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兼具政治性和学术性,具有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建设提供核心理论支撑,以及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主知识体系的双重功能定位,表现为以指导思想体系为核心、以理论研究体系为支撑、以资源要素体系为外延的圈层结构框架。以西方民族理论为标尺的不适用性和理论研究匹配时代发展的不充分性,共同制约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成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应当实现科学性与完备性的有机统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运用科学理论和完备知识对内对外讲清、讲好、讲透中华民族故事,坚持“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圈层结构,不断强化面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系统性、原创性理论供给能力,将理论体系的理论资源优势转化为各族人民坚定理论认同的实践优势。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应当准确把握并适应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自主创新与观照世界、“等不得”与“急不得”三对矛盾关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科学完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领域不断推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国民族研究视角逐渐实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结构性转化,强调在理论探索中“找回中华民族”。学术界分别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主知识体系[1]、话语体系[2]、学术体系[3]、学科体系[4]、史料体系[5]等研究主题展开理论研究,认为这些体系已形成良好发展态势[6],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从宏观上看,新时代以来围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均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赋能增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7]的规范性命题,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总体导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功能,亦是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构中国民族理论体系相关讨论的权威回应[8]。从这一重大命题出发,研究者们重点讨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认识论[9]、方法论[10]以及学理支撑[11]等方面,认为其中应当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内容[12],需要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明等维度[13]。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发行后,有学者集中剖析教材建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意义[14]。尽管既有研究初步解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与核心要义,但也有学者指出,当前还存在“系统、深入和体系化研究”相对不足的问题[15],需要进一步深化探究。综合来看,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意味着原创性理论发展与主体性实践推进的综合跃升,呈现特定的结构内涵、时代需求与实践指向。本研究即着眼于这三个维度,重点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走向科学完备的顶层设计深意,以丰富对该议题的学理探索。
一、以中华民族为方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结构内涵
有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完整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反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要求等[16]。这一定义基本上说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对象关切、价值依循与内容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实践情境中主动建构起符合原创性、时代性与自主性的成体系的逻辑系统和规律叙事,体现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内在理论秩序,可以从功能定位和内在结构两个方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结构内涵。
(一)核心理论支撑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双重定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反映出时代之需与实践之需,是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得到巩固拓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以及中国民族研究的理论自信与学术自觉达到新高度的时空坐标下形成的理论命题。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既面向民族领域的政治实践,也面向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意味着其功能定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建设提供坚实科学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建构起民族领域在中华民族情境中的自主知识体系。
从长周期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拥有与其他国家民族共同体显著不同的文明基因、要素基础与发展逻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形态与之相伴相生;从现代化的演进趋向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建设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任何脱离历史视野、中国国情与政治结构的理论观点,必然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造成理论误导与实践偏离的负面效应。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在理论层面解决“向东看”还是“向西看”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两个结合”为底色,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逻辑构建符合历史事实、体现科学阐释、契合政治特征、反映核心价值的理论体系,是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民族领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理论环节,可以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廓清思想迷雾、增进政治认同。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并非“空穴来风”和“一时之举”,而是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扎实的实践基础,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涵,核心目的在于服务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研究认为,知识体系是指基于一定的逻辑基础、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或地域性的知识总和,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后得到的知识系列[17]。知识体系本身同所处的时空条件、价值传统与学理基础相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为建构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机遇,各学科各领域均主动融入这一过程。由于民族要素对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本质属性的关键意义,民族领域自然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中华民族为方法”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为中国民族理论创新的命题来源,打通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关联。从学术层面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代表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民族研究领域的集中反映与理论表达,追求面向中华悠久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生产和创新重塑,从中华历史和中国经验中提炼、概括、整合、总结、升华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知识总和,以系统化的理论叙事形式表达出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创新建设打开思路,进而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
(二)指导思想、理论研究与资源要素的圈层结构
按照系统科学的学术理解,体系结构被视为体系的本质属性,是体系可靠运行和演化的依据[18]。有研究者主张从“本体-意识-实践”的结构视角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9]。从理论体系本身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具有多层次复合型的内容结构,呈现为以指导思想体系为核心、以理论研究体系为支撑、以资源要素体系为外延的圈层结构框架,各部分的有机衔接与精准匹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发挥现实功能的结构基础。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内核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精髓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与时代成果。作为其核心概念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等,均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植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体系中关于中华民族的综合性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总结,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科学基础、政治原则和理论规定。伴随着与时俱进的实践归纳和理论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构建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怎样构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创新理论层面推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内涵辨识与全面理解,“不断充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话语体系”[20],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最为本质的理论原理与关键内容,具有核心统领和全局指导意义。
其次,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关切开展的全方位理论研究构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研究认为,党和国家的正式论述,再加上理论界、学术界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广义上的民族理论[21]。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体系包含党的创新民族理论学理阐释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研究两层次内容,前者之于后者具有基础性意义。“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22]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在丰富发展中提出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围绕这一主题的理论研究必须首先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系统性学理性阐发,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创新、原创贡献与核心优势,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以之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体系要求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问题与重大现实问题的学术研究,通过针对性的科研攻关,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内涵外延、形态特征、内容要素、发展脉络、现实建设、未来走向等主题形成高质量原创性学术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主知识体系。
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配套性的资源要素体系作为结构外延,这些资源要素的系统化整合与规律性运转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这些资源要素具体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现实元素,它们分别涉及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史料支撑、话语凝练、人才培育等关键内容,亦具有高度关联性。任何一类资源要素的缺失、短板或不成体系,都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结构完备和效能展现产生制约作用。将已有资源要素按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要求进行调整完善,不断注入具有现实活力和实质效能的创新资源要素因子,有助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理论研究的丰富发展供给资源支持。
二、科学性与完备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时代需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反映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综合理解、认知整合与知识集成,而从分散化的理论观点到成体系的理论集合,需要渐进式、持续性的建设与形塑过程。以科学完备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限定词有两重含义:在应然性的方面,点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建设走向与构建目标,要兼具科学性与完备性;在实然性的方面,隐含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现实不足与完善空间,即在科学性与完备性方面尚不充分、亟需提升。
(一)以西方民族理论为标尺的不适用性
自近代“民族”概念被介绍到中国以后,中国学术界与西方民族理论便开展持续性的学术对话。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当时国内哲学社会科学要全面“补课”的情况,中国民族学界大量引进西方民族研究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在为国内研究者打开眼界、拓展思路、推动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一些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民族学的学术研究、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不可否认,西方民族理论有其形成背景、自洽逻辑与部分合理内容,“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23],其中的科学成分和有益因素可以借鉴应用。然而,一部分民族研究者将西方民族理论视为圭臬、定为准绳,完全采用西方民族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看待中国的民族事务与民族关系,以此解释中华民族的理论与现实,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存在占据支配性地位而左右理论构建的现象。简单套用西方民族理论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用在西方地域和历史文化土壤中总结的所谓普世价值与绝对规律来格式化中华民族,认为理解中华民族必须要框定在西方历史演进模式和概念体系内,滑入“机械论”的泥坑;另一种则是以西方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评判分析中华民族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整体格局,进而歪曲甚至否定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观点,持有“解构论”的态度。这两种思路都会制约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科学性,没有以中华民族的实际为研究起点因而无法解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中国,反而导致“中国的形象被定义、塑造、格式化”[24]。
有研究批判性地指出,西方的政治哲学,要么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孤立主义,要么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普遍主义,“两极”对立、割裂,无法统一,反映了西方文明本质主义思维的欠缺[25]。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西方理论的本质局限性。辩证来看,学术界曾广泛使用的西方民族理论与概念话语,基本上脱胎于近现代西方民族国家建构史,大体上以自由主义为基石、以现代主义为原则、以民族主义为核心,其文明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可以适用于理解特定时空背景下的西方历史,却不能完全套用在民族、国家与文明相互交织且绵延不断的中国。部分中西学者以“西方中心论”的价值视角来研究中华民族,习惯于简单使用西方“民族国家”范式和“帝国”概念来判断中国的国家性质而忽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泛用西方“族群”等概念而过于强调“边界”和“排他”的民族分离逻辑[26],利用各种舶来史观冲击和解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历史主流话语[27],采用过于强调现代建构的民族主义理论以否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实在性与内在结构关系,套用“同化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等概念来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使用“文明冲突”和“历史终结”等一元现代化理论观点攻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发展。这些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及其背后的话语体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失偏颇。如果不加批判、囫囵吞枣地奉行“拿来主义”,片面化、模糊化理解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会直接影响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二)理论研究匹配时代发展的不充分性
理论、时代与实践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核心历史任务,只有在各领域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理论成果才能有效把握时代脉搏。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应当适应于新时代民族领域的理论需求与实践需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持续推动民族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内容得以拓宽,党的民族工作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绩效蕴含多重优势[28],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新面貌新气象,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予以精准阐释;另一方面,“两个大局”彼此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领域仍然面临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与潜在风险隐患,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依旧试图以“民族”为切入口扰乱主流意识形态与各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在理论层面尝试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予以坚定回击。因此,着力构建与时代发展和现实形势相符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关切。
新时代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核心与研究焦点,一大批相关理论观点与学术成果持续涌现,实务界与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具有系统完备性与强大支撑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尚处于初步成型阶段,与新时代民族领域持续推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还不完全适应,造成整合度不高、完备性不足的情况。这主要体现为,自主性、原创性、开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结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资源要素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而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实践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出更高期待,既要能够充分解释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又要能够准确反映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强化一体性、深化融合性[29]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还要力求全面昭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体实现民族复兴与强国建设的光明前景。现有理论研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与重大实践问题的系统回答正处于集中探索期,同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时代发展与实践要求的匹配度尚不充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还不够深入,存在一定的成果同质化、观点分散化、创新迟滞化等现象,而与其配套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进一步走向完备性的现实需求。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科学完备原则
西方民族理论占主导的不科学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的不完备性,成为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及其支撑功能发挥的两大制约因素。这意味着,实现科学性与完备性的统一,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导向而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价值原则和必然选择,应当完整准确、客观公正、契合实际、全面系统地理清并回答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关系等关键问题和本体规律,从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科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应当“有破有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准确揭示中华民族形成、演变、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形成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要理解现代中国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必须摒弃源自欧美国家历史经验的种种理论预设和概念架构,回到中国历史之中。”[30]“破”指向于着力解决当前中国民族研究存在的不科学理论仍有市场甚至形成固化认识的问题,清除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故步自封的理论来源与思想基础。破除简单套用西方民族理论和概念话语来认识中华民族的“唯西方论”思维误区,避免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模板来框定中华民族的“唯原理论”僵化教条,纠正割裂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唯现代论”对立观点。“立”就是要坚持自信自立,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来得出规律认识与科学理解,从旁观者“迷”的客位视角转变为当局者“清”的主位视角。立足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发展走向,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两个结合”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以坚定科学的理论基础,紧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实践创新回答时代之问,清晰还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来面貌与鲜明特征,从而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真实性和科学性。当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也需要保留在理论研究中具有科学合理成分的“知识存量”,在交流互鉴中吸收整合有益因子以扩展科学增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原则要求全方位、系统化、周延性地体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主知识集合及其配套资源要素体系,并且根据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不断丰富发展,在结构、内容与功能上呈现完备性特征。从结构上看,完备的结构框架应当完善并稳固以指导思想体系为核心,以理论研究体系为支撑,以资源要素体系为外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凝聚各体系结构的有机联系。从内容上看,完备的理论体系“是从对象所有因素都具备的整体之中,抽出了能规定这个对象性质的最抽象范畴,而且从这个最抽象范畴开始,向具体上升,又能说明这个对象的全部因素”[31]。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完备内容承载既要有抽象层面的核心范畴与概念话语,也要涵盖具体层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理论对象的全部因素,通过自主性、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完整回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问题。从功能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不仅要具有对内阐释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创新的支撑功能,也要具有对外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并驳斥错误解读的回应功能,从而完整呈现理论体系的现实功能。
三、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实践导向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需要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时空背景,系统思考、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地回答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运用科学理论和完备知识来对内对外讲清、讲好、讲透中华民族故事。因此,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科学立场、观点与方法[32],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结构内涵与现实需要,持续强化面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系统性理论供给能力,不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丰富资源转化为各族人民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认同的现实优势,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充分的延展空间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首要前提在于有效供给中华民族共同体原创性、自主性、系统性理论,形成并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主知识生产链条,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供给能力。有研究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分为经验路径与建构路径[33],而这两种构建理路均需要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与时代大势,立足中华大地、时代情境和问题导向来打造精品理论成果。
在中国土壤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然要坚持融汇中华民族共同体悠久历史与伟大实践的理论视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追求在全面把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中讲好道理、阐释学理、探究哲理,需要保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全景描绘视角。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历史共同体,也是当代共同体,二者丝毫无法割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7],正是体现为“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相结合的宏阔视野。一方面,要求认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总体性、统一性、连续性,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引领下,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思考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全面讲好中华民族发展史故事;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追求把握“国之大者”、洞悉时代规律、回答时代之问,在“两个大局”的时代风云变幻中“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34],体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思想精华,融入中华民族文明建设进程,集中讲好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展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途命运。立足历史与现实的连贯性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明基础与现代实践道路一脉相通、逻辑贯通,共同反映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规律和特色,成为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自主知识生产的滋养与源泉。秉承“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相统一的思路观念,既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悠久历史的纵深性中凝练客观规律,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也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局实践的针对性探索中升华成功经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从而坚定立足历史、把握实践以及实现二者贯通的高度理论自信,不断拓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凝练并深刻解读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共识性话语,以体系化的形式予以表达。
(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圈层结构
要在伟大变革时代产生原创性的中国理论,需要建立起融通各种理论资源并能够自主进行再生产的知识生产线[35]。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结构格局基础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资源融通和自主知识生产凝聚创新合力。以指导思想体系、理论研究体系和资源要素体系为构成的圈层结构,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拥有科学的理论精髓、扎实的研究支撑与丰富的资源基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供给具有西方民族理论体系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供给能力要求圈层结构的各个部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创新为基点有机衔接、有序运转、有效产出,充分发挥各层次的优势功能。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概括、创新、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科学理解的理论高度和正确方向,并且依据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践探索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层面的守正创新,在“两个结合”的进程中实现指导思想体系不断攀越理论新高峰,要致力于强化其统领和指导功能,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不偏航、不走样、不僵化。
以指导思想体系为政治引领和理论武装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体系建设,要在通过系统化的学术研究深化对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学理化论证阐释的前提下,紧扣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从各个维度聚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精细化、科学化、创新性学术探索,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精准匹配的研究范式及学术主张,避免生成过于同质化、陈旧化、偏离化的研究内容,吸收借鉴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类理论资源,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向,努力形成推出一批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契合政策要求、广泛学术影响、学界高度认可、社会积极评价、鲜明自主创新、准确解答问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成果。
当前,应当加快形成、着力完善紧贴主题且系统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资源要素体系,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时调整优化与之不相适应、不够协调的资源要素,以组织化动员和自主性融入为结合模式,充实集聚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域的理论研究能量。为此,需要着力探索优化民族学类学科设置,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学科建设,整合各学科的有益知识与理论力量,编好用好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材体系,发掘、整理、利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文物古籍史料等丰富历史资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领域努力构建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术共同体,促进理论人才的互动交流、联合攻关、集中产出,服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三)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既要在理论层面科学完备地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学界的学术主张,而且要发挥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服务与实践应用功能。“中华民族”话语的建构,会反过来影响中华民族实体建构的自觉状态与理性程度[36],而其中介环节便是增进面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理论认同。各族人民高度的理论认同既给予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来自实践主体的接纳、认可、信任与支持,又将理论体系所承载的创新理论资源不断转化为指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武器,在思想统一中实现理论叙事与实践叙事的紧密联结。按照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然要精心打造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而各族人民的理论认同水平也可以被视为衡量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理论认同的形成与强化主要可以分为生发式和建构式两种机制路径,在现实中二者呈现交融相织的关系。生发式路径意味着各族人民从心灵深处由内而外形成的自觉认同,是各族人民自我内化的现实经验、价值观念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理论逻辑实现精准对接的结果呈现。建设真正体现人民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依靠站稳各族人民共同立场、反映各族人民共有观念、集中各族人民实践智慧的基础,才是扎根中国大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主知识生产,也才能得到各族人民源自内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认同。尤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更需要反映各族人民追求团结统一和繁荣发展的共同愿景,把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经验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关切,进一步畅通产生经验的生活世界与总结经验的理论世界之间的转化空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中注重回答“人民之问”,拉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理论亲近感。建构式路径要通过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以知识浸润增进理论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社会化沉淀与通俗化演绎。结合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的现实进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抽象表述的概念定义、学术话语、观点论断、思想理念等,在保持理论内核与核心要义的前提下,采取“面向生活”[37]的思路,以大众化、通俗化、日常化的形式转化为各族人民易于理解、便于接纳、善于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具有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的内容表达,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推动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理论及学理阐释走深走实、入脑入心[38]。通过生成式路径的主动认同与建构式路径的引导认同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认同水平,更好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聚拢民心、凝聚共识的支撑功能。
结语与讨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时代命题兼具政治意义、学术价值和实践属性。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理论层面准确把握并适应当前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本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创新理念与实践要求,给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出新期待、新要求、新方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还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三对矛盾关系。
第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应当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切实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规范。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原理、结论、方法等理论要素,均应当体现、增进、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避免出现刻意强调差异性、凸显异质性、追求特殊性的理论观点和成果;另一方面,要正确区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的政治原则、思想认识与学术观点,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决贯彻,合理的学术讨论恪守规则底线,着力推动理论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共有理论认知。
第二,自主创新与观照世界的关系。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求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以中华民族为方法,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来实现中国民族理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心的范式革命、理论转型、焦点聚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性、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国实践本体性,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39],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自主创新知识。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并非自说自话、封闭僵化,而是应当破除“孤芳自赏”的例外论,辩证看待知识普遍性与经验特殊性的关系,在观照世界的视域中更好地观照自我,在国际传播中全面主动掌握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与现实的理论阐释权、话语权。
第三,“等不得”与“急不得”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全局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为其提供坚实理论支撑。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现实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要求必须加快形成与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实践创新相适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主知识体系,提出更为明确的工作要求。然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走向科学化与完备化,及其理论认同和理论支撑功能发挥,并不是一蹴而就、即刻见效的工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认识与经验总结是渐进式、持续性探索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域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加强进程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过程相契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军,范金金.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主知识体系:学科、学术与话语[J].广西民族研究,2023(06):52-59.
[2]乌小花,郝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多维论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4(01):13-25.
[3]李学保.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98-107.
[4]陈达云,赵九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何以成为一级学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01):16-23.
[5]刘正寅.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N].人民日报,2024-03-25(09).
[6]彭庆军,张欣.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任务与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27-34.
[7]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4(03):4-8.
[8]马戎.重构中国的民族话语体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2):39-46.
[9]于衍学.基于三个认知维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16-23.
[10]樊欣,申浩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方法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05):54-59.
[11]李静.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12]王新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四个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04):24-31.
[13]李桃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贵州民族研究,2024(02):163-170.
[14]沈桂萍,沈春阳.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J/OL].民族学刊.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731.C.20240322.1456.002.html.
[15]李学保,向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话语体系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04):32-40.
[16]麻国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着力点[N].人民日报,2024-03-25(09).
[17]翟锦程.中国当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与途径[J].中国社会科学,2022(11):145-164.
[18]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体系结构[EB/OL].(2022-01-20)[2024-04-10].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8757&Type=bkzyb&SubID=63148.
[19]严庆,郭雨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24(02):5-17.
[20]高永久,冯辉.从“一条主线”到“一线两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导向[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05):1-12.
[21]周平.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理论创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5):159-170.
[22]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4-9.
[2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24]林华山,龚静阳.从统战话语到话语统战:统一战线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融通构建与图景展望[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06):126-144.
[25]何君安,黄春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代表性成果评析[J].政治学评论,2023(02):172-201.
[26]沈培建.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以应对西方“族群”话语挑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18-29.
[27]王延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观[J].历史研究,2022(03):22-32.
[28]哈正利,云中.当代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绩效及其优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16-21.
[29]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338.
[30]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75.
[31]张全新.试论理论体系完备性的基本条件[J].东岳论丛,1980(01):71-76.
[3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18.
[33]严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N].中国民族报,2023-10-31(05).
[3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1.
[35]徐勇,石健.伟大变革时代呼唤中国学术理论建构[J].探索与争鸣,2021(06):218-228.
[36]任剑涛.族群、民族与国家:“中华民族”话语的理论追原[J].党政研究,2023(06):4-14.
[37]马晓军,金炳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26-33.
[38]潘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国民族,2023(12):14-17.
[3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ructural Connotation, Contemporary Needs,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FENG Hui GAO Yongjiu
Abstract: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onsolid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is both political and academic, possessing the dual functional orientations of providing cor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real-world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well as constructing a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for the same. It manifests as a layered structural framework centered on an ideological guidance system, supported by a theoretical research system, and extended by a resource system. The inapplicability of using Western ethnic theories as a benchmark and the inadequacy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keeping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jointly constra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new journey of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 organic unity of scientific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should be achiev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use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to clearly, effectively and thoroughly tell the 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By adhering to a "gr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a "grand era perspective", we should consolidate the layered structur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systematic and original theoretical supply capacity oriented towards the community, and transform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 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into practical advantages for the firm theoretical identific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accurately grasp and adapt to the new phas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y’s ethnic work, correctly handling the three pairs of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monality and diversit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global perspective, and the urgency versus impatience.
Key words: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责任编辑:马旭)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