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教育工程。数字智能如何有效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本文以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场域为基点,从主导、引擎、规制、形塑方面深入分析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数字智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为社会各领域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数字智能化发展筑牢坚实的精神根基,助力数字智能实现新的跃升。
关键词:数字智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数字智能是以关键性技术革命为创新驱动,逐渐形成高素质劳动者、新材料生产、新型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2],既是促进数字智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教育工程。本研究深入分析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的价值转向、逻辑机理和实践进路,以促进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的价值转向
数字智能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3]。科技创新是发展数字智能的核心要素,创新不仅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场域和空间,而且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为支撑的数字智能技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增添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教育目标日趋明确和完善
教育目标的形成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在内涵特质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起点,对教育的本质、价值与目的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4]。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对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形成高素质劳动者、新材料生产、新型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这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二)教育资源由广泛性转向科学性
传统教育中采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扩大教育对象覆盖面,但其较为粗放的传播方式容易忽略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而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素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从广泛性转向科学性。数字智能技术释放的数据要素,不仅能够实现数据采集与分析,还能对社会成员的心理、情感和价值取向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此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从基础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过程来看。2022年,教育部组织统编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为深化新时代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科学性、实用性的教材和标引。二是从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对接来看。以2024年统战部、国家民委统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例。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从教育宣传到教育政策再到教育教学的实质性推进[5],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若干重大问题[6]。该教材在内涵特质、历史叙事、时代面向、学理阐释上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开创性意义。
(三)教育内容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如何辩证考量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辑。一是运用智能化、数字化和大型语言模型技术,增强受教育者对国家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二是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营造多维立体情景化与可视化的场域呈现,为教育对象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让教育对象通过VR,“云看”不同地域的民族风貌;“云听”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在深度交互情境的构建中增进了解。
教育环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作用是助推教育内容在“生产—过滤—推荐”环节上精准聚焦、发力和精准调适[7]。因此,数字智能以智能算法为依托,形成具有融合性、参与式的动态教育过程。从融合性来看,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本优先检索和推荐的算法内容配比,利用网络热点、节日文化等形式,增强媒介平台导向权重,构建由文本、时机、平台等多维互嵌学习环境。从参与式来看,组织各民族多场景体验,增进理解和信任,由此促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可在特定纪念日或节日活动中,采用算法植入仪式活动和展示环节营造各族群众的参与感,促进教育环节的灵活性和互动性,触发各族群众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巩固教育成果。
(四)教育场域由传统转向多元
传统教育场域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8]。而数字智能中的高素质劳动者、新材料生产、新型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有效激发各族群众在经济、社会、文化、学习空间上的联动效应。一是在多维矩阵智能媒体交互推动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教育对象提供海量的教育资源。全新开放的教育场域不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而且网络空间的嵌合将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面性、实效性。二是数字智能利用计算机科学采集教育用户的搜索行为,精准生成“用户画像”和学习需求分析报告,根据用户本身知识储备提供个性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学习服务功能。通过供应链、可视化交易平台等数据,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产品研发,利用大数据平台获取教育用户反馈需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和数智化转型。
二、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机理
从主导、引擎、规制、形塑方面,深入分析数字智能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协同,厘清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主导:从参与到共建的融合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需要各级部门“把党的领导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9]。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补性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视化”共建效率,“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流程,更在教育场景中产生了多种创新性应用[10]”。从教学研究的辅助者转变为教育行动的主体参与者。人工智能对文字、图片、视音频、代码等多模态表征进行自然语言指令,在宏观层面能够引导教育主导者加强对不同行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参与环节的研判;在微观层面针对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形成明确的对策建议,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人工智能辅助学习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多模态优势的科研平台和学习平台,能够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从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协同共建效率。
(二)引擎:从链接到互嵌的共享逻辑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是推动数字智能的重要引擎,也是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低阶信息技术驱动“链接”样态,向数智技术赋权“互嵌”结构融合发展的根本方式。
第一,人机协同的教育关系逐步显现。融合度较低的互联网架构技术,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缺乏信息化顶层设计和技术指标的制度架构,教育信息和资源难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流动。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互联网等技术协同支撑,为相关领域提供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信息共享。如: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主办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聚合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嵌入,衍生出一种人机协同式“双主体”育人服务的新样态,但受制于“算法圈层”引致的价值风险,还需打造人工智能育人新范式,从而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知识传授、智能素养、价值引领。
第二,围绕数智技术与教育未来开展研究。当前人类正逐步迈入数字社会和算法时代,算法技术广泛而深入地内嵌入教育当中,网络空间成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场域。全新的网络生存样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注入了新动力与新活力,但“算法茧房”引致的认知风险、“算法流量”引致的情感风险和“算法圈层”引致的价值风险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带来新挑战[11]。数字智能催生的智媒化社会形态加速主流价值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算法技术维护网络空间,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区块链,在教学资源、实践活动、组织管理等方面形成具有共建、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生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网络空间。
(三)规制:从风险到控制的责任逻辑
教育场域的开放,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带来了多种挑战和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责任。
第一,规避算法嵌入产生的价值偏向。由于算法根据用户自身兴趣偏好和价值取向进行优先推荐,智能屏蔽该用户不感兴趣的相关资讯,由此形成的“信息茧房”和“认知孤岛”的主观化和片面化。同时“算法黑箱”技术容易预先在算法中植入特定隐蔽的价值观、审美观,限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信息。因此,要科学研判“算法黑箱”可能衍生的诸多风险和挑战。
第二,控制算法权力造成的风险。海德格尔指出:“人们要控制技术。技术愈是有脱离人类统治的危险,对于技术的控制意愿就愈加迫切[12]。”首先,要深入探索算法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路径。随着数字智能的发展,数字媒介强势主导公共议程的影响力将更加凸显,这就需要通过建模数据规划实现目标的技术路径,确定内容与受众匹配的最优算法,预设规则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共价值,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设置。其次,要树立算法意识,防范对个体的认知操控。数字智能技术强化社会个体按照算法逻辑进行社会交往与实践,要扩大算法常识的普及性教育,了解算法执行的基本指令和运行规则,防范落入“算法陷阱”。最后,要落实数字空间算法主体责任。算法异化加剧民族工作的复杂性,应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体责任,防范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风险。
(四)形塑:从数据要素到智能化育人场景的驱动逻辑
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质量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成要素之一,通过与传统要素形成合力,促进教育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激发教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第一,从遵循传统经验到现代数据驱动。数据要素依附数据平台,通过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数据化互动,获得的全程数据集成为支撑全新育人环境的重要数据来源。首先,面对数字技术的加速演进和广泛应用,需要把握数字化的趋势,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承发展[13],通过数据源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设计方案。其次,通过数据集实时流通和共享,有效监测教育全过程,使各个教学环节形成更加紧密、协同、集成的教育新生态,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决策由传统向“经验+数据”互补的方式转变。
第二,全方位清晰展现智能化育人场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通常采用理论讲授、平面媒体平台、公共宣传栏等传授方式。而数智技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变革全面创新。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全知”教育、5G/6G、卫星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弥合不同民族、地区和行业的数字鸿沟,为民族地区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奠定基础;大数据、云计算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海量数据的有效储存和管理,确保教学资源获取的科学性和便利性;超级计算中心通过集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使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全方位清晰展现;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高清视频流等移动技术应用,为教学实时交互创建智能化育人场景。
三、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进路
数字技术凭借其创新性和智能化特点,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聚焦数字赋能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优化宏观布局、强化核心技术赋能、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配套机制等策略,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提高宏观调控布局: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均衡发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不同地区教育对象、教育基础设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提高宏观调控布局。
第一,制定数字智能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关键任务、保障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经济建设、文化传播的全领域提供标引。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科教资源和人才储备等,制定发展策略、探索成功案例,予以借鉴推广。
第二,弥合不同区域数字教育鸿沟。数字智能推动各民族区域均衡发展,加快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配置,特别是当前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保障各种设备互联互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清视音频通信提供重要支撑,弥合不同地区数字教育鸿沟,也为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信息的全覆盖和无差别传播提供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加强核心技术赋能: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能
核心技术的攻关与突破是数字智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能。
第一,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宣传方式。一方面利用数字智能技术、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将多媒体融合形成“全息”传播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前沿性的实践参考。另一方面提升宣传方式亲和力,数字智能营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和谐氛围,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生活化、叙事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网络实践,提升民众吸引力。
第二,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评价体系。教育创新评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教育主客体来看,教育群体性、区域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数字智能能够实现教育对象全覆盖;从教育内容来看,智能算法能够全面获取教育受众的全方位数据;从教学方式来看,智能算法启动学习资源的智能配置模式,可以动态适应教学对象,同步获取用户学习资源,并自动生成反馈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智能化测评,形成详细的评价报告,依据测评情况向职能部门提供建议对策,向学习个体推送定制化需求的学习资源,将科学、合理的评价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
(三)优化创新人才培育:释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驱动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优化创新人才培育,始终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力动能。“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14]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加快推进人才嵌入式培养工作,既能够培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劳动力,也是借助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
第一,加强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通过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方位领导,对标新产业、新技能、新岗位等要求,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实现特色教育、融合教育、多元教育发展体系。
第二,优化民族工作人才供给体系。数字智能促进产业界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核心科技的应用能够预测和分析行业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时根据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并从团队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对创新人才给予有力保障。
(四)完善配套机制构建:控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潜在风险
数字智能加快城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基础性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构建以控制潜在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第一,完善数字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目前与网络数字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但在数字实践中,需要加快完善治理虚拟数字生态的法律条款,尽快填补数字法规的技术性漏洞,确保数字空间法律法规的强势在场。
第二,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数字智能丰富民族法规中的数字治理内容,要在数字法规中增加涉民族舆情、民族不当言论的治理条款,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完善算法驱动的信息筛选模式,加大对不当信息的筛选审核力度以净化数字空间。
第三,加强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和管理。“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有较多的关注者,应积极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加强自身政治站位,发挥他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作用。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向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期[15]。数字智能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然要求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主线,将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行动的理路,推动形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和跃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因为,全新数字化智能活态特征,不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有效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场域和空间,而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智能化、数字化提供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4]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5]戢广南,李娜.中国式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奠基之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述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
[6]张梧,顾超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
[7]温旭.智能算法助推高校精准思政的逻辑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0(6).
[8]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
[9]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10]王炜,赵帅,黄慕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的人本主义追求——对UNESCO《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的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1).
[11]张利国,于海波.算法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重挑战与现实应答[J].民族学刊,2023(1).
[12]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M]//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3]青觉,谭刚.“形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进路新探[J].西北民族研究,2024(5).
[14]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
[15]高书国.中国教育现代化六大趋势[J].人民教育,2020(8).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ore Elements, Logical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WANG Liying WANG Anquan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fundamental and strategic educational project to promot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ow digital intelligence can effectively empower this education requires further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analysis. Based on educational goals, resources, contents, and fields,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internal logical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is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leading, driving, regulating, and shaping. The study posits that digital intelligence underpin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Moreover, advanc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uch education can rally powerful spiritual forces for societal development, lay a solid spiritual foundation for digital intelligence, and drive its leap forward.
Keywords: digital intelligence; the education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刘 凡)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