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现已成为学界政界研究的热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表明其已升华为党的重大政治理论论断。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其论断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抵御美西方国家“颜色革命”的侵袭、渗透和演变的思想武器,因此,增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能够使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觉把自身命运同党、国家及中华民族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做到与中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与社会共进步,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1]以制度机制的力量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2]落到实处。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将其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提升为“主线”的战略高度,《决定》又强调制度机制建设,表明其论断已成为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政治任务,为新时代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助力高校大学生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凝聚各族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合力。
一、高校构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彰显论断的重要性、政治性和价值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界定为“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3]要在人们思想上、文化上、价值上、行动上确立对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对中华民族所产生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认同感及荣誉感。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等,使高校大学生切实做到“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释,内涵着正确的政治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团结意识、公民意识、文化意识、法治意识等,守护好维护好伟大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敢于斗争之力,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原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是意识形态基石。”[3]在党的重要文献中反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最广大人民力量,使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以强有力思政教育树立“五个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政治性更明、包容性更强、团结性更紧、凝聚力更大、生命力更久的民族命运共同体。为此,必须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演变,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健全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理论自觉。
其一,以制度体制助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爱国爱党爱民的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这是制度机制化的要求。以往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强调“四史”教育,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华民族发展史”,要求思政教育对大学生通过“五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新时代民族大团结的价值观,对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义重大。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各族人民的血泪史、苦难史、奋斗史、斗争史、团结史。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政治形势纷繁复杂,特别是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西方敌对势力以“颜色革命”为手段,以民族分裂为对策,用文化渗透、政治霸权、舆论攻击、网络攻击、造谣污蔑、利益诱惑为路径,全方位向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上的侵蚀和价值观上的渗透。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要推动者,高校自然成为美西方“颜色革命”争夺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必然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我们必须强化思政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在高等教育阶段使大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想意识上抵御美西方敌对势力“颜色革命”侵蚀。因此,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维护好国家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要求。
其二,以制度体制助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身份认同,塑造把自身命运同党运国运家运连在一起的政治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理论自信、文化认同和共识。习近平总书记界定文化自信时明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4]塑造高校大学生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基石,实质是在内心深处承认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听党话、跟党走,在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上确立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度、制度认同度、中国认同度。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助推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的错综复杂局面中,站稳正确政治立场、国家立场、民族立场,使之在新时代将自身发展与党的事业、国家命运、民族安危水乳交融在一起,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个人梦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民族梦,使大学生成为弘扬与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主体和年轻力量,以此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体制,并使之成为行动自觉。
其三,以制度体制助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立德铸魂,将自己融入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观。《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制,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变,人才之争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让党和人民在政治上放心、价值上同心、行动上齐心、价值上一心的接班人。为此,必须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使大学生在灵魂和思想深处充分认识到,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以各民族聪明才智和文化共同体意识,创造了五千年中华悠久文化和中华不朽文明,同时,又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争取解放、共同流血牺牲、共同争取民族独立实践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了马克思主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样的高校思政教育制度体制助力新时代大学生立德铸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使大学生懂得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行动上与中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与社会共进步、与国家共成长,成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以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制度体制性要求。
二、高校大学生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5]总书记的论断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性和根基性。高校是融合中华各民族学生的大群体和大载体,又是培养青年树立“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课堂和主阵地,大学生的成长性、群体性、可塑性、网络性决定高校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以高质量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头脑和精神家园,成为其“三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意识主线。因此说,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课堂。在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学情交织多变的背景下,高校尽管在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体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彰显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思政教育威力,但按《决定》要求和美西方“颜色革命”带来的冲击,仍面临着多重严峻挑战和压力。
其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方位全天候全频道用“颜色革命”侵蚀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西化”“分化”是西方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手段,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称之为“和平演变”,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颜色革命”。党的二十大对此做了深刻剖析:一是党的二十大用“四个面对”概括“颜色革命”挑战,指出:“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2]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仍在不断变换侵蚀手段。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6]美国和西方以军事手段、网络霸权和意识形态渗透侵蚀同步进行,随后是意识形态“分化”影响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妄图使之走上苏东民族分化之路。二是美国和西方敌对势力以网络优势对高校大学生全面施压和价值观渗透,企图把在中亚国家“颜色革命”手段移植我国,突出表现为贸易战、科技战、文化战、意识战、经济战、宗教战、外交战等,以网络优势推进“颜色革命”,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深层次意识渗透、价值上侵袭、观念上诱惑,企图从思想意识入手搞乱大学生“三观”。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在反各种分裂势力斗争中确立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针对的主要是高校大学生和青年一代。进入冷战时期,美国总统里根又以“西化”“分化”战略对前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软实力侵蚀。“西化”是美西方向前苏联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苏维埃高校大学生鼓吹“多党制”“三权分立”“普世价值”“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以冲击和瓦解苏共的指导思想和党的理论。“分化”是针对苏维埃多民族国家国情民族情进行分裂主义渗透,支持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最终导致苏联亡党亡国,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2014年,美西方以“颜色革命”在乌克兰长期渗透并成功,使大学生和青年人成为“颜色革命”主力,在中亚地区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社会制度性变革,美西方妄图把这种悲剧在我国重演,企图以“分化”“西化”冲击并改变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制,全方位抵制美西方的“颜色革命”。
其二,世界变乱交织形成的多极思潮和民族宗教势力冲击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世界格局多变速变及政治化多元文化冲击,特别是美西方对我国崛起的恐惧心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负面影响:一是多民族主义对本民族文化意识、民族团结观念带来挑战。沈桂萍指出,“中华文化的窄化与虚化都在冲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美西方以编造所谓“新疆棉”及“人权”问题,在联合国人权大会对我国人权、民族、宗教等进行全面的恶毒攻击、胡编乱造的影射,尽管都失败了,但给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时至今天,美西方有些政客仍在狂炒“新疆棉”,暗中支持分裂势力,这是当下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应对的挑战。二是国内民族分裂势力以宗教活动干扰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许多研究者都做出了肯定回答。如,艾易斯指出:“国际反华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是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8]美西方等反华政客在思想观念上削弱和侵蚀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使之成为美国和西方教唆“颜色革命”在中国的实践者。三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制不完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突出健全制度机制,完全符合思政教育实际,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以制度体制性高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让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更有政治性、针对性、战斗性,特别是制度性把高校思政教育打造成高举中华民族团结旗帜,讲政理、学理、事理的思政“金课”、品牌课,确保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成为唯一价值选择。
其三,缩小各民族教育、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包容风俗习惯差异,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我国有56个民族,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看,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文化、生活习惯等影响较大。据统计,在党中央脱贫攻坚战之前,有的少数民族经济还处于原始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交通不畅,如西藏地区有的县不通铁路公路,一到冬天就成为孤岛,经济发展虽不是刀耕火种,但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削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根基。与此同时,各民族文化水平、社会治理水平、对外界了解情况及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差异,必然会反映到各民族之间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理念认同上,落差自然会制约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影响因素,还有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族习惯及民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民族地位等。
从学理视野分析,不同民族教育、经济、文化等发展差距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是自然的,现代化生活对某些民族文化、观念、心理、习惯及生活方式改变和冲击,会使个别大学生产生文化孤独感、观念滞后感及习惯落伍感,严重时会使某些民族的大学生因此不愿融入大城市现代化生活,甚至拒绝现代化科技和文化成果,还坚守本民族的某些习惯,由此消解弱化了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这些负面影响是发展中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阻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和主渠道。这些认识和影响将通过高校思政教育来应对和化解,因此,学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成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主课。
三、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优化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3]为新时代强化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了制度体制性的演进理路,提供了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遵循。
其一,落实《决定》精神,使健全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决定》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教育的经验,提出改革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使思政小课堂提升为高校思政大课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华民族故事”[3]的思政要求,打造思政教育“金课”,增强大学生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民族向心力、社会号召力,健全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讲好高校思政教育,把高校思政教育推向新阶段,助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苦难的中华各族人民在反对外敌入侵,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形成了团结一致和同仇敌忾的民族一致性。近代以来,不论是虎门销烟,还是抗击日寇,都是各民族联合共御外敌。二是从党史党建视角看,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族、多党派在政治上高度团结和行动上高度一致。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全国各民族的整体性觉醒,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空前一致,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全体性实践自觉。基于此,党领导下的抗日统一战线成为胜利有效法宝。可以说,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14年外部压力下,党领导推动了中华民族自觉组成抗日共同体,形成了中华各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实体,以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同一性、一致性、实体性孕育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尽管政治目的不同,但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客观上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阶段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三是新时代党在2019年9月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论。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各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啃下落后地区民族脱贫脱困艰巨任务,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承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因此说,伟大祖国和伟大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交通改善、文化提升、民生改变、民族关系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强有力地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文化意识认同升华为民族团结的行动自觉,并构建形成了制度机制成果。
其二,高校思政教育要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主课教育的统领机制。这一机制内在包含以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五观”为理论基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部、中宣部等十部委明确要求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思政教育主课,在主课基础上形成课程群。“主课”内在包涵着“五观”理论和中华民族理论,学好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主课,有助于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主课讲好讲活讲透“五观”,奠定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石。“五观”实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根支柱,树立正确国家观必须要爱社会主义中国,树立深厚的国家情怀。正确的历史观是从古到今都要坚持历史唯物论,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从来都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族群。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护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红线和主线。中华民族紧密团结中离不开文化观的支撑和凝聚。因此,二十届三中全会要以《决定》为指导,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学习,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强化“五观”教育,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纳入体现“五观”案例,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烘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主课,让“五观”像绿叶一样枝繁叶茂,教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护好体现反映“五观”的案例,以爱国机制让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可利用2024年哈尔滨冰雪热,广西11名“砂糖橘”游学成功案例。其中,11名“小砂糖橘”5男6女暗指56个民族,3位老师暗指港澳台,“11+3=14”代表广西14个地级市,又代表中华民族14亿人口的大团结,寓意全国统一和全国民族的大团结。11个“小砂糖橘”在东北得到厚爱,反映了东北各族人民、全国人民对民族团结的支持,使之从小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案例推动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深处结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果,展现党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和思政教育的制度机制。
再次,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主课教育基地建设。教育部、中宣部等十部委强调“大思政课建设”要抓好现场教学、实地教学、实践教学等,发挥红色基地、烈士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红色文化的教育体制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机会,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民族院校老师在推广普通话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共同共通,阐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关系,讲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助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制建设,由此形成健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课机制。
其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从“主线论”+“制度机制”论入手,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制度机制”论,高校思政教育要据此助力高校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政教育,是各民族同心协力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第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大学生最深厚的情感。对伟大祖国认同是爱国主义情怀,是最深沉的民族情感,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和核心。对伟大祖国认同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悠久古老历史文化的尊重,对56个民族骨肉同胞无法割舍,当外敌入侵时誓言捍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对祖国认同的本质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最高利益,这是其认同的精髓和价值追求。如,哈尔滨市平房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在冰雪旅游中自然而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地。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关键、最浓重、最需要践行的是爱国主义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第二,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讲透讲深两点最重要:首先,要讲清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汇交融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维护、共同发展、共同巩固、共同开拓、共同建设的统一民族史。其次,明确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从古至今都是牢不可分的大家庭,同呼吸共命运,同荣辱共进退,同发展共繁荣,同团结共奋斗,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此必须形成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血脉。
第三,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是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内核。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在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主课前提下,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支撑、文化引领、文化涵养功能。文化认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认同,它是民族团结、和睦、凝聚的共识根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赓续,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DNA,使伟大祖国在与世界文化交锋交流交汇中有根、有魂、有符号、有形象,并不会中断,这些都源于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之又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这是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的制度体制保障。
第四,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高校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华民族谋利益谋幸福的政治代表,唯有党才能实现中华各民族牢不可破的团结。历史和现实都深刻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繁荣并走向强大,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增强对党的认同是高校思政教育政治要义、政治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根基。关键是教育大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形成“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第五,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大学生必须践行的价值方向。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向大学生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结果。必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前进发展、各族人民为之而奋斗的根本政治标识,更是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政治共识以及要形成的思政、价值、实践认同。因此,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五观”,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成为实践自觉。
总之,新时代高校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习好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要求落到实处,以此为保障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思想力、引领力、战斗力、向心力,从而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4:34.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15-4-3.
[3]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4(0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0.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5.
[6]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23-12-18(04).
[7]沈桂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以民族理论和政策话语重构为例[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1).
[8]艾易斯.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探索:历史、现实与未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2).
(责任编辑:龙岩)
初审:伍鹏辉
复审:罗士琰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