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和建设应重视的若干基本问题
作者:杨须爱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25年第1期


摘 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讲好、建好同名课程是高校当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高质量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教学团队和任课教师应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指向、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应全面准确把握教材《概论》承载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以及理论板块、历史板块及其各讲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各讲针对的主要问题与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史实;各高校和教学团队应认真研究分析本校“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进而从注重组织教学团队学习与研究《概论》教材、集体合作备课与塑造团队教学合力、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地组织教学、分明主次和突出主干重点地实施教学等方面着力化解挑战;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及时组织人员编写“概论”课程教学参考书、《概论》教材辞典、“概论”课程习题册等教辅书籍,及时开展或加强不同类型、实施主体和适用对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研究;教学;课程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也需要在全社会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关于后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面向大学生“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1]2023年12月,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全国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填补了此前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缺少统编教材的空白。而且,此书已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后第一时间进行了修订,新版将于近期出版。2024年以来,全国近千所高校已陆续将教材《概论》投入到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之中。与此同时,《概论》也被教育部列为“十四五”高校规划教材。当前,如何充分运用这本教材讲好与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简称“概论”)课程成为民族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十分关心的重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设有民族学一级学科的高校推进该学科所属二级交叉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建设的首要或基础性工作。因为对于后者而言,一方面,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另一方面,教材《概论》的出版,被学界视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而要高质量实现前述课程教学与建设目标,应着重把握好教材《概论》与同名课程的问题意识、教学要求、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方法、教辅材料编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四方面的基本问题。

一、深刻理解“概论”课程的问题意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祖国统一、边疆巩固和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就是为了应对我国在新时代面临的民族问题,进一步维护和巩固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教材《概论》的编写出版与“概论”课程的开设正是民族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党中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有力举措。而要充分运用教材《概论》讲好与建设好“概论”课程,任课教师必须首先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指向,即其针对的民族问题与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指向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强调,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人们只有“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3],才能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民族问题是时代问题的重要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类社会的组合形式之一和一种历史性的现象,人类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民族现象要到久远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失,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有民族存在,就会产生民族问题,就需要解决民族问题。因此,不断解决发展变化的民族问题,确保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面临的动态性历史任务。

进入新时代,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新的突出挑战和问题,既有来自国外的,也有内生的;既有旧的、延续性的,也有新出现的。其中来自国外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国外敌对势力尤其是美西方国家反华势力把一贯加以利用的民族问题变本加厉地、无所不用其极地作为遏制、分化乃至瓦解中国的重要手段,不断在涉疆、涉藏等问题上“做文章”,通过各种手段持续向中国输出分裂中华民族的各种错误思想,持续借助其他社会问题挑拨离间我国的民族关系,妄图瓦解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的“五个认同”与消解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自国内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任务艰巨;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局部地区反分裂、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日益复杂,例如,“一些错误认识和针对特定民族和特定宗教的歧视性言行伤害了民族感情,过于强调本民族利益和认同、无视少数民族的贡献、排斥少数民族文化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一些试图解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民族理论在社会上有一定市场,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潮和模糊认识以互联网、新媒体为媒介滋生传播”[4]。同时,过去在民族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如“一些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少数民族相关问题研究多,民族研究专业越分越细,单一民族的学问越钻越深,有意无意忽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少有问津”等仍在延续;在民族工作实务领域存在的问题,如“有些地方制定政策更多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造成了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政策差异”,导致“逆向歧视”,以及“一些政策法规或背离了原有的意图”等仍存在。

(二)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因此,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了要让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的要求。为此,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开设了专门的思政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编写出版了相应的教材。

总体而言,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过去的民族团结教育是成功的,取得了巨大成效,其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思政课教材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然而,这些教材都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编写的,其所针对的绝大部分民族问题、面临的民族工作形势和党的民族工作主题在都已经发生重大乃至根本性变化。因此,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仍然使用过去编写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材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更重要的是,过去编写出版的这类教材,与同时期国内民族研究学界的主要研究趋向一致,大部分存在着过多关注少数民族权利、强化各民族差异性和个体民族认同,较少关注中华民族和各民族共同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些教材承载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已难以有效回应、化解新时代面临的民族问题。因此,新时代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落到实处,首要任务就是要开设与建设“概论”课程。

(三)《概论》的理论与知识结构及问题导向

《概论》承载的理论与知识体系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理呈现,包括“认识论”和“方法论”两大部分。“认识论”主要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和如何认识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思想源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等问题。“方法论”主要回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方法、路径等问题。这些内容包含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概论》承载的理论与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每一讲具体内容的设计与安排,都是以回应与解决国人当前在中国民族领域面临的不正确认识、思想观念问题为导向的,是基于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增强“五个认同”和树立“三个意识”而设计的。从问题的类别看,《概论》承载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可以分为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包括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第二讲“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三讲内容,侧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构建与阐释。本板块针对的主要问题与目标为:基于澄清一些人以往对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概念及观念的不正确解读而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作出规范性界定;基于一些人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方向的模糊认识或不理解而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基于人们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之要义、中华文明大一统传统之精髓、中国共产党以往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之要旨等方面的不同认识与论争而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源渊;基于一些人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文明观及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的肤浅认识而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基于20世纪以来中国人在认识与阐释中华民族历史时始终面临的错误史观、历史虚无主义的侵扰问题而阐明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学理、道理和哲理;基于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的浅薄认识而深刻阐明二者的内在联系。

第二板块包括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至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等十三讲内容,侧重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重建与叙述,针对的主要问题与目标为:基于19纪末期以来的海外中国史研究者在阐释中国历史时炮制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起源‘外来说’”“内亚史观”“征服王朝论”“新清史观”“‘赞米亚’学说”等,和20纪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认识与阐释中华民族的形成时限、发展阶段及其基本规律和中华民族的结构等问题上长期存在的争论与不正确的史观,如“中原王朝史观”“汉族中心主义史观”“地方民族主义史观”“‘虚构民族’史观”等,用13个历史分期(即十三讲内容)系统地阐明了中华民族本土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实现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前所未有的大团结、实现凝聚力不断增强、实现不断向伟大复兴迈进过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用大量客观史实回应与驳斥上述错误史观。

二、准确把握“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材《概论》每讲都有导语、小结和若干道思考题,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快速把握各讲的基本知识、主要观点和重点内容,在教与学的环节都应该首先很好地利用和消化。“概论”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还应准确把握《概论》的整体结构、叙事脉络、各板块及各讲针对的主要问题、各讲内容的结构及主要知识点、重点、主要观点等。

(一)理论板块的教学要求

理论板块共三讲内容,总的教学目标应为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从整体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论”“方法论”,深刻理解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学理、道理和哲理,深刻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及其三者的内在联系。这一板块三讲的内容既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要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首先把握好各讲的教学要求及重点。

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是提纲挈领的一讲,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包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论”“方法论”的主干内容,对系统掌握“概论”课程的理论体系十分重要,应重点讲解。“认识论”部分首先应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基本概念的科学内涵,这是本课程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展开的逻辑起点;其次应向学生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源渊,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再次应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而要使学生系统、深刻地理解这几个知识点,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或切入点,采用比较方法讲解。“方法论”部分首先应向学生简明扼要地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十二个必须”);其次应基于问题导向而向学生阐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指导思想——“五个共同”;再次应向学生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目标任务(树立正确的“五观”、增强“五个认同”和“三个意识”)、基本原则(正确把握“四对关系”);最后应向学生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六大领域的建设)。

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法论”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指导思想(“五个共同”)的学理揭示与阐释,对《概论》第三至第十五讲起统领作用,对系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理十分关键,包含如何认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两部分内容。其中前者的关键在于通过“地理与文明”“国家与民族”“多元与一体”三对关系向学生讲清楚如下三个基本观点:“地理环境是孕育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中华大地特有的地理空间、经济条件以及融聚了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于一体的中华文明;地理、经济和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国家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主脉,“中华文明史中最重大的脉络就是国家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而中国国家形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每一次发展都伴随着民族融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规律,“深刻揭示了解决世界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后者的关键在于通过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向学生讲清楚支撑如下基本观点的客观史实: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6]

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论”的深化,也是《概论》的升华部分,立意高远,理论性、概括性都很强,对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十分关键,包含“百年变局与中西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文明互鉴”等三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的要点在于通过中西比较视角与客观史实呈现阐明如下道理:“西方民族国家及其制度安排,无法真正破解国家认同困境与全球性族群治理难题”,而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文明的当代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与实践,“实现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破解了真正认同与族群撕裂困境,彰显了以共同体原则和方法超越西方民族国家范式的独特优势”。第二部分的要点在于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理想向学生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共同体”的联系以及前者对于后者所具有的理念启示和价值引领作用。第三部分的要点在于基于问题导向(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种种共同难题、全球治理困境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及经验,向学生讲清楚如下道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新选项和新方向,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5]

(二)历史板块的教学要求

历史板块共十三讲内容,是对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所揭示的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史的指导思想——“五个共同”之学理的全方位史实支撑。总的教学目标应为通过对十三讲内容的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本土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以及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演进与交融汇聚的客观史实及必然性,引导学生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而要高质量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必须从两方面把握教学要求及重点。

第一,明确各讲的问题指向与教学重点。这个板块的内容均是以回应与澄清人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史方面片面的、乃至错误的认识及观念而编写的,而这些不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五花八门,各讲所针对的问题也各有侧重。

其中: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19世纪末期以来在国内外学界长期流行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起源“外来说”(具体又包括“五花八门”的“东来说”和“西来说”)。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中华文明考古成果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本土起源的客观史实与中华文明多点起源、连续演化、创新发展、包容开放、从分到合等基本特点。

第四讲“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的演进(夏商周时期)”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人们关于中华民族孕育于何时、中华民族形成的凝聚核心与“密码”是什么的论争问题。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阐释中华文明考古成果、先秦文献记载的史实而向学生讲清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民族的孕育阶段,华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基于避免列国纷争、战火频仍的“大一统”观念与动态的夷夏观及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凝聚成中华民族的“密码”。

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人们关于中华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的争论问题,以及揭示中华民族形成的标志到底是依据中国自主的民族理论,还是依据外来的民族理论的模糊认识问题。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自在的中华民族正式形成于秦汉时期,标志是在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秩序和经济、文化政策的主导下,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族源、风俗、文化的多个古代民族融为一体;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自身独特的逻辑,是世界文明史中的孤例,西方民族理论无法正确解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人必须依据中华民族酝酿、形成的客观史实及其内在规律建构自主的中华民族形成理论。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自清末民初以来长期在社会上流行的汉族中心主义史观、中原王朝史观及其“‘五胡’乱华”观念等。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汉代大一统政权虽因后期腐败、内乱而导致国家分裂,但中华大地核心区的农耕文明、中原文化却仍对周边各民族具有强大吸引力,因而北方各个游牧民族都欲入主中原、重新一统天下;争夺天下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导致生产破坏、各族人民流离失所,但却带来不同民族间在规模、深度和影响上空前的大融合,北方各族政治制度不断向中原靠拢,中华文明由此实现了长城边缘地区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一体化整合,“华夷一统”的政治传统得以塑造与延续。

第七讲“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荣(隋唐五代时期)”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内亚史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隋朝重建大一统王朝、唐朝取代隋朝后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空前繁盛,在此过程中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如吐蕃、突厥、回纥、南诏、渤海、薛延陀、黠戛斯、契丹、靺鞨、室韦、吐谷浑等先后被纳入大一统政治体之中,“华夷一统”“华夷一家”观念深入人心,唐朝皇帝被成功塑造为“天下共主”,中华文明因此在唐朝达到发展高峰与领先世界,并影响世界至今。同时,中华民族在唐朝时期开始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开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交流,为后世民族交融和文明互鉴开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中原王朝史观”(典型表现为用“宋史”代替“10至13世纪的中国历史”)“内亚史观”等。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这一时期中华大地虽然政权并立,但互相对峙的宋辽夏金政权却共尊“中国认同”、共承“中国”之制,始终无改对大一统的政治追求,无改共奉“中国”的统一共识,并由此带来中华大地上新一轮的民族大融合,这为元明清三朝承继与发展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征服王朝论”“内亚史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完全统一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彻底结束了中华大地自唐末以来南北对峙长达数个世纪的分治局面,开创空前统一的疆域版图,深化大一统制度实践,形成“混一南北,胡汉一家”的中华民族发展新局面;虽然也施行过民族歧视政策,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才是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成效的突出特征;元朝通过重建汉唐式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完全中华式的正统王朝,而自此中华民族的核心区域再未出现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的局面,边疆各族对中央政府的政治向心趋势越来越强,持续深化的民族大融合进一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跳出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统轨迹。

第十讲“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明朝时期)”针对的主要问题应为明朝是“汉族的复国运动”的结果、是与蒙古诸部完全对立的朝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封闭的朝代和“长城之外非中国”等错误认识。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明朝开国皇帝虽然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但其真正的目的在于结束元末的暴政、内战与重新建立各民族的大一统政权、“定天下于一”;明朝与北元分裂后的蒙古诸部虽有争战,但却以朝贡、羁縻、卫所等制度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共同维护着以明朝为主体的中国疆域;明朝在继承元朝大一统的基础上采取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与更为温和的治理方式,推进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明朝是中外会通的朝代,其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伊儒会通、西学东渐浪潮中实质性地实现了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第十一讲“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新清史观”“征服王朝论”“内亚史观”等及其内含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崖山之后无中国”“长城之外非中国”等错误观点。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清朝虽然是以满族为主体创建的朝代,在清军入关之初确实实行过带有民族歧视色彩的武力征服政策,但随着中央政权的巩固,其逐步明确尊奉儒学,施行中华政道,并表明了继承中华文化的坚定态度,民族矛盾开始缓解,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意愿、各族文化融为一体的趋势开始占据主流;历经康雍乾三代的治理,清朝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统一与历史发展的地缘安全问题,实现了“长城内外皆一家”与中华民族空前的大一统,现代中国疆域的版图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第十二讲“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一些人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主流的片面认识,如没有客观看待为挽救民族危亡和边疆危机,晚清、北洋政府也做出的努力及成绩;认为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等。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尽管中华民族在近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但在最孱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依然保持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统一格局,根源就“在于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传统”与“中华民族深沉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5]1902年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是其欲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思想成果,而非基于建立单一汉族国家的种族民族主义观念,其后他为“中华民族”概念注入新内涵并迅速获得进步知识分子的广泛认同,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迈向自觉的标志性事件;革命党建立的中华民国是中华民族名义上的首个现代国家,标志着中国实质性地开启了从传统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型的篇章。

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一些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不正确理解,如把“各民族”或单个民族理解为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点,以及美西方反华势力歪曲、污蔑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问题等。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与独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观的旨归;“中华民族”才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核心概念,而非“各民族”;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血流到一起,心聚在一起,不断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意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华文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阶级性与民族性相结合,把民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结合,把现代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缔造了新中国”[5]

第十四讲“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针对的主要问题应是以往在当代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领域过分强调各民族差异性、少数民族特殊性,忽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各民族的共同性和整体性、“虚化”中华民族的问题,以及美西方国家反华势力歪曲、污蔑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丑化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矮化中华文明、挑拨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问题。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一贯目标,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的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才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点,只不过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心是要实现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创造基础性条件;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各族人民持续共享改革开放红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共同性空前强化”[5]

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针对的问题应主要是一些人片面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其是少数人将其误读为推行民族同化政策的问题和极个别人“打着红旗反红旗”(以无原则地解读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民族自决权理论为手段而为民族特权、乃至民族分裂寻找理论依据或所谓的理论合法性)的问题以及一些人不能深刻理解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紧迫性的问题,美西方国家反华势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误读问题等。因此,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客观史实的呈现向学生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首先是为了团结各族人民应对外部压力,尤其是美西方国家无所不用其极地不断利用民族问题牵制、分化中国的问题。其次是为了应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出现的新的民族问题,从而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根本目标,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性社会条件;正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来越宽广,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得到增进、一体性得到强化,“一个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文化上更加创新交融、社会上更加互嵌交融、生态文明上更加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日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深刻理解历史板块的理论与叙事逻辑,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在每个历史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本板块的十三讲内容,反映了中华民族孕育、形成、发展的13个历史阶段或历史分期,这是根据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交融汇聚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而划定的。这13个历史阶段的划分与叙述以“五个共同”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与理论逻辑,致力于回答在每个历史阶段,生活于中华大地的各族儿女是如何共同开拓伟大祖国的辽阔疆域、如何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如何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如何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等问题的。《概论》教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则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四个维度展开与分析的。因此,任课教师应在教学环节把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发展的、最鲜明的特征简明扼要地提炼出来,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向学生讲透彻。而在总结提炼与向学生讲解这些特征时,应从“五个共同”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维度着眼。

三、有效化解“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讲授“概论”课程的教师普遍感觉到要把这门课程教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看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讲授“概论”课的教师大部分以前也在讲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思政课,因此大家头脑里面都有一套既定的理论与知识体系,《概论》承载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则几乎是全新的。这部分教师在运用《概论》讲授“概论”课程时,无疑会受到头脑里面既有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影响,即不自觉地遵从“路径依赖”,对他们而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新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完全覆盖旧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并充分贯彻在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概论》中十三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叙述,这些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包含大量的史实、知识点,而且叙事与分析很深入,信息量很大。即便是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吃透每讲的内容并很好地运用在教学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概论”课程的教学许多由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承担,这部分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历史学教育背景,因此,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历史知识储备不够,历史板块的教学比较吃力,尤其是古代历史部分。

第三,《概论》每讲的文字量基本都在二万字以上,大部分包含四节内容、一二十个知识点,而开设了“概论”课程的高校基本上给课程安排36学时、2学分,一个学期讲完,每周一次课,每次2课时。但除去节假日、期中社会实践、期末考试等占用时间,一个学期的实际课堂教学时间也就14周左右。如果按照每周完成《概论》一讲的内容,时间显然不够用。而且,《概论》教材理论板块三讲的内容,每一讲要用2课时讲完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难度更大。如果理论板块每讲用4课时,共需12课时,那么历史板块十三讲的内容就需要在16课时(8次课)内讲完,也就是需要每周讲二讲;如果历史板块十三讲的内容每周讲一讲,那么理论板块三讲的内容就只能很简略地讲授。因此,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内容讲不完,而且,在教学中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教学效果也不好。

那么,“概论”课程教师如何化解上述挑战,提高教学效果呢?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经验和通过“概论”课程示范课教师获知的体会来看,注重如下四点对化解上述挑战与高质量开展教学十分重要。

第一,注重《概论》学习、研究和教学的有机统一。《概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全面阐述和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古代各个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7],“阐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生动地描述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客观事实,全面地回答了‘石榴籽是如何形成的’等重大学理和道理问题”[8],“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9],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然而,《概论》教材承载的概念、理论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承载的历史知识异常丰富,专业性很强,却又都十分概括。因此,要教好“概论”课程,就必须要系统深入地研读《概论》教材,系统掌握其承载的理论与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同时,还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开展教学研究,尤其是对《概论》承载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史实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把其丰富、生动的内涵挖掘出来,储备必要的教学素材。

第二,注重集体合作备课,形成团队教学合力。由于前述三方面的挑战,任课教师要在短期内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概论》的内容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而注重教学团队集体合作备课,形成团队教学合力则能有效化解这一问题。具体而言,应采取分阶段、分工合作方式,推动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在某一个学期集中精力对某一讲或几讲内容开展专题性教学研究,撰写教学大纲、讲义、制作课件,完成后分享给教学团队,并进行示范课讲授或专题讲解与研讨。然后,在下一个学期,每位教师的专题性教学研究内容进行轮换。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在一个学期之内,教学团队各位教师的专题性教学研究的内容应涵盖《概论》十六讲内容。依次类推,通过3-4个学期左右的集体合作备课与轮换,就会实现每位教师对《概论》各讲的内容都进行过专题性教学研究,教学团队也会积累出多套可共享的教学资料。而这无疑会整体性提高教学团队的备课质量。

第三,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教学。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既应深入学习和研读教材,也应研究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教学班级的民族成分以及院校所在区域的民族关系状况,从而使课堂“接地气”和做到因材施教。可以说,只有以《概论》的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院校和教师自身实际而组织教学,写出符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导向的教案和讲义,做出受学生欢迎与适合自己的课件,而不是拿着《概论》照本宣科,才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注重分明主次,突出主干与重点地开展教学,避免平均分配精力、面面俱到。“概论”课程的性质是思政课,每讲的主要目标应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概念、观点及史实,而不应强求学生全部掌握、记住每讲的所有知识点,那样的要求在实践中难以实现,也无必要。如果在每讲的教学中,学生都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几个最重要的概念、观点和史实,那么一学期下来学生就会掌握几十个有内在联系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史实。如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便会润物无声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与武装他们的头脑,教学目标也就很好地实现了。

我们的基本经验是每讲内容如果安排2课时、90分钟的教学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聚焦本讲针对的核心问题和六七个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及史实,通过摆事实、举例子、讲道理、让学生参与互动等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效果比面面俱到地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要好得多。还需强调的是,《概论》每讲的文字量基本上都在2万字以上,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概括,即便按照播音员的语速把每讲内容读一遍,也至少需要100分钟。因此,要用2课时,即90分钟的时间全面系统深入地讲完一讲的所有知识点和细节,是很难做到的,即便能做到,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比如,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此讲的核心问题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是在秦汉时期,而非别的时期。而把秦始皇为什么要构建大一统政治秩序与把什么是中央集权制、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及其历史影响等知识点向学生讲透彻,关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的时间是在秦汉时期的观点就会完全立住。而在讲解、分析秦始皇为什么要构建大一统政治秩序与中央集权制的原因时,关键要让学生明白,秦始皇构建大一统政治秩序和建立中央集权制不仅仅是统治集团自上而下的政治意志、个人决策,更是千千万万基层官吏、各族百姓共同的心声,因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和中央集权制度,能够直接规避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及其导致的生产破坏、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社会问题。正是有了这种政治秩序、制度及其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等政策的施行,才使得当时及其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性不断增加,中华民族得以形成与不断发展。而要把这个问题给学生讲清楚、讲生动,并被深刻理解与接受,2课时的时间都只少不多,更何况把本讲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讲清楚、讲生动。

四、高度重视“概论”课程教辅书籍编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

就《概论》的难度与“概论”课程的特点而言,要使不同类别、区域的高校教师将教材高质量地运用到教学之中与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编写课程教辅书籍、建设教学资源库提供支持,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教辅书籍编撰

编写教辅书籍是推进“概论”课程建设的题中之义。但据了解,目前已经开设“概论”课程的各高校基本还未开始着手编写“概论”课程教辅书籍,更未出现已经面世的此类书籍。因此,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当尽快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以《概论》为依据编写“概论”课程教辅书籍,已经启动这项工作的高校应当加快工作进度,力争早日面世,惠及各方。教辅书籍有多种类型,对本课程而言,以下三种教辅书籍的编撰最为必要。

第一,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考的一切书籍,狭义仅指与指定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本文取狭义。“概论”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可以采用不同的体例或模式编写,但都应包括《概论》教材分析(整体性分析和各讲分析,具体包括理论结构、知识体系、问题指向、主要观点等)、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建议、教学重点难点解析、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指南、教学效果评估指南、课程考核考试指南等内容。

第二,《概论》辞典。《概论》教材内容丰富,而且历史板块专业性很强,包含大量的概念、名词和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政策、思想观念、典故等。由于《概论》教材受篇幅限制,叙述高度凝练概括,而任课教师大多数没有历史学科的教育背景,这就给高质量教学带来困难。同时,“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概论》承载的理论、知识及其概念、名词、史实等大部分内容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因此,编撰一本《概论》辞典,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都很必要。而且,从学界对《概论》的评价来看,《概论》辞典的编撰很大程度上还会为有关方面将来编撰“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辞典”或“中华民族共同体百科知识”发挥参考作用,乃至奠基作用。

第三,课程习题册。据了解,目前把“概论”课程作为公共课开设的各高校,采用的考试考核方式基本上由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三个环节构成,与之对应,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由这个三个环节的得分构成。但在实践中,平时作业大多流于形式,较少有实质性内容,平时作业的成绩基本上以学生出勤率为依据计算,当然也有以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和质量来计算的,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期中考试大部分采用撰写课程论文,或分小组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或制作短视频的方式,但总体上要求不高;期末考试大多数采取开卷考试,题型为1~2道论述题,极少有采取闭卷形式考试的,总体上也要求不高。从高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看,目前的考试考核方式显然有较大改进空间。具体而言,平时给学生布置一些必要的课前预习题和课后练习题,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会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对于民族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概论》课程应当被纳入专业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教学目标应提高,考试也应该从严要求。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练习、闭卷考试等无疑是必要的。因此,尽快组织人员编撰一本《<概论>课程习题册》就显得十分必要。其内容构成则应该包括每讲的课前预习题、课后练习题、期中和期末考试模拟题及其参考答案与解析等;题型应该涵盖名词解释、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等;每讲习题的内容应无盲区地涵盖本讲所有知识点(至于在教学中选择哪些习题,由教师灵活掌握),期中、期末考试模拟题也应有多套。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是关于一门特定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的集合体。教学资源库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其建设侧重基于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教学资源建设。就功用而言,建设教学资源库有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灵活、自主地学习。

《概论》出版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就第一时间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资源中心”网络平台,提供“理论前沿”“名家讲堂”“示范视频”“教辅视频”“精品课件”“精品教案”“故事案例”“课程展示”等多类资源。这对有关高校“概论”课程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个资源平台的建设才刚起步,其包含的教学资源在类别上虽然已经较为全面,但各类别的实际教学资源还很有限,有的甚至只有几件。因此,当前应当加快推进这个资源中心的建设。

在教育部早先发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课程教学资源被划分为8类:(1)媒体素材,具体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像/图形类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类素材等。(2)题库,即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3)试卷素材,即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成套试题。(4)课件,即针对特定章节、知识点实施教育教学的软件,一般多为PPT格式。(5)案例,即“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6)文献资料,主要指有关课程教学的重要书籍、文章和重大事件的记录等。(7)常见问题解答,即“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全面解答。”[11](8)网络课程,即通过网络开展教学的视频课程。此外,还包括教学资源目录索引,即课程的网络资源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而且,教育部在2024年3月启动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要求“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示范引领区域教育均衡与教育质量提升,以数字化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12]。按照上述标准和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资源中心”的建设,下一步应在充实各类实际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的类别以及在平台建设力量组织协调与机制建设、平台推广使用(在已经开设和即将开设“概论”课程的各高校均推广这个资源平台)等方面着力。

当然,“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应限于一种模式,其建设任务也不应由哪一个部门、单位或高校承担,其既可以是基于为全国所有开设本课程的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的建设模式,也可以是基于为某一区域高校、某一类高校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的建设模式;既可以是基于公共课教学的建设模式,也可以是基于专业课教学的建设模式;既可以由一个部门或高校独立建设,也可以由多个部门、院校联合建设;既可以由民族教育工作部门、高校直接牵头建设,也可以由这些部门、高校委托第三方建设;其定位既可以是仅供内部使用,也可以是完全开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4(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5]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何星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特色及其教育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

[8]杨共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

[9]李大龙.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4(2).

[10]王延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4(2).

[11]张舒予.现代教育技术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12]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启动全域应用试点[EB/OL].(2024-03-28).http://education.news.cn/20240328/5f07afdad89c4606b9817edf6dd107fd/c.html.


Some Basic Issues to be Grasped in the Teach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YANG Xuai

Abstract:Fully utilizing the textbooks for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teach and build the course of the same name is the top priority for universities to deepen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and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chieving this goal in high quality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all parties concerned. The teaching team and teachers should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of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ituation and tasks facing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they should fully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theoretical and knowledge system carried by the textbooks of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section, the historical section, and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the various lectures, especially the main issues and basic concepts, major viewpoints,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facts of each chapter; Universities and teaching teams should carefully study and analyze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ir own schools, and then make efforts to resolve the challenges by focusing on organizing the teaching team to study and research the textbooks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ooperating collectively in preparing lessons and shaping the team's teaching synergy, organizing the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context and tailoring the teaching to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and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in a way that is clear in terms of priorities and highlights the main focuses;The authorities in charg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rganize the timely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reference books for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ourse, a dictionary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extbooks, exercise books for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ourse and other teaching aids, and carry out o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banks of different types, implementation subjects and applicable targets in a timely manner.

Key words:Textbooks for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Research;Teaching;Construction of Courses


(责任编辑:谭 敏)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