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不仅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同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武装青年学生,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性要求,也是青年学生堪当时代大任的自塑性目标,亟待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先导性内容纳入“大思政”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其价值共同性特点,具有一体构建的内在逻辑和实践基础。当前迫切需要从“大教育观”出发,对一体构建进行顶层设计,解决好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福祉、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以及与人类文明等关系问题,引领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体系层面,分别归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外交思想。高等教育阶段是个体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高校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应居于先导性、基础性地位。当代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个方面进行一体构建。这样的立意,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符合新时代中华民族进入世界历史舞台中心的历史方位,符合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教育价值
共同体概念始于古希腊,代表一种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伦理取向的群体生活方式。共同体概念从一开始就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群体生活,不仅指一群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状态,而且意味着这群人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和共享的价值体系。任何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利益共同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等。因此,共同体也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1]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最基本的生存观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种“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人和社会是同时产生、不可分割的。任何人首先是一个“个体存在物”,但是任何人又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共同体中的“社会存在物”。在生存观意义上,无论个体还是族群,只有“共存”,才能“实存”,这是被人类社会发展证明过的历史事实,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共存”从最初的“不得已而为之”逐渐演变为“为了更好地生存”的共同目的,形成了部落、族群、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维系这种“共存关系”的集体认知就是共同体意识。在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才产生了人与人命运与共的生产生活秩序,国与国休戚相关的国际秩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秩序”。一切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如道德、法律、制度、纪律和规则等等,都源于维护共同生存发展利益这个“社会本能”,以及由此固化在个体认知中的“共同体意识”。对人的生存观理性的逻辑建构,是大学生思想认知成熟的重要标志。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系统的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教育,从理论上、逻辑上回答好“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根本问题,把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在对自我、社会、国家与世界之关系有着清晰的认知基础之上。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最基本的伦理观
生存观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是功利的,是从个体或族群需要出发的,带有本能性特点,只是部分地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曾经指出,“吃、喝、性行为等,固然也是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3]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学意义上,从来都离不开道德力量的濡化。对于个人来说,如何选择自己的需要和确定需要的对象,不仅有一个可能性问题,更有一个正当性和合理性问题。这正是人的需要与动物本能的根本区别。满足需要和获得满足的途径手段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就是人的共同体意识的伦理特质和德性基础。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从社会整合研究出发,提出了社会团结理论,把社会看作是由道德和价值观共识加以规范的有机体。其实质在于,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是以“类”的形式存在的,对“类”的关注恰恰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必须考虑个体与共同体的内在关联、利益与价值之间的优先性等伦理问题,实现从“合规律性”向“合目的性”的历史跨越。在个体谋求自身发展时,不但要考虑个体的因素,同时要考虑作为“类”的整体的利益。每个个体恰当处理与所在共同体的利益关系,把共同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身的需要放在其次地位,勇于为共同体利益牺牲个体的利益,既能使“共同体”保持健康的运行秩序和可持续发展,又能使个体获得现实利益和德性的双向提升。正是在德性因素潜移默化的涵育下,“共同体意识”的确立与传播才促进了人类因为道德而发生的自我超越、自我进步。共同体意识超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国界,是最基础的人类价值。高校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思政课程,让青年学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个根本道理,把大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建立在“知”与“德”合一的基础之上。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了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共同体意识要成为指导个体行为的基本准则,除了以“真善美”为表征的事实判断、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之外,还必须以思维方式的形态存在,才能在行为选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才是指导行为的最终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共同体意识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观念层面,只解决“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还要解决“行不行”这个关键问题。知行合一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的前提就是要把认知理性转化为实践理性即思维方式,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高校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教育,把大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建立在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之上。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发展的正确走向、价值目标给予了深刻阐释,先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思想。这些重要思想,一方面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强国愿景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把几千年来中华文化“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休戚与共”的价值追求向世界维度进行了延展和升华,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博大的世界胸襟,成为凝聚我国各民族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也成为领航世界发展、指引人类前行的思想旗帜。传承弘扬、迭代赓续这种家国情怀和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共同体意识和理念”就是形成这些观念的基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体构建的内在逻辑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向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复兴的同时又必然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必然带动人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其基本前提看,是要保证中华民族行进在人类文明大道上,从其长远目标看,是要为人类创造新的文明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指向的价值目标是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和长远利益,促进人类文明永续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追求也必然包含了维护中国人民利益、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优先目标。从更现实的意义上理解,只有世界和平、安全,国际社会秩序井然、消除隔阂和对立,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加开放、更加安全的国际环境;其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域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同时,中华民族的复兴也要以世界为坐标、以人类历史为参照,只有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站在全人类战略高度的思想引领,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世界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才能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才能真正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维护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秩序中发挥作用,也才能真正实现更高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教育目标上具有共同性
毛泽东同志曾寄语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其主旨是,世界属于青年,青年要建设和改造世界。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大教育观,由此推动了中国教育面向世界的大开放、大改革、大进步。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用之于中国的建设、世界的改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2021年8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的回信中表达了殷切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5]面向人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大教育观,大国的责任就要由大教育观培养下的青年担当。这就要求高校要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胜任力,培养他们尊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培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青年学生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要有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政治抱负,要有弘扬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情怀,把自己的“青春梦”与“中国梦”“世界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基础上,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中国青年应有的贡献。
(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体构建创造了光辉典范
从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两个层面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可以一体构建,更能相互成就。
其一,中国共产党是倡导共同体价值的典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人类的共同命运放在一起思考,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统筹推进中华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上一直悬挂着两个巨幅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可以看作社会主义新中国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体构建的凝练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6]。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并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尽责、为人类担当的天下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被多次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在国际上日益深入人心。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中,为了从价值层面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共识,使全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建立在共有价值认识的基础之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十二个字凝聚了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的共同关切,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治理的重大思想贡献。
其二,中国共产党是践行共同体价值的典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使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以伟岸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56个民族和华人世界最具感召力的奋斗理想。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人类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把中华民族的事业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有机统一、有效统筹、有力推进,在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双赢、多赢、共赢的成功案例,成为国家治理的典范、全球治理的中坚。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理论,发展了促进全人类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且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理论价值。这样一种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和伟大实践成果,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应当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体构建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国内目前所见的文献、政策文本、研究项目和学术研讨中,都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民族工作领域和外交工作领域分别论述、分别阐述的,还没有以二者的“共性”为基础,作为大学思政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体研究、一体部署、一体推进的措施和成果。相比较而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程度高、推进措施系统精准、研究更为深入、成果更为丰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讲得多,对内讲得少,在研究领域关注度不够,研究成果较少。仅有的研究主要以阐发理论意义和宣传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为主,回答了“为什么构建”和“怎么构建”的问题,“谁来构建”的主体问题多以国家为单元,对青年一代只提出了一般性号召;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如何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统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一并纳入学校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育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有专门的教材、课程和评价标准;大学也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编写了相关教材。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至今还没有进入学校教育的视野,没有成为各学段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相关联的是把“国际视野”教育纳入了学生培养目标,但没有系统的教育内容和学习过程设计。国际视野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一个浅层次的部分,不能代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培养。
从根源上看,民族问题首先是国家的问题,但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民族问题是缩小版的国际问题,国际问题是宏观意义上的民族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解决民族团结和全球治理问题的共同钥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相互成就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依据的理论、理念以及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中认识共同体意识和理念一体构建的历史必然性,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国际国内环境认识共同体意识和理念一体构建的极端重要性,从民族工作的短板弱项和外交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认识共同体意识和理念一体构建的现实针对性,从民族领域和国际环境存在的风险挑战认识共同体意识和理念一体构建的特殊紧迫性,把共同体意识和理念的一体构建上升到国家战略,上升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和人类进步事业大任的青年一代的大教育观的高度去推动。
(一)要正确把握好共同体建构的若干重要关系
首先,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无论亚里士多德还是马克思、涂尔干,抑或不同历史时期共同体理论的代表性学者,在充分论证他们所倡导的“共同体”理念时,从来没有忽略“差异性”问题。没有“差异性”,就不存在对“共同性”的讨论和倡导。差异性是客观存在,是建设共同体必须正视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并把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忽略了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失去了共同的基础;离开了差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缺少了要素和动力。
其次,要正确把握与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民族意识或民族认同并不是消极的,并不是与国家认同、人类共同体认同冲突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要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两个大环境观、大格局观校正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要通过创造更加平等、包容、尊重的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交流环境,使民族认同向着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人类共识的积极方向发展,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也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选择。
再次,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复兴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从国内来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56个民族的共同复兴,是56个民族共同的奋斗理想和历史使命。2021年8月27日-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要人为取消民族特色、消除民族差异,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把中华各民族更好地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更加团结一致地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从全球视角看,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更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消除国家界限、民族差别,不是要抹杀各个国家在制度和道路选择上的自主性,而是在坚持“五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之下,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把世界各民族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
最后,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以及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9] 要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体构建,就必须从文化入手,建立正确的文化观、文明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确立几个基本的判断和结论:一是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互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各个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各民族认同并自觉践行的,代表和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三是文化和文明没有高低之分,对待不同文化应当持有尊重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态度。既要倡导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更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入到优秀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事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化所坚持和倡导的价值观,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正义、普惠的治理模式和国际规则。
(二)积极探索共同体意识和理念一体构建的教育模式
共同体意识“既是一种归属体验,又是一种共善信念,还是一种能动意愿”[10]。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需要遵循教育一般规律和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借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四史”教育、国际形势教育等多方面的实践经验,系统设计、精准推进。
第一,共同体意识和理念的培养,要嵌入教育的全过程,上升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层面,融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中,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核心素养要求,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目标,集全社会之力共同推动。
第二,要系统设计共同体意识和理念教育的知识体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嵌入大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通过不同的学科课程的渗透融入,系统回答好“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基本问题,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同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建构共同体意识和理念的关键课程。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共同体意识和理念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师资队伍整合、学科建设协同等多维度有机融合,推动共同体意识和理念入脑入心入行[11]。
第三,要按照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到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演进逻辑,引领大学生建构“共同体”思维,着力解决“怎么做”这个关键问题,把认识引向实践。要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加强联合培养,拓宽实践教学场景,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国门创造条件,让他们有真实的体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内心“生长”出来,结出智慧的果实,变为行动的指南。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概括起来,就是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2]。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结合起来,丰富思政课内容和体系建设,是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益尝试。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已明确纳入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中。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一方面有助于青年学生从当前风云变幻、冲突不断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认识和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另一方面,青年学生也会认识和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面向世界、融入世界,必须有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互建构、紧密联系的两个重要理论,将两个方面统筹规划,一体推进,融入大学思政课程,能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郝子涵,张宝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唐凯麟.人的需要的伦理审视[N].光明日报,2019-08-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的回信[EB/OL].新华网,2021-08-1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7]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卓越贡献[N].人民日报,2022-03-29.
[8]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EB/OL].新华网,2021-08-28.
[9]陈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N].人民日报,2021-03-07.
[10]青觉.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思路[N].中国民族报,2020-08-25.
[11]万明钢,王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12]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EB/OL].新华网,2024-05-11.
The Value and Logical Approach of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of College Students’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Concept
JIANG Ling
Abstract:The concepts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Vision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present significant and original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ese concepts embody the patriotism and humanitarian concer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possess profound ideological, theoretical.practical, and educational values, Equipping young students with these concepts is not only a developmental requirement for advan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ut also a self-shaping goal for young students to shoulder the great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new era. It is imperative to incorporate these concepts as foundational and pioneering content into the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amework for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 in the universities. Given their shared value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the vision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share an inherent logic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thei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mbark on a top down design for thei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rom a “broad educational perspective",addressing issues such as enhancing commonalities, respecting and accommodating differences, reconcil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with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and align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se efforts will guide young students to develop correct perceptions of the country, history.nation, and culture, encourage them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great caus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责任编辑:王明丽)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