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算法推荐技术凭借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该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观念、技术、内容、形式、治理等关键层次的逻辑机理为以技术运用创新宣传教育模式,以资源整合实现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以智能分析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赋能关键在培养信息意识和算法素养,利用大数据建模技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搭建凝聚共识学习平台,加强信息监督与治理,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关键词: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广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1],凸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2],不仅扩大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引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范围,还对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人类进入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深度交融的智能化媒体时代,“智能算法技术作为一种高度精细复杂的技术系统,正在以特定的技术框架和运行规则开展一场辐射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全景式革命”[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新契机。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系统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4],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教育体系,开展以干部、党员和青少年为重点教育对象[5],以实现教育对象全覆盖,牢牢把握“团结”和“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6]。同时,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容选择,包括理念教育、归属教育、认同教育和意识教育,呈现这四个方面层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7],还可以基于协同学视角,通过打通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的横向教育脉络,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8]。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算法日益渗透到人们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算法最早是计算机领域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或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序[9],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10],对个体的认知观念、价值信仰、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具有介入和塑造作用[11],“算法推荐技术与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条件、过程、结果上的关联耦合”[12],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数据的生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内容精准分发到各族群众手中,满足不同时空网络用户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从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时效性。
在算法社会新形态背景下,尝试发挥算法推荐技术的优势,系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逻辑机理
算法推荐技术具有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可以在观念、技术、形式、内容、治理等关键层次,以及技术运用、资源整合、智能分析等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赋能,其逻辑机理如图1所示。

首先,算法推荐技术具有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第一,数字化特点体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宣传教育资源的发布与共享,通过数据中心的网络化共享,突破时空局限,将数据信息与各民族网民紧密联结在一起,促进各民族文化艺术创新交融,促进宣传教育模式创新、智慧互动和社群化传播,形成立体灵活的宣传教育体系。第二,体系化特点体现在依托互联网搭建理论模型和实验模型,形成完整专业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体系和运行机制,对宣传教育资源和信息进行甄选、分发、反馈和修正。第三,自动化特点体现在数据从人工推荐转变为机器自动匹配和定点分发,通过各类算法类型整合、分析数据,为用户建模,预测宣传教育推荐效果,不断满足大众需求。第四,大众化特点体现在群众可以在各种社交平台或新闻信息平台获取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场景的信息。第五,生活化特点是基于用户的生活环境习惯、劳动生活场景,让用户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生活趣味,满足群众个性化的偏好。第六,精准化特点是根据各族群众的兴趣标签、阅读习惯、浏览记录等信息,精准分析并解读用户偏好,推测用户行为。综上,算法推荐技术的特点之间相互协同、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其次,算法推荐技术在观念、技术、形式、内容、治理等关键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行赋能。在观念上,算法以隐蔽的方式筛选并决定向用户呈现的内容,对用户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13],宣传教育主体通过了解“算法如何影响人们所接触的信息”[14],主动拥抱新技术和新思想,而宣传教育客体可以利用算法的数字化特点快速获取信息。在技术上,算法结合VR、AR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基于AI动态反馈的协作式学习体验”[15],借助人工智能中的情感计算技术,“以多模态情感数据分析为有力支撑,以个性化教学服务为有效着力点,最终服务于个性化教学场景需求”[16],创造沉浸式体验。在形式上,利用算法推荐技术的数字化特点,丰富宣传教育内容,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信息内容的最大化传播效果[17],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式。在内容上,算法通过发挥自动化、精准化特点,根据用户的兴趣,推送相关文章、视频或在线课程,为用户提供高度契合其兴趣的视频内容。在治理上,要警惕人工智能的算法偏见,虽然人们更愿意以隐私换取便利[18],但还是要持续提升宣传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理解算法技术只是社会关系的中介[19],要发挥好各种平台的作用,彰显算法推荐技术赋能宣传教育工作的优势。
再次,算法推荐技术从技术运用、资源整合及智能分析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赋能。在技术运用方面,算法推荐能够融入更多的智能场景,使宣传教育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多向扩散,可以根据用户行为的即时变化快速响应,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宣传教育的传播效率,还展现了前沿技术在宣传教育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在资源整合方面,教育大数据是“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可采集到的数据集合”[20],利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可以有效整合线上那些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的宣传教育资源;利用聚类算法可以根据线下文化活动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地域、文化偏好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策划和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利用学校教育平台,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整合起来构建成知识图谱,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系统的学习资源。在智能分析方面,算法推荐技术利用精准的供需匹配系统,精准推送展现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共同奋斗历程的内容,为宣传教育工作在观念传播效果评估、内容和形式的优化调整以及技术应用的改进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有效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总之,技术运用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手段和平台,资源整合为智能分析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数据资源,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只有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才能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效。
最后,算法推荐技术要发挥关键层次以及技术运用、资源整合、智能分析方面的协同效应,以期获得丰富的赋能结果。其一,算法推荐技术通过分析各民族文化偏好和传播模式,构建起用户需求与信息供给之间动态的适配关系,使宣传教育融入学校、社区、公共文化场所等日常场景,使宣传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平台更加完善、渠道更加多元。其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有效利用并整合各类资源,“在共享经济的导向下,今天的网络需要更多地刺激用户参与,使用户也成为资源的贡献者,服务的提供者”[21],不断丰富宣传教育资源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宣传教育体系的完善。其三,目前,社会、社区、学校及家庭宣传教育协同发展不够充分,通过对用户的社交关系和群体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可以精准灵活地开展宣传教育,保证内容的精准性、过程的规范性、效果的有效性,实现“对相似人群的链接,推动共同体的形成”[22]。
二、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风险研判
在算法推荐技术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算法权力、算法黑箱、信息茧房、数字鸿沟以及算法歧视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并积极应对这些潜在风险,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算法权力
算法权力“凭借自身拥有的算法技术优势而在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对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对象的技术权力”[23],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被算法权力支配所带来的自由与便利[24]。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时,如果算法权力被不当运用,推荐决策由少数平台或开发者掌控,忽视基层民族工作者、普通民众等多元主体在宣传教育中的实际需求,会导致信息传播失衡,不利于形成积极、正面且符合实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氛围。在舆论引导方面,算法权力失控会扰乱舆论生态,在开展宣传教育时要特别防范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警惕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削弱群众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避免被动接收推送信息的个人和群体在价值观念上出现偏颇,阻碍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正确观念的形成,从而干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程。
(二)算法黑箱
“人工智能算法的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使得大部分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其内部运行”[25],加上算法的运作机制和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算法黑箱的形成。宣传教育工作者在推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内容时,难以精准把控内容选择、推送频率及优先级的设定。当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的信息在推荐中占比较高时,很难依据算法的内部逻辑精准找出问题从而进行及时调整,这不仅会影响宣传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还会降低宣传教育的可信度和接受度。同时,当人们难以把握算法如何依据受众特征进行内容适配,在搜索民族文化展示资源时,人口数量较多、文化传播较广的相关内容被给予更高推荐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平等传播。此外,当算法在黑箱状态下运行时,容易出现同一主题信息在不同群体间差异化推送的情况,由此制造的隔阂与误解会导致人际关系遭受信任侵蚀。更为严重的是,算法黑箱的不可解释性和不透明性的固化,可能会进一步放大社会歧视。
(三)信息茧房
随着社交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逐渐渗透,算法推荐技术精准持续推荐相似的内容,导致媒介用户被束缚,因而出现这样的现象,即“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26],凯斯·桑斯坦称其为“信息茧房”。算法的个性化推荐通过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从信息需求、信息供给到信息运营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形成信息茧房现象[27],这实际上是“由个人的选择和注意所决定的”[28]。在大数据时代,以个人兴趣为核心的信息茧房现象日益显著,信息茧房效应将网络用户所需信息高度集合,使得受众更倾向于选择接触符合自身既有认知和偏好的信息,这种倾向可能导致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信息被忽略,从而无法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华民族,对各民族之间的合作行为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当人们被局限在自己熟悉的信息范围内时,很难体会到其他民族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共鸣变得困难重重,这不仅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会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概念有多种,狭义的数字鸿沟指“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区间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别”[29]。在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联网使用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城乡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的接入程度、电子资源的获取机会、信息通信设备的支付能力、数字信息的应用意识和使用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距”[30]。部分能够更便利地接触网络并熟练使用数字技术的群体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丰富的民族团结知识、各民族文化及发展成果等信息,而无法有效接入数字技术的群体则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这一现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广泛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数字接入鸿沟逐渐缩小,并且逐渐由传统的接入鸿沟向技能鸿沟、使用鸿沟、算法鸿沟、群体鸿沟等类型演变[31],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仍然阻碍了部分群体充分参与到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中,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
(五)算法歧视
算法权力过度会带来算法偏见或歧视等问题。算法歧视会在信息推荐过程中倾向于推荐知名度更高、受众基础更广的内容,限制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不仅影响个体对各民族文化平等性的认知,也会阻碍他们全面理解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的关系。更严重的是,算法歧视可能会无意中传播带有偏见或歧视性的内容。如果算法对涉及民族误解、民族偏见的信息没有进行有效筛选和管控,这些内容可能会被大量推荐给用户,进而破坏民族团结进步的情感基础,抑制各民族之间的合作意愿和行为。同时,为实现精准推荐,算法需要收集大量个人数据,包括民族身份信息、地域居住细节、文化兴趣偏好等隐私,相关部门如果没有做好监管和治理工作,将会泄露个人隐私,出现侵害个人权益的现象。因此,确保算法在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时遵循严格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相关部门对此加强监管力度,这也是维护用户权益、防止算法歧视的关键所在。
三、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践进路
我们在享受算法带来的便利时,不仅要注意防范潜在风险,还要充分利用算法推荐技术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从观念、技术、形式、内容、治理等方面探索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践进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展现算法推荐技术丰富赋能的成效。
(一)观念层面:培养信息意识和算法素养,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效能
首先,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要在日常运营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主流价值导向。2024年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规范算法应用生态,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传播违法信息。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在推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相关内容时,要坚持真实、客观原则,不得传播虚假或歪曲历史的信息,持续提升生成合成信息检测识别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生成合成信息。例如,新疆的“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利用算法对评论区进行管理,过滤掉可能存在的不良思想、不实信息等有害内容,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交流环境,展现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生活图景。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主体不仅要有信息意识,还应具备算法思维。一方面,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算法知识,理解算法逻辑和潜在风险,提高运用计算和数据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以及防范、对抗算法权力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与此同时,要充分了解各族群众的信息素养、信息使用习惯、偏好和关注点,不仅要熟悉内容信息推荐算法、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知识推荐算法、组合推荐算法(见表1),还要深入探究这些算法的运行逻辑,精准把握其工作机制,有效防止算法权力的滥用,科学、合理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确保工作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贴近群众需求。
最后,为了避免出现算法权力不当干预宣传教育方向、刻意引导舆论等情况,必须着力培养算法使用者的主体意识。这包括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智能算法技术的运行逻辑和系统规则,使他们具有基本的算法思维能力、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帮助他们在接触不同媒体平台时,提高信息搜索、筛选和获取权威信息源的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信息评估能力,及时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谣言,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效能。
(二)技术层面:利用大数据建模技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针对性
首先,利用大数据建模技术,建立科学合理、运行程序透明的算法模型。通过建立用户库和信息库(见图2),将用户和信息分别建模,灵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更多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艺作品,健全完善正能量优质内容池,再将用户和信息进行精准配对链接,提高内容的点击率、到达率,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内容的转发率、点赞数量和评论质量。同时,设计面向宣传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可视化仪表盘,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宣传效果,根据实时数据优化宣传策略。通过透明化算法数据、精准细分受众、增强模型解释性等举措,重塑宣传教育生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更具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其次,运用新媒体,以体验式、沉浸式的方式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新媒体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开启全新想象空间。例如,国家博物馆推出线上沉浸式数字展厅,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创设了“三星堆沉浸式数字展厅”,利用数字视觉技术,如3D建模、裸眼3D动画、文物全息投影等,将文物和文化遗产更加直观地呈现给用户。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利用AR技术赋能现实空间。
最后,根据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的线上线下宣传教育策略。在线上,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民族文化、民族节日的宣传,并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推送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内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线下,可以设计贴近实际、富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例如,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板桥乡文萃社区打造“石榴红”数字阅读墙,设置多个理论阅读板块,将党建知识、中华民族故事以音频格式融入二维码,居民扫码即可“听书”;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践行“石榴籽起来”服务基层模式,打造“石榴籽e起来”民族工作数字化展厅,积极传播正能量,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
(三)形式层面:搭建凝聚共识的合作与学习平台,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渠道
首先,打破地域限制,构建共享开放、凝聚共识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展跨区域合作交流,缩小区域之间的信息差距,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间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例如,2023年,贵州、云南、广西联合启动“多彩民族有多彩”网络主题活动,通过图文、微博、AI海报、直播互动、短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结合线下采访与线上宣传,集中宣介黔滇桂三省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搭建合作平台,不仅可以深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还能稳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效果。
其次,创新技术应用,搭建民族文化创意作品展示与交流平台。通过搭建文化交流和展示平台,精准推送和传播党的民族政策、国家安全知识、各民族文化等信息,可以实现用户需求与引导目标的精准匹配和有效连接。同时,还要设立内容监测和更新机制,实时关注民族政策变化、社会热点事件、文化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补充平台内容。例如,云南省安宁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平台(安宁同心小程序),通过精准设置功能模块、制定积分规则和投射创建内容,实现宣传教育信息化、分类考核标准化和参与创建智慧化,这些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使得原本因地域、经济等因素限制而无法接触到丰富民族文化信息的人群能够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
最后,整合百科网站、社交平台、影音软件、搜索引擎等平台资源,利用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平台开展宣传教育。以知名博主李子柒为例,她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利用算法技术精准地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作品推送给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广大受众,这些视频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还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引发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关注。受此启发,我们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时,可以基于用户画像,精心策划和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同时,还应发挥各平台的优势互补作用,实现协同发力。百科网站是搜索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交平台可以增加用户间的互动与交流,影音软件则生动展现文化魅力,搜索引擎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资源,不断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渠道。
(四)内容层面: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内容
首先,打破不同媒体和网络平台的界限,全方位满足受众的需求。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增加各民族文化关键词的关联权重,不得强制要求用户选择兴趣标签,确保用户搜索结果能够呈现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避免过度聚焦单一民族信息,打破信息茧房。同时,要合理利用算法推荐技术追踪网络用户的轨迹,根据“你喜欢的”“猜你喜欢”等线索推荐相关度高的实体产品或虚拟产品,促进跨平台信息融合,节省信息搜索时间,提高信息搜索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宣传教育要求。此外,根据用户在新闻类App浏览、收藏或关注的关于“民族文化活动”“民族团结知识”“民生政策解读”等信息,及时将近期相似的官方信息推送给用户,不断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资源推荐渠道。
其次,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资源库,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质网络内容资源的建设和供给。通过在线课程、语言应用程序等,帮助年轻人学习和传承各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史的演进过程以及新时代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资料。例如,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运用数字化技术,聚焦“非遗文化传承”“校本课程数字资源建设”“文化交流交融的时空和地域限制”三个主题,打造沉浸式课堂、线上同步课堂等教学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推进“互联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计划,运用宁夏教育数字化建设成果,打造优质网络资源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其他相关部门也运用算法推荐技术多层次、全方位、跨领域收集数据,突破时间、空间、情景等限制,破除各族群众之间的“信息孤岛”,打破各民族地区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等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最后,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多部门联动协调,提升推送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教育部门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体系,在全景式、沉浸式的教育场景中拉近不同区域各族学生的心理距离,构建共识共通、良性互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场域。文化部门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组织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具象化的数字成果。例如,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目前已发布古籍资源10.3万部(件)[32],古籍在互联网开放共享不仅有利于加强古籍的抢救保护、整理研究,还可以实现以数字科技赓续中华文脉。在此过程中,民族事务管理部门要提供政策解读与实践指导。
(五)治理层面:加强算法监督与治理,规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过程
首先,加快完善算法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算法安全治理机制,其中涉及强化算法治理规范,优化算法治理结构,强化统筹协同治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与行业组织自律,倡导网民监督参与等内容[33]。这就要求党委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国家安全保障部门联合起来,在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明确算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的应用标准,强化算法透明度义务规范,避免算法歧视现象的发生,帮助各族群众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同时,通过规范信息分发行为和秩序,确保不存在对任何民族群体的偏见或歧视的信息,切实提升正能量传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形成有法可依、多元协同、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各族群众的权利。
其次,加快建立和完善算法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算法治理是一个复杂的治理系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算法歧视问题,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算法漏洞传播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信息。因此,算法推荐服务需要构建多维一体的监管体系,对影响宣传教育的算法进行定期审查,构建宣传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形成领导机制、宣传机制、合作机制、评价机制,确保算法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不带任何形式的偏见或歧视。此外,要增加算法推荐的人工权重[34],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信息内容进行安全性和风险性审查,及时监管,制止不良算法,删除有害信息,推送权威信息,及时调整宣传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党委、政府、统战部门、民族工作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局面。
最后,营造良好算法生态,严厉惩罚算法违法违规行为。规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过程,网信部门要会同宣传、教育等相关部门,建立部门协同联动长效机制,对算法技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的数据使用、应用场景、影响效果等开展日常监测,防范算法滥用带来的风险隐患。同时,鼓励算法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算法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减少算法使用不当而产生的歧视问题。此外,还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加强对网络运营者的管理,加强对算法开发者和使用者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对算法歧视问题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对于已经查实的算法违法违规行为,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引入用户反馈机制,坚决维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安全,营造安全可控的算法生态,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利用新兴技术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是大势所趋,算法推荐技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新数据、新方法和强大计算能力,算法推荐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合,形成了创新开展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推进算法技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例如,推进工作内容的数据化,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拓展,智能分析和民族心理的融通,等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必须强化主线意识,深化智能和算法观念,优化配置集成算力,提升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学数用数赋能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运用算法技术改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本领,在观念、技术、内容、形式、治理、安全等方面全面融入,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时代感、亲和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应正确认识并灵活运用算法推荐技术,有效规避风险,充分发挥算法推荐技术优势,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中国民族,2021(8).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
[3]吴倩倩.论智能算法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3(2).
[4]海路,王洋,张梦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特征与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3(3).
[5]李玲玲,孟凡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义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
[6]唐兴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逻辑[J].民族教育研究,2022(6).
[7]严庆,崔舒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与维度解析[J].青海民族研究,2022(4).
[8]海路,王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内涵、困境与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
[9]蒋晓丽,钟棣冰.智能传播时代人与算法技术的关系交迭[J].新闻界,2022(1).
[10]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9).
[11]王华华,王永益.局限及其规避:智能算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运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
[12]田钒平,曹媛媛.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
[13]张特,闫方洁.算法推荐视域下的青年价值观塑造:风险挑战与优化策略[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5).
[14]Hargittai E,Gruber J,Djukaric T,et al. Black Box Measures ?How to Study People’s Algorithm Skills[J].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2020(5).
[15]谷飞.认知增强AI与教育共生:未来教育新生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4(6).
[16]余淑珍,单俊豪,闫寒冰.情感计算赋能个性化教学:逻辑框架、问题解构与多元重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4(2).
[17]邬建中,杨帆,黎慧斓.动力、情境与认知:对AI主播“具身性”的反思[J].传播与版权,2024(19).
[18]晏齐宏.青年用户算法感知中的技术意识和社会意识——基于用户主体性视角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3(4).
[19]Siles I,Segura-Castillo A,Solís R,et al. Folk Theories of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s on Spotify:Enacting Data Assemblages in the Global South[J]. Big Data & Society,2020(1).
[20]万力勇.算法时代的教育预测及其研究范式转变[J].远程教育杂志,2022(3).
[21]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23]陈鹏.算法的权力和权力的算法[J].探索,2019(4).
[24]刘煜洲,蓝江.数字时代下的算法理性与算法权力——对算法权力中人的处境的再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1).
[25]张峥,刘力源.黑箱中算法侵权责任分析与对策研究[J].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2024(5).
[26][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7]郝永华,陈建华.信息茧房的形成机理、效应检视及治理进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6).
[28]喻国明,曲慧.“信息茧房”的误读与算法推送的必要——兼论内容分发中社会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29]金兼斌.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
[30]吕普生.数字乡村与信息赋能[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2).
[31]董超.我国数字鸿沟新特点对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J].数字经济,2024(3).
[32]吴占勇,白雪蕾,张亚文,张志颖.激活中华典籍的“数字生命”——对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N].光明日报,2024-01-25(7).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九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https://www.miit.gov.cn/xwdt/gxdt/art/2021/art_a8af2b48620b4905b365fc73cd81a1ec.html.发布日期:2021-09-29.访问日期:2024-07-08.
[34]涂刚鹏,段港回.算法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转向与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3(7).
The Logical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Empowering the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of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through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LU Peng Wei Manli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social structures has entered a new phase characterized by the algorithmic society,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ese ethnic work has also exhibited new stage-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with its digital,systematic,automated,popular,life-oriented,and precise features,provides formidable computational power for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aimed at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technology empowers key dimensions of such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includ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technical methods,content design,presentation formats,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Its underlying logic involves innovating the mode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achieving tangible,perceptible,and effective outcomes through resource integration,and enhancing the relevance and precision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hrough intelligent analysis. The core of this empowerment lies in cultivating information awareness and algorithmic literacy,leveraging big data modeling techniques to improve resource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building consensus-driven learning platforms,and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supervision and governance. These efforts provide robust technical support for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multi-level,and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o forg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Algorithm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Empowerment;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责任编辑:海晓红)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