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其内容多样性与内涵共通性为高校设计教育提供了重要教育素材和育人资源。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运用文化整合理论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探索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多样性的“教”及文化内涵共通性的“育”;探寻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立德树人的教化价值、启智增慧的引导价值、健体励志的涵养价值、益美润心的陶冶价值及善劳克俭的规范价值,成为确保节庆文化科学传承与创新的前提。在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高校设计教育中,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设计教育原则,突显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资源的育人理念;以打破学科壁垒为设计教育关键,规范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内容的育人实践;以凸显文化内涵为核心,发挥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基因的育人价值。这对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设计转化、高校设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的全面推进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高校;设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项目大多地处边疆,是各族人民长久积淀的精神产物,呈现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具有精湛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其群众基础扎实,凝聚力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但此类节庆非遗普遍渐失原生性,传承人难以接续,缺乏社会关注,缺少与现代社会接轨的转化形式,存在难于传播等现实问题。
设计如同观照文化的镜子,能够生动地演绎文化形象与观念特征,表达情感价值和精神内涵。设计的创新力与传播力能够为节庆非遗带来全新的生命力。尽管如此,设计教育往往忽视了优秀文化资源向设计教育资源转化所必需的育人价值这一基本逻辑,导致设计内容缺乏厚度与内涵,难以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因此,探索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担当文化创新与民族复兴的重任,是当前高校设计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一、研究缘起
“人口较少民族”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国家民委等部门印发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中提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总人口63万人,统称人口较少民族。”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明确“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本研究以我国人口在30万以下的28个民族的节庆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查询,本研究选择了人口较少民族中14个具有代表性的节庆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样本: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瑟宾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内蒙古自治区的俄罗斯族巴斯克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塔塔尔族撒班节、祭敖包(达斡尔族沃其贝)、锡伯族西迁节,青海省的土族纳顿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仫佬族依饭节、京族哈节,云南省的景颇族目瑙纵歌、德昂族浇花节、独龙族卡雀哇节、怒族仙女节。
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发挥重要作用,提炼其优秀基因与丰富内涵,可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长远的有效途径,应挖掘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确保节庆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
(一)研究现状
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以及少数民族节庆非遗的价值,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罗韬、李松、王建民等认为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价值,尤其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与民族团结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刘明、刘丹航、郭世杰提出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主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为目标,加强节日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冯智明、任薇探讨了毛南族分龙节对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学者们对我国节庆研究立意高远,对其传承保护解决了文化内向性发展问题,但缺乏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及其作为教育资源的研究;同时,节庆与五育融合研究实践多集中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有关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尤其是基于具有传创功能的高等设计教育进行节庆非遗研究的成果较少。
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节庆来源、仪式活动、风俗习惯等异域特色浓厚,节庆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民间器乐与民族舞蹈,戏剧曲艺与竞技,以及剪纸、纺织、金属陶瓷、美食医药等都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此类节庆非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其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应成为高校设计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田野调查
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关注较低,较之大众熟知的其他节庆存在较大区别。以考察国家级非遗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例,考察地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山乡目瑙纵歌文化园,属边疆跨境民族的偏远山区,当地没有旅馆民宿、没有交通工具。考察祭祀仪式需要联系乡政府,住在乡小学宿舍,走半小时山路到达祭祀场地,还需要通过既懂景颇族语又会讲汉语的年轻人翻译,获取仪式祝词的内容和含义,得知仪式摆设的搭建和绘制的含义。仪式是对天、地、山、水、男和女等的感恩与祝福,有祈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团结奋进、兴旺发达之意。负责仪式的主要是乡里念词的长者和几个百姓,整个仪式从早上持续到第二天凌晨。节庆庆典和活动当天举办方安排中巴车,供当地百姓和外来人员乘坐。在目瑙纵歌文化园的圆形场地中,数万人聚集排队,由四位头戴孔雀翎的长者“瑙双”带领,在祭拜绘有景颇族的迁徙路线即目瑙舞蹈路线的图谱“目瑙示栋”后,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从场外舞进入中心,时而穿插、时而环绕,进退有序、规模宏大。周边有当地美食和民族服饰售卖,是文化交流和增进团结的盛会,在地域、民族、语言、习俗、仪式、形式、活动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本文作者在对锡伯族西迁节、土族纳顿节等节庆非遗进行调研时,发现有很多能够探寻历史渊源和挖掘文化内涵的仪式逐渐简化或转变为文化娱乐和庆祝活动。
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面临的传承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节庆非遗所处地理位置偏远。14个节庆分别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民族地区,受关注度较低;二是民族语言交流存在一定困难,情感共鸣难以达成;三是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年龄渐老,新的传承人难以接续;四是由于缺少节庆非遗的符号化形象与网络宣传,很多节庆非遗还未被大众知晓就已逐渐淡化,失去其原生性和传承力。
基于此,本文作者经过近四年对人口较少民族节庆类国家级非遗的田野考察和文献整理,本文试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下,高校设计教育对节庆非遗的传创优势,探寻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和实践路径,从而丰富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教育资源,促进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在数智时代的转化与传播。
二、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依据
20世纪美国女性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认为:“人类行为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落、一个文化在不同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价值取向。”人类文化丰富多样,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呈现不同的特征与价值,可以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此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而文化整合的首要条件是选择和理解,舍弃不适用的特质,吸收蕴含民族精神的文化,浸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一文化整合理论强调,通过研究人类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共同性和多样性,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和共性,有助于尊重和理解各类文化,文化如何影响人格形成,进而提供育人的可能和依据。
我国学者滕星提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学校教育应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以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共同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情感认同、文化认同的根基,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沃土。“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的结合,能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并提出在大学阶段,要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无疑,这既是对高等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整体要求,也是高校设计教育的重要责任。高校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责任,还具有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功能。高校设计教育可以让青年一代进一步了解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文化根源,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理解不同节庆的历史、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提炼不同节庆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运用设计的多种类型与形式,有选择性地进行艺术转化,从而推动人口较少民族节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经过历史发展与变迁,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的根本前提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取育人价值,这将有益于增进理解与认同,有助于通过教育把握好节庆非遗的守正与创新。
(一)节庆非遗的多样性之教
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因民族、所在地域、节庆的起源和传说、节庆仪式及内容活动的不同,主要有纪念、祭祀、农耕等类别。例如,锡伯族西迁节是纪念乾隆二十九年祖先从东北出发西迁戍边的日子,每年举办射箭、摔跤、赛马、扭秧歌和民歌等比赛,借以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热爱祖国、屯垦戍边、勇于牺牲的西迁精神,属于纪念节庆。怒族仙女节源于阿茸姑娘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劈贡山、引泉水,却被恶人迫害,百姓通过举办敬鲜花、献种子、燃松烟等祭拜仪式祈福,属于祭祀节庆。塔塔尔族撒班节是为庆祝新型农具改变生产方式的节庆,属于典型的农耕节庆。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每个节庆的缘起来历、节庆仪式、庆祝活动、民族特色、传统艺术、手工技艺、美食文化等呈现丰富的多样性,为高校设计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和设计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新奇的创作兴趣和设计灵感,有助于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和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作品。
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整合理论为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高校设计教育如何“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了解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来源和传说能够理解节庆的仪式和活动,了解节庆的演变、流程有助于把握其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性思维。其次,选择并提取适用的节庆元素、民族符号及地域特点进行设计方案的规划,锻炼学生的归纳、鉴别、整合等批判性思维。再次,针对节庆传说的故事性设计、角色形象、服饰等设计,可促进学生的意象、塑造、演绎等创造性思维。最后,对节庆推广的IP、漫画、插画、动画、宣传片及衍生产品等设计,能提升学生的融合、筛选、预测等系统性思维。
(二)文化内涵的共通性之育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提出教育要担负起传递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各民族师生对不同民族节庆给予共同的关注。人口较少民族在节庆非遗实践中呈现出的优秀文化特征和样态,应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关注的文化,通过高校的文化传播与设计的创新转化等功能,可赋予该类文化共享性。如果说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为高校设计的“教”提供了丰富资源和设计素材,是有待内化的原始材料,那么,“育”就是有待整合的部件。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体理念基础上,通过整合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中具有共通性的优秀文化基因,尊重传统基质的同时守正创新,如崇尚自然、感恩先祖、行善立德、知恩图报、孝老爱亲、祈愿吉祥等文化内涵或精神品质,有选择地对其进行弘扬,关注节庆过程体验的共享性和互动性,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教育资源,再升华为具有文化思想的设计作品,让高校设计教育既完成文化创新传承的职责又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从而实现高校设计教育的“育”。
将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转换为育人资源,探析节庆非遗的共通性,是探索其育人价值的前提。这就需要挖掘节庆非遗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有学者探讨了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区域性民间文化符号升华为中华文化符号情感纽带的过程。如大众最为熟悉的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今天在我国各地庆祝春节时,北方的饺子形状颇似元宝,象征“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南方做年糕和汤圆,谐音“年高”代表吉祥如意,汤圆意为“全家团圆”。此为一个节庆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呈现,是历史记忆而形成庆祝仪式的不同行为,而感恩祝愿、共享团圆成为共通之处,不仅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民心相通,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同理,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对节庆非遗进行有选择的筛选和深入研究,既能凝练和提升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内涵,也可使“育什么”更明确,“怎样育”更精准。如仫佬族依饭节“具有感恩先祖的道德教化价值,在教育后代重孝顺、讲诚信、要勤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仪式和庆典等文化形态,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态和伦理道德,是人们精神内核与精神文化的体现。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挖掘和发扬,对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有所选择和提炼,使节庆非遗的设计不浮于表面而富于深度,确保设计转化的准确度与科学性。
三、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
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需要进行梳理和凝练,才能使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科学转换。通过研究发现,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饱含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精髓。人口较少民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当地人民热爱劳动、能歌善舞。节庆体现出敬畏自然、知恩图报、精忠报国等文化内涵,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至关重要。深入挖掘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可为高校设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也为节庆非遗的设计转化提供教育思路。
(一)立德树人的教化价值
《左传》记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中华民族自古重德,先立德建功,再著书立说。《管子·权修》提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正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要求。
第一,立行善感恩之德。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起源或传说中包含感恩先祖、英雄崇拜等共同特点,如仫佬族依饭节和怒族仙女节传说中的白马姑娘和阿茸姑娘都给族民带来恩惠,作出重大贡献。举办节庆仪式就是为感念先祖、感怀英雄,蕴含了行善立德、知恩图报的仁爱美德,以及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自我发展的期许,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树敬畏自然之人。如京族哈节表达了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自身存在意义的认知与维护,以其崇尚大海、感谢大海的无限恩泽,告诫人们保护海洋人人有责;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注重火的规范使用。这些节庆都强调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有利于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二)启智增慧的引导价值
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资源具有提升认知和创造能力、促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育人价值,节庆非遗中还蕴含着精神引领和智慧启发。
第一,启缜密周到之智。以万人齐舞的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例,在圆形的舞场当中移位表演,排列成阵、节奏鲜明、进出有序,不错不乱、井然有序,通过相互合作和集体配合,显现了善于创造和理性分析的智慧,展现了景颇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也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舞蹈、共庆丰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睦。师生在考察、参与和体验活动过程中无不惊奇赞叹,以此开启逻辑缜密的设计规划,启迪富有新意的设计思维。
第二,增创造革新之慧。在对俄罗斯族巴斯克节设计实践过程中,独特的建筑设计为学生提供较多灵感,如使用石头和木头搭建的抵挡风寒的俄罗斯族传统建筑“木楞刻”,多为独门独院式住房,院中分布着菜园、畜圈、储物室和蒸汽浴室。少数民族群众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就地取材,小空间却多功能,蕴含着院落设计的奇思妙想。再如独龙族卡雀哇节保留着木刻传信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木板上刻出各种符号,用来记载和传递命令、彩礼、借贷和天数等信息,为设计教育在象形符号、文字设计与信息传播等方面打开思路。
(三)健体励志的涵养价值
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不仅有利于学生强健体魄、磨炼意志,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竞争观,通过融入传统体育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设计转化的自主意识和拼搏精神。
第一,练体魄强健之身。大部分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中蕴含着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等文化内涵。如具有代表性的土族纳顿节是大型集体展演的民俗节庆,老中青表演者列队起舞,手持扇、刀、枪、剑、戟、箫展示古代将士亦兵亦农的生活状态。锡伯族西迁节、仫佬族依饭节等节庆活动中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舞龙、舞狮等竞赛和表演这些节庆活动丰富了设计的动态表达、健体宣传并赋予设计作品以张力与力量,同时也带给设计受众以鼓舞。
第二,励坚韧不拔之志。每年数月的辛苦耕种,练就了土族人民矫健强悍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性格。土族纳顿节傩戏表演《庄稼其》《杀虎将》《三战吕布》有传授农耕技艺、再现降伏猛虎,或以布阵对打表达忠烈威武的三国故事等剧情,时而幽默诙谐、时而紧张激烈。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静态设计素材,如插画、漫画等,也提供了动画、纪录片等动态素材,感染了设计教育所涉及的教育者、设计者以及受众,也涵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益美润心的陶冶价值
201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活动通常与艺术紧密相关,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民族图腾、工艺、音乐、舞蹈、服饰等知识。
第一,益自出心裁之美。通过对景颇族目瑙纵歌祈福仪式的田野调查,发现村民用竹竿架起代表男、女、山、水以及“驱散不吉”的“树”,绘制出来的原始图腾,都含有原始敬畏的抽象之美和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之美。庆祝活动的舞场中央有四根目瑙柱,是代表阴阳的雌雄柱,有寓意景颇族迁徙路线的回形纹,意为不忘祖先;螺旋蕨形纹代表舞蹈队形,象征团结奋进等。这些元素可促进学生对美的理解,并赋予设计内容以内涵和寓意,使设计作品的深度和内涵得到升华。
第二,润巧思意匠之心。仫佬族依饭节的舞草龙是多民族共享的庆祝活动,常用禾秆草来编龙头和龙身,用草绳或草裙把它们联成一体,草龙材质朴实无华,造型栩栩如生,制作巧夺天工,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类节庆中展示的各类刺绣、制革、雕刻等工艺都有陶冶艺术修养的价值,对高校设计教育所涉及的IP形象的服装服饰、角色造型的表情与动态、服饰设计的材料与工艺、绘画和制作等方面带来了设计灵感的启发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对学生的设计实践起到了以美育人、浸润心灵的价值。
(五)克勤克俭的规范价值
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体现了人们古朴乐观、吃苦耐劳并爱护粮食的勤劳、节俭的劳育价值观。塔塔尔族撒班节、祭敖包、仫佬族依饭节、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等农事节庆都具有善劳克俭等育人价值。
第一,示朝耕暮耘之范。塔塔尔族撒班节“撒班”意为犁铧,作为该节庆的核心元素,其本质内涵都蕴含在农耕生产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的代表之一,为高校设计实践的符号化和行为化提供了素材。学生经过对该节庆进行田野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后展开动漫IP形象设计,将撒班节犁铧元素和塔塔尔族服饰元素融入其中,结合农耕生产,衍生出适合现代生活的厨房餐具,赋予了该节庆生动性和实用性。仫佬族依饭节表现出人们能猎擅驯、能垦擅种、能绣膳煮的劳动技能以及懂得珍惜粮食、互帮互助,用踏实劳作获得生活和心灵满足。
第二,立勤俭节约之规。景颇族的目瑙纵歌祈福仪式从早上持续到庆祝活动开始前的第二天凌晨。当地群众共同做的肉粥被认为是最有营养的食物,在地面铺上大片树叶当作饭桌,用小片树叶盛粥,其食材和烹饪都得来不易却愿意分享给每一位到访者。当地群众共同劳作、珍爱粮食、乐于分享以及各民族一家亲,使设计教育内容得到升华,设计思想更为深刻,也让经设计转化后的作品不仅能呈现节庆内容,还具有勤俭节约的宣传作用。
总之,大部分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同时具有多种育人价值,在高校设计教育过程中需灵活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塑及行为规范的养成,亦能通过作品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路径
如果说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关乎“育”什么,那么,怎样“育”则需要探讨育人的具体步骤,即实践路径。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转化为高校设计教育资源,发挥育人价值并生成育人功能,需要观照到民族文化共享的社会现实,需要多学科交叉整合以及对节庆非遗多样性与共通性的充分把握,尤其应该凸显其育人价值。育人路径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设计教育原则,突显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资源的育人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持多民族一个大家庭、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设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可以为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设计传播寻找突破口,发挥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助推作用。
第一,优化学校的顶层设计,构建节庆非遗的设计课程体系。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发展需要通过设计创新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设计教育能够为此提供新的载体,高校设计人才也能够成为促进节庆非遗转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担当者。因此,以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为资源的设计教育理念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原则;制订以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育人价值为导向、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为内容、设计各专业为形式的整合课程目标以及强化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同的课程体系。
第二,深化教师的理念引领,确保设计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设计教育实施中,教师担当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优秀基因的研究者、节庆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整合者、设计专业知识技能的传递者以及建立学习信心的情感支持者等多重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提高设计专业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水平,贯彻落实高校设计教育“五育”并举整体性倡导的重要理念;探索以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为设计内容的教育方法和范式,避免学生作品出现设计形式大于设计内容情况的发生。
第三,强化学生的设计素养,赋予作品以文化和育人双重价值。在对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设计实践中,学生既是节庆文化设计的参与者,也是拥有节庆文化设计能力的直接受益者,还是拥有文化认同、产生文化自信和能够文化自觉的实践者。因此,学生需要对节庆知识充分了解,增强多种设计类型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技能;能对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优秀基因进行合理选择;明晰节庆非遗多样性以及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并融入设计作品,使被赋予文化和育人双重价值的设计作品能够跨越传统的限制,在数智时代与大众互动。
(二)以打破学科壁垒为设计教育关键,规范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内容的育人实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跨越学科门槛、空间距离和组织边界,布局多学科门类交叉汇聚的战略方向。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应打破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所涉及的各专业门类壁垒,以大综合、主题化的方式,推动大纵深、跨学科的研究与设计实践,使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更突出。
第一,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完善节庆非遗的育人性。作为有意识的社会活动,育人性确保了教育的规范属性。在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设计教育过程中,发现师生对节庆非遗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由此会产生对文化理解的偏颇,造成设计的表面化。因此,应鼓励教师根据个人研究专长,突破现有高校、学院,以及学科、专业的限制,组成联合研究共同体;持续挖掘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对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资源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提取与运用,从而形成文化、设计、科技、产业等深度融合的教育格局,同步提升教师素养和锻炼学生系统化的宏观思维。
第二,强调设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展现节庆非遗的共通性。在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创新设计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常常出现过度关注民族服饰或节庆活动而忽视节庆非遗文化内涵的现象。因此,需要通过讲授启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教育手段,采用节庆非遗的文化资源融入设计内容和设计形式的综合实践,利用设计专业优势讲好节庆非遗故事的内容与内涵,明确节庆非遗既是各人口较少民族的独特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共有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田野考察和文献梳理对节庆非遗进行科学研究后选择适合的设计类型,运用前沿的设计思维和精湛的设计技能对节庆文化精髓进行艺术阐释。
第三,拓宽设计类型及优势,体现节庆非遗的多样性。“我们应该从传播规律出发,从人的体验和行为规律出发,以‘科学+人文’的精神和研究方法,从历史现象及科学数据中,去挖掘事实、凝练故事、探究精神、阐发意义,并通过‘艺术+科技’的手段予以呈现和传达。”既要关注各节庆非遗的内容凝练及育人价值的融合情况,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软件,将蕴含育人价值的内容资源通过宣传片、动画片、漫插、IP形象、服饰、产品等现代设计形式进行呈现,推动节庆非遗在文化创新方面的转化,并通过设计作品实现传播。
(三)以凸显节庆文化内涵为设计教育核心,发挥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优秀基因的育人价值
“中华文化基因中可以找到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祖国的边疆,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发挥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优秀基因的育人价值,需要以凸显节庆文化内涵为核心,不断提升节庆非遗的多元价值。
首先,合理利用高校设计创新转化功能,强化理论深度。高校设计教育具有独特的跨学科优势,能够展现出节庆非遗的时代魅力和现代表达形式,但也更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如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作品仅以呈现节庆非遗过程的简单而具象的表达,因而需要启发学生通过艺术象征性或设计情感化等理论的融入。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节庆非遗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脉络与过程,才能更好地把握设计创新的内在逻辑,运用辩证思维和开放思维使作品得到升华,更好地展示节庆非遗的特色,发挥节庆非遗的育人功能。
其次,培养学生系统性融通式思维,突显育人价值。通过以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为主题的设计实践,引导学生对节庆非遗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和归纳,展现节庆非遗多样性、融入共通性并体现育人价值,运用多种设计形式衍生宣传。以京族哈节设计教育为例,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往往蕴含在传说故事当中。传说古时候,北部湾里有一条经常兴风作浪、吞食渔民的蜈蚣精,镇海大王为了保护渔民,杀死蜈蚣精。从此,京族百姓尊奉镇海大王为海神,每年将其迎回哈亭敬奉,举办祭典仪式,隐含了敬畏自然、人海和谐的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鼓励学生设计绘制具有突显文化内涵和倡导环境保护的漫画作品,并巧妙地将哈节传说中的蜈蚣精比喻成污染海洋的垃圾,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抓住蜈蚣精,寓意海洋得到治理。学生通过设计实践确立节庆非遗知识与设计技能相结合的方法论意识,将设计内容与设计形式相结合,节庆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统一,培养学生具有系统性、融通式的设计思维与审美情感,以达到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传创初衷,发挥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育人价值在设计教育专业学生以及设计作品受众方面的双重作用。
最后,推动节庆非遗教育财富的共享,弘扬节庆非遗的优秀基因。以培育传承节庆非遗的设计人才为目的高校设计教育,在运用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资源的教育实践中,需深刻理解节庆非遗的优秀基因,即深入挖掘和研究节庆非遗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精髓、文化精神与民族品质,将其转化为符合大众精神需求的设计作品,再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节庆非遗品牌。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提高节庆非遗设计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节庆非遗从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换与共享,为我国节庆非遗的设计转化和设计教育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高校的职责,也是高校设计教育者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战场。通过对节庆文化的科学研究进行资源转换,使之成为优质教学资源和育人资源;通过挖掘人口较少民族节庆非遗的育人价值,促进对民族团结、忠孝礼义等价值观的践行;通过激发学生节庆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科学探索精神,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提高节庆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本文参考文献略)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Practical Path of Festival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Taking University Design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WangNan JiangHui
Abstra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estival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carrier of the common ethnic identity consciousness. Its diverse content and common cultural connotation provide important educational material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college design education. By review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dopting the theory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educ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eaching” of the diversity of festival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and the “education” of the common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seek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festival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in nurturing morality, enlightening wisdom, cultiva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refining aesthetics, and nurturing the soul, as well as the normative value of promoting diligence and thrift. In the design education for the festival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we should take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s the design education principle, highlight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of ethnic festivals with small population. We should take breaking the discipline barriers as the key to design education, while standardize the education practice of festival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tent of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We shoul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the core, and allow the full display of educational value of festival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tent of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This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sign transformation of festival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desig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community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ethnic areas.
Key words: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s; festival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iversity; design education; fostering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