上。前文讲到了“解衣般礴”蕴含的“贵真”的美学命题,其重要的美学意义之一即追求性情之真,而这刚好指向的是庄子自然观中的内部自然——回到人的自然本性。美学家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这意在将人内在的精神特质与文学艺术联系起来,同时也强调了艺术创作中自我真性情的可贵。
真性情作用于当代美育中,给我们以莫大的启发。一是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要投入真情实感,情感的真实决定艺术的真实。杜卫曾指出:“美育追求的就是‘动之以情’本身。”投入真情,意味着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的艺术作品是自我真性情的呈现,从而使艺术的自由、无功利、无目的的特征发挥出来,这符合康德“审美无功利说”美学命题的要义。艺术创作中的真情实感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省思、体验和感受,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采访艺术家,调查文物遗存,实地写生等都是获取艺术灵感,从而激发个人真情实感的重要途径。
二是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朱光潜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因为美育是以情感体验为教育旨归,所以美育实践要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投入审美实践中,而不是无动于衷地旁观。教师要善于创造审美氛围,一个情绪饱满、深情投入的教师必将感染更多的学生。可以用手势、表情、动作、声音等来辅助,以浸润式教学带动学生进入审美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在面对学生作品时,要尊重每位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并鼓励富于个性的真情表达,着重唤起他们对美的感受,培养他们对高雅艺术的热爱,并持续深化正向的审美体验。只有这样,学生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才会持久。
(三)高洁心灵:以心灵之超脱升华艺术素养
艺术创作质量的高低,除了与创作者是否投注真性情有关,还与创作者心灵高洁与否有关。“解衣般礴”这则故事中“真画者”心有主宰,不拘于俗,自由超脱,体现了中国文人艺术精神中“逸”的品格,中国绘画艺术中推崇“逸品”为上品。“逸”之品格实际是艺术家高洁心灵的体现,而具有“逸”之品格的艺术家会超越小我,摒弃计议之心,抛开物累,以自由、解放的姿态面对艺术创作,这又有利于高洁心灵的再次建构和升华。心灵的高洁是对艺术创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艺术作品能够具备较高审美价值的关键。
对于学生而言,要拥有高尚的理想信仰。少年周恩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在课堂上遇到校长问同学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有人说为了明礼,有人说为了光宗耀祖,而周恩来则说“为了中华之崛起”,他将自己的理想信仰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他高洁的心灵得以凸显。周恩来在远大志向和高洁心灵的指引下,成就了一番崇高的伟业。艺术创作也是同理,思想和心灵的高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水准。可见,学生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能够帮助他们塑造高洁的心灵,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超脱的审美品位。
社会也承担了一部分的美育责任,有些美育课程不是在课堂中完成的,而是在课堂之外实施的,这部分属于社会美育的范畴。比如,美术馆、音乐厅、剧院、博物馆、植物园,这些场所在发挥美育功能上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于学校而言,应注重校园风貌和良好学风的呈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只要一个学校一个社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平台和机会,那么人性纯善的一面就会更加充分地彰显出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帮助学生超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从而进入心灵生活,引导他们拥有充实而强大的心灵,从而作用在艺术创作上。
朱光潜说:“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是目光狭隘、斤斤计较还是虚心澄怀、富于豪杰之气象,能否运用“解衣般礴”的思维方式在求知的路上思索、沉淀、提升,正是这两种人的区别所在。在“解衣般礴”美育思想的化育下,中国青年方能具有自由之思想、浪漫之情怀、超越之风范,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自适而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本文参考文献略)
On the Value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Jieyi Panbo”
Wangqing Zhangqingli
Abstract: The fable of “Jieyi Panbo” in Zhuangzi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esthetic state of mind for the creator in art creation, in which the “true painter” embodies a quiet state of mind that is not bound by vulgarity and external objects, and ultimately aims to achieve spiritual freedom beyond material burdens. The “Jieyi Panbo” is not only respected by ancient artists, but also has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proposition of “valuing truth” contained in it inspires the educated to not be enslaved by things, return to the “true” self, enter the realm of freedom, and achieve innovation and transcendenc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can draw on the aesthetic idea of “Jieyi Panbo”, so that students can return to their true nature through natural experience, enrich artistic expression with the input of true feelings, and sublimate artistic quality with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soul, to make the artistic creativity and vitality of the educated more sustainable, and to cultivate a free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in artis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Key words: Jieyi Panbo; aesthetic education; precious truth; Zhuangzi
初审:胡天扬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