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整合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构建
作者:陈立鹏 任彤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25年第1期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是一项多元参与、多因互动、多维统合的复杂系统工程。研究将社会整合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以文化整合为基准点、规范整合为着力点、功能整合为落脚点,深入阐述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逻辑理路。同时,细致分析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所面临的理念引领不力、治理效能不佳、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并提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实践理路,即以文化整合构筑守正创新的理念共同体、以规范整合构筑共建共育的治理共同体、以功能整合构筑多元统整的发展共同体。研究旨在开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新篇章,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关键词:社会整合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肩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备受党中央的关注。20249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就是指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与渠道,向全体社会成员传播与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和思想理论,旨在全面增强社会成员的“五个认同”,广泛培育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逻辑框架和行为指南,是在社会层面全方位开展与纵深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学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研究视角相对狭窄,研究视线主要聚焦于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非营利性社会机构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遵循与路径选择[2][3],欠缺整体性的研究框架与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研究视野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迫切任务。社会教育嵌套于社会大系统,不仅要关注教育内部系统要素的功能发挥,还要重视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间的联动作用。因此,以社会整合理论为指导,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既是基于社会整合视角对社会教育理论范式与应用探索的探讨,又能为全社会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言献策。

一、社会整合视角下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逻辑理路

社会整合理论是探讨如何在多元化和异质性的社会结构中维持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强调通过文化整合、规范整合、功能整合的相辅相成,对多样化的社会元素、多态化的社会群体与多维化的社会功能实现统整统合。其中,文化整合原则是核心原则,形成社会整合的精神纽带;规范整合原则是基础性原则,提供社会整合的行为准则;功能整合原则是应用性原则,确保社会整合的协同运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以社会空间为教育场域、以强化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宗旨的全方位育人范式。因此,以社会整合理论作为逻辑视域,从文化整合、规范整合、功能整合的多维视角切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核心要义与逻辑理路,揭示社会整合理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一)文化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基准点

文化整合指社会一体化进程中,不同质的文化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碰撞、调和、吸收与融合。这一逐步趋向于文化一致性的连续过程,体现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轨迹。它既是社会整合理论的基本内涵,又是驱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引擎。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指出,社会整合是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的人们之间结成的社会联系[4],其中主导性的文化价值观念引导不同社会群体在共同的文化框架内和谐共存,实现和合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成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对国家与民族文化有机整合的深刻反映,是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对国家意志统一性的坚定维护。因此,文化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方向引领与活力之源。

文化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方向引领。文化整合表象上是对诸多异质文化元素的接纳与合并,实则是对蕴于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价值观念的系统整合与深刻重塑。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的各族先民在交融汇聚族群文化、共同书写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孕育了璀璨瑰丽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源自各民族文化适应与文化濡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共性价值与共意思想,本质是各民族共同塑造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认同和情感归属。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其逐渐凝结并精炼为以“五个认同”为核心要素的意识复合体,为新时代国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厚的思想底蕴和行动指南。因此,通过文化整合所生成的、承载着历史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精神的“五个认同”,既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价值指引,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实践的行动纲领。

文化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活力之源。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在探讨文化整合时着重强调了文化的维模功能,即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6],其固有的边界维持既是对主体文化的积淀、储存与传承,又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吸纳与同化,是原有文化圈对外域文化的自我保护。在文化维模功能与边界维持作用的交织演进中,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相互兼容、互鉴共长,逐渐培育、发展与完善成内涵精深、意蕴深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它以“中华民族”为历史基点,依据“五个共同”回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轨迹与内在规律;它以“共同体”为现实要点,借由“五个认同”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宏远目标与发力方向;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未来亮点,依托“四个与共”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旨归与时代愿景。三者沿时间轴呈线性铺陈,构筑由“历史—现在—未来”三维度梯次递进又相互承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体系。此外,文化整合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其衍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富有显著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并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持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永葆生机活力。

(二)规范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着力点

规范整合指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共同商定并集体遵守的一套法律体系、制度架构和行为规范,意在推动社会结构的有序化和稳固化。规范整合是社会整合理论的逻辑主线,并充当着建立与维系和谐社会秩序的法治基座。法律体系、制度架构与行为规范是建制化和显性化的社会共同价值,是社会共同体执行社会整合功能时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归根结底是构筑以社会为教育场景,全员参与、全过程涵盖、全方位联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机制。它依托建立体系框架予以实施,依赖健全法律体系予以保证,是旨在实现跨群体、跨代际、跨领域的协同教育实践。因此,规范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坚实支撑和稳固基石。

规范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坚实支撑。社会整合理论表明,规范整合是社会成员对共享价值的共同认知,通过社会化的中介作用将其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进而演化为集体普遍规则的过程。此类经由群商合议形成的普遍规则,皆以“有效性”作为先决条件和存在根基,其典型就是对全体社会成员与社会活动具有保障性和规制性的法律规范。鉴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是促进个体认知深化、情感濡化、人格形塑的社会活动,法律规范,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源性依据和制度性保障。教育法律法规确立了教育活动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机制、明确了教育资源投入与配置、规定了教育管理与评估体系,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构建有法可依、运行有理可循,成为其良好运转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规范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稳固基石。规范整合与体系建设呈现出高度的目标一致性,均以建立有序、高效、可持续的运作系统为靶向。在此过程中,规范整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体系的架构设计、系统部署、效能评估等各阶段提供精准的策略指导和操作标准,是确保体系构建严密性和实效性的基石。通过规范整合而形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涵括对育人目标的精确界定、育人对象的准确识别、育人内容的深度优化、育人活动的全面丰富、育人管理的严格规制及育人评估的完善修订等多重环节,致力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渗透到社会环境与实践活动之中,营造社民共学、社区共创、社会共育的和谐教育生态。因此,规范化的体系建设是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结构性稳固的重要基石。

(三)功能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落脚点

功能整合指在社会系统架构内,各异的构建模块与单元要素通过既定的途径与机制相互衔接,构成众多子系统。子系统再通过协同嵌合与结构耦合的相互作用,共同筑造为一个统一协调、高效运转的复杂功能体系。功能整合是社会整合理论的实践理路,是社会宏观系统对外界刺激主动适应与自我重塑的强大引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科学化、常态化、质效化的重要任务与恒久之策。鉴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是一项多方参与、多向耦合、多维赋能的“大”系统工程,其构建与完善依赖于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的系统耦合与效能优化。总之,功能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立根之本和续生之策。

功能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立根之本。帕森斯认为,功能系统的结构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7]。同理,教育体系内部的结构分化亦是教育系统得以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教育主体的结构分化是教育过程施展与教育体系演进的内生变量,是教育系统存续与发展的根本动因。教育主体是指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认识和作用于客体的人,基于主体利益与地位作用划分为教育决策主体、教育组织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8]。以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代表的教育决策主体,以完善和规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为宗旨,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规划者;以社区、教育机构和非政府团体为代表的教育组织主体,以筹划、开展和评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育活动为目标,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执行者;以社区成员、教师、家长为代表的教育实施主体,以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教育任务为标靶,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践行者。三大教育主体以角色分化为底层逻辑,以职能定位匹配教育职责为原则,以相互承接、功能耦合为导向,同心协力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拓局赋新。

功能整合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续生之策。教育环境是为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对教育活动发生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结构性整合与功能性优化的产物,是教育系统存续与发展的物质根基。美国学者爱泼斯坦(J.L.Epstein)的交叠影响域理论从家庭、社区、学校三大生活场域切入,阐述了不同的教育环境对学习者施加的交互作用与综合效应。她认为家庭、社区、学校三者不是割裂存在,而是彼此独立又相互沟通、相互影响[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是以社会宏观环境为主导性场域,通过家庭与学校微环境的统筹融合、信息链条与资源要素的系统整合,所构建成型的一个资源共享、内容互通、功能互补的交叠影响域。这一交叠影响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思想内核,以沟通联动、信息联通、资源联合为手段,充分彰显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功能,同向发力,协同并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持续发展聚力赋能。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现实困境

社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育人体系,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演进的强劲推手,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地融入社会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战略途径。深入洞察和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现实困境,能够更加精确地识别和界定当前的症结所在,从而为系统性构建和精细化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提供方向指引和策略指导。观照现实不难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发展步伐相对缓慢,遭遇理念引领不力、治理效能不佳、发展动力不足的多重挑战,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任重道远。

(一)理念引领不力

教育理念是贯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决策者对教育基本规律、基础原则和价值观念的深刻体悟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直观反映。因此,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明确教育理念是应有之义。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实践中,教育理念的内在理论体系支撑不足,加之社会思潮的频繁冲击,致使教育理念定位不明,从而减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凝聚力。

1.系统理论指导相对匮乏

长期以来系统理论指导的欠缺是制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理论研究整体性相对滞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理论体系尚未臻至完善,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针在教育领域的贯彻执行情况有待增强,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出现断裂。另一方面,理论研究结构性失衡。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焦点多落于学校教育领域,对于社会教育领域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投入,致使其体系构建缓慢。这一发展态势削减了社会教育在公民意识培养、社会文化传承、集体价值观形塑等关键领域的独特功能,容易造成公民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参与感的降低,导致教育大系统的整体实效性和协同整合力的衰减。

2.多元文化主义价值的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11]在全球化、信息化与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冲击和价值腐蚀现象日益突出。各种社会思潮以多元杂糅的态势,假借文化主义的外衣在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博弈,实则是对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争夺。其中,长期潜存与渗透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集体记忆、民族虚无主义,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对主流价值观念产生认知偏差和失真。在思想舆论场中,不时涌现“集体主义已不合时宜”“西方的自由方为真自由”等噪声和杂音。在“道德相对”“金钱至上”“享乐为先”的文化观念渗透和影响下,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正遭受着持续的冲击和侵蚀,致使少数社会成员在错综复杂的思想交锋和价值冲击中,引发“身份认知异化”和“文化认同失衡”,并由此衍生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无知和疏离、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淡漠和质疑,不利于巩固和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社会基础。

(二)治理效能不佳

教育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管理者对教育活动实施的管控与协调,涉及教育环节的领导与组织、教育资源的调配与置换、教育结果的控制和评估,是力求教育系统高效运转,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应将“以管提质”“以管增效”置于中心地位。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实践中,静态上法治建设的缺位造成了管理的随意化,动态上体系建立的失范造成了教育管理的低效化,最终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统摄力。

1.法治建设亟须完善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规范化、系统化的关键抓手。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制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国家层面的社会教育立法存在缺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涉及社会教育的相关内容零散分布于不同的法律条例与政策文本,呈现碎片化态势。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第四章的社会协同部分,对社会教育的定位、责任及义务进行阐述,但非系统性的法律规定难以改变社会教育长期处于“无界”与“越界”的“失界”困境[12]。专项法律的缺失使得社会教育定位模糊,陷入身份困境。社会教育的定位、职责、权利与义务的不确定性导致其长久处于非实质性的存在状态,使得教育资源的保障欠缺稳定性、教育流程的监督缺少精确性,教育成效评估缺乏准确性。这就容易导致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向和实际成效偏离既定目标,直接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政出多门的管理桎梏

社会教育作为对策性、公益性与普及性的公共事业,其有序运行依赖于高效且有质量的教育管理所提供的全局规划、跨部门协同和必要的资源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开展的核心范式,更需要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保驾护航。但在我现行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对于社会教育的统筹管理呈现一定的混乱与失序态势,“政出多门”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由于缺乏中央到地方的系统化管理的介入和调控,既未设立社会教育的专管部门,也未形成目标一致、上下统一的社会教育行政管理体系。这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各方参与者对体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构成要素的理解与实践存在分歧,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诸多环节常常“各出其策”,导致教育工作的推进缓慢。这种分散化的责任分配模式易致使“人人负责”泛化为“人人失责”“人人无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宏观的指导规划和资源支持,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层面深入推进缺少有力支点和高效切入点。教育实践活动倾向于单一的宣传机制,多借助宣传栏、广播等传统形式传播与推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这些途径既不能简明扼要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理念,又无法以生动的形式引起社会成员的关注,从而限制了社会教育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渗透力,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群体情感共鸣和教育效果。

(三)发展动力不足

教育发展指教育系统在质量、规模、结构等维度持续改进与稳步提升的过程,是教育体系保持前沿性和公正性的必然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教育”格局,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教育主体的业余化与单一化、教育环境的信息阻滞化与交往封闭化的痼疾,协力共育理念流于形式,致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构建进程缓慢,削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向心力。

1.教育主体的业余化和单一化

社会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温床与实践场所,其文化传承与舆论导向机制是社会成员生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而教育主体的教育思维与专业能力是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成效的核心要素。一方面,社会教育工作者多由公共机构或社区人员兼任,缺乏系统性培训与专业性指导。教育者自身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蕴认知不清、了解不透,加之缺少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方法单调,易陷入因循守旧的思维窠臼,机械式地生搬硬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固有内容与活动模式。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应是多元主体齐创共建的协同育人体系,但部分家长、教师及企业团体等教育主体对责任意识认知不足,参与意愿强度不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育人合力。尤其是企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构建与运行进程中常处于“失联”与“失位”的弱激励态势,由此造成社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2.教育环境的阻滞化与封闭化

教育信息的通畅与环境边界的开放关系着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大环境的重要枢纽。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沟通渠道较为狭窄,信息传递间隔时间长、承载内容少、传输速度慢,导致教育决策主体与教育组织主体难以及时倾听和回复基层民众的内心需求,难以精准设计人民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与宣传形式。另一方面,社会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与更新速度缓慢的沉疴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场馆数量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加之社区与学校、企业、家庭和公益性文化场馆联动不畅、沟通不足,导致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时未能充分利用与挖掘现有文化资源。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基本单元,其教育职能的发挥常受制于资金和智力支持的不足,往往陷入大型活动无力举办、小型活动无效开展的困囿。而公益性文化场所,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虽然向学校教育系统积极开放,但是与基层社区互动与合作较少,导致社区在开发与利用这类教育资源时,难以充分整合与发挥其教育潜能和优势。信息阻滞、交往窄化、资源失均,致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难以落地实施与深入推进。

三、社会整合视角下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实践理路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应以社会整合理论为逻辑范畴,以文化整合、规范整合、功能整合为分析工具,以现实困境为思考基准,进而构建理念共同体、治理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提出新思考、开辟新路径。

(一)立足文化整合,构筑守正创新的理念共同体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理念内核,是对固有规律的根本坚守,是对推陈出新的坚定追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应紧密依托文化整合的互动机制,采取多元化的手段与策略,推进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吸纳融合,构筑能以思想的恒定守正抵御文化冲击、以理论的锐意创新凝聚价值共识、以铸牢全体社会成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要旨的理念共同体,齐心共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常态化。

1.固本正源,夯实思想根基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公共舆论空间的风险管控与动态监测,提升对错误思潮信息的敏锐甄别与精准研判能力,揭露社会思潮背后所潜伏的服务于资本逻辑的利益原则和政治动机[14]。深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以体系化、学理化、实践化为导向,构建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推动理论观点的大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错误思潮观点进行批判和剔除,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层统一性,让思想认同形成于认知澄清。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将其视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基本方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与巩固,这与国家、民族、文化、历史、宗教等息息相关[15],全体社会成员应共同认识和学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话语体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思想认同内化于观念塑造。最后,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固本、涵养正气,深化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实现铸魂育人,让思想认同巩固于价值引领。

2.革故鼎新,深化理论研究

一方面,深化理论研究的首要条件是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16]各级政府部门应聚各方之智、纳四方之言、汇多方之力,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学理与哲理。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学理阐释与概念解析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将其概念原理、内容框架与社会教育相熔铸,始终将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厚植各族人民国家认同为纲领,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以文化整合为社会育人体系建构赋予新活力。紧扣文化尊重、文化交流、文化衔接和文化和谐的关键环节,在交流、借鉴与吸纳国外社会教育先进理念与优质经验的同时,妥善处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间“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在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始终深耕于中华民族历史沃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悠久历史、中华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史实故事以及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一同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内容体系中,夯筑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注入新的文化基因。

(二)锚定规范整合,构筑共建共育的治理共同体

哈贝马斯对规则的有效性是这样规定的:“只有所有可能的相关者作为合理商谈的参与者有可能同意的那些行动规范才是有效的。”共建是教育体系得以确立的客观需求,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体系构建的集体行动逻辑;共育是教育体系顺畅运作的必然要求,是各阶层的利益代表者在教育体系内部所组建的协同育人结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应依循规范整合的基本准则,构筑以携手共建完善体系架构、以智慧共育克服教育桎梏的治理共同体,合力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常规化。

1.手共建,不懈完善体系架构

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教育的法律体系建设,以明晰的法律规定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地位,并以条款形式将其纳入社会教育的任务范畴。尤为重要的是,在充分吸纳与反映人民群众意见与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与颁布专项法律,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本质属性、法定地位和根本原则,进而界定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关系,并规范教育管理流程与资源分配机制,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在法律框架下有序构建,并赋予其明确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社会教育的政策体系支持。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嵌入、制度形塑等规范整合的重要准则,拟定并出台一系列的教育指导意见、教育标准方案与教育行动纲要等规章制度性文件,旨在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重点要素,并建立以中央为总体统领、地方为衔接桥梁、基层社区为坚实支点的三级社会教育管理网络体系。每一管理层级设立或指定专门的社会教育管理及督导机构,以确保架构的明确性、运行的规范性,从而为逐步构建与持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提供发展空间与组织保障。

2.智慧共育,持续突破教育顽疾

一方面,创建优质的舆论生态体系。舆论生态构成社会教育的底色,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集体意识的流向和公共价值观念的塑造,而媒介传播是社会舆论生态的重要增量。因此,要构建一个传统媒体渠道与流媒体、新媒体渠道多向融合的全媒体宣传矩阵。一是以实体空间的舆论建设为主阵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髓要义与各民族共享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相结合,通过张贴横幅标语、树立宣传栏、社区宣讲等方式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处可见。二是开设以民族团结故事、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样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报刊栏目,营造“浸润式”社会大环境。三是以虚拟空间的舆论推介为新方向,净化网络不良信息,创新网络话语体系,开发与推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众号、小程序与小游戏,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实践基地与线上交互平台,推动各民族在网络平台内交往共学,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处可学。另一方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18]因此,应建立涵盖全民,以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要旨,以各种正规与非正规教育途径为手段,以传授中华民族共同历史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为内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体系。一方面,政府需从战略高度出发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的核心地位,系统性地搜集、整理并保存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史料,并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构建与完善中华民族史料库。同时,编纂并出版一系列旨在普及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材或读本,以翔实史料为媒介唤醒历史记忆,阐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形塑公众的历史认知。另一方面,学校、社区、非政府文化组织和公共文化场馆需通力合作,通过举办社区讲座、开展文化活动、创建时间轴、历史长廊展览等形式,以脉络清晰的全景视角连贯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轨迹,从而传授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公众的历史理解,坚定公众的历史自信。[19]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断加深公众对中国制度与中国道路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理解,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秉持功能整合,构筑多元统整的发展共同体

系统生存与发展依靠于其下辖次级系统基本功能的充分施展,而功能的履行则依赖于系统内部结构的识别与调控。多元是对社会育人体系蕴含的多维构成要素的辨析,统整是对社会育人体并存的多重核心变量的整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应倚重功能整合的强大效能,构筑以主体联动凝聚育人合力、以资源联创营造育人环境的发展共同体,同向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长效化。

1.以同向共进的主体联动打破壁垒

首先,应发挥教育决策主体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职能。以增进“五个认同” “五个共同”“四个与共”为前进导向,坚守育人为本、高位统筹的基本原则,遵循问题导向、惠及大众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向为支撑点,开展兼具功能性与前瞻性的顶层设计规划。构建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通力合作、各社会团体广泛参与、社区主体承担、居民共学共享的联动育人机制,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做好总体规划与系统部署。其次,教育组织主体应展现积极的能动性。学校和相关文化教育机构应向社区与家庭敞开大门,提供专业指导和丰富资源,共创育人活动的新内容与新方式。尤其要把握好学生群体这一重要中介,采用“小手拉大手”的教育策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影响范围扩展至家庭领域。企业及社会团体应与社区紧密合作,定期联合举办以社区成员为主要目标群体的红色展览、中华优秀文化展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校积极主导、社会有力支持、社区积极参与的功能有机整合。最后,应为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等社会教育的主要践行者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培训制度。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社会育人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并开展多样化、多形式、多内容的社区实践活动。为家长及社会团体成员等社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建立常态的、长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课堂,协助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三大难题。通过多方教育主体的共振耦合,激活同向同频的育人合力,破除社会教育主体单一化与业余化的实践壁垒,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打牢共育根基。

2.以同力共施的资源建设破除藩篱

一方面,加大对社会教育的资源投入力度,大力推动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社会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水平,全面提高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总量”“均量”和“质量”,进而推动建设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21]基地与主题馆的建设应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为逻辑起点,以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为逻辑主线,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逻辑旨归。同时,积极引入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打造全景沉浸式体验厅,实现文化的数字化、历史的可视化、教育的智慧化。此外,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资源库,库内汇聚海量且多样化的内容资源,包括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理论文献及历史档案,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示范课程与教学课件,以及适应现代人零碎化阅读习惯的短视频和微课程。例如,广西地理信息测绘院依托数据资源优势,创新性地推动“互联网+民族团结”的深度整合,成功打造了首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云上主题馆”。此举有效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和生活化,使其内容深入基层、普及社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新颖的实践模式。同时,它展现了优质资源的供给与合理配置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中发挥着全方位物质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主体沟通机制。以社区为核心枢纽,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团体和企业,共同创建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共享化的交流网络。社区需定期通过回访、评议会、意见箱等信息回收渠道,有效征求居民的意见与需求,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与学校、社会团体等相关参与主体,确保各方能迅速察觉信息偏差并准确纠正认知误差,提高信息传送的效率和精确度,从而破除信息藩篱与沟通围墙,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育人体系完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09-28(2).

[2]谢欧,张学敏.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5)12-18.

[3]红梅,李阿琴.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研究[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6)139-148172-173.

[4]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5.

[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6]唐臻娜.论李商隐诗歌在中西方的现代价值[J].人文杂志,2016(8)67-74.

[7]PARSONS T. Societies: Evolutionary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6: 22-24.

[8]陈立鹏,任彤.系统论视域下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育人体系构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412(4)2-11.

[9]刘建武,钟丽萍,范成文,等.我国“交叠式”家校社课后体育服务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J].体育学刊,202431(3)118-125.

[10]张文静,张明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嵌入社会教育[N].中国民族报,2023-10-10(6).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8.

[12]王乐.论社会教育的边界意识[J].南京社会科学,2019(5)150-156.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4]李慕.当代社会错误思潮影响青年学生的内在逻辑及其应对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5)149-156.

[15]严庆.本体建设与意识铸牢: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6)13-21.

[16]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4(3)4-8.

[17]王晓升.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整合问题——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6)71-78.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6.

[19]普丽春,费洋洋,封经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学校文化传承教育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1)154-161.

[20]陈立鹏,方雅静.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S县某中心小学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4)56-67.

[21]周婷.民族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6)86-97.


Building the Social Education System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gration

CHEN Lipeng  REN Tong

Abstract:The social education system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project involving multiple participation, multi - factor interac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The article employs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with cultural integration as the baseline, normative integration as the focal point, and functional integration as the endpoint, to elaborately expound the logical essence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t meticulously analyzes the current dilemmas faced by the social education in foster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such as ineffective ideological guidance, poor governance efficiency,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momentum.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proposes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building the system, which involves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of ideas that upholds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through cultural integration, a community of governance that fosters co - construction and co -education through normative integration, and a community of development that integrates diversity through functional integration. The aim is to open a new era for the social education of foster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lead the educational efforts toward a new journey of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 forge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soci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海 路)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