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算法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风险与优化
作者:李苏 顾友仁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5年第2期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智能算法提高了信息处理和分发的效率,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机遇。从价值机理看,智能算法在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记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风险困囿看,算法滥用带来的算法偏见、算法牢笼、算法崇拜等风险严重阻碍着智能算法赋能效果的实现。具体表现为:“娱乐成瘾”侵蚀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活叙事的阐释力、“信息茧房”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叙事的传播力、“深度伪造”扰乱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权威力。对此,从价值层面引领算法,壮大官方主流媒体内容供给的影响力;从制度层面规范算法,强化算法信息推送服务的法律约束力;从技术层面优化算法,增强算法逻辑缺陷和安全漏洞的修复力;从主体层面驾驭算法,提升受众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反思鉴别力。

关键词:算法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记忆;涉民族因素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所以在危难之际能团结一致、在繁荣之时能携手共进,得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网络空间逐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智能算法在平台内容生产和传播中的应用,深刻改变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形式,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工具。然而,智能算法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带来正向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负面效应。如果一味依赖算法进行民族文化内容资源的挖掘、筛选和推广,极易造成虚假信息“先入为主”,进而消解公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对此,在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将智能算法的发展变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增量,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工作的必要支撑。

一、何以可行:智能算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机理

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主流思想引领与涉民族因素议题相关的社会舆论,整合优质传播素材和凝聚多元主体的传播合力,以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传递民族团结的好声音。智能算法在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空间、打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空限制、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效等方面展现出相当优势。智能算法的嵌入是顺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化传播趋势的必然要求,二者的耦合联动具有一定的学理基础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必然性:智能算法的意识形态属性

科学技术是否具有意识形态,对此,以雅斯贝尔斯等为代表的“技术价值中性论”者认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本身不承载任何特定的伦理和道义问题,因此“技术本无善恶”[1]。然而,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中立。马克斯·韦伯以“合理性”为评判标准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具理性的扩张。在此基础上,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技术批判理论”点明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2]。该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最早展开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批判,在他看来“不仅形而上学,而且还有它所批评的科学,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3]。同样,马尔库塞提出了著名的公式,即“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加强”[4]。在他看来,虚假的“技术中立论”观点只对“统治术”有用[5]。学派中真正系统阐释“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观点的当属哈贝马斯,他既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又明确指出“人的工具行为合理化”的负面效应是由科学技术本身带来的。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在对科学技术负面社会效应的批判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他们大多直接把矛头指向科学技术,否认科学技术的革命意义,只看见科学技术会强化资本主义对人民的统治,忽略了科学技术之过是由人本身造成的,但是学派也有力地批判了“技术无涉价值论”。

就智能算法技术而言,算法一般是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系列明确、有限的规则或指令集合,是计算机科学体系中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均需要以复杂算法运算为支撑,因此算法常常被划归计算机术语范畴,被认为是依照设定程序和规则来解决计算问题的工具。这也导致一些“算法中立论者”认为算法没有自主意识和主观善恶判断,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事实上,智能算法是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程序,它在设计之初就不可避免地注入了设计者的过往经验、专业知识和选择偏向。除此之外,“喂养”算法的数据也并非价值中立和价值无涉的,算法在行使信息传播权力的过程中极易嵌入“数据流”中的价值选择。由于算法本身不具备价值反思和价值纠偏功能,一旦算法技术被卷入资本的运转体系中,算法的偏见决策和歧视结果就容易僭越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和认同,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缺场”。同样,算法在内容分发的过程中会基于受众身份、数据痕迹、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精准推送,这些数据皆为人类意志和价值观的缩影,因此智能算法技术内含着意识形态流向,绝非一些人口中标榜的那样“中立”。

(二)现实可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的多维转向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渠道,而是倾向于整合线上多种传播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协同传播。传播技术的变革驱动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的传播场景、传播主体、传播话语、传播范式等发生深刻转变。

1.传播场景数智化。随着数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传播场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已从传统线下场所扩展到虚拟空间,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打破了民族文化宣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成为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窗口。各民族优秀文化信息的海量生产和裂变传播推动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互鉴和情感交流。相较于线下宣传教育形式,数智化宣传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能够以生动、立体的内容形式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沉浸、更有针对性的视听体验。

2.传播主体多元化。社交媒体平台的运用和普及降低了宣传工作的门槛,普通人借助智能设备就能轻松制作出精美的民族文化宣传视频和图文作品等,这意味着原本依靠主流媒体宣传推广的传播格局被打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声者和宣传者。依托智能算法,各民族在分享本民族文化内容时,也会自然接触到其他民族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不同民族文化在数字空间相互碰撞、相互欣赏,共同绘就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美美与共的绚丽画卷。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内容的传播范围远超以往,能触及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真正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走进千家万户。

3.传播话语具象化。传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多偏重政策理论,倾向于使用严肃规范的理论话语,对于部分文化水平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群众来说过于晦涩、刻板。相较于单一的理论灌输,以图像呈现、音频体验、场景匹配等为代表的视听叙事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传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理念和价值观,以短视频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能够把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转化成可视、可听、可感的内容,这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信息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实现大众日常生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隐蔽接轨。

4.传播范式交互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光靠单向的理论宣传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反馈互动中凝聚起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以央视频、学习强国、人民日报视频号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推动各民族常态化交流互动、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这充分调动了个体参与民族历史文化话题讨论的积极性。在交互式传播语境下,个体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推广者和传承者,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和身份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可见,在信息数智化传播的大背景下,为了守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需要抓住以智能算法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新机遇。

二、何以赋能:智能算法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机理

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系统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形态,智能算法具有系统整合、靶向传播、精准覆盖和标签过滤等信息传递功能,能够高效整合并处理大量数据,在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传递效率和覆盖范围上具有独特优势。

(一)精准靶向推送: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记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意识,这种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民族文化熏陶,促进各民族成员形成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协同过滤算法能够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点素材,推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和政治使命,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纽带,特定的符号、标志和图腾能够直观地唤起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激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6]。网络场域中不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文化素材,只是这些零碎的文化素材普遍存在系统性、逻辑性、连贯性缺失的问题。对此,在素材收集上,智能算法能够从庞杂的文本内容中迅速捕捉内含“民族团结事迹”“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政策宣传”等字样的内容,能够从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学术数据库等多元渠道中收集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闻报道、政策解读、人物事迹等新鲜素材。这有助于将碎片化的文化知识连接起来,推动构建关联各民族文化元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各民族文化全貌,从而有效强化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整体认知。在内容推送上,通过对用户浏览痕迹和兴趣画像等数据的分析,智能算法能够精准识别不同用户的民族文化需求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向用户精准推送一系列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迹等丰富内容,这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工作趋向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

(二)定制价值纠偏: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互联网日益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和舆论交锋的主阵地。然而,网络场域中不实信息的扩散容易为不良社会思潮的滋生提供温床。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势力可能会借助媒体平台散播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极端爱国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试图以此挑起各民族间的对立情绪,激化各民族间的矛盾。这类将狭隘民族观念置于国家观念之上的极端思想容易弱化民族成员对国家的归属感,侵蚀个体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培育公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需要嵌入特定政治文化与历史思维。对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不去占领,民族势力或反动势力就必然会去抢占。新时代,我国网络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网络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各种非理性表达得到有效遏制。但是,这些负面思潮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网络空间暗流涌动,时隐时现,并试图通过多种形式再度沉渣泛起。有的以民族身份和民族历史为话题制造民族矛盾,有的则以民族优越论为切口散播排他思维、煽动民族歧视,更有甚者通过泛娱乐化叙事恶意散播非理性情绪,影响民意风向[7]。如果不加大管制力度,极易导致伪民族主义叙事盛行。在这些负面信息的审核把关上,虽然人工信息审核识别准确率高,但也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实时性差等短板弱项。相比而言,智能算法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其在内容识别上具有人工所不能比拟的速度和效率。信息“把关人”只需要建立识别违法和不良信息的特征库,就能借助智能算法自动过滤不良信息,及时察觉公众在民族历史文化上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并对浏览过这些信息的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纠偏和常态化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

(三)强化受众互动: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调

各民族的共同体理念,源自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成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8]。情感冷漠侵蚀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易造成各民族成员之间互动减少、信任度降低。夯实形成价值共识的情感归属是民族成员认同感的基本要求,民族成员内在的情感需要促使他们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形成团结统一、守望相助的行动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更是一种情感共同体。

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是维系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情感纽带,共享和互动是消除民族成见、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在建立用户关联上,智能算法可以有效整合用户的民族身份标签和兴趣偏向,通过分析用户在媒体平台中浏览历史、点赞、互动等行为数据,强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例如,一旦察觉个体对民族传统技艺、民族文学、民族历史等感兴趣,智能算法便会向其推送具有相似兴趣爱好的用户,使得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紧密和深入。在话题引导上,智能算法通过引入快速响应机制,实时监测并捕捉社会热点事件并迅速将热点内容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关联起来,引导用户参与讨论和分享,为调节民族情绪、破除民族谣言提供新契机。同时,智能算法的数据反馈能够推动跨平台的资源整合与联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多渠道同步展开。例如,智能算法可以将线上民族文化活动精准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民族成员,民族成员在参与直播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增进自身对各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了解,不断缓解因文化差异、空间阻隔、风俗习惯等因素造成的民族间情感疏离状态[9],进一步凝聚了各民族的感情。

三、何以难行:智能算法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风险困囿

在信息过载时代,算法技术红利和算法技术缺陷往往相伴而生,尤其是一些媒体平台将信息把关权完全让渡给算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传统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干扰。这种“唯技术至上”的信息推送偏向,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教工作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一)算法偏见风险:“娱乐成瘾”侵蚀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活叙事的阐释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只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宣传层面,还要将宏观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微观叙事结合起来,具象化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意蕴和价值情感,以生活话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认同[10]。同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相比,生活叙事更契合大众的感性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是在个体日常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法[11]。随着视听微叙事在媒介传播领域的迅速崛起,以有形有感有效的生活话语传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成为当下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工作的新转向。然而,在“流量至上”的不良导向下,一些媒体平台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刻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活叙事歪曲成“泛娱乐化”的话语形态,以浅表化、戏剧化、情绪化的方式解读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致使网络场域中潜伏着一些打着娱乐幌子的虚无民族历史文化。

由于算法带有极强的工具理性且在价值判断上还存在某些缺陷,因此它往往在信息推荐机制上过分强调流量思维和用户思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场域中丑化、猎奇化、低俗化民族历史文化的舆论攻势。从宣传教育层面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特定话语体系的支撑。马克思指出,“语言本身是一定共同体的产物” [12]。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活叙事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更为自由、真实、直接,其本质上还是以理性主义为核心、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题,致力于展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真实历史记忆的叙事形态,因此其不论是在叙事效果,还是叙事价值均同“泛娱乐化”叙事相比存在较大区别。长期沉浸在极端情绪化的信息流里,极易引导受众在戏谑调侃的狂欢氛围中产生情感认同偏差,进而引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活叙事情感表达失当、情感认同减弱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二)算法牢笼风险:“信息茧房”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叙事的传播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讲好其背后蕴含着的道理、学理、哲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效避免了极端民族主义言论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虚化、淡化、矮化、窄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要想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需要引导受众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只有在理论上深刻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才能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然而,受算法推荐的影响,“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1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网络传播的价值效用。“信息茧房”将受众困在同质化的信息圈层中,减少了受众接触圈层外民族文化的机会,这就容易窄化受众的认知视野,导致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趋向片面化和浅表化。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和网络信息生态对微观叙事的推崇严重挤压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叙事的生存空间,这就容易造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宣传基础薄弱,带来“宣而不深”的传播困境。从叙事风格看,作为一种偏好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表达方式,学理叙事通常依靠客观的学术理论来支撑论点,在阐述内容的过程中会有清晰的结构层次,更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然而,在算法的驱动下,主流话语难以突破“圈层壁垒”去把关纠正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偏差,碎片化、情绪化、低质化的信息圈层束缚着受众接触到理性思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这就容易造成个体的价值体系偏离共同的价值目标,给涉民族因素议题的舆论引导带来不小的挑战[14]

(三)算法崇拜风险:“深度伪造”扰乱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权威力

作为一项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伪造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的技术,深度伪造(Deep Fake)技术在丰富传播场景和虚拟化数字生存体验的同时,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就中华民族历史而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是经历了悠久的历史的”[15]。深度伪造技术对既定民族发展史图像、文本和视频等信息的篡改,极易引导受众的历史记忆产生偏差,形成集体记忆失真的“数字罗生门”效应。例如,借助“深度伪造技术”可以合成和拼接以假乱真的历史图像和视频,破坏经典民族英雄的形象,这不仅伤害了民族感情,而且破坏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史学叙事逻辑,干扰公众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抓好史学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儿女之所以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保持团结统一的思想自觉,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文化信仰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算法推荐营造的“拟态环境”里,受众能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信息,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受众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网络空间传递公正客观、权威可靠的历史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从受众角度看,智能算法“投其所好”的推送模式养成了受众被动接受“信息投喂”的阅读习惯,进一步助长了受众的“算法崇拜”。如果不及时遏制“深度伪造”技术在图像生成、声音克隆、文本伪造等方面的滥用,极易造成各族群众认知和情感被偏离事实的虚假民族历史信息所干扰,加深彼此的情感隔阂和价值对立。

四、何以优化:智能算法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策略

从传播格局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从单一的传统媒体宣传转向全媒体宣传,涉民族因素议题的舆论场也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媒体,智能算法在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17]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智能算法在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技术失控隐忧。对此,需要尽可能规避智能算法在运行过程中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发挥算法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的正向作用。

(一)价值层面引领算法,壮大官方主流媒体内容供给的影响力

在算法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仅算法设计者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会引起一定的算法歧视和算法偏见,而且媒体平台的价值取向和立场也会借助算法的精准推送深刻影响受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推进算法向善需要把牢主流价值的“方向盘”,彰显官方主流媒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领头羊”作用,筑牢民族文化安全防线。

其一,须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和“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主流价值观嵌入到算法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之中,以价值理性引导算法的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尤其要注重消除算法“流量至上”“唯利是从”等不良风气带来的虚假民族文化信息泛滥的问题。当前,算法推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媒体平台,为了调整算法的利益偏向,实现优质内容与用户偏好的算法协同,有必要引导算法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为首要目标,借助智能算法常态化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持续向公众推送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华民族故事,在推动各民族情感互依互融过程中,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共同的集体记忆。

其二,须注重以算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传播,强化官方主流媒体民族文化内容的精准传播和高效扩散,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算法优先级中的比例,尤其要注重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工作新格局。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举措。为了帮助公众在信息庞杂的网络空间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民族观,有必要加强算法推荐技术在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借助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官方主流媒体平台加大对正确民族常识、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历史等的深度报道,并根据网络舆论及时回应公众有关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点关切。

(二)制度层面规范算法,强化算法信息推送服务的法律约束力

尽管算法在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介工作中展现出明显优势,但算法滥用带来的算法歧视、算法共谋、算法伦理等问题都可能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实效。因此,须从制度上规范算法,确保算法合规运行。

其一,需要从国家制度层面作出有关算法治理的总体安排和顶层设计。一方面,国家须明确算法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算法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使其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顶层设计上需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算法治理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明确建立治理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完善、运用程序透明的算法安全综合治理目标,规定算法治理应遵循透明性、公平性、准确性、安全性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国家须不断修订完善现有关于算法信息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适应算法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变化。算法技术的创新速度远超现有的监管手段和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这就使得算法监管无法有效覆盖新问题。因此,国家须不断完善有关提升算法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扩大算法监管范围、明细算法监管责任划分等内容的法律法规,着重强化民族身份歧视监察,明确将民族身份作为歧视因素的算法设计者和算法应用平台的法律责任[18],确保民族文化内容传播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序性。

其二,网络内容平台须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不断完善算法安全管理制度,多渠道推动算法向上向善。首先,平台须对网络内容的信息来源、信息筛选和信息审发层层把关,对于弱化、窄化、异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实行严格筛选管控机制,确保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优质性和精准性。其次,网络内容平台须积极健全算法公开机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用户算法推荐服务情况,明确公开算法的基本原理,确保算法的透明度。例如,以信息图标、流程图等可视化方式直观呈现算法运行流程,聚合公众共同监督一些滥用算法传播有害民族文化信息的违法违规行[19]。最后,网络内容平台须建立健全激励和监督问责机制,积极打造专业的算法审核团队,对正确、高质的民族文化内容给予流量倾斜,对违规、低质的民族文化内容进行封号处理。

(三)技术层面优化算法,增强算法逻辑缺陷和安全漏洞的修复力

算法在高效率信息分发和个性化内容推送上的优势往往让大众忽略了算法滥用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事实上,算法是由人来定义、设计和运行的,因此主体在民族文化价值观上的缺陷也会体现在算法上。因此,须推动算法技术迭代升级,及时将新技术、新应用融入民族文化信息的生产和服务中。

其一,须不断优化算法的内容推送机制,强化算法对高质量民族文化内容的推送。一方面,技术人员须收集足够多的歪曲民族历史、丑化民族人物、挑起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违规案例,并依此让算法获得辨析、判定各类违规内容的参数,从而不断优化算法模型,提升算法检测民族文化敏感内容的能力。在推送策略上,须突破传统的点击率、浏览量等单一推送标准,尝试从内容主题、深度、原创性、准确性等多个维度制定内容质量评估标准。另一方面,流量优先的算法推送逻辑严重制约着网络民族文化宣传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了转变“去中心化”的内容分发机制,可以考虑把“算法价值观”纳入算法设计人员、运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和通识教育体系中,推动算法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相互协调,有效规避算法在处理各民族文化内容上的价值偏见。

其二,须强化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价值导向的算法伦理建设,保障网络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安全发展方向。一方面,在信息把关上,为了实现高质量的“人机协同”,须清晰划分人工审核员和算法系统的工作内容,让算法以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关键词定位等方式做好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等有害信息的初步筛选工作,人工审核员则重点处理复杂语义、主观判断要求高的内容,提高信息核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应用效果上,须完善算法运行的群众意见反馈制度,统筹强化智能算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时发现并完善算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如内容审核不到位、非法收集用户数据、内容推送同质化等问题,并对可能浏览过不良信息的受众推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容,规避算法技术漏洞可能带来的民族文化安全威胁。

(四)主体层面驾驭算法,提升受众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反思鉴别力

用户的行为数据既可以促进算法的自我进化和修正,也可以扩大算法为恶服务的可能性。因此,在“全民皆媒”的舆论环境下,能否有效提升算法宣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效果、化解“信息偏食”下虚假民族传统文化信息泛滥的风险,还应落脚于如何提高广大用户的算法素养。

其一,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者须提升算法思维,采取分众化、定制化、精细化等方式对公众进行专业讲解和知识拓展,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刻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实践,把各民族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宣传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智能算法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构建用户的精准画像,深入挖掘用户感兴趣的民族文化内容,从而差异化设置叙事议题和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受众推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动画、短视频、微电影、公众号文章等,以契合受众认知习惯的方式调动受众参与民族文化话题讨论的积极性。

其二,在网络场域,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慧贡献者和实践推动者,个体对片面化民族文化信息的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都可能成为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导火索。因此,个体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反算法”思维和对网络舆情的批判意识,主动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善于尝试接触不同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主动向主流民族文化信息靠拢。对于微观化、非中心化的个人叙事,保持理性和批判意识[20]。一旦发现有虚构、肢解、篡改、扭曲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违法信息,应积极向相关平台举报,主动承担守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字空间安全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论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李雪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姜玉洪.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吗?——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J].理论探讨,2004(6).

[3][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4]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译.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田泽坤,苗艳丽.集体记忆的建构与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之场[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

[7]刘娜,刘佳.表征·演绎·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透视与审思[J].领导科学,2024(3).

[8]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编著.传承与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任梦楠,廖茂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向度[J].民族学刊,2023(12).

[10]张国启,蔺叶坤.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

[11]陈宝,郝新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维度:场域张力、运行机理与路径优化[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4]徐晓美,刘若冰.智能算法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表达与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24(3).

[1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6]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2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1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

[18]田钒平,张耀.算法权力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及其规制[J].西北民族研究,2022(2).

[19]冯向辉,李蝶.算法嵌入公共治理的内在逻辑与风险规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

[20]童建军,韦晓英.论数字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隐忧及其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4(9).


Intelligent Algorithms Empower to Forg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Value,Risk and Optimization

LI Su  GU Youren

Abstract:As a new form of productivity,intelligent algorithm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and it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in cyber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mechanism,intelligent algorith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olidating the cultural memory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consolidating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and laying the emotional tone of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the algorithm bias,algorithm cage and algorithm worship risks brought about by algorithm abuse seriously hinde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mpowerment effect of intelligent algorithms. Specifically,entertainment addiction erod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life 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information cocoon weakens the dissemination power of the doctoral 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and deep forgery disrupts the authority of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is regard,it is necessary to lead the algorithm from the value level and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official mainstream media content supply,and standardize the algorithm from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and strengthen the legal binding of the algorithm information push service,and optimize the algorithm from the technical level to enhance the repair of algorithm logical defects and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and control the algorithm from the subject level to improve the audience as well,which reflects and discriminates the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Key words:Algorithmic Empowerment;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Historical Memory;Issues Related to Ethnic Factors


(责任编辑:马明德)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