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审视与优化
作者:杜林来源:《民族学刊》2025年第1期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是传颂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亦是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关键途径。构建系统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现守正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亦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战略性要求。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生态的多元化、互动性、个性化和高效性内在地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实现内容的多维视角融会贯通、形式的多元效果融通共生和主体的多元融活共创。但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的“脱耦化”、叙事形式的“模式化”和叙事主体的“扁平化”困境,已成为制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优化升级、削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效能的症结。鉴于此,在融媒体时代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的建构,应以融媒体传播规律为逻辑起点与实践基点,通过构建系统性叙事框架、糅合多样化叙事渠道、创建协同化叙事机制,实现价值引领精准化、内容适配高效化与实施保障长效化。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性支撑,是传颂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亦是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关键途径。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为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进一步阐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并指出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亦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学术界多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逻辑[4]、价值意蕴[5]、实践理路[6]及教学逻辑进行论述,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在于引导各族人民加强五个认同”,要从理念教育、归属教育、认同教育和意识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身份认知、信仰认知和行为认知。[7]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是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促进学生的科学认知、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8],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周期,以制度为保障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育人体系,以教学为主线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想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强化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增强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能力。[9]聚焦教学实践,要以互文性框架为指导,回归对母体文本教学的整体性认识,形成特有性解构逻辑;关照互文本教学内在展开过程,形成类有性建构逻辑;重视教学过程互文本性与主体间性的转换,形成独有性重构逻辑。[10]

综观已有研究,当前学术界主要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理逻辑、实践意蕴等方面展开探讨,而鲜有结合时代背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展开的综合性研究。因此,本文将结合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体时代背景,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内在要求,全面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优化策略,以期从学理性层面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研究,进而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

一、融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内在要求

叙事作为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媒介对事件过程进行描述、再现或虚构的文化活动,[11]其内涵远不止于内容的传达,更深刻地体现在叙事形式的选择与叙事者身份的构建上,成为人类认知世界、表达自我及价值观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生态的多元化、互动性、个性化和高效性也内在地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将现有资源有效整合、灵活转换、优化配置,以适应全新的话语环境和叙事场景。

(一)内容维:深度与广度并蓄,多维视角融会贯通

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信息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融合与共享态势。互联网作为这一时代信息传播的核心引擎,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信息的传播边界,实现了信息的广泛覆盖与即时流通,还深刻重塑了信息生态的面貌,为信息的多元化与丰富性提供了土壤,但也埋下了信息冗余与价值稀释的隐患。在此背景下,“资源通融内容兼融作为融媒体时代的标志性特征,有效打破了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生产过程中的界限与壁垒,但同时也对内容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须实施系统性的资源整合与内容优化策略,以促进内容的精品化、集成化展现,构建起兼具系统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和现实针对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体系。[12]

一方面,信息的高度融合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应深耕细作,致力于叙事内容的精品化构建。融媒体时代所蕴藏的信息高度融合,使得高质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成为构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加强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性工程,也成为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13]这就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秉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深度挖掘与广泛拓展并蓄,精心打造叙事内容的精品化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精选素材,确保叙事内容的权威性与代表性。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的选择需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精心筛选既具时代特色又富含教育价值的素材,确保所选素材不仅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现实,还能够深刻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二是要深入挖掘,揭示叙事内容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义。即在素材筛选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与时代价值,通过细致剖析案例、精准解读数据、深入阐述观点,使叙事内容不仅具备表层的描述性,更蕴含深刻的揭示性与启发性。三是要注重情感共鸣,增强叙事内容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即在叙事过程中应巧妙设置情感共鸣点,通过情感化表达方式,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转化为生动的情感体验与深刻的生命感悟,并使其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精神支柱与指引力量。

另一方面,资源的高度共享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应综合构建,重点聚焦于叙事内容的集成化展现。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深刻重塑了社会生活形态,并推动了信息传播向轻量化、碎片化趋势发展。[14]这也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的呈现需采取更为综合的集成策略,以适应学习者信息接收的习惯,促进教育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具体而言,一是要跨平台整合,构建统一的叙事生态。即在多终端、多渠道的传播格局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应致力于打破平台壁垒,构建统一的叙事资源库和分发平台,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叙事内容集中展示和推广,以提高内容的覆盖率和传播效能。二是要进行模块化设计,促进系统性学习。即将复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模块,每个模块围绕特定的主题或问题展开,形成完整的知识单元。同时在模块化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要义。三是要多视角呈现,丰富叙事表达维度。即通过不同视角的切换与融合,为同一问题提供多样化的分析思路与解读视角,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多种媒介形式有机结合,形成立体、丰富、生动的叙事表达。

(二)形式维:创新与传统并举,多元效果融通共生

在融媒体时代的大潮中,传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形式,即以文本的阐述和言语的对话为主导的模式,正面临着深刻变革。宣传互融作为这一时期的鲜明烙印,不仅预示了信息生态的新常态,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形式提出了迫切的转型诉求,即在坚守传统叙事精髓的同时,积极拥抱媒介融合的时代趋势,实现创新元素与传统智慧的和谐共生,推动媒介技术深度嵌入并赋能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实践。在外显性层面,旨在通过整合多元化的叙事载体,深入剖析并精妙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髓,以技术手段强化教育效能,以叙事艺术优化信息传递的路径与效果,构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迈向高质量、深层次发展的新图景。

一方面,媒介融合要求打造立体化、多维度的叙事空间。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可共同编织出一个全新的、多层次的媒介生态系统。这就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传媒应打破传统媒介的桎梏,实现信息的跨平台、跨渠道流通,进而构建出立体化、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具体来说,一是要促进多媒体融合叙事,构建全方位的叙事体系。即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统与新型媒介形式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并置,更在于内容上的相互渗透与强化。如在讲述民族奋斗史和英雄人物事迹时,可以巧妙融合历史照片的视觉冲击力、纪录片片段的现场还原感、音频访谈的情感共鸣力,使学生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直观且深刻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5]二是要实现跨平台叙事布局,搭建全局化的传播网络。即要深入剖析不同媒介平台的特性与受众习惯,以实现叙事内容的差异化呈现与精准推送,并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多种渠道发布叙事内容,形成互补互促的传播网络。同时,还需加强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机制建设,以实现叙事内容在不同平台间的无缝衔接和个性化推送。

另一方面,技术融合要求提供情境化、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范式。因此,融媒体时代要充分发挥技术在提升教育体验、评估教育效果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具体而言,一是要利用虚拟技术赋能教学场景体验,创造情境化学习空间。即教育者需巧妙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精心构建三维、立体的虚拟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视觉、听觉乃至触觉上获得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同时,通过融合增强现实(AR)技术,将虚拟信息无缝叠加于现实场景之上,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创造出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的学习空间。[16]此外,将智能交互技术如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使学习者更自然地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流畅、高效。二是要利用数据驱动赋能教学效果检验,实现以评促教。即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通过实时收集海量学习数据,精准洞察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与行为模式,为教育者提供科学、客观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将成为教育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检验叙事效果及评估教育质量的首要依据。

(三)主体维:开放与包容并进,多元主体融活共创

融媒体时代,“利益共融核心理念深刻影响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生态的构建,促使叙事主体从传统的思政课教育者单一维度向多元化格局转变。在人人皆媒这一高度互动与去中心化的传播生态中,受众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生产与传播能力,成为信息网络中活跃且独立的节点。这就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应重塑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强化思政课教育者的引导力,同时激活非传统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如学习者、网络意见领袖等),构建协同叙事机制,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协同作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过程中基于共同目标,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实现主体多元融活,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效果的提升。

一方面,“去中心化的传播生态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重塑主体角色定位,激发多元主体叙事潜能。融媒体时代,学习生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趋势显著增强,学习者的思维模式、性格特质及能力素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因此,要重塑叙事主体的角色定位,深入挖掘并激发多元主体的叙事潜能,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适应性和实效性。一是要以教育者角色的深刻转型为关键。即教育者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核心主体,应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以及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二是要强化学习者主体性的彰显与激发。随着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多元化,学习者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成为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和话语权,能够积极参与叙事过程、主动表达自己观点和见解的主动学习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应尊重并激活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三是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介入与正面引导。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融媒体时代,网络意见领袖以其广泛影响力和高社会关注度成为影响公众舆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力量。将网络意见领袖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通过正面引导和规范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起模范带头作用,传播正能量,为学习者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标杆,进一步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边界。

另一方面,高度互动的传播生态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充分发挥主体协同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在人人皆是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融媒体环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必须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在对各主体角色定位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通过深化互动、整合资源及精准应对自媒体环境等多维度策略,构建多元、互动、共治的叙事格局,以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17]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化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机制。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动倾听并深入理解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互动式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促进双方的深度交流与情感共鸣。同时,鼓励学习者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教学过程,如课堂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合作等。二是要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开放合作的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的广泛性和专业性,通过跨界合作方式,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边界与深度。例如,可以与主流媒体机构合作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与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展览、讲座等。三是要正视并善用自媒体环境的挑战与机遇,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探索自媒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应用路径,以更贴近学习者生活实际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融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现状审视

在融媒体浪潮的席卷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不仅重构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框架与模式,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内容构建、形式创新以及主体定位提出了更为深刻与迫切的要求。这一叙事体系的构建在有效拓宽传播渠道、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亟待正视与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的脱耦化、叙事形式的模式化和叙事主体的扁平化困境,已成为制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优化升级、削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效能的症结。

(一)叙事内容“脱耦化”,削弱思想引领的深度与广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的适切性、合理性、针对性,[18]构成了评估教育对象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度和归属感的关键指标体系,并深刻影响着思想引领效能的达成度。融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式增长,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但也凸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的脱耦化问题,成为制约思想引领效能充分释放的障碍。具体而言,这一脱耦化现象主要表征为理论与实践的疏离、历史与现实的疏隔以及国际与国内的疏裂。

其一,理论与实践的疏离削弱了思想引领的实践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所蕴含的理论观点,虽根植于特定历史土壤并具备普遍价值,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挑战,理论创新的迫切需求与实践验证的复杂性,加之教育体系自身的惯性思想与传统倾向,共同制约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高效衔接。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陷入理论自洽的窠臼,未能充分桥接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忽视了将抽象理论根植于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而这种空中楼阁式的叙事也难以使教育对象触及理论的实践土壤,感知其现实效能与指导意义,从而削弱了思想引领的实践根基。

其二,历史与现实的疏隔削弱了思想引领的经验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叙事框架多奠基于传统的思政教材与教学大纲,但教育内容制定层面固有的惯性使其修订与迭代的速度难以匹配社会变迁与技术革新的迅猛步伐。尤其是在追溯历史脉络、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部分叙事未能有效编织历史与现实的经纬,缺乏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现实启示的桥梁,未能有效彰显历史与现实的连续性,导致教育对象对历史认识的深度不够,难以深刻领悟其背后的精神精髓与时代价值,进而消解了历史教育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力与引导力。

其三,国际与国内的疏裂削弱了思想引领的战略根基。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交织的语境下,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与互动性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然而,当前部分叙事内容在涉及国内外议题时,未能采取对比分析与联系思考的方法,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贡献与意义,从而限制了学习者对国内外形势的全面理解与深刻洞察,成为制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国际影响力与实效性发挥的重要因素。

(二)叙事形式“模式化”,束缚教育传播的创新与扩散

叙事形式的多元化、互动性、创新性已成为融媒体时代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叙事形式上仍保留着显著模式化特征,直接制约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播效果的广泛扩散与深入渗透。具体而言,这一模式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单向灌输的授课模式、刻板重复的语言表达和机械固定的内容呈现形式上。

其一,单向灌输的授课模式制约了教育价值的内化进程。单向灌输作为传统叙事形式的一种典型表现,其核心在于教育者单向、线性地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而学习者则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这一模式忽视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9]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高度互动性和及时性要求教育过程必须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参与和反馈。而单向灌输模式无法满足学习者渴望在教育过程中表达观点、分享经验的内在需求,导致课堂氛围活跃度不够,学习者参与度低下,进而削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学习者内心深处的内化效果。

其二,刻板重复的语言表达方式制约了教育理念的创意表达。在融媒体环境的深刻影响下,信息的碎片化和同质化趋势,加剧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传播中的语言与表达困境。不同叙事主体以及传播媒体间,由于缺乏对个性化叙事策略的深度挖掘与应用,频繁出现语言、观点乃至案例的高度雷同,使得叙事形式亦趋于单一化、模式化。这种内容的重复性和语言的刻板性,不仅限制了叙事创新空间,也削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念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容易引发学习者的审美疲劳和抵触情绪,进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其三,机械固定的内容呈现形式制约了教育内容的广泛应用。融媒体时代,虽然文字与教材作为经典的信息载体,具有系统性强、内容稳定等优点,但已不再是唯一或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然而,媒介融合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发展特征,[20]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仍过度依赖于传统媒体平台,如纸质教材、传统广播电视等。这种机械固定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不仅忽视了融媒体技术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与高效传播手段,更在无形中削弱了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叙事主体“扁平化”,制约教育效能的释放与提升

融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主体的叙事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乎叙事内容传达的精准度与叙事形式选择的合理性,进而深刻影响教育的整体效能。[14]然而,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主体的扁平化倾向,尤其是单一化的角色塑造、平面化的叙述表达和简单化的主体间关系,已成为影响叙事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制约教育效能充分释放的关键瓶颈。

其一,角色塑造的单一性弱化了教育内容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中,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理念的影响,教育者往往被简单地描绘为全知全能的权威”“严肃的形象,而学习者则可能片面地被描绘为顺从”“接受的角色。这种角色设定的单一化和模式化忽视了教育过程中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而在融媒体时代,学习者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日益增强,当其无法从角色上找到共鸣与认同感时,叙事的说服力自然大打折扣。

其二,表达方式的平面化限制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与思想碰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本质上是一种集知识传递、理论阐释与情感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旨在通过构建复杂多变的故事情境,引导学习者沉浸其中,进行深度思考,最终实现教育理念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当前叙事主体在实践中往往陷入了一种误区,即将叙事简化为对教育理念的直接陈述或价值观的单一灌输,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忽视了语言艺术的精妙运用与情感表达的细腻雕琢。这种表达方式的平面化,不仅削弱了叙事本身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更难以触及学习者的心灵深处,激发其兴趣与共鸣。

其三,主体间关系的简单化阻滞了教育环节中的互动深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中,叙事主体间的关系往往被过度简化为简单的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等,而这种简单化的主体间关系忽视了主体间复杂多变的互动特性与潜在的情感纽带,从而制约了教育过程的深入展开与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融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优化策略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构建系统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不仅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现守正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也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战略性要求。[21]直面叙事内容脱耦化、叙事形式模式化、叙事主体扁平化现实样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的构建亟需紧密契合融媒体时代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体系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系统性叙事框架、糅合多样化叙事渠道、创建协同化叙事机制,以增强引领力、提升适切性、夯实保障力。

(一)构建系统性叙事框架,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引领力

叙事内容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参照,是价值立场深度融入并延展原生故事的动态过程。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的优化要从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价值性、时效性出发,构建起鲜明的系统性叙事框,有效提升叙事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价值引领力。其一,强化逻辑构建,提升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即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材编写委员会应主导思政课教材的精心编排工作,通过系统梳理历史脉络、深入分析现实社会矛盾、前瞻性地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连贯且层次分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框架。在此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学习者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思政课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确保叙事内容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习者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与价值体系。其二,聚焦价值引领,挖掘叙事内容的深度与高度。即在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石,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资源,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清晰阐述并明确传达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治国方略及价值理念,深化主题教育彰显国家事权”。通过多维度、多视角地剖析,深刻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成效、制度优势及其背后的价值意蕴,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觉悟和价值判断力。其三,紧跟时代脉搏,强化叙事内容的时效性。鉴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内容需要紧密贴合实际、体现时代精神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具备高度的敏锐度,及时捕捉社会热点、政策导向及国际局势的动态变化,并将其迅速而有效地融入叙事内容之中,确保教育素材的时效性和鲜活性。同时要通过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规律,引导学习者穿透复杂信息的迷雾,正确理解并评估社会现象的本质与价值,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中保持清醒头脑和正确价值判断。

(二)糅合多样化叙事渠道,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适切性

叙事内容的复杂性和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单一的叙事形式已无法满足融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要求,而叙事形式的创新不仅是教育内容有效传达的关键,更是影响教育对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接受度与满意度的核心要素。鉴于此,融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亟需通过糅合多样化的叙事渠道,以优化叙事效果,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适切性。其一,要深度融合多媒体元素,丰富叙事表达形式。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灵活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资源,打破传统文字叙事的桎梏,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且易于接受。例如,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微课,借助动画、实拍等现代技术手段,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降低理解门槛。同时借助VR/AR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历历史事件、感知社会现象,以增强教育效果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其二,要创新叙事结构与形式,增强叙事逻辑性和实践性。传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形式往往遵循线性逻辑,难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碎片化、交互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团队应积极探索非线性叙事、交互式叙事等新型叙事结构和形式,通过巧妙设置悬念、引导深入思考、鼓励积极参与等方式,增强叙事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同时,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论真谛、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叙事素材,以丰富叙事内容的表现形式,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其三,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完善资源分配机制。教育行政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先决性、关键性和核心性,加大对相关领域的资源扶持力度。一方面,通过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技术支持,为叙事形式的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资源分配机制,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公平、高效地服务于广大师生。

(三)创建协同化叙事机制,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保障力

叙事主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核心要素,是决定叙事内容能否讲得清楚、叙事形式能否用得合适、教育对象能否听懂看懂的核心保障。因此,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活力必须着眼于多元化叙事主体的培育和协同化叙事机制的创建,以多元主体素质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效果的达成。其一,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在学校空间外的辐射力,积极促进多元化主体主动融入并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叙事场域。一是要构建一种包容性强的叙事参与机制,鼓励教育主体与叙事主体携手并进,共同参与叙事内容的创作与构建。通过搭建平台,使双方能够自由分享个人的学习历程、教学体验、深刻见解及心灵感悟,以拓宽叙事视角的多元性。二是要积极引入社会各界的精英力量作为叙事的新主体。如可邀请在各领域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引领行业发展的领袖人物、广受社会赞誉的楷模典范以及网络意见领袖等,作为叙事内容的贡献者与传播者。凭借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思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注入心得活力与思想启迪。其二,建立系统化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核心主体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核心主体是教师,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构建系统化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培训课程、组织政治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等方式,使教育者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培养其掌握多媒体制作、网络传播、数据分析等技能,确保其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叙事的正确性和权威性,提高其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叙事能力。其三,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促进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即组建由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媒体传播专家、数据分析师、设计师等多领域人才组成的综合性团队。同时,建立常态化的团队会议和沟通机制,确保团队成员之间信息畅通无阻;鼓励团队成员间的思维碰撞和经验分享,共同解决叙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40.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4]常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与民族教育的同构互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04):65-72.

[5]李卫英,彭云青,李鹤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图像叙事:价值、逻辑与表现[J].民族教育研究,2024,35(05):14-23.

[6]吴晓蓉,邢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叙事与教育践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03):212-220.

[7]青觉,王敏.认知、情感与人格: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建构[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6):26-36.

[8]张良,刘宝琴.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空间逻辑[J].贵州民族研究,2024,45(06):169-176.

[9]田晓伟,刘晨露,娄海欣.走向跨主体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哲学进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4,35(04):5-14.

[10]张良,刘宝琴,王耀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文性框架与教学逻辑[J].民族教育研究,2024,35(03):36-43.

[11]曾祥敏,杨丽萍.叙事学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话语转场、建构与创新[J].传媒观察,2024,(04):45-54.

[12]熊建生,郭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的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2,(03):59-65.

[13]童建军,韦晓英.论数字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隐忧及其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4,(09):75-82.

[14]江晓蚕,邱思艳.融媒精品如何“炼”成:数智赋能、技术升级与思维变革[J].南方传研究,2024,(02):96-100.

[15]李霞,陈志勇.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新型样态、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5-14.

[16]吴晓蓉,邢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叙事与教育践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03):212-220.

[17]吴晓蓉,邢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叙事与教育践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03):212-220.

[18]刘洋,张铨翔.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实施过程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17,(27):88-91.

[19]王喆,蔡珂.民族议题的国际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叙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民族学论丛,2024,(03):5-12.

[20]倪小帆.媒介融合的实践路径及反思[J].视听,2019,(10):156-157.

[21]陈先红.从议题到战略: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国际传播体系建[J].全球传媒学刊,2024,11(03):144-157.



Examining and Optimizing Educational Narratives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Age of Convergence Media

DU Lin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narrative centered o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 forging” educational process. It is a practical educational activity that celebrates the great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Moreover, it serves as a crucial means to deepen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rrative syste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 media convergence era, characterized by the “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content, publicity, and interests”, and meeting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educational narrative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study tries to comprehensively examin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casting a firm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urthermore, it puts forward optimized strategies for the educational narrative of casting a firm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ts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on forging a firm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rrative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grated media era, the diversity, interactivity, personalization,and high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ecology also inherently re- quire that the educational narrative of casting a firm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effectively integrates and flexibly transforms existing re- sources to optimize the configuration and adapt to the brand-new discourse environment and narrative scenarios. Specifically, in the content dimension, it is deemed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n the form dimension,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 should coexist, and symbiosis of multiple effects should be pursued. In the subject dimension, th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should be maintained, and various subjects should be integrated. However, under the wave of media integration, the deep merger of traditional media and e- merging media has not only reconfigured the frame- work and mode of the educational narrative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but also put forward more profound and urgent deman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nt, form innovation, and subject positioning within it. Constructing this narrative system has effectively broadened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enriched the narrative content; simultaneously, it has highlighted a series of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faced and solve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di- lemmas of “ decoupling ” the narrative content, “ standardizing” the narrative form, and “ flatten- ing” the narrative subject of education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have become major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education.Therefore, building an educational narrative system to cast a firm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urgently needs to be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is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The guiding force of the educational narrative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be enhanced by constructing a systematic narrative framework. Diversified narrative channels should be combined to enhance the relevance of the educational narrative for casting a firm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Meanwhile, a synergistic narrative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ing power of the educational narrative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convergence media era; education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narrative system


(责任编辑:叶 楠)

初审:王雨苇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