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成果展示 > 正文
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促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
发布时间: 2015-01-05 21:1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促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

张诗亚

(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400715)

摘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从属于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由于价值定位失误出现了毕业生大量外流、技能型人才缺失、招生困难、专业设置本土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从民族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出发,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成为必要。民族地区特色职业教育能为民族地区培养留得住的人才,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贫困的缓解,解决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特色职业教育有效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共生的关系,促进了民族共生教育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民族地区;特色职业教育;共生教育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以资源消耗或过度开发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民族地区应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从属于这一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

占我国国土总面积64.3%的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着自然、人文资源富集与科技、经济滞后并存的矛盾。这与以往民族地区的发展思路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开发是资源攫取式的,或开矿筑坝,或滥砍滥伐、或旅游开发…… 如果说破坏山体、水体等自然资源是对自然基因的伤害和毁损,那么伪的文化展演等旅游经济开发便是对文化基因的吞噬和消解。这种涸泽而渔的思路导致民族地区经济进入恶性循环——贫困地区更加贫困。

经济发展方式上,长期以来,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加速资源开发,实现经济追赶的主要途径是依靠资源特别是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具有以下后果。首先,资源的利用率低。有研究表明,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偏低,我国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总量的贡献在0.3左右,除内蒙古以外,其他民族省份的自然资源生产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新疆、云南、青海以及广西连0.2都不到,有些年份贡献率甚至为负。其次,环境污染严重。再者,生态环保形势不容乐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起到应有的作用,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低附加值的原始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的异地转移,最终导致“资源拿走,污染留下;财富拿走,贫穷留下”的社会现实。

文化发展方面,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首先,在利益的驱使下,民族地区的群众更愿意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较少人去关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次,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由于外出打工者的增多而逐渐被淡忘。再者,当前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许多实质是以牺牲民族文化特色,追逐短期利益的功利性开发,这对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如纳西古乐“申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迎合旅游开发之需而胡乱、过度包装。泸沽湖摩梭人传统文化中的“走婚”现象,被时下的旅游开发的错误包装、误导,正严重侵蚀摩梭文化的内涵。

社会发展方面,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夫妻双双外出,造成孩子教育和老人赡养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不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分离,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另外,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各民族地区教育培养起来的人才大量涌向城市,使得“江山代有人才出,故乡依然如此穷”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面对民族地区立体富饶的自然生态系统,丰富繁多的动植物基因以及与自然和谐的、共生的、独特的人文资源,必须转变观念,摈弃以前杀鸡取卵的发展方式,构建良性的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的框架。转变民族地区的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应从属于这一转变。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定位失误。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大多定位于为发达地区培养劳动者,其培养目就是使毕业生能“走出去”。因此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体系上大多是跟随、模仿发达地区。另外,专业设置也极易受市场支配,根据市场的需求一哄而上设置专业,往往容易导致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从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办学。

2. 造成了贫富倒置的教育经费补偿机制。

发达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批量的劳动,因此,民族地区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流向发达地区。本来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已经严重不足,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的大量外流造成了民族地区有限的教育经费流向发达地区,形成了贫富倒置教育经费补偿机制。在对黔东南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田野考察中发现,存在着严重的“出口流失”。调查显示,就业方向以外地输出型(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为主,离乡倾向明显(如表1)。

表1:贵州省黔东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表

(2010年12月汇总)

去向

人数

比例(单位:%)

本地

1259

46

异地

1458

54

3. 民族地区技能型人才缺失

目前,民族地区技能型人才,由于基数不足和教育溢出,首先表现为总量性匮乏。有资料显示,我国技能型劳动者占城镇劳动者总数的三分之一,距离发达国家二分之一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同时,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既降低了劳动者的素质,也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据调查,2007年,广西每万人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只有111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不及江苏、浙江、山东等东部发达地区的一半;全区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不到80万人,输送的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过2008年到2010年3年职教攻坚,到2010年底,全区中职在校生91.7万人,高职在校生30.6万人,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依然是产业发展的瓶颈。

调查发现,黔东南州201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才供需关系极不平衡,明显供不应求,尤其是在第三产业上最为明显(如表2 )。

表2 2010年技能人才供需情况与产业分布情况表

产业分布

就业(供应)情况(人)

需求情况(人)

供需缺口(人)

第一产业

179

1365

1186

第二产业

992

2480

1488

第三产业

1529

4350

2821

4.专业设置本土适应性不强。

调查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上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淡化,办学本土适应性不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薄弱、滞后、被动与趋同的情况较为严重。以黔东南州为例,在所有职业院校开设的所有专业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只有民间武术和民族歌舞专业,开设学校极少,民间武术专业无一在校生。另外,涉农专业,如养殖专业、种植专业和林木加工专业也只有一所学校开设。但是一些市场需求量不大,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却是办的最好的专业,开设学校和在校生均最多。因此,很多学校原有专业设置明显老化或同质化,不能满足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特殊需求。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没有脱离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知识脱离当地生产实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升学,也不能有效就业。因此,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处在关门和半关门状态。

5.招生困难。

近几年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呈现外出务工低龄化、群体化和长期化的特点,在许多民族地区小学一毕业或者还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造成了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另外,普遍存在着的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较为严重,对职业学校的认可度不高,也是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的原因之一。再者,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没有地方特色,专业设置与其他地区无异,民族地区的学生不愿意在本地区学习,也造成了招生困难。

总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反映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无论办学模式还是专业设置上都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这就容易把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定义为向发达地区的廉价劳动力输出。

三、何为民族特色职业教育

针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应该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来考虑解决出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在民族地区出现的新产业,如民族地区旅游、民族工艺、民族医药、民族食品的深加工等,都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色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民族地区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何为民族特色职业教育?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即是指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根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利用本地区的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设置专业培养人才,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云南省保山学院为传承和弘扬云南翡翠文化,根据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厚的民间玉雕基础,利用周边充足的毛料资源、交易市场和加工市场等得天独厚的条件,秉承传统翡翠文化,抓住历史的机遇,创办了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特色职业教育是地方的,具有独特性。

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都是在独特的天、地、人系统中形成的。这些文化在与别的文化交流、融合中保留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民族个性。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自己民族的各类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民族地区特色职业教育是从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选择适合于职业教育传授的内容来培养未来的劳动者。这种教学内容是民族地区学生较熟悉的,能够激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愿学、乐学。在教育中引入各自民族文化的内容,势必会极大地调动起各民族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例如,将各民族民间工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有不少著名的民间艺术,如苗族的银饰锻造技艺、成都的漆艺、白族的扎染,云南的宝玉石加工,壮、傣族的织锦,阿昌族的刀具、银饰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都能成为民族地区经济良性、独特的发展资源。将这些工艺作为民族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既能发扬民族文化,又能使学生学到一门技术以利用就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与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民族职业教育还有利用解决民族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问题,能极大地提高他们入学的积极性。

2. 特色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本地经济的发展。

特色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流失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问题。因此,特色职业教育是向内的,是为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的,不是为发达地区培养人才,解决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流失的问题。另外,不可否认,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是开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最佳手段,特色职业教育以其教学内容来自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等特点,能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留得住具有一定素质的人才。特色职业教育能够在民族地区立的住、扎下根并生长起来,从而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特色职业教育能够为民族地区培养出留得住和掌握特定技能的劳动者。

此外,特色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适合在学校教育中传授的大多是技艺性和表演性文化,因此经济投入不大。学生毕业后,也大多数适合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使之从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到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有效缓解民族地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现状。

3. 特色职业教育在技术上是多样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民族地区特色职业教育不是固守本地传统文化,封闭的教育形式,它可以利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通过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合,能够利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培养掌握民族传统技艺的学生,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学校教育利用其制度性保障来传授民族传统文化,这种结合对不但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还能为民族地区培养一定素质的劳动力,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解决了生存问题,促进就业。另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利于增强其民族认同。

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的建立

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如西部的地下资源占全国资源蕴藏量的63%,西南少数民族种类有36个之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类型,其人文资源相当丰富。仅以效益和速度为圭臬的经济模式正在破坏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富集优势。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应以自然与文化基因的独特,摆脱传统的以牺牲资源与破坏自然与文化基因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创建并依靠特色教育来完成发展观的转变,推进民族地区良性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的构建,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把自然与人文的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资源,把自然与人文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的优势,这一转化只能靠教育。因此,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成了问题的关键。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当我们把教育定位在只是“脱贫致富”的手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为它没有重视“人”,没有从文化特色和具体情况出发来发展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出“共生教育”理念。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以自然与人文的独特基因来融入现代化的潮流,抓住独特的自然与文化形成的“人”的发展,继而来促进、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这种教育就是“共生教育”。所谓“共生教育”,解决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人类自身的生长同它外部世界的良性发展形成一个共生互补的系统。另一个问题是在与其它民族、其它文化相处以及对待自己的文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些问题中形成的文化“共生” 。一个是自然“共生”、一个是文化上的“共生”。“自然”共生要求我们不要以所学的知识去征服自然,以所学本事去挖矿、去纯粹地做资源上的攫取。“文化”共生要求我们在尊重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我们的教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不应是现代化取代传统。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进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民族共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应注意以下几项原则。首先,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实现民族地区内源式发展;其次,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的方法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利用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教育;再者,民族共生教育体系不是固守传统的教育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注重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与外来文化和谐相处。最后,民族共生教育关注的不仅是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而是着眼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地区经济、环境、教育和文化水平的综合提高。民族共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包括教育的类型结构,教育的学制结构和教育的行政结构等,即民族共生教育体系是贯穿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终身教育各学制结构的教育体系,是联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教育类型结构的教育体系,是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的教育体系。

民族特色职业教育是民族共生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贯彻、推广和利用教育自上而下的外来的学校制度,而是把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的东西融合成一个很好的培养基去培养和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对自然是尊重的,对其他文化是尊重的。他既知道自己的特点,又能吸取人家的长处。首先,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可以有效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共生的关系。特色职业教育不是为依靠过度开发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培养人才,而是在为发展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培养人才。这种模式主要不是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利用人自身。其次,特色职业教育是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在尊重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教育,不是盲目追随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是与传统文化共生的民族教育。其独特优势是既发展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有保护和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此为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应有之意。

Develop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 vocation education,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ethnic symbiosis educational system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 education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should be obedient to the transition of the pattern of the development .But a lot of problems such as graduates drain, recruit students difficult, the deficiency of skilled professionals maladjustment of Specialty, has appeared in vocation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because of the fault of the Value Proposition.So, take actions that suit local circumstances, it is essential to exploit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 vocation edu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vocation education can train lasting talents, in favor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ase poverty,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 vocation education can resolve the symbiosis relationship of people and nature,people and culture,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ethnic symbiosis educational system.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s, characteristic vocation education, symbiosis education