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民族工作与主体建设的双重意蕴。所谓民族工作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谓主体建设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实践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起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但其最终的指向应该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等系列历史使命进行主体建设准备。立足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宏观体系来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兼具完善话语体系、拓展实践路径、提升政治定位、凝聚建设资源等多重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主体建设;主体意识;民族工作
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而言,存在一条明线与一条暗线。明线是其民族工作意蕴,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暗线是其主体建设意蕴,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实践主体。概而言之,民族工作意蕴呈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直接功能与微观设定,而主体建设意蕴则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潜在价值与宏观立意。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支撑,方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话语构建、政策法规制定、实践工作开展等诸多方面提供正确方向与充足动力。如果将2014年视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年,那么围绕其开展的研究工作已有十余年时间。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话语与政策表述,当前主要还是围绕着其民族工作意蕴在持续深入和不断延展,而其主体建设意蕴至今尚未得到系统关注与有效挖掘。这种认识上的缺憾,显而易见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上的深化、实践上的推进、政治上的提升、社会上的支持等方面造成全方位的制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尝试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这一理论命题,对其内在动因、基本内涵、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发学界的关注并求教于方家。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的内在动因
作为一项政策议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提出以来逐步呈现出政治定位持续跃升与功能定位不断拓展的显著特征。从政治定位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从“局部性民族工作策略”到“全局性民族工作方针”再到“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的跃升[1];从功能定位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从“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到“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拓展[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接指向民族问题,试图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与本体建设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奠定长久而稳固的根基。毋庸置疑,民族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起点,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指向,因此从民族工作意蕴来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正统选择。然而,一方面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定位的跃升与功能定位的拓展,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党和国家宏观战略设计的进一步推进,仅从民族工作意涵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局限并面临实践挑战。超越民族工作意蕴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因,可以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系统性与全局性两大基本特性上去理解。
其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系统性更加凸显。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之下,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认识在与时俱进中突破常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视作系统工程而不是专项任务。“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在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2]首先在工作对象上,传统意义上民族工作有侧重指向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的意涵,新时代民族工作则全面涵盖中华民族所有区域所有成员。例如中央政策文本多次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3][4]。其次在工作领域上,传统意义上民族工作着眼于以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狭义民族事务的处理,新时代民族工作则更为宏观更为系统地划定民族事务的广义范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5]这一表述无疑拓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涵盖领域,尽显其系统性特征。最后在工作机制上,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6]新时代民族工作坚持差异性民族关系的调节,但更注重共同性集体意识的铸牢;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微观创建,但更注重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宏观培育。从系统性上来看,新时代民族工作已经突破传统的对象限定、领域限定、部门限定;与之对应,作为民族工作主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有突破传统民族工作意蕴来理解的必要。
其二,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局性更加凸显。全局性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显著特征之一,以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例,可以看到新时代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宏伟蓝图更为紧密地嵌合在一起。这一点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十二个必须”的论述中表现得格外清晰[7],该论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局性特征展露无遗。此类宏观论述鲜明地体现了整体性哲学思维,倡导了一种站在更高层次来思考民族问题、跳出传统视域来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念导向,从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意义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新时代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主线,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解决内部问题、迎接外部挑战”的双重意义,可以视作党和国家积极应对“两个大局”时代挑战的顶层战略设计[8]。从全局性高度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工程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战略,作为“基础工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需将这一战略作为目标指引,从中思考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落脚点与着力点[9]。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局性,就是要从作为国家宏观战略中重要一环的角度去认识和定位新时代民族工作,从全局高度出发、从宏观层面出发来理解和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时代民族工作方向的引领与意义的理解必须坚持全局性观念,因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把握同样必须具备此种全局性视野和关怀。
概而言之,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之下,新时代民族工作内在呈现出系统性与全局性的鲜明特征,并进而对当下民族工作的思路、定位、方向等方面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当我们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来审视新时代民族工作时,必然会产生在民族工作意蕴之外去深刻理解和全面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的客观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民族工作意蕴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点而非终点,是重心而非全部。立足民族工作意蕴并超越民族工作意蕴,是当下全面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趋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的基本内涵
超越民族工作意蕴去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系统性全局性特征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外在召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立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本质特性的同时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有机嵌合,最为巧妙的契合点就在于“中华民族政治话语”。这里所讲的“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简而言之指的是党和国家以“中华民族”概念为中心,围绕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存续绵延的重大主题所形成的政治阐述和政策表述。例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是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中最广为人知的典型表述。如何打通政策话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通常被认为仅有民族工作意蕴的话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等宏观话语有机结合?一个切实有效且契合逻辑的关联方式就是主体建设,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主体建设准备的认识思路。
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与法律地位,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很多重大事项,在国家的政治与法律文本中都是以中华民族的名义进行阐述的。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政策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广泛使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概念及相关表述的使用频率大幅提升。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文本中随处可见,以“中华民族”一词为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该词的使用次数分别为17次、15次、18次,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该词的使用次数则高达46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有26次之多。第二,“中华民族”概念在党和国家政治法律文本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中华民族”概念首次写入宪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宪制基础[10]。第三,一系列新的中华民族政策术语被提出并得到普遍应用。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政治文本中,除了频繁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些既有表述外,还凝练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等富有新意与深意的相关表述。
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为何要从主体建设的角度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这两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都离不开对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整体把握。之所以选择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民族工作意蕴的立足点,根本原因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身就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其他中华民族相关术语在新时代国家政策文本中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关联表述态势。例如,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紧密衔接[7];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华文明五大特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概念时,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跃然纸上[11];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将民族工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等全局工作贯通阐述、一体部署[2]。以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作为分析框架,我们才有可能清晰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的基本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概念,两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12]。换而言之,“主体”指的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则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目标。当下人们在使用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的时候,关注点通常放在系列表述中指代客体的后半部分,也就是作为目标或对象的“伟大复兴”“现代文明”“精神家园”“共同体意识”等;而作为表述前半部分的“中华民族”大多时候仅被视作表明归属的限定词,人们缺乏将其视作主体——上述活动建设主体、行动主体、实践主体——的清晰意识。
概而言之,当我们用主体—客体视域来审视中华民族政治话语时会发现,作为目标和对象的客体意识是相对清晰的,但这些重大历史使命都是由中华民族作为实践主体来推动的主体意识则相对模糊。事实上,这些表述中的“中华民族”一词,不只是作为定语来表明这些历史使命、历史成就归属于中华民族所有,而且是作为主语来表明这些历史使命、历史成就由中华民族所承担,由中华民族所创造。也就是说,当我们谈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时候,不仅应该意识到这些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所拥有和享有的,而且应该意识到这些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所创设所推动的。
当我们整体性审视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时候,应该清晰认知到它们都是以中华民族作为实践主体来推动的一系列历史使命。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清晰意识到这些宏伟蓝图背后行动(实践)主体的存在,而这个主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些行动(实践)主体——个体以及由个体构成的群体——在推动宏伟蓝图的实践过程中,因共建、共享、共治、共有的历程而获得共同体属性。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建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体,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从主体意识与主体建设角度来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其最终指向就是进行中华民族的主体建设和主体性塑造,以此来支撑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永续。当我们一般性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关系的时候,前者只是后者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中的一项具体任务;当我们从主体—客体角度来审视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时,就会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承担着整个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的主体建设工程,所有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完成都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主体建设的支撑,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中的功能就由构成性转化为基础性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反映的是一种中华民族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启示性意义在于,在推动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作为客体的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推动目标实现的主体自身的建设。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动性密切相关,主体意识的觉醒能极大激发主体的创造性与行动力,从而在更有成效地推动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的完成上作出更大的成就。面对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系列表述,大家认可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但同时貌似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主体自然而然有足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去完成各种历史使命;然而现实是主体建设与主体能力并非自然而然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尽管直接指向新时代民族工作,但其本质却指向中华民族主体建设问题。不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不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建设,不足以承担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重任。一旦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行动(实践)主体的意识清晰起来,推动主体建设的需求就会明确起来。从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建设[13],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主体建设意蕴的政策萌芽。
在民族工作意蕴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在主体建设意蕴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中各项战略目标的行动(实践)主体的构建过程。民族工作意蕴秉持工具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手段;主体建设意蕴秉持目的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行动(实践)主体建设的目的本身。所谓超越民族工作意蕴,就是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指向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通过意识的铸牢与本体的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主体准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意蕴与主体建设意蕴两者整合起来表述,那就是以新时代民族工作为起点和抓手,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铸牢与本体建设,在促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深层次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重大历史使命构建坚强稳固的实践主体。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的多维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以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为依托,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作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中系列历史使命的行动(实践)主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作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行动(实践)主体的自身建设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既不是一种简单的话语关联,更不是一种功利的话语攀附,而是以逻辑的、学理的、政治的、实践的多维支撑为基础的话语创新与话语建构。为何要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简而言之,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理论潜能与凝聚实践动能的客观需要。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蕴含主体建设的理论意涵,系统提炼这种主体建设意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客观具备了主体建设的实践价值,深入挖掘这种主体建设意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实践动能、发挥实践效能的内在需求。立足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宏观体系来提炼与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兼具完善话语体系、拓展实践路径、提升政治定位、凝聚建设资源等多重意义。
(一)话语体系完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3]这些论述一方面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的客观现实。在某种意义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就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话语体系。十余年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进行理论话语构建,有力地支撑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进一步推进也面临着很多现实挑战。例如传统民族理论知识体系如何实现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问题,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如何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系统性与全局性基本特征的问题,例如如何应对“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建构具有三重意义。一是丰富理论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视作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代名词,相关认知基本上集中在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领域之中。主体建设意蕴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系列宏大历史使命提供了行动(实践)主体准备,而这个主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主体建设意蕴超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简单对应关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更广义的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关联起来,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二是回应理论挑战。主体建设意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一系列整体性历史使命关联起来,可以有力推动传统民族理论话语体系从差异性多样性向共同性整体性的重构,可以有机契合新时代民族工作系统性与全局性的内在特征,可以有效突破西方传统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理论对中国历史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话语干扰。三是夯实理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具有一个更深层的意义。论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历史使命主体建设关联起来,反过来也确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何可以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因为主体建设和主体意识才是根本性解决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尽管名为超越民族工作意蕴,但其对新时代民族工作而言不是抽离而是强化,是从更为基础、更为宏观的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完善与丰富。
(二)实践路径拓展功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定位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而民族工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如何在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成为关键所在。因此,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提出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就一直高度关注其实践路径构建问题,从实践方向、实践策略、实践原则、实践领域等维度展开持续探讨。以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着墨颇多。例如,在实践方向上,提出“按照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在实践策略上,提出“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工作方针;在实践原则上,强调要正确把握四对关系;在实践领域上,围绕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7]。学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开展了大量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从宏观政治原则来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路径问题,其依据主要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文本;二是从微观政策需求来构思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路径问题,其依据主要是民族工作现实需要或经验总结;三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脉络之中抽取核心要素来推动实践进程,其依据主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理分析。整体而言,上述三个层面的实践路径探讨都是在民族工作意涵的架构内开展的。
主体建设意蕴超越民族工作意蕴来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拓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主体身份的启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举措,同时也是承担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实践主体的建设过程。只在民族工作框架中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践路径必然是受限的;而在中华民族政治话语框架中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践路径必然更为广阔。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主体,是这些历史使命的创设者、推动者、践行者。从主体意识的塑造、主体力量的凝聚、主体结构的巩固、主体机能的更新等维度思考实践路径,势必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创新性的实践动能。第二个方面是主体形成的启示。从主体建设视域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意识。那么这种表现为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实践主体的角度来看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那就是共建共治共享共有的实践过程。所谓共建,指的是共同建设共同推动;所谓共治,指的是共同治理共同维持;所谓共享,指的是建设成果的共同分享;所谓共有,指的是成果权属的共同拥有。正是不断经由上述共建共治共享共有历史过程的铸炼,作为主体意识的共同体意识才能形成。从主体建设意蕴来阐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推动中华民族系列使命达成的进程中,经由共建共治共享共有的历史实践逐步凝结而成的主体意识。共建共治共享共有的主体形成过程,亦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拓展提供创新性思路。
(三)政治定位提升功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党和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赋予其极高的理论定位与政治定位。在理论定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被确认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组成部分,被确认为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政治定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被确立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被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非参加完金砖国家会议之后直飞新疆,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双重主线的定位,进一步彰显了党和国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应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时代挑战基础性工程的认识[14]。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工作、实践工作、宣传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系列创新表述和具体工作安排。就民族工作意蕴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定位似乎已经无可复加。但如果从主体建设意蕴来理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关联起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承担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的行动(实践)主体的建设过程,那么无疑就突破了其政治定位的天花板。
主体建设意蕴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政治话语联结起来,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进行着主体建设准备。充分发掘主体建设意蕴,才能精准匹配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定位和战略定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重要构成,但是其在贯通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中的角色功能尚未被有效认知和充分挖掘。正是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与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贯通,主体建设意蕴在这种意义上进一步提升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定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一方面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大的政治意义与理论空间,另一方面为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体系化提供了契机。
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主体建设意蕴超越民族工作意蕴,将其视作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与实践者,从而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更高的政治定位与实践动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组成部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作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作承担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的行动(实践)主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提升到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行动(实践)主体准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党和国家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关联起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视域与主体建设视域联系起来,这种话语体系的整合一旦完成,将极大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定位,从而对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带来极大的推动力。
对于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而言,主体建设意蕴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作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共同主体,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建设者、治理者、分享者、拥有者的地位,提升了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主体意识,构建了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主体性,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体系构建进程。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使用;然而整体来看,中华民族政治话语还是较为零散,存在迫切的体系构建和话语统合需求。当前对中华民族相关话语进行整合时,通常采取的是要素关联与条件供给的方式,强调不同表述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支撑的关系。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则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其他中华民族相关话语之间更有力的表述应该是主体供给或主体建设关系,这种理解思路对于中华民族话语体系构建而言是极具突破性与启示性的。
(四)建设资源凝聚功能
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与政策主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之后,历经了一个专业化、专题化、专门化进程,极大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之下,一方面中国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中国边疆民族问题的挑战性进一步加剧。对于具有多元一体结构特征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而言,国民共同体的构建、国民凝聚性的巩固势必需要通过消解国家民族认同与次国家民族认同之间的张力来实现,需要通过调适政治民族与文化民族的关系来实现,因此选择以民族工作为抓手和起点来启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建设是必然选择。然而恰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不是单一学科可以承担的一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推进工作也不是单一部门就可以做好的。仅从民族工作意蕴出发,既无法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也无法彻底发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潜能。
挖掘主体建设意蕴是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资源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除了政治定位上的高度重视之外,还需要凝聚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建设资源,才能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政治定位是凝聚建设资源的制度保障,社会支持是凝聚建设资源的人心基础。如何在理论建设上凝聚资源?那就是要以主体建设的视野凝聚理论界、凝聚各学科参与进来;如何在实践建设中凝聚资源?那就是要以主体建设的视野凝聚各部门、凝聚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从这些角度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必须突破单纯的民族工作意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立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同时关联于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从更宏大的主体建设意蕴去把握和推进这一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以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是第一步,通过民族工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最终是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行动(实践)主体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系列历史使命。通过主体建设意蕴的挖掘,可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等宏大战略有效对接起来,提升全党全国及各级政府部门对相关工作的重视,获得更多的建设资源和实践动能。
近年来,党和国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全方位的顶层政策设计,如加强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宣传教育常态化、优化学科方向设置等。这种政策力度甚至引发了社会上的个别质疑,有没有必要在民族工作上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和资源?此外,中央不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还进一步将其拓展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从逻辑上来说,如果仅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意蕴出发,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尚好理解,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就不好理解了。尽管民族工作是民族地区的重点工作,但要把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都置于民族工作统率之下,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面临挑战。然而,如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展至更为宏观的主体建设意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那么说民族地区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就顺理成章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政治表述的落实依然需要超越民族工作视域,将其与中华民族更大的历史使命关联起来才有可能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动能、更强的意志去推动和落实。
四、小结与探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被确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所以被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一定意义上跳出了传统的民族工作思路与既有的民族工作方针,从更广阔的视域、更前沿的视野来思考和认知历史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问题,本质性地提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铸牢和本体建设来化解“两个大局”时代民族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进而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构建一个坚强有力的行动(实践)主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地包含民族工作与主体建设两大意蕴,两者相辅相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意蕴是起始点,不以民族工作为抓手,就无法达到主体建设的长远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是目的地,不以主体建设为目标,就难以把握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依托于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而提出,对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系统把握是正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的前提与基础。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包含诸多以中华民族概念为核心的政策表述,这些表述之所以构成一个话语体系是因为:从客体角度看,这些表述都涉及事关中华民族的宏观历史使命;从主体角度看,这些表述中的宏观历史使命都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来推动完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只是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的构成部分,还是中华民族政治话语所表述的诸多历史使命的行动(实践)主体建设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的提出,不仅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中华民族政治话语体系构建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主体建设意蕴的提出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回应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挑战,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主体建设意蕴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地位,共建共治共享共有的共同体形成过程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主体建设意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中华民族系列历史使命的行动(实践)主体建设过程,通过与中华民族政治话语的联结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民族工作的政治意义;主体建设意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等宏大战略有效对接起来,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及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凝聚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形成更为强大的实践动能。
无论是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的推进,主体建设意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突破口。上升到更为宏观的层面,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所彰显的主体意识、所倡导的主体建设,同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建设意蕴的发掘应成为一种理论话语自觉,从而更加积极地、主动地、有意识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郝亚明.从五个时间节点来深刻把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J].西北民族研究,2021(4).
[2]中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J].求是,2024(3).
[3]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4(3).
[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2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0.
[5]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6-09(1).
[6]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188.
[7]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8]郝亚明.从政治定位来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8).
[9]郝亚明.从五个主题词来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J].西北民族研究,2023(2).
[10]田钒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宪制基础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1).
[1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12]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7:42.
[13]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
[14]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N].人民日报,2023-08-27(1).
On the Implication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O Yaming PU Changchun
Abstract: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the dual implication of ethnic work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The implication of ethnic work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serves as the main theme of the Party's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 the implication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that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provides the practical subject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tarting point of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to promote the CPC's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but its ultimate direction should be to prepare the practical subject for a series of historical missions such as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Digging deep into the implication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based on the macro system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bout Chinese nation has multiple significance,such as refining the discourse system,expanding practical paths,enhancing political positioning,and condensing construc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Political Discourse about Chinese Na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Subject Consciousness; Ethnic Work
(责任编辑:王国军)
初审:高婵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