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促进我国各民族人心相通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新时代,凉山地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分类施策,在开展“学前学普”行动、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农村群众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等方面扎实推进,激发各族群众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在动力,增强其国家认同的向心合力,助推凉山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显著实效。当前,凉山地区仍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不平衡不充分地区,应突出目标导向,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聚焦基层工作人员、边远地区青壮年农牧民、民族聚居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健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考核监督长效机制,高质量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效能,消除凉山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障碍,打破区域阻隔,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基础,为扎实稳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基赋能。
关键词: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主要交流工具。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这为新时期我国着力加大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科学指引。[2]沃勒斯坦(2013)认为当群体具备共同语言和共同世界观时,才会变得更加团结。[3]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4]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突破地域阻隔,促进社会流动的根本之举。凉山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和谐共生栖息地和共同生活的家园。目前,凉山境内有汉族、彝族、藏族、回族、傈僳族、纳西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傣族、壮族、白族、土家族、满族、瑶族、侗族、羌族等民族,凉山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也呈现出丰富多样多元化特点。 凉山多民族呈现的独特迥异而复杂的多语多文的环境特点,加上凉山地区大多为民族聚居区,居住相对封闭的环境格局使涵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空间场域有限,以及大多数民众由于受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不足而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较薄弱,大都存在不会听、说普通话等问题,致使对外交流难、学习技能难。[5]目前,凉山州普通话普及率相对较低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使新时期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仍需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
一、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研究的迫切性
通过CNKI、万方等数据库查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学界针对凉山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以研究论文为主,共有10余篇。如景志明等(2015)等对凉山喜德县民族中学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近年来喜德县的推普工作卓有成效,普通话在校园里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对掌握普通话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下,普通话的使用频率非常高。”[6]沈沫(2019)认为凉山近年通过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使小学生克服了语言交流障碍。几乎消除小学阶段面临的语言沟通不畅问题。[7]吴绍芬和徐杨(2021)认为“学前学普为凉山孩子插上腾飞翅膀。”[8]李瑞华(2021)指出“‘三区三州’为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地区,由于长期使用民族语言,这些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严重偏低。”[9]袁伟(2021)指出凉山州自开展“学前学普”行动以来,有43.6万名学前儿童学会了普通话。[10]陈丽湘(2021)认为凉山州民族聚居区民众日常生活交流以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为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不足。[11]马瑞祾和邱富元(2022)“以四川省凉山州作为民族地区的推普典型,分析其语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现状,探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化发展的现实机理。”[12]马孝林和党晓刚(2023)认为凉山“‘学前学普’行动取得试点示范显著成效,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13]上述相关研究成果针对凉山部分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成效、“学前学普”行动实效、民族聚居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存在的问题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化发展情况等进行研讨,提出了一些颇具启发价值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研究成果,但具体针对当前凉山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联性研究的成果甚少,难以发挥借鉴参考思路或具体实施路径进行有效推动,加强相关针对性研究并探索提出精细化提升实施路径较为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14]凉山地区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消除族际间语言沟通交流障碍、提升交际能力和联络情感的重要途径,是增进各民族凝聚力的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充分维护和发展全体人民的语言和文化权益,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其推广力度、普及程度和规范水平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15]因此,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直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等方面的重点工作。[16]
当前,凉山地区仍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不平衡地区,尤其是现在的十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居住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国家通用语言交际障碍仍未消除,制约了社会网络的拓展,从而使其推广普及工作任务繁重。凉山地区应加强其推广普及工作,引导人们树立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意识,有助于解决凉山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聚人心的精神载体和纽带作用,凝心铸魂,强基固本,促进凉山各民族人心凝聚,和美共荣,为实现共同富裕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聚焦重点人群和实现目标,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深化和拓展推广提升路径等研究仍十分必要和紧迫。目前,增强凉山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实践经验总结和探索提升路径等研究的迫切性具体主要体现为:首先,针对凉山地区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从小夯实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方面的实施成效缺乏深入挖掘和理论提升,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其次,针对凉山中小学校开展推广普及其教育培育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经验缺乏系统总结,难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再次,针对凉山加强农村群众推广普及其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施措施和典型做法缺乏全面梳理,难发挥推广借鉴作用;最后,具体针对凉山地区基层工作人员、偏远地区青壮年农牧民、民族聚居地区老年人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推广普及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境缺乏审视和反思并提出有效的化解路径。基于此,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调查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情况,剖析面临的困境,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凉山地区推进其实施的有效路径。
二、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实践
凉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促进各族群众融入主流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特别是2018年以来,凉山以国家相关部门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为契机,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尤其在凉山学龄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中小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农村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实践方面成效尤为显著,充分发挥了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各民族心相通、情相融、力相聚,团结协作、共同发展进步。
(一)实施学龄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根基
儿童学前掌握普通话客观上增加了民族学生未来发展选择的机会和养成团结互助的意识。2018年前,凉山地区由于未实施学前学普教育,不少学龄儿童从小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基本听不懂普通话,进入小学阶段后,由于听不懂普通话影响学习能力提升,使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比较普遍,基层控辍保学压力较大,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孩子抓起,从语言基础抓起。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及教育部挺膺担当,以3-6岁学龄前儿童能“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为基本目标,在凉山地区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这是夯实学前儿童终身发展基础,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本之策。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等在凉山昭觉县举行了实施启动仪式。社会各界为支持其顺利实施,踊跃捐款协力帮扶以推动其开展。如君康人寿、中植集团积极捐款及中国社会扶贫网众筹平台筹措善款支持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大力报道凉山学前学普行动开展情况,为其宣传助力,形成推普合力。凉山地区各县(市)媒体,结合创建“四好家庭”“四好村”活动,广泛宣传“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作用和意义,使家长知晓、理解党和国家的推普政策,提高家长学前学普的知晓度和积极性,群众知晓率达95%以上,[13]促进家长思想改变,为儿童学好普通话创造社会环境。各县(市)还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等方式,动员和引导家庭自觉将学龄儿童送到幼教点或幼儿园学习,实现了从“被动上学”到“主动上学”的转变,使适龄儿童应入尽入并带来了学普“入园热”。通过各部门大力协作支持凉山地区“学前学会学普通话”行动,使各县(市)大多数儿童养成日常说普通话的习惯,能主动用普通话与陌生人打招呼、问好,普通话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如昭觉县利用“学前学会普通话”信息管理平台和学普APP线上系统,对学前儿童开展普通话教学和测评,推动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逐步解决了交流障碍问题。喜德县利用幼儿绘本、小好故事机等对学前儿童进行普通话教学,效果显著,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2019年中央电视台摄制专题片宣传喜德县学普成效。凉山“学前学普”行动实施以来,累计惠及凉山学前儿童55万人,参与行动的31万儿童进入小学,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得到明显提高。[17]
民族地区要严格落实“童语同音”计划,着力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为提升其发展能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18]近年来,凉山地区以深入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奠基工程。相关部门严格落实“童语同音”计划,持续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每年有序开展学前儿童普通话能力测试强化效果跟踪对比。2023年,全州学前儿童普通话测评合格率99%,进入小学后不再因语言导致学习障碍,失辍学问题得以从根本上解决。[17]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实施,使学前儿童养成了普遍爱说普通话习惯。“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学前学会普通话,我的朋友遍天下”等成为学前儿童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语。凉山地区有的放矢,持之以恒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让学前儿童多听、多说、想说、敢说、有机会说普通话,实现了从听不懂、不敢说、不会说、到能听懂、会说、敢说、乐说普通话的根本性转变。2024年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要求“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社会各界和各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支持凉山地区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让儿童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互帮互助一家亲的深情厚谊,使民族团结意识在孩子们心中蕴育生根,潜移默化培育儿童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固本。
(二)加强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19]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培育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也是细微之处见实效的重要途径。学校是加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20]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增强各族学生“五个认同”的关键期。因此,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1]目前,凉山各级学校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基础性工程,牢固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要求从事学校教育行业的教师普通话水平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标准,为基础教育普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固本强基。教师带头“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并潜移默化地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课间交流、课内外活动、思政教育等日常学习全过程,传授知识,传播思想,涵育心灵,使各族学生在全面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还注重营造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在校园采用悬挂宣传标语、张贴画报、播放宣传微视频等方式,宣传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各族学生认识到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桥梁纽带作用,自觉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条件。通过访谈了解,学校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基础阵地作用,每学期通过举行国旗下讲话、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经典朗诵、征文竞赛、阅读比赛等系列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各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校园语言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意识,促进各族学生共学共进共融,为学生成长成才强力蓄能,夯实各族学生接力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根基和信念之魂。
各民族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增进共同性的根本途径。[21]我国中小学统编教材是培育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载体。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22]从2017年9月开始,凉山地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培育各族学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知行合一,激励学生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定维护者引领者,勇担使命,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1年以来,凉山地区中小学以四川省民族宗教委、教育厅联合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为契机,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融入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活动中激发学生砥砺奋进,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学校民族团结实践蔚然成风,形成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团结进取的良好氛围,着力把中小学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高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如2021年,凉山有州民族中学、盐源县中学、盐源县民族中学、盐源县盐井小学、木里县中学等被确定为“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2023年,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选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及凉山宁南县三峡白鹤滩学校被四川省命名为“第七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三)加强面向农村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求,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互助的基本条件。[23]针对农村群众语言交流不顺畅的实际,凉山地区采取“小手牵大手”同讲普通话活动,将推广普通话活动延伸到家庭,引导孩子教家长说普通话,让每位学生成为家长学普通话的宣传员、教练员和监督员,使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尽量使用普通话,甚至带动周围邻居说普通话,逐步形成孩子教家长甚至带动村寨乡亲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大家相互督促和鼓励共同提高,实现一个学生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可以影响一个群体的目的,推动推普辐射到家庭、村落,从而影响更多村民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逐步缓解凉山地区村民从事乡村旅游、外出经商、务工等“语言不通,路路堵”问题,扩大了交际圈并找到了发展机会,帮助群众发家致富创收,从而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理念。“老百姓从实际生活中认同了‘学好普通话就是掌握了一门劳动技能’的观念,并切实通过学习普通话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技能,出现了自觉学、主动学的喜人现象。”[24]如昭觉县崖村钢梯建设后,自然景色、原生态民族风情和云海奇观迎来了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的考察团、拜访者和游客,在与客人交谈过程中,悬崖村村民认识到说普通话的重要性,也跟着读书的孩子主动学说普通话,耳濡目染,逐渐学会普通话。普通话为游客与村民搭建了连心桥,建立了友谊,增进了情感。
随着凉山社会不断发展,到凉山旅游度假、投资兴业的人也逐渐增多,为方便村民用普通话与客人交流,有关部门精心选派普通话测试员和优秀语文老师,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农民夜校”“火塘夜话”等途径,帮助村民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摆脱语言的羁绊,增强村民内生发展动力,拓宽致富门路。如西昌安哈镇长板桥村开设普通话培训班对村民进行培训,帮助村民跨越与外地民众交流的语言鸿沟,延展语言文字使用空间场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能流利地用普通话售卖手工织品、土特产,获得广阔发展商机,形成了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构建。近几年,凉山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普通话培训,增强农村群众普通话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和情感认同,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凉山各民族在实现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面临的挑战及实效提升路径
近年来,凉山地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力度,由于推广普及资源相对不足,其推进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诸如易地搬迁社区等推普工作也较为薄弱。但囿于涉及面广,本研究主要聚焦凉山地区基层公职人员、偏远地区青壮年农牧民、民族聚居地区老年群体、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中相对突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提升策略,有助于凉山地区创新优化推广普及工作,有针对性地补齐补足短板弱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入推进。
(一)基层公职人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不强,须设法提高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凉山部分乡镇领导、基层工作人员对日常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意识不强,存在广大基层干部、基层工作人员说不好国家通用语言或会说而不主动说的情况。平时基层公职人员习惯说汉语方言或者用民族语交际,基层干部主持会议或发言常使用四川话,下乡入户也使用四川话或民族语交流,缺乏自觉使用普通话意识,难以对群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对公务员带头说普通话越加重视,如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加大对公务员普通话基本技能的达标要求,已取得良好实效。一方面,凉山地区应借鉴相关经验增强基层公职人员普通话分层次培训和水平测试的力度,使其普通话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以此提升基层公职人员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对基层公职人员签订责任书促进其全面使用普通话作为日常交际语和常用工作语,并对其规范使用情况进行督查,调动其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乡村公共服务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基层工作人员增强使命担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召开会议、举行活动、接受采访时,主动说普通话。在公众场合、实际生活、工作中带头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发挥基层工作人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示范带动整体提升作用,引领乡村各族群众形成自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偏远地区农牧民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足,应多渠道提升以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青壮年劳动力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点人群。”[24]凉山偏远地区由于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多地环境封闭,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大部分青壮年农牧民受教育不足,除部分外出读书和打工的年轻人能较熟练运用普通话交流外,大多数青壮年农牧民不会说普通话成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阻碍。此外,凉山偏远地区人口稀疏、密度低,居住分散,人员流动性不大,组织普通话培训成本较高,经费投入和培训资源均不足,更多侧重于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农村部分45岁以下留守妇女和外出务工者进行普通话培训,培训覆盖面窄,范围小,偏远地区仍有大量青壮年农牧民不懂普通话、不识汉字,较难融入社会。如据调查,喜德县且拖乡则巴村,全村人口为1230人,全村40以上有60%的群众只会说彝语,50岁以上有30%会说普通话。②民族地区各民族掌握普通话程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保障。[25]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26]因此,加强凉山偏远地区青壮年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有助于凉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凝聚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27]凉山应结合偏远地区青壮年农牧民自主就业创业、特色产业发展等实际,采取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助力其掌握更多谋生技能稳增收促发展,在推进各族群众共同实现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要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推广活动。凉山要加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学普标语、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学普先进事迹等多项举措,全面加深偏远地区群众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法律政策核心要义的理解和关乎时代发展之需及民生福祉重要意义的认识,牢固树立主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思想根基,使推普工作更富成效;二是开展科学有效的培训活动。应设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充分利用村委会、村民小组、党员之家等作为培训场所,发动乡村振兴专干、乡村领导、乡村教师、大学生村官等负责组织实施,适当增加误工补助调动偏远地区青壮年农牧民全面参与集中培训的积极性,拓宽培训覆盖面,应培尽培,提高参训率。在培训方式上,应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开展个性化教学。[28]应结合偏远农牧地区培训者文化程度,分层次合理设计培训方式,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地点,优化培训内容,创设与青壮年农牧民生产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使用技巧,做到真学真会真懂,达到“培训有收获,培训有提高,培训见实效”的目标;三是团结协作开展帮扶普及活动。应大力弘扬“彝海结盟”精神,建立结对帮扶培训模式,引导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不定期到凉山偏远乡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志愿服务,形成帮扶合力,并采用先进带后进的方式,营造学、比、赶、超等竞争学习气氛,增强青壮年农牧民学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四是鼓励青壮年农牧民自主学习提升应用能力。结合学习对象个性化需求,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其水平。[29]青壮年劳动力人群,特别是有意愿外出或已外出的务工者和创业者,学习普通话的能动性更强,热情更高[30]由此,应根据青壮年农牧民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引导其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利用微信、抖音、电视等传播媒介自学普通话,使便捷的网络媒介成为掌握普通话知识的最大增量,使其爱学乐学,达到听得懂、说得出、用得了的目的,消除语言沟通交流障碍,流畅表达需求。通过对凉山偏远地区各族青壮年农牧民采取集中培训、结对个性化帮扶辅导、自学提高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有序减少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人口存量,促进各民族间交流互动,凝聚向心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民族聚居区老年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足,应加强人性化帮扶以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农村、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突出短板,尤以老年人为主。”[31]凉山民族聚居地区大多数老人居住生活在较为封闭的村落环境里,生活圈子窄小,很多老人认为平时和家人或熟人在一起,邻居间相互交流用民族语即可满足生活需求,从而影响了老年人学习普通话的意愿。此外,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导致身体机能衰退而使学习普通话能力不断下降,加上民族聚居地区老年人学习普通话还面临着民族语与普通话语言表达语音过渡转换等问题,致使老年人学习普通话难度加大而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学习普通话自信心不足,思想容易摇摆。如据调查,凉山昭觉县日哈乡特口乡甲谷村,全村人口1360人,60岁以上能听懂普通话的老人为5%。③凉山民族聚居地区不会普通话的老年人比例较高,大多数老人因缺乏普通话能力而常年居住在环境闭塞的大山深处,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从事农业劳作而很少外出,甚至没到过县城,与外界联系接触少,出行、购物、就医等都受到极大限制,生活用品需由子女代劳购买。部分老人由于听不懂普通话,不愿意跟随在城市工作的子女生活,认为无法与周围人搭话和交谈,生活不习惯,精神生活孤独单调。普通话听说能力弱的老年人,识字率低,获取信息能力弱,长此以往,缺乏基本沟通能力,形成了无法交流一不愿交流一沟通能力低下一更不愿交流的不良循环。[32]当前,做细做实老年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化解“银发老人”语言交流难题,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社会融入感,共享社会福祉,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体实践中要整合资源,有效施策。本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扎实推进。[33]因此,应结合老年受众特点和需求,加强对凉山民族聚居地区老年人推普进行帮扶,让老年人尽快融入现代社会,增强社会融入和消除孤独感,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共享社会福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引导在校学生回家教老年人说普通话,时常纠正老年人普通话发音,带动老年人使用普通话相互交谈,自然形成运用普通话交流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打消老年人学说普通话的畏难思想,增强老年人用普通话表达的需求与愿望;二方面还可借鉴云南怒江州送教到人的推普模式,充分依托教师、大学生、中小学教师、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定点帮扶服务,悉心对老年人开展一对一日常学习普通话辅导,一字一句教老年人学说普通话,点对点关爱纾困解难,循序渐进提高老年人普通话交流能力,克服说普通话开口羞、开口难、不顺口、不习惯等问题;三方面应结合民族聚居区老年人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为老年人学习普通话提供辅助工具,为老年人开发人性化老人版、适老化大字版手机和免费发放收音机等易学易接受的学习产品,普及提升老人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乐趣;四方面采取政府买单、社会力量赞助支持等措施,免费推进电视进村入户,使凉山偏远地区广大老年人在收看精彩节目中,感知外面的世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形成主动和自觉学普通话的意识,增强学习自信心,使老年人会听普通话,看得懂电视,从而日积月累,渐渐提升普通话交流能力,逐步破除因语言交流障碍导致的交往壁垒,使他们有机会到外面走走看看,扩展社交范围,融入新环境,享受新生活,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人良好的通用语言能力能有效增强其身心健康和提升社会尊严。[34]平时,社会各界和家庭应多关注老年人的语言生活,用心用情为老年人创造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促进老年人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以提升与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能力,使其安享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以怡养身心和涵养精神,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并展现桑榆担当,为促进凉山多民族和睦共融释放银晖动能。
(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应加强完善其考核监督机制以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见效
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跟很多民族地区一样,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实施中的监督、考核、巩固及提高、验收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28]如凉山地区仍缺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保障监督制度、考核检测机制、验收评估措施、监督奖惩和反馈优化制度等约束机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开展时松时紧,事倍功半,推普力度仍亟须进一步加强。当前,建立健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监督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成为当务之急、迫切之举。
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既利于当前、又利于长远的工作。但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一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长期细致工作。相关管理部门应明确重点任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严格测评制度,精细设置评价标准,优化考核评估指标,不断健全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督查、评估、激励与问责的长效考核机制,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考核措施到位和责任到位,始终抓紧抓细抓实各项推广普及工作,“在进行培训前提高对农牧民语言水平测试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级教学。”[35]在培训中,具体应针对凉山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课程设置、考勤制度、学员守则、考核达标、实施效果等环节进行集中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持续提升推广普及效果,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措施得当、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表扬,对举措不力、推诿卸责、效果不佳,进展缓慢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提出改进对策,确保抓落实方面见实效,全面增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凉山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效能和质量,消除各民族之间交际障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语言保障和发挥助推作用。
四、结语
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突破各族群众交流障碍,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举措。凉山地区高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有助于凉山各民族突破信息交流屏障,从而使各族在互通有无、互帮互助中凝结为更紧密的共同体,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地区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持从娃娃抓起,着力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孩子心田,大力加强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着力实施农村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增强群众学用能力,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凝聚一体、认同一体、维护一体的要素和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助推保障作用。
当前,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不均衡,其推广普及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中小学、大学教育和部分农村群众而展开,偏远乡村大多数群众培训推广相对不足,推广普及任务仍艰巨繁重。2022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指出,“全力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6]因此,凉山地区应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聚焦重点人群,结合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教育基础和语言背景,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按照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内容丰富的方式,着力采用线下帮扶、线上自学、送教到人等形式多样的推广普及模式,并健全长效监督考核机制提升普及质量,持之以恒地对凉山地区基层公职人员、边远地区青壮年农牧民及民族聚居地区老年群体等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工作,做有深度、温度、高度和力度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凉山族际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凉山地区形成大流动、大融居格局,并以语凝心,增强民族向心力,画出最大同心圆,使凉山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为加快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①2020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组织开展了“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情况抽样调查”工作。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仍有近1/3省区市普通话普及率低于80.72%的全国平均水平,“三区三州”普通话普及率仅为61.56%。详见陈丽湘.论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6):164-174。
②笔者2023年7月29日调查访谈统计。
③笔者2023年8月6日调查访谈统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02):10-12.
[2]刘朋建.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N].光明日报, 2023-05-07(005).
[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卷一[M].郭方,刘新成,张文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
[4]何生海.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06):124-132.
[5]王启涛.民族地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回顾和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07):1-18.
[6]景志明,边仕英等.凉山州喜德县民族中学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27(03):44-46.
[7]沈沫.发展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19(04):15-20.
[8]吴绍芬,徐杨.“学前学普”:为凉山孩子插上腾飞翅膀[J].中国民族教育,2021(05):24-26.
[9]李瑞华.从国家通用语言的经济价值看民族地区推普脱贫的时代意蕴———基于“三区三州”贫困特征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32(01):26-32.
[10]袁伟.“十四五”时期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政策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21( Z1):60-64.
[11]陈丽湘.论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6):164-174.
[12]马瑞祾,邱富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境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J].民族学刊,2022,13(12):88-97;155.
[13]马孝林,党晓刚.大力实施“学前学普”行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23(02):25-27.
[1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143.
[15]石琳.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路径[J].民族学刊,2021,12(08):46-53;125.
[16]吴桐,刘义兵.民族地区高质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动因、表征及教育路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J].民族学论丛,2024(01):73-81.
[17]吴艳.凉山:“学前学普”行动点亮儿童未来路[EB/OL].(2024-06-17)[2024-09-27].https://www.lsz.gov.cn/xxgk/zdms/jy_45682/ssqk_45684/202406/t20240617_2691080.html.
[18]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的通知[EB/OL].(2021-07-21)[2021-08-02].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 /2021-08/02/content_5629074.html.
[19]苏德.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中国教育报,2023-04-13.
[20]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15-12-27)[2024-06-28].https://www.wenshubang.com/fagui/325808.html.
[21]万明钢,安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04):52-58.
[22]奋发有为 在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N].光明日报,2021-03-06(002).
[23]郝时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N].人民日报,2018-10-31(20).
[24]苏新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快速推进、成效突出[J].中国民族教育,2023(06):27-28.
[25]丁赛,阎竣.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J].民族研究,2021(01):52-65;140.
[26]夏文贵,秦秋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04):42-49.
[27]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7(001).
[28]郎玉鸽.新时代加强西部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路径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06):20-26.
[29]姜昕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协同推广的机理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 2022,33(02):116-123.
[30]张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及其多重动力[J].中国民族教育,2022 ( Z1):16-19.
[31]龙国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中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23,36(02):37-44.
[32]赫琳,王安琪.我国老年人语言能力问題及语言服务路径研究[J].语言产业研究, 2019(01):135-142.
[33]青觉,吴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性工程[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9):173-181.
[34]赖国毅.老年群体非正式学习参与意愿和参与积极性———基于CGSS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23,11(04):48-62.
[35]赵美玲.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路径探析[J].文化学刊,2024(05):124-127.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EB/OL].(2022-03-11)[2022-11-23].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203/t20220311_606524.html.
Practice and Effectiveness Improvement Paths of Promoting and Popularizing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Liangshan Region
WANG Meiying SHA Haoyu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the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 hereafter “ the standard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advance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among diverse ethnic groups and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focusing on this central task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Liangshan region has made solid progress in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and the rural masses, achieving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at present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in Liangshan remains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manifested as follows: A weak awareness of using the standard language among grassroots public servants, the insufficient proficiency among young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remote areas in using the standard language, a low competence of using this standard language among the elderly people in the ethnic-concentrated are- as, and a lacking assessment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Therefore, this paper suggests four aspects of effective measures as follows:Firstly, the exemplary function of local public servants in the use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should be leveraged in the Liangshan region, promoting tangible and effective progress i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Specif- ically, a concerted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enhance tiered Putonghua training programs for lower-level civil servants in Liangshan, and they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assume a demonstrative role in using the standard language in public places and daily life, thereby cultivating a social atmosphere of smooth communication and ethnic harmony. Secondly, 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among young rural residents in remote areas of Liangsha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rther deepening the forging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 this end, variou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such as concentrated training initiatives, educational sup- port programs, private tutoring,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 increase their proficiency in the standard language. Thirdly, 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should additionally be en- hanced among elderly populations in ethnically concentrated areas, making the forging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deeply ingrained in people's hearts. Putonghua learning products customized for senior citize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ge should be designed,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should be extended to rural areas free of charge, so that the majority of elderly people in Liangshan ethnic-inhabited areas can improve their Putonghua proficiency by watching TV programs, enhancing the sense of social inclusion of the elderly. Fourthly and lastly, the evaluation and assurance mechanism for 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should be refined to ensure a mo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rging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Relevant management departments, moreover, should improve the long-term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effective supervision, inspection, evaluation, incentives, and accountability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tandard language in the Liangshan area, deepening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Key words: Liangshan region; promotion;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责任编辑:王 钰)
初审:王雨苇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